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寶玉 劉景軍 張銘奇



摘? ?要:文章采用實證研究,對12所高校的近3 000名大學生進行調查,收集勞動價值認知及勞動教育影響因素方面的信息。分析發現,部分大學生對勞動價值認知存在偏差;個體參與公益和社會勞動的途徑缺失;個體參與勞動的意識與家庭中子女數量、性別有一定的相關性。文章提出突出勞動教育的雙重特點,明確“雙W雙H”培養目標,構建“四位一體”的勞動教育體系,形成“三體聯動”考核反饋系統,以保障高校勞動教育目標的實現。
關鍵詞:勞動教育;全面發展;勞動價值;“四位一體”;“三體聯動”
中圖分類號:G640? ? ? 文獻標識碼:A? ? ? 文章編號:1002-4107(2023)12-0026-06
一、引言
馬克思認為:“智育、體育與生產勞動的結合,既是提高勞動生產力的一種有效辦法,也是實現人的自由全面發展的唯一方式”[1]。人的全面自由發展包括德智體美勞等多方面的綜合提升,最終實現人的能力和素質符合社會發展和自身進步的需求。結合中國革命和建設的實踐,毛澤東同志提出高校的教育必須要與生產勞動相結合,實現理論與實踐相統一。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勞動教育在青少年教育體系中的重要性,要求教育要涵蓋勞動精神、觀念、態度、能力和品質,發揮家庭、學校和社會的綜合作用[2]。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關于全面加強新時代大中小學勞動教育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中明確指出,勞動教育的淡化不利于培養青年人愛勞動的品質,無法體現勞動育人的價值,將導致高等教育培養的時代新人無法成為合格的社會主義接班人;同時強調,勞動教育不單是教育部門的責任,想要通過勞動教育提升學生的素養,必須充分發揮家庭、社會、學校的作用,做到統籌協調,系統全面的培養[3]。2020年,教育部印發了《大中小學勞動教育指導綱要(試行)》(以下簡稱“綱要”),明確了普通高校勞動教育的目標、內容和評價體系等。
勞動教育一直是相關學者和社會研究討論的主題。學者關于勞動教育的理論研究主要集中在勞動教育的目的、意義和途徑等方面[4]。例如,教育家B. A.蘇霍姆林斯基(B. A. Сухомлинский)指出,單純的腦力或體力的勞動教育都是不全面、不完整的教育,一個人的全面發展,既要求德智體美達到較高水平,同時還要具備一定的勞動素養和較強的勞動創造力。教育家T.莫爾(T. More)曾提出,學生在堅持學習科學理論和文化知識的同時,每天至少應該勞動6小時。教育家A. C.馬卡連柯(A. C. Мака-ренко)建議學校應同時開展勞動教育和知識教育,并強調發揮家庭教育的作用。教育家J. H.裴斯泰洛齊(J. H. Pestalozzi)認為,勞動與教育不應分割,家庭和學校應共同培養學生的勞動意識。各國政府也在勞動教育的政策制定和實施方面不斷探索和實踐。例如,日本強調對學生進行生存訓練,培養其艱苦奮斗精神,并以立法形式納入教育總方針中,同時,在家庭教育中強調勞動實踐,培養孩子從小參與家庭和社會勞動的習慣。德國以立法的方式明確規定青少年有參加家庭和社會勞動的義務,從基礎生活到投資理財,全面培養孩子愛勞動、會生活的良好品質。在美國,勞動教育是必修課,其特色體現在生計教育方面,采用校內外結合的勞動教育方式,為學生提供接觸各行各業的機會,以便學生掌握更多的職業技能。
綜上研究表明,關于勞動教育的相關內容,早已引起社會的廣泛關注和研究。然而,我國傳統的“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的觀念誤導大學生產生腦力勞動更優越的思想,使大學生慢慢形成了“金錢萬能,權力至上”的錯誤理念,不僅影響了其正確價值觀的形成,還導致其就業觀不切實際,工作挑揀、眼高手低,忽視自身成長的過程性[5]。文章旨在通過實證研究,分析目前大學生勞動教育在政府引導和學校、家庭實施過程中,與既定培養目標存在的偏差,并通過科學論證提出合理化建議。
二、調查設計
(一)調查內容設計
