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國艷 張宗雷

初中道德與法治這門課程能使學生具備優良的品質,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基于核心素養視角進行教學,除了幫助學生掌握基礎的專業知識外,還讓學生樹立良好的學習目標,以促使學生向著積極健康的方向發展。初中道德與法治這門課程注重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更好地落實了素質教育教學的目標,也能促進教學質量的提升。
一、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現狀
道德與法治課程是以培養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念、價值觀為最終教學目標的一門課程,促使學生具備良好的法治觀念和道德觀念。但在實際教學中,教師往往都是按照語言灌輸的方式進行知識點講解,學生沒有明確自身學習的目的,會認為教師的教學無趣而產生抵觸的心理,學生跟不上教師的節奏,學習效果也不理想。同時,教師在教學時往往忽略了學生的主觀感受,讓學生死記硬背某個知識點,學生缺少獨立思考和表達自身想法的空間,從而嚴重影響學生思維的拓展。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只是完成了課堂知識的講解忽略了學生的感受,學生的學習速度跟不上教師的進度,從而嚴重影響學習效率,不利于學生綜合能力的提升。在課堂中教師只是顧忌自身的講解,沒有了解學生的學習需求,也沒有深度了解學生知識掌握情況,學生自主參與學習和探究的動力不足,還會影響今后核心素養的發展。
二、核心素養應用于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的意義
(一)激發學生自主學習熱情
核心素養是指在學生成長和學習過程中逐漸培養的,幫助學生獲得終身發展和社會需要的必要品質和良好的學習能力。將核心素養的基本理念融入課堂教學中,能夠改變學生被動接受的狀態,讓學生對學科知識產生良好的探究興趣,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可以得到有效提升,從而實現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在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中融入核心素養理念,為學生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凸顯學生的課堂主體地位,讓學生能夠跟上教師的節奏,從而高效完成教師布置的任務。
(二)豐富學習內容
在傳統課堂教學中,教師只是按照教材大綱進行知識灌輸,沒有幫助學生進行課外知識的拓展與延伸,很難培養學生的綜合學科素養。因此,將核心素養理念融入課堂教學,針對性地應用一些課外知識,可以不斷擴充學生的知識面,讓學生感悟到這門課程學習的樂趣,從而能夠運用所學知識去解決生活中的一些問題,并落實學以致用的教學目標,使學科教學取得良好的效果。
(三)促進學生多方面能力的提升
在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中,教師引入核心素養相關理念,能夠更好地推動學科創新,不斷發散學生的學科思維,提升學生的實踐能力。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及時更新自身的教學理念,選擇適合學生發展的教學方式,讓學生置身于良好的學習情境之中,從而能跟上節奏,學生被趣味、豐富的內容所吸引,能自主探究并積極展現自身的才能,學生有了良好的學習興趣,也能更好地完成教師布置的任務。教師在教學時能夠明確核心素養的具體要求,將學科素養和學科知識有機地結合在一起,為學生創設趣味化的教學活動,對于學生進行學習目標的指引,引導學生自覺規避錯誤的認知,學生的學習能力能得到有效提升,也能實現良好的發展。
三、核心素養下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策略
