摘? ? 要:“第二課堂成績單”制度是新時代大學生綜合素質評價體系建設的重要創新實踐,是參照第一課堂的運行機制和工作原理,科學、規范、系統設計的大學生第二課堂學業成就評價制度。“第二課堂成績單”制度體現了發展素質教育的理念,遵循了回歸生活世界的邏輯,拓展了教育評價實踐的空間。實施“第二課堂成績單”制度,應構建適切的課程體系,記錄翔實的教學活動,認證達標的學習成果,反饋權威的評價結論,開發便捷的信息平臺,確立可控的保障機制。
關鍵詞:發展素質教育;“五育”并舉;教育評價改革;“第二課堂成績單”制度
中圖分類號:G641? ? ? 文獻標識碼:A? ? ? 文章編號:1002-4107(2023)12-0022-04
一、引言
實施“第二課堂成績單”制度是為了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指出的“要重視和加
強第二課堂建設”的重要要求,是推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與創新的重要舉措,是國家教育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要實踐。為充分發揮第二課堂對青年人才培養的獨特作用,中共中央、國務院在《中長期青年發展規劃(2016—2025年)》中明確要求實施“第二課堂成績單”制度,以此幫助學生開闊視野、了解社會、提升綜合素質。為此,共青團中央和教育部聯合下發了《關于在高校實施共青團“第二課堂成績單”制度的意見》。在這種形勢下,要全面推行“第二課堂成績單”制度并取得預期成效,就必須厘清“第二課堂成績單”制度的邏輯內涵,明確“第二課堂成績單”制度的時代價值,鋪就“第二課堂成績單”制度的行動路徑。
二、“第二課堂成績單”制度的邏輯內涵
“第二課堂成績單”制度內涵的界定可以采用邏輯學常用的“被定義概念=屬概念+種差”的方式進行理論分析和闡釋。“屬”是比被定義項更大一級的范疇,屬于上位概念,確定了被定義項的“屬”就明確了被定義項所反映對象的類別。第二課堂成績單上位概念的尋找需要遵循一定的歷史邏輯,尋找其本體屬性。2002年,為推動高校素質教育的實施,團中央、教育部、全國學聯發布了《關于實施“大學生素質拓展計劃”的意見》,主要通過整合教學主渠道以外有助于提升大學生綜合素質的各種活動和項目,推動大學生主動參與素質拓展活動。隨著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理念與教育方針的實施,第二課堂的內涵和外延也產生了新的時代變化。新時代互聯網大數據技術推動了第二課堂教育評價的專業化,為“第二課堂成績單”制度的實施提供了外部條件。黨的群團工作會議以來,共青團改革力度空前,著力把“第二課堂成績單”制度作為高校共青團圍繞育人中心任務實施的牽引工程。2018年7月,共青團中央、教育部聯合下發了《關于在高校實施共青團“第二課堂成績單”制度的意見》,標志著“第二課堂成績單”作為一種制度形態正式誕生。第二課堂成績單將與第一課堂成績單共同構成大學生學業成就評價成績單的兩種基本形式。因此,文章把“第二課堂成績單”的上位概念定位為大學生學業成就評價成績單。
“種差”是被定義項所特有的屬性,與其同屬的概念的差異性是被定義項本質屬性的體現。第二課堂概念的提出被認為是教育思想的一次重大創新。第二課堂作為培養人才的一個“課堂”的提出是對以第一課堂為中心的傳統教育思想的變革[1]。第二課堂是相對于專業課堂教學即班級課堂教學而言的,以往,第二課堂被稱為課外活動、第二渠道等,因而有了課內與課外之分。但第二課堂與課外活動有著本質區別,第二課堂的內涵比課外活動更加豐富。隨著第二課堂活動重要性的日益凸顯,第二課堂的提法才逐步被采用,這是一種教育教學意識層面的認同。第一課堂與第二課堂同屬于課堂教學的組織形式。第二課堂的內容、組織形式、時空界限、運行模式都區別于第一課堂(專業課堂),這即是“第二課堂成績單”概念的種差。擺脫非此即彼的二元思維,從整體論的角度上講,第一課堂與第二課堂同屬于課堂教學的共同體范疇,是新時代大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內在需求,更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