根據“意見”和“綱要”提出的教育目標,結合學者的研究,課題組設計了自編調查量表。調查量表包括兩個部分:背景信息和勞動教育相關信息。背景信息是對大學生的家庭基本狀況、性別、學校、專業和所處年級等基本信息進行收集,目的在于分析勞動教育觀念及習慣的形成是否與成長經歷、學校綜合環境及所處教育階段有關;同時,根據“意見”提出的大學生勞動教育總體目標,結合相關專家學者的研究成果,設計了調查量表中的勞動教育相關信息。“意見”提出,通過勞動教育樹立良好的勞動精神面貌、引導正確的勞動價值取向、提升全面的勞動技能水平,以達到培養社會主義接班人的基本要求。調查量表設計6個模塊,主要包括個人勞動認知與態度、學校勞動教育、家庭勞動教育、社會勞動環境、個人行為及勞動技能。
(二)調查對象
本次調查共選取了不同地域的12所院校,包括黑龍江、吉林、北京、上海、廣西、福建、浙江和山東等省市,通過網絡方式進行;涉及本科院校10所,職業院校2所,其中學院類別涵蓋綜合類院校、專業院校和應用型院校;專業涉及文史哲類、理工學類、農醫學類、藝體類、教育類及其他學科門類,其中理工類居多;本次調查共回收問卷2 488份,其中有效問卷2 488份,有效率100%。表1為調查樣本統計表。
(三)可靠性檢驗
為了檢驗調查結果的可靠性,本研究運用 SPSS 22.0 軟件對樣本數據進行了效度和信度檢驗。KMO作為統計指標常用來檢測采集樣本是否具備適合因素分析的條件,當KMO處于0.80~0.90時說明良好,介于0.70~0.80時則表示一般。本研究樣本數據KMO值為 0.907>0.9,且顯著性0.000< 0.05,達到顯著水平,表明調查量表數據結構合理,結構效度較好。信度主要是對系列問題的內在一致性,即是否對相同概念衡量進行檢驗。文章通過克隆巴赫系數(Cronbachs Alpha)進行衡量,當Alpha處于0.8~0.9時表明其內在信度良好。基于過程中所有變量的成列排除α=0,Alpha為0.856,表明調查量表所設計問題的有效性較高,本次自測式調查量表內在可信度較高。
三、調查結果分析
(一)大學生對勞動的認知和態度
1.大學生對勞動價值的認知存在偏差
大學生對勞動的認知表明大學生對待不同性質勞動的態度,能更深層次反映大學生的勞動觀和就業觀。文章從對勞動價值、勞動付出和回報兩個維度設計了5道題目進行測量,測試題目采用李克特五級量表進行測量(1=不符合,2=不太符合,3=中立,4=比較符合,5=非常符合)。調查數據顯示,多數大學生認為體力勞動和腦力勞動是社會發展的必要分工,雖不輕視體力勞動,但參加體力勞動的意愿并不強,存在腦力勞動比體力勞動價值更大的思想(表2)。“有人認為從事體力勞動會被別人看不起,我也有同感”的均值僅2.14,表明多數大學生并不輕視體力勞動;“認為腦力勞動和體力勞動價值體現差別大,我更喜歡腦力勞動”“艱苦的勞動是為了賺錢,我認同這一觀點”的均值均超過3,表明腦力勞動優于體力勞動的觀念在大學生群體中普遍存在;“媒體宣傳的勞模精神、工匠精神等先進事跡常常令我感動”“文藝明星和網紅等的高收入報道讓我覺得辛苦勞動不平衡”的均值均在3以上,表明大學生在精神層面和勞動價值取向上基本正確,從小接受的“勞動光榮”“公平分配、多勞多得”的教育起到了很好的效果。尤其是“媒體宣傳的勞模精神、工匠精神等先進事跡常常令我感動”均值高達3.8,說明大學生普遍認同榜樣的行為。以上分析表明,多數大學生勞動價值認同雖有偏差,但認可勞動的意義,認為勞動教育具有重要意義。
為了進一步了解當代大學生對勞動價值及意義的認知情況,在上述調查的基礎上又增加了多項選擇題。調查結果顯示:90.43%的大學生認為“應具備吃苦耐勞、艱苦奮斗的勞動精神”,僅有17.21%的大學生認為“能少干就少干,應付了事”(表3)。可見當代大學生對勞動精神有較為清晰的認知。
調查顯示,部分大學生的勞動價值觀存在偏差。如表4所示,近90%的大學生認為“勞動可以實現個人價值”,雖然有近85%的大學生選擇奉獻社會、幫助他人,但也有
34.74%的大學生認為“勞動是為滿足自己的需要”,強調個人需求,更有28.83%的大學生認為“勞動僅是為了獲取報酬”,將勞動價值物質化。這表明當前在大學生群體中享樂主義、功利化的現象有所抬頭,部分大學生的勞動價值觀有待更正。
調查結果表明,80%以上的大學生認為“勞動教育能起到正向引導作用”,對精神、價值觀、意志培養,以及生活習慣養成均有幫助;當然也有14.11%的大學生認為“勞動教育沒有什么作用”(表5)。由此可見,高校的勞動教育對大部分大學生起到了積極作用,但仍有少部分大學生存在認知偏差或定位不清晰的問題。
