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艷兵

隨著新一輪以高考改革為導向的高中課程改革的逐步推進,課程標準基于新高考背景做出了調整,教材也發生了相應的變化。傳統高考下文理分科的模式,已然被“6選3”所取代,除了語文、數學、外語這三門統考科目,考生需要自主選擇三門科目進行考試。新高考方案的落實與推進具有鮮明的時代特色,體現出新時代對人才需求的變化趨勢,順應了“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在一定程度上也為高中教學工作帶來了新的發展機遇與挑戰。化學學科,作為高中體系的必修科目,也是學生選考的科目之一。本文以“新高考”為背景,詳細地探討了高中階段學生化學作業優化的必要性,致力于讓作業設計在減負、增效、提質的同時,幫助學生滿足高考要求。
一、新高考背景下高中化學作業設計所面臨的困境
(一)作業難度引發學生的恐懼心理
在新高考的大背景下,化學學科的考核難度逐步提升,不少化學教師在作業設計的過程中也會相應地提高作業難度。然而,為順應新高考政策的落實與推進,傳統的題海戰術已被不少學校所摒棄,這就導致部分適應應試教育的學生,在沒有機械性與重復性練習的情況下,直接面對較難的化學題目會倍感手足無措、無從下手,失去了化學學習的信心與動力,將化學移除出了高考的備選科目。這種看似“揚長避短”的選科策略卻具有較強的短視性,在高考后的志愿填報中,多數“理工農醫”類的熱門專業都要求學生必須選擇化學學科,在選科中去除化學學科會導致學生在志愿填報中備受局限,不利于學生的綜合性思考與長遠發展。如何在順應高考要求的同時,消除學生的畏難情緒,是每一位化學教師都應當著重思考的問題。
(二)作業設計較為單一死板
作業設計是教學活動的關鍵性環節,有利于幫助學生夯實所學知識,反映存在的問題,更是教師調整教學策略與速度的重要依據。然而當前高中化學的作業設計過于單一,依然以書面應試作業為主,這種作業設計看似在最大程度上提高了學生的學習效率,致力于幫助學生鞏固所學知識,但是很難順應新高考化學考核的新變化。在新高考的背景下,化學高考更強調了對學生思維能力、化學核心素養、創新能力以及科學核心素養的考查,傳統的應試策略容易給學生形成思維桎梏,不利于學生迎戰高考,發揮思維的活躍性,實現開拓創新。為了端正學生作業完成的態度,提高學生的作業完成質量,很多教師都會給學生灌輸“作業就是考試”的思想認識。因此,教師在作業設計的過程中也應當順應當前的考核趨勢,改變作業設計單一死板的模式,進行開拓創新,以適應新高考的要求。
二、新高考背景下高中化學作業設計的實踐路徑探究
(一)設計作業梯度,循序漸進地夯實所學知識
在新高考政策的大背景下,教育教學要求教師在作業設計中避免作業量過大、作業難度過高而給學生的身心健康造成不利影響。然而,隨著化學高考難度的提升,如果教師一味地降低難度,導致作業難度遠遠低于高考難度,那么作業布置就難以產生實際的效果,學生的學習活動也會倍受阻礙。教師應該調整的是作業的梯度。在傳統的作業設計中,一篇卷子、幾頁習題就是學生作業的全部,然而,這些習題內容多以題型為劃分標準,致使難度不同的題目混雜在一起,學生在作業完成的過程中經常會被難題“絆倒”,既影響了作業完成的效率,又打擊了學生的學習熱情。針對這一情況,教師就可以將固定的題目進行重新打亂與規劃,以基礎題型、提高題型以及拔高題型的順序安排作業設計,讓題目的順序更符合學生的學習規律,引導學生一步一個腳印地夯實所學知識。