通過以上分析可以得出,“第二課堂成績單”制度是高校圍繞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參照第一課堂成績單的運行機制和工作原理,遵循第二課堂的特殊性,科學、規范、系統設計第二課堂的活動課程供給、網絡平臺技術、學分評價記錄、過程控制管理、記錄評價輸出、數據分析反饋等要素而建立的大學生參與第二課堂學業成就評價制度。
三、“第二課堂成績單”制度的時代價值
(一)實施“第二課堂成績單”制度是發展素質教育的內在要求
在教育目的論范疇內,邏輯起點和終點是統一的。“第二課堂成績單”制度的教育目的在于促進大學生個體的全面發展,這既是制度構建的邏輯起點也是制度實現的邏輯終點。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發展素質教育,推進教育公平,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由實施素質教育轉變為發展素質教育,是新形勢下我國深化教育改革的戰略決策,是新時代以人的發展為中心、高校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內在需求[2]。從本質上說,“第二課堂成績單”制度與發展素質教育具有高度
的契合性,主要表現在以下3個方面:其一,第一課堂指向大學生專業素養的提升,第二課堂指向大學生專業素養之外其他素養的提升,開辟第二課堂,對于培養大學生的綜合素質,促進其全面發展和自由發展,具有特別適切而獨特的意義和作用;其二,從第一課堂拓展至第一課堂與第二課堂協同育人的大課堂,這本身就是深化素質教育改革的重大進展;其三,發展素質教育已不僅僅是一種教育理念,更是一種教育模式或制度[3]。“第二課堂成績單”制度作為大學生第二課堂學業評價制度,所遵循的是發展素質教育的理念,所體現的是發展素質教育的模式。總之,“第二課堂成績單”制度的實施,豐富了素質教育的內涵,擴展了素質教育的范圍,延伸了素質教育的時空,是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和發展素質教育的內在要求。
(二)實施“第二課堂成績單”制度是回歸生活世界的必然邏輯
大學生活是豐富多彩的,“教育只有一個主題,那就是五彩繽紛的生活”[4]。大學生活的五彩繽紛也決定了大學生學業成就的多樣性,大學生學業成就可表現為學習認知能力、溝通能力、自我管理能力、人際互促4個維度[5]。因此,大學生學業成就的培養必須回歸大學生的生活世界,不僅如此,大學生學業成就的評價也必須回歸大學生的生活世界。回歸生活世界,其實就是回歸人的完整的實踐活動。對于大學生而言,回歸生活世界,其實就是回歸由第一課堂與第二課堂共同構成的總體性的實踐活動,而不是僅僅局限于第一課堂的實踐活動。同時,大學生的生活世界不是一個齊一的、線性的單向度世界,而是一個由多重矛盾關系所構成的豐富多元的復雜性世界,或言之,是一個多面的世界、可能的世界,以及各種生活形式共存的世界。顯然,第一課堂無法包含大學生的“一切可能的生活”。“課業學習、聯課活動、課外活動、勤工助學、人際交往、休閑娛樂”6類情景同等重要[6],第一課堂情景與第二課堂情景共同構成了蘊含著無窮發展可能性的豐富多彩的大學生活。從根本上講,教育意味著一種更具包容性的可能生活,教育應盡可能地幫助大學生創造可能生活。這正是實施“第二課堂成績單”制度的本質要求和必然邏輯。