大學生的就業選擇從側面反映了他們的勞動意愿。調查結果顯示:大學生中存在勞動認知與勞動行為不一致的現象(表6)。大部分大學生對勞動精神、勞動價值認知明確,但問及“是否愿意到偏遠、艱苦地區援助”時,僅有32.85%的大學生選擇愿意;而愿意下基層掛職鍛煉的大學生僅有40.77%,這一數值可能還有未來發展預期的影響。由此可以看出,當前大學生群體中依然存在怕吃苦、眼高手低現象。
2.勞動價值的認同在個體間存在差異性
為驗證不同個體間是否存在勞動價值認同的差異性,包括對個體的性別、所學專業、年級、政治面貌、家庭居住地、家中子女人數、 消費情況、大學前是否有住校經歷及興趣愛好等,本研究經過獨立樣本 t 檢驗和單因素方差分析,得到不同大學生群體勞動教育價值認同差異的顯著性檢驗表(表7)。P<0.05證明有相關性,表明性別、所學專業和家中子女人數與大學生勞動認知與態度相關。結果表明,對于勞動價值的認知,男生高于女生,多子女高于獨生子女,非本科類大學生高于其他專業大學生。
(二)高校多途徑開展勞動教育
高校開展勞動教育的方式和途徑的多樣性和有效性直接影響大學生勞動價值觀和勞動行為,研究者從學校總體、思政課程、專業課程和輔導員影響及班級活動幾方面設計了測試題目,測試題目采用李克特五級量表進行測量。從分析結果看,題目均值均在3分以上,表明高校普遍開展了多途徑、全方位的勞動教育(表8)。高校普遍重視對大學生的勞動教育,尤其是思想政治理論課發揮了思想引領作用,有利于大學生形成正確的勞動價值理念。雖然輔導員教師的指導與大學生開展勞動教育的均值不高,分別為3.17和3.06,但也表明多數輔導員已認識到在日常管理中進行勞動的重要意義,多數大學生也已注重自身勞動意識的培養。此外,需要注意的是,有2.89%的大學生表示“沒有接觸過與勞動知識相關的教育”,這表明個別院校可能存在未實施勞動教育、勞動教育監督體系存在漏洞、勞動教育尚未達到普及等現象。為了進一步論證調查結果,本研究在原基礎上增加題目,即“在校期間你參加的勞動實踐有哪些?”,調查結果顯示,大學生參加最多的勞動實踐是打掃學生公寓,而植樹等公益勞動參與較少。這表明勞動教育的實踐渠道還應拓寬,勞動教育要注重公益意識的培養。
(三)家庭勞動教育基本能起到正導向作用
“意見”指出,大學生的勞動價值觀的形成受多方面的影響,在培養大學生正確勞動觀和勞動行為的過程中,要充分發揮社會、學校和家庭的作用。為了更全面地了解家庭因素對大學生勞動觀念形成的影響,本研究設計了家庭關于勞動教育的測試題目,進行勞動觀教育、勞動行為習慣、勞動必要性方面的信息收集。測試題目采用李克特五級量表進行測量。從分析結果看,家長對勞動觀教育和勞動行為習慣教育比較重視(表9)。例如,“家長認為勞動會耽誤學習”均值為1.924,“家長常說家務活是大人的事,孩子只要專心學習”均值為2.04,表明大部分家長注重培養孩子的勞動意識;“家長們聊天時常說‘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或表達類似意思)”均值為2.52,表明半數以上家庭還存在重腦力勞動輕體力勞動的思想;“生活中親友樂于參與勞動,以勞動為榮”均值為3.48,表明社會勞動教育正向作用顯現。
(四)個體參加勞動意愿較高
本研究從大學生個體在生活中參與勞動的實踐出發,設計了參與社會勞動、學校勞動、家庭和自我服務方面的測試題目。調查結果顯示,測試均值均在3以上,表明多數大學生日常生活中參與勞動的積極性較高;尤其是自我服務方面“我經常自己收拾房間、清洗衣物”均值為4.03,表明多數大學生普遍自理能力較強,能主動承擔日常生活中關于自身的簡單勞動(表10)。“我經常參加各種社會義務勞動”均值為3.57,表明多數大學生有一定的社會責任感,愿意通過參加義務勞動履行個人義務; “我經常參加校內的各種實踐勞動”均值為3.58,表明多數大學生在校期間能主動參與實踐勞動,具有勞動意識;“我可以完成有些技術難度(維修機器、設計玩具等)的勞動”均值為3.27,表明多數大學生喜歡自己動手,通過勞動解決生活中的小問題或小麻煩;“我經常在家里嘗試做簡單的飯菜”均值為3.84,表明多數大學生具有一定的家庭擔當意識和生活情趣,喜歡通過勞動為家人服務、分享快樂。通過分析可以看出,在大學生主動參與的勞動中,意愿由高到低分別是:為個人、為家庭、為學校和社會,雖然差異不是十分大,但高校也需要更加注重培養大學生的社會服務意識。