(一)加強師生間的互動,發散學生學科創新思維
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師應該明確提升課堂互動的重要性,注重提升學生課堂的參與度,才能發散學生的思維。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改變傳統一問一答的教學模式,讓學生積極參與討論,由淺入深地了解知識點,逐步提升專注度,在自由討論的過程中自主思考,為后續的教學做好鋪墊。教師進行課堂提問時,應該逐步拓展問題的深度,引導學生歸納課堂的重難點,這樣能夠提升學生良好的邏輯思維能力,進一步強化課堂教學效果。例如,在“遵守社會規則”一課教學中,教師通過提問的方式讓班級學生積極思考,同時,學生之間可以進行討論,從而使學生在輕松愉快的學習環境中高效地完成課堂知識的理解和掌握。
教師還可以提出一些人情與規則發生沖突的問題,以拓展學生思考的角度,讓學生自主總結歸納,學生的辨析思維和總結能力能夠得到有效提升。例如,在進行“友誼的天空”一課教學之前,教師為班級學生發放一個關于“中學生網絡交友”的調查問卷,讓學生根據問卷內容進行填寫,組織探究活動,讓學生分享自身的報告,這樣能直觀地將學生的交友情況展示出來,還能夠通過數據的分析總結網絡交友的特點。學生通過此環節的討論和互動,分享自身的一些經歷,同時探討正確的交友方式,這樣能夠逐步培養學生的自我防范能力、察覺能力和自我保護能力。學生能夠運用正確的方式交朋友,學會在現實中與人交往,學生之間進行討論互動后,能夠逐步具備正確的人格和健康的人生觀,在生活中自覺規避不良行為,正確地認識自己。
(二)營造良好的教學氛圍,鍛煉學生的問題應對能力
教師結合教材內容創設良好的情境,能夠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讓學生在良好的情境中感悟道德與法治課程的學習樂趣,從而積極思考與探究,更好地完成教師布置的任務。教師對教材內容進行分析,了解當前學生的學習特點,并結合教學的內容來創設情境,選擇角色扮演的方式讓學生置身于教師創設的情境中來體會教材內容的內涵,并在活動中分享自身的感悟,這樣能加深對知識的理解,還能與教師進行良好的互動,這樣能夠拉近師生之間的距離,使課堂氛圍變得舒適活躍,學生能夠獲得良好的情感體驗,從而強化學生的核心素養。
例如,在“青春的情緒”一課教學中,教師闡述一種情境,讓學生結合自身的經驗進行演繹,如早上起床發現臉上長了一顆青春痘、考試成績公布前后自己的情緒變化、自己幫助他人后的心情等。學生演繹的同時,其他學生對其進行評價,并參與討論互動,這樣學生結合自身生活實際進行情境演繹時,能夠多角度思考問題,正確認識順境與逆境的關系,學會情緒調控,從而正確看待生活中的挫折,迎接各種挑戰。
教師通過創新教學方式給予學生展現自我的空間,讓學生具備積極進取的人生態度,適應各種變化,敢于面對任何挫折。例如:在“我和我們”一課教學中,教師結合教材知識點科學地設計情境,掌握學生當前的學習狀態,帶領學生置身于情境中,讓學生跟著教師的節奏進行探究。教師可以創設與集體有關的情境,通過視頻讓學生回憶自身在集體中的感受,大膽地說出自己的想法,學生逐步回憶自身在集體中的美好瞬間,能夠感受到集體的重要性,從而為學生良好素養的提升打好基礎。
(三)創新課堂教學方法,培養學生自主分析能力
在傳統的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中,由于陳舊教學思維的束縛,教師在課堂上都是進行單方面知識點的講解,忽視了學生品質和法律意識的培養,阻礙了學生核心素養的提升。在當前教學中,教師應該改變傳統的教學思維,積極地接受新的教學理念,注重培養學生的法律意識,突出學生的課堂主體地位,并能夠應用生活實例,讓學生對生活中的熱點事件進行分析,從而有效提升學生的辨析思維能力。
例如,在“守法的公民”一課教學中,教師先設定趣味問答的環節,在課堂中開展主題活動,讓學生思考“為什么要做一個守法的公民”,讓班級中的學生分組進行討論,并結合實例來闡述自己的觀點,這樣學生能夠從多個角度思考問題,明確生活中遵紀守法的重要性。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引入案例,讓學生能及時關注生活中的一些事件,并在課堂中進行分享,這樣能夠培養學生良好的法治觀念,從而使學生具備良好的核心素養,對學生今后的學習和發展都能起到良好的促進作用。