(三)實施“第二課堂成績單”制度是互聯網時代教育評價的應然選擇
互聯網改變了思維方式,更改變了學習方式和評價方式。移動學習、泛在學習讓學習更加便捷,課堂學習之外的余暇時間被正式納入正式學習時間[7]。與此相適應,第二課堂延展了第一課堂的教學時間,拓寬了第一課堂的教學空間,契合了互聯網時代學習的時空邏輯。“第二課堂成績單”工作體系提供的網絡及移動終端平臺,能夠實現大學生參與第二課堂活動的信息化和便捷化,切實保障第二課堂教學評價的即時性和客觀性。具體而言,“第二課堂成績單”制度借用大數據支持,能夠全程記錄大學生第二課堂的所有活動,能夠實現個體或全局數據的無損采集,從而增強記錄評價的可靠性和權威性;“第二課堂成績單”制度借鑒第一課堂的評價標準和運行機制,將大學生參加的每項活動都按照一定的學分當量賦予一定的學分分值,并及時呈現在網絡平臺的第二課堂成績單上;“第二課堂成績單”制度通過建立數據反饋機制,對大學生第二課堂的所有情況進行統計分析和整體評價,并將相關結果及時反饋給大學生本人。總之,實施“第二課堂成績單”制度,能夠實現大數據時代教育評價的3個環節——“信息數據收集—價值判斷—結果反饋”的有機統一[8],也成為新時代大數據技術推動下實現大學生第二課堂學業成就評價科學化和專業化的應然選擇。
四、“第二課堂成績單”制度的建設路徑
(一)構建適切的課程體系
構建適切的課程體系是“第二課堂成績單”制度實施的基礎性工作。第二課堂課程的供給方是全校范圍內所有部門和院系及相關的校外資源。第一,第二課堂的課程設計應綜合考慮高校人才培養目標、大學生不同發展需求,以及校園文化傳統,設置可供大學生選擇的第二課堂活動分類菜單,并根據形勢變化動態調整課程內容。第二,第二課堂的課程設計應著力凸顯第二課堂的實踐性,開發足量的實踐課程和活動課程,遵循“做中學”原則,讓大學生在豐富多彩的實踐活動中鍛煉和提升相關能力和素養。第三,第二課堂的課程設計應充分體現第二課堂的生成性,正確處理課程的預設與生成之間的辯證關系,切實關照和保護大學生的差異性和創造性,為大學生的個性化表現留出足夠空間,提供充足機會。第四,第二課堂的課程設計應協調處理與第一課堂課程之間的關系,堅持第一課堂以傳授專業知識、培養大學生的智力和獨立思考能力為主。第二課堂以拓展綜合素質、發掘和培養大學生的興趣、愛好、特長為主,涵蓋大學生德智體美勞各方面,使第一課堂課程與第二課堂課程相輔相成、互補共生,真正完成第一課堂與第二課堂深度融合、協同育人的根本任務。
(二)記錄翔實的教學活動
記錄評價體系是“第二課堂成績單”制度實施的核心要素,主要是針對大學生參與第二課堂活動與課程的詳細情況,建立健全的記錄、審核、評價機制。記錄評價體系的建立一般應堅持“實時記錄,客觀為主,兼顧主觀”的原則,以科學的量化標準或合理的主觀定性為依據,可采用記錄式評價、學分式評價等評價方式。在高等教育學分制改革的大背景下,借鑒第一課堂學分制的原理,從人才培養方案總學分中為第二課堂設置相應學分,一方面能夠顯著提升大學生的第二課堂參與程度;另一方面也為第一課堂與第二課堂協同育人提供了可能性。納入高校整體人才培養方案的第二課堂必修學分制度,必須發揮“指揮棒”作用,嚴格限定大學生必須完成規定學分方可畢業,生成實體的第二課堂成績單,蓋章后裝入大學生檔案,同時將“第二課堂成績單”學分作為學生日常評獎評優的重要依據。另外,記錄評價方式要堅持權威性原則,充分認識“第二課堂成績單”學分的權威性,納入人才培養方案的第二課堂學分與第一課堂學分具有同等效力,在實施過程中要杜絕“第二課堂成績單”制度運行管理過程中的“人情義務”,要制定嚴格的學分制度規范并嚴格執行,以制度規范杜絕學分的隨意性。
(三)認證達標的學習成果