以“含硫化合物的性質”的教學活動中,教師應當設計具有梯度性的作業,并且豐富作業題型,從而幫助學生從多角度、全方位鞏固所學的知識。教師可以布置一些較為基礎的作業內容,讓學生對硫的物理性質、氣味顏色以及化學特性等基礎知識進行落實、加強記憶。教師還可以將作業設計的重點放在關于硫的化學性質展現的方程上,推動學生學習成果的進一步提升。當學生完成這些內容后,教師可以進一步提高作業的難度,加強題型的綜合性,通過實驗設計、分析等作業類型鍛煉學生的深入思考能力、綜合實踐能力以及靈活應用能力。這種階梯形的作業設計能夠在很大程度上減輕學生的作業負擔,順應學生的學習趨勢,在符合“雙減”政策要求的同時,保證了作業設計的難度,消除學生的畏難情緒。
(二)精簡作業內容,更有針對性地進行作業設計
當前的化學作業設計呈現出“難而多”的狀態,這種狀態反映出了教師對學生的高要求、高期待,但是與當前“雙減”政策的理念相違背,又在一定程度上給學生造成了過高的課業負擔與心理壓力,讓化學學科在選科中不占優勢。有些教師喜歡在作業設計中帶入以前學過的知識,讓一份作業涉及了不同單元的知識要點,以達到鞏固復習的作用。然而,這種作業設計形不僅會給學生造成較高的負擔,而且有可能會讓學生無法對當前的學習內容進行深入的理解與探究,導致學生出現“為了完成作業而完成作業”的情況。教師在作業設計時應秉持著“簡而精”的原則,通過精簡作業內容,更有針對性地進行作業設計,以幫助學生鞏固、落實、提升當前的教學內容為主要目的。
以“氧化還原反應”這一單元的教學內容為例。在作業設計的過程中,教師可以先通過最簡單的氫氧結合生成水的實驗探究為例,讓學生探究方程式“2H2+O2=2H2O”中的還原劑、氧化劑,引導學生關注“其中氫原子的電子向氧原子進行轉移,氫原子失去電子之后變成H+,而氧原子得到電子之后變成O2-兩者結合生成水”的過程。學生通過這一最簡單的反應理解氧化還原之后,教師就可以給學生布置難度提升的作業,讓學生找出幾個氧化還原反應是利用單線橋和雙線橋的方法,標出電子轉移的整個過程。這種作業設計具有較強的針對性,有利于讓學生通過一系列的練習具體掌握所學內容,加強了學生深刻的認識與體驗。
(三)豐富作業形式,提高學生的理解與領悟能力
化學作業難度較高是很多學生不愿意選擇化學學科作為高考科目的重要原因之一。作為教師,我們不應當只將關注點放在作業難易程度的調整方面,而是針對當前的情況進行深入的思考與分析:“化學作業為什么難?化學作業究竟難在哪里?”在教學實踐中,我們不難發現,不少學生認為化學作業難度較高,究其根本是因為在課堂教學活動中吸收效果不好、沒有掌握良好的學習方法、只會死記硬背不會靈活應用等,所以最關鍵的問題不在于作業設計的難度,而在于學生的思維能力及學習能力。教師應當推動化學作業設計朝著豐富性與多樣化的方向發展,改變以題海戰術為主的作業形式,在作業設計中鍛煉學生的多方面能力。
例如:教學活動前,教師可以為學生布置預習作業,讓學生試著對要學的內容進行自學,進行初步的重點分析、難點思考、筆記總結,讓學生對所學內容有一定的認識與了解,帶著問題去聽課,提高教學效率。在學生預習活動中,教師也可以提供一些視頻微課作為學習支架,讓學生的預習工作高效率地開展。在教學活動中,教師也可以就基礎問題進行提問,檢驗學生的預習成果。不僅如此,教師可以在完成教學內容后布置總結性作業。以“苯酚”這一教學內容為例,教師可以讓學生對乙醇和苯酚的結構性質進行自行總結,引導學生將這些內容整理成表格,提升學生的化學水平,也讓學生更為清晰明確地意識到自己的問題所在。
三、結語
綜上所述,在新高考的大背景下,化學作業設計對教學效率與成果的推進具有不可忽視的重要影響。化學教師應當深入分析并解決當前化學作業設計的困境,樹立創新意識、運用科學策略,通過提高作業設計的層次性、加強作業設計的針對性以及豐富作業形式等,也滿足新高考的要求,消除學生的恐懼心理與消極心態,讓作業設計成為課堂教學的有效延伸。
(徐德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