四、研究結論和建議
(一)結論
研究表明,在勞動價值認同方面,大學生普遍認同勞動光榮,但觀念與行動不完全一致,表現在求職態度上,考公務員、從政等腦力勞動優于體力勞動的觀念依然占上風;雖不推崇勞動金錢價值論,但在對勞動的目的和意義理解上存在偏差。勞動教育既可以實現生活效能——解決生理安全需求,但同時還存在社會效能——促進社會發展、實現自身價值,最終實現個體全面而自由的發展。個體在主動參加勞動方面,與自身相關的簡單勞動參與度尚可,但參與社會公益勞動或社會大眾化勞動方面存在挑揀和“眼高手低”的現象,表明大學生缺乏對勞動內容的正確認識。
高校是對大學生進行勞動教育的主戰場,從高校整體的重視程度,到開展勞動教育的多種途徑,大部分高校都將勞動教育納入到高等教育的必修課程中,并采用多種多樣的教育模式和途徑,其中思想政治理論課發揮了重要作用。家庭是孩子成長的基礎環境,對孩子觀念和習慣養成起到決定性的作用。通過調查分析,大部分家庭能幫助孩子養成參與簡單勞動的習慣,但傳統的勞動分級理念依然存在,而錯誤的勞動觀念不但影響了孩子勞動的參與度,也直接影響了孩子未來的擇業觀——腦力勞動者的身份地位高于體力勞動者。我國社會宣揚的主流文化是勞動平等、勞動光榮,但社會中還存在其他非正向的文化,如為了提升娛樂效果宣揚的“一夜成名、藝人的高報酬”等,因其娛樂性和渲染效果吸引了更多年輕人的關注,這可能誤導他們的勞動價值觀,引起他們的錯誤效仿;而正向宣傳的勞動模范、工匠精神,因其人物樸實和低調,加之宣傳渠道的限制,很難形成較高的關注度,不易引發熱議話題,雖然能夠獲得大學生的尊重,但很難引起大學生的共鳴,雖認同但不愿效仿,認為過于辛苦,大學生更傾向于選擇自己愿意接受的,久而久之,大學生的勞動價值取向可能會出現偏差。
(二)建議
1.突出勞動教育的雙重特點
“意見”和“綱要”明確提出,勞動教育應體現社會性和實踐性。高校進行的勞動教育必須立足社會的發展需要,體現勞動教育的社會性。高校不僅應從勞動本身開展教育,還要以專業為基礎協調好興趣和社會分工的關系。社會分工各有不同,社會主義體制下勞動平等。立足勞動創造價值,滿足自身生活、發展需求的同時更應培養大學生的社會責任感,服務社會,推動社會進步,體現自身價值。勞動教育還要體現鮮明的實踐性,任何教育都不能脫離實踐來空談,理論來源于實踐又能在總結分析后指導實踐。因此,勞動教育必須以職業指導為前提開展,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就業觀、職業觀;以實踐為基礎,增加大學生實際動手操作的機會,使其獲得真實的勞動體驗,激發大學生的勞動熱情和興趣,使其主動參與創新、創業活動,全面提升實踐能力和水平,從而努力成為愛勞動、會勞動的全面發展的個體。
2.明確“雙W雙H”培養目標
目標具有引領性作用,明確的教育目標可以使勞動教育主題明確、內容鮮明、方法科學。馬克思和恩格斯從辯證唯物主義、歷史唯物主義的視角進行分析,提出只有教育和勞動的緊密結合才能真正實現人的全面發展,共產主義的最終目標就是實現人的全面而自由的發展。學以致用才能體現教育的價值,學有所用才能展現教育的意義,學而能用才能檢驗教育的作用。高校應樹立“雙W雙H” 的勞動教育目標:為什么勞動(why)——幫助大學生明確勞動的意義;誰從事勞動(who)——培養大學生的勞動主體意識;怎樣勞動(how)——開發大學生必要的勞動技能;勞動收獲(how much)——分享大學生獲得的勞動回報。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應把人的全面發展放在首位,幫助大學生樹立精神、物質需求并重,長期、短期發展結合,社會、個人利益融合的勞動價值觀。
3.構建“四位一體”的勞動教育體系
D. L.柯克帕特里克(D. L. Kirkpatrick)曾提出培訓的效果最終會通過個體行為習慣的養成反映出來。人作為有意識的個體,其行為會受精神意識的支配,體現人的主觀能動性。因此,高校應以勞動觀念為基礎,建立勞動觀念、勞動精神、勞動習慣和勞動技能的“四位一體”的勞動教育體系。高校作為勞動教育的主戰場,應采用多種渠道、多種方式,使理論與實踐相融合進行勞動價值的闡釋和灌輸,幫助大學生理解勞動、尊重勞動、熱愛勞動,形成科學的勞動理念;培養大學生從馬克思主義勞動觀的視角理解社會主義勞動關系,結合專業創造性地進行勞動,培養創新創業思維,體現新時代勞動精神;注重對大學生在生活和學習中動手能力和習慣的培養,“不以事小而不為”,培養個人生活的自我安排和打理能力,積極參與各項社會公益勞動;除了生活必需技能的培養以外,高校還應注重將專業知識的培養與實踐應用結合,用現代知識創造性勞動,培養高超的勞動技能。