對大學生第二課堂的學習成果進行達標認證,是實施“第二課堂成績單”制度的關鍵環節。要順利開展這項工作,需要重點做好3方面的基礎性準備。一是分門別類制定第二課堂學習成果的客觀標準。根據“五育”并舉的相關要求制定相應的評價標準,第二課堂學習成果的客觀標準均可以用能力單元來表示。二是建立第二課堂學習成果認證的質量保證機制。高校要制定相關政策,對第二課堂所有類別學習成果認證的執行標準及其組織管理做出嚴格規定,確保第二課堂學習成果評審規則和認證程序的統一性和嚴肅性。高校管理部門和學院學團工作人員應為大學生第二課堂學習成果的獲得、累積、認證,以及與第一課堂學習成果的銜接和轉換,提供必要的支持和服務。三是輸出第二課堂成績單。第二課堂學習成果經認證后可在系統自動生成并輸出。第二課堂成績單的最終呈現和輸出形式可分為2種,一種是在實現第一課堂教務系統的基礎上,將第二課堂成績單總體學分嵌入第一課堂專業課程成績單;另一種是參照借鑒第一課堂學業成就評價制度,專門設計相對獨立的第二課堂成績單。
(四)反饋權威的評價結論
在新技術推動大數據教育評價日益專業化的時代,教育評價數據采集的無損、價值判斷的精準和結果交付的高效已成為DT時代(以服務大眾、激發生產力為主的技術時代)數據分析的邏輯理路[8]。首先,利用“第二課堂成績單”信息采集系統,全過程、全樣本、全自動地采集高校整體或者學生個體的第二課堂數據,全面提升信息和數據質量,著力實現第二課堂大數據采集的無損化和可靠性,確保反饋信息的權威性。其次,對“第二課堂成績單”信息采集系統產生的海量數據進行分析和處理,充分利用關聯規則分析、神經網絡分析、決策樹分析、多層線性分析等大數據處理技術對第二課堂數據進行對比、交叉、聚類等分析,將數據轉變為半結構化、結構化數據,進而科學精準地判斷第二課堂數據背后蘊藏的本質和規律。最后,將第二課堂權威數據和結論的反饋分為整體與個體2個層面,對高校整體結論可采用定期數據分析報告的形式呈現,對大學生個體可采用“數據畫像”的形式呈現。
(五)開發便捷的信息平臺
“第二課堂成績單”網絡信息平臺的設計開發是在互聯網時代實現“第二課堂成績單”客觀公正的記錄評價功能的物質前提和必由之路。“第二課堂成績單”網絡信息平臺在頂層設計上要突破大學校園信息孤島林立、迭代性差、體系化缺失等藩籬,設計開發具有簡潔性、易操作、快速迭代的產品,同時要滿足學生用戶、管理用戶和社會用戶3方面的需求。學生用戶端的設計要為大學生提供可依據興趣選擇的第二課堂活動與課程信息,使大學生可以通過web端或手機移動端報名參與活動和課程。管理用戶端設計要滿足“第二課堂成績單”管理部門的權限設置管理、活動課程管理、學生組織管理、評價記錄管理、數據統計分析、成績單管理、數據挖掘反饋等功能,要確保數據信息的真實性、可靠性和權威性,而且要實現在web端和手機移動端并行操作。社會用戶端的設計要滿足社會用戶選人用人的實際需求,設計開發可供社會用戶查詢“第二課堂成績單”的便捷端口和通道,實現社會、學校、學生三者之間的無縫連接和有機統一。
(六)確立可控的保障機制
“第二課堂成績單”工作體系的過程控制須做到有制度、有機構、有監督。“有制度”是指“第二課堂成績單”工作體系要制定包括學分制度、課程開發制度、課程審核制度、課程發布制度、課程督查制度、舉報反饋制度等在內的一系列規章制度,并保障“第二課堂成績單”制度執行的權威性和規范性;“有機構”是指“第二課堂成績單”制度的實施應建立專門的運行機構,配備專門的工作人員并明確各自的任務,按照第二課堂教務處的職能開展工作,實現與第一課堂教務處的順暢銜接和有機整合;“有監督”是指“第二課堂成績單”制度的實施應建立專門的第二課堂督查隊,督查第二課堂活動和課程的開展情況,同時可通過管理技術平臺系統設置的舉報功能,實現對第二課堂運行過程的全程監控,保證第二課堂的嚴肅性和規范性。總之,“第二課堂成績單”工作體系的過程控制,通過建立有制度、有機構、有監督的“三有機制”,形成了“事前規范、事中監督、事后反饋”的完整工作閉環,能夠切實保障“第二課堂成績單”制度的順利實施和達到預期成效。