(四)積極組織實踐活動,提高學生綜合素養
教學的目的是學生運用所學的知識去解決生活中的問題,這樣能讓學生明確學習的目的,還能鍛煉學生的學科實踐素養。因此,在初中道德與法治這門課程教學中,教師組織實踐活動,讓學生熱情參與,能更好地鞏固課堂所學,在利用所學知識解決生活中的一些問題時,能夠讓學生獲得良好的滿足感,從而激發學生自主思考和探究的動力。教師創設學科實踐活動時要緊密結合教材內容,充分考慮學生的實際情況,保證學科實踐活動具有較大的可行性,通過實踐活動了解學生的知識掌握情況,及時總結教學中的不足,為后續活動的開展做好鋪墊。
例如,在“勇擔社會責任”一課教學中,教師可以聯系學生家長和社區成員成立組織實踐活動,讓學生在實踐中扮演“社區小衛士”,或承擔“交通指揮員”的角色,還可以積極參與“圖書管理員”活動,通過多種活動的開展,讓學生承擔自身的社會責任,明確在今后成長的道路上怎樣規范自身的行為,樹立良好的目標,并為這一目標而努力學習。如教師在帶領學生學習法律知識時,可以組織學生參與“我是小法官”的活動,教師搜集一些真實的案例讓學生進行分析,同時在生活中遇到類似的案例,能夠運用自身所學知識去幫助他人,這樣學生能夠明確自身擔負的責任,在成長的道路上運用法律武器來維護自身的權益。通過實踐活動的開展,教師能夠了解學生的知識掌握情況,進一步豐富學生的學習內容,拉近了學生與生活的距離,學生的學習效率能夠得到有效提升。教師將課本知識與實踐結合起來使學生受益,能夠促進教學良好發展。
(五)教師做好課后反思,積極完善自身教學方式
為了使學生獲得更優秀的核心素養能力,開展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時,教師要不斷調整教學思維,提升學生的政治素養,并在教學活動后做好反思,這樣能夠不斷優化自身的教學方式,緊跟時代進步的步伐,在滿足學生學習需求的同時,能促進教學的質量,為教學事業貢獻自己的力量。
例如,在“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一課教學中,教師在教學時,將自身的教學全過程記錄下來,并在課后帶領學生一同觀看,讓學生指出自身的教學問題,教師這樣也能及時查找自身的不足。教師可以讓學生對自身的教學進行評價,還可以將視頻發送給學生家長,讓學生家長指出自身的不足,這樣能夠促使教師及時優化教學模式,在他人的反饋評價中發現教學中的問題,從而從多個角度來反思自身的教學模式,實現教學方式的完善和創新。教師及時反思自身的不足,結合學生的需求來優化課堂教學,從而為學生提供優質的教學服務,促進學生更好地發展。
(六)靈活設計學科作業,全面落實“雙減”政策要求
為了更好地落實“雙減”政策要求,在布置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作業時,應該減少作業數量,進一步提高作業質量,這樣才能激發學生完成作業的積極性,使學生的學習變得輕松有趣。教師積極推動學科作業內容和方式的創新,關注學生的綜合體驗,才能更好地落實“雙減”政策。教師要結合道德與法治課程的特點布置作業,設計貼近學生生活的作業,幫助學生體驗到學習的樂趣,讓學生獲得知識的同時實現技能的提升。
例如,在“理解權利義務”一課作業布置中,教師可以結合學生需求,布置相應的作業,結合日常生活中出現的一些實例來進行教學,使學生結合自身的實際情況來完成,同時分享自身在生活中的一些感悟。教師引導學生通過演講的方式分享自身生活中遇到的困境以及解決問題的方法。教師布置這種類型的作業,能了解學生的知識掌握情況,也能明確學生的心理需求,并給予針對性的指導,有利于優化自身的教學。教師及時走進學生內心,對學生進行幫扶,能夠更好地展現這門課程的教學價值,給學生帶來良好的作業體驗。
四、結語
綜上所述,基于核心素養的教學目標線,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師需要不斷優化和提升自己,靈活地運用創新式的教學方法進行教學,讓學生獲得良好的學習體驗,在扎實地掌握相關知識的基礎上,將知識應用于生活實踐中,從而更好地落實學以致用的目標,促進學生學科知識的內化。
(宋行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