4.形成“三體聯動”考核反饋系統
勞動教育的目的在于實現人的全面而自由的發展,物質效能表現為個體的自食其力,精神效能表現為個體的社會價值。因此,考核體系應具有系統性和有效性,由個體、高校和社會組織構成“三體聯動”的考核體系。內生動力是行為和習慣保持的動力源,高校應構建熱愛勞動、勞動光榮的校園文化,培養大學生養成良好的勞動習慣,針對大學生群體進行日常勞動習慣和行為的考核,并將考核結果納入學校總體勞動教育考核結果;高校對大學生參與勞動教育課程、實踐勞動的態度和行為進行考核,注重過程和結果的結合;高校應與社會用人單位保持密切的聯系,以便接收就業大學生勞動表現考核結果的反饋,更好地完善勞動教育培養體系。同時,高校還要建立長期跟蹤反饋機制,總結畢業生進入社會后的發展路徑和方向、創新創業方面的成就,將成功案例反饋給在校生,用榜樣的作用激發他們學習的動力和熱情,有助于大學生認識到勞動的價值和意義,樹立正確的勞動觀。
五、結束語
高校作為培養創新人才的主戰場,肩負著培育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使命。實現大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就必須將教育與生產勞動、社會實踐相結合。有效科學的勞動教育,有利于引導大學生把握正確的勞動價值取向,塑造良好的勞動精神面貌,樹立遠大的勞動服務理念,充分發揮新時代大學生的創造力和創新力,實現全面而自由的發展。
參考文獻:
[1]? 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530.
[2]? 習近平: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發展道路? 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EB/OL].(2018-09-10)[2023-04-07]. http://cpc.people.com.cn/n1/2018/0910/c64094-30284598.html.
[3]? 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全面加強新時代大中小學勞動教育的意見[A/OL].(2020-03-20)[2023-04-07].http://www.moe.gov.cn/jyb_xxgk/moe_1777/moe_1778/202003/t20200326_435127.html.
[4]? 程豪.從外在設計到內源發展:勞動教育變革的可能邏輯[J].大學教育科學,2021(3):54-62.
[5]? 王玲玲.梁勇.雷軍委.基于精準教學思想的混合式教學的研究與應用[J].黑龍江教育(理論與實踐),2022,76(9):37-39.
收稿日期:2023-03-14?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修回日期:2023-04-07
作者簡介:史寶玉(1973—),女,山東梁山人,齊齊哈爾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為人力資源管理、創新創業管理。
基金項目: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專項任務項目“新時代大學生勞動教育研究”(21JDSZ3118);黑龍江省高等教育教學改革項目“人的全面發展視域下應用型本科人才培養體系研究”(SJGY20210931);黑龍江省高等教育學會研究項目“基于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大學生素質教育模式研究”(23GJYBB209);黑龍江省高等教育教學改革項目“行動者網絡理論視域下管理類專業創新創業人才培養研究”(SJGY202109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