五、結束語
“第二課堂成績單”制度是新時代第二課堂教育價值理念的再次彰顯,是第二課堂育人評價走向科學化、規范化的大膽探索,是互聯網時代高校第二課堂工作走進學生生活世界的大膽嘗試,更是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重視過程評價、樹立科學成才觀念、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提升高校畢業生就業能力[9]、完善綜合素質評價體系的重要舉措。“第二課堂成績單”工作體系的構建是一項復雜、系統的工作,需要堅持整體性原則、差異性原則、權威性原則。整體性原則可以分為2個方面,一是“第二課堂成績單”制度應融入高校人才培養的制度建構,以人才培養一盤棋思維做好制度的頂層設計;二是“第二課堂成績單”工作體系內容的“六要素”之間要整體推進,組成和諧有序的結構,發揮整體功能大于部分之和的功效。差異性原則是要正確認識第一課堂與第二課堂的聯系和區別。第一課堂以傳授專業知識,培養大學生的智力、獨立思考的能力為主;第二課堂以拓展綜合素質,發掘和培養大學生的興趣、愛好、特長為主。權威性原則是要充分認識“第二課堂成績單”學分的權威性,納入人才培養方案的第二課堂學分與第一課堂學分具有同等效力。中國大學具有很強的熟人社會氣質,其本質是人治[10]。杜絕“第二課堂成績單”制度運行管理過程中的“人情義務”,制定嚴格的學分制度規范并嚴格執行,以制度規范杜絕學分的隨意性是“第二課堂成績單”制度長久運行和內涵發展的關鍵所在。
參考文獻:
[1]? 蔡克勇,馮向東.大學第二課堂[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8:53-60.
[2]? 袁振國.不忘初心? 發展素質教育[J].中國教育學刊,2018(1):5.
[3]? 王義遵.深刻領會? 積極做好“發展素質教育”[J].中國大學教學,2018(1):31-37.
[4]? 懷特海.教育的目的[M].徐汝舟,譯.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2:8.
[5]? 李憲印,楊娜,劉鐘毓.大學生學業成就的構成因素及其實證研究:以地方普通高等學校為例[J].教育研究,2016(10):78-86.
[6]? 岑逾豪.大學生成長的金字塔模型:基于實證研究的本土學生發展理論[J].高等教育研究,2016(10):74-80.
[7]? 譚維智.互聯網時代教育的時間邏輯[J].教育研究,2017(8):12-24.
[8]? 朱德全,馬新星.新技術推動專業化:大數據時代教育評價變革的邏輯理路[J].清華大學教育研究,2019(1):5-7.
[9]? 陳平,吳永波.高校畢業生就業能力提升策略[J].黑龍江教育(理論與實踐),2023,77(4):6-8.
[10]? 胡娟.熟人社會、科層制與大學治理[J].高等教育研究,2019(2):10-17.
收稿日期:2023-03-29?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修回日期:2023-05-17
作者簡介:任祥華(1983—),男,山東沂源人,山東工商學院黨委學生工作部副部長,博士,研究方向為教育領導與管理、大學素質教育。
基金項目:山東省社科規劃學校思想政治教育(全環境立德樹人)研究專項“新時代‘四級五維大學生綜合素質評價體系構建研究”(22CSZJ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