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榮華

課堂提問是教學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既能引導學生的思維向更深處漫溯,又能幫助教師掌握學生的具體學情,從而及時調整教學進程與路徑,推動教學效率與成果雙重提高。然而,在當前的教學實踐中,不少教師依然秉持照本宣科的教學方略,導致課堂提問呈現形式化、表象化的特點,不利于教學質量的切實提升,無法完成課堂提問的真實目標。數學作為一門理科學科,更強調思維的深入性與邏輯的嚴謹性,為了讓學生夯實課堂知識,構建知識網絡,作為初中數學教師,應注重課堂提問的設計,立足于創新的教育理念,推動課堂提問的革新與改良,讓初中數學課堂不斷優化提升。
一、當前初中數學課堂提問設計存在的問題
(一)形式化
隨著新課程改革的逐步推進,越來越多的教師意識到保證學生主體地位的重要意義,課堂提問作為活躍課堂氣氛、拉近師生關系、調動學生情緒的重要路徑,在教學實踐中得到了更多關注與頻繁應用。然而,部分教師依然沿用傳統的教育理念,雖然意識到了課堂提問的重要價值,但是無法通過科學合理的形式進行運用,導致課堂提問流于表面,難以發揮切實性的作用。具體而言,不少教師存在“為了提問而提問”的情況,提出的問題既無法引發學生深入思考,又無法有效推動課堂的進程,是一種“無效”的提問。例如,在教學“一元一次方程”時,有的教師提問:“同學們,你們知道什么是一元一次方程組嗎?”這時學生通常會回答“知道”或者“不知道”,這樣的提問設計其實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提問的效果,淪為單純的課程引導,無法引發學生思維深度發展。
(二)零散化
課堂提問雖然重要,但是在設計過程中也應當遵循一定的邏輯順序,成為串聯課堂知識要點的“引線”。然而,部分教師為了讓課堂提問的數量多一點,忽略了問題設計質量。在教學實踐中經常會發現這樣的情況——教師講幾個知識點便會詢問學生“會不會?”“對不對?”“懂不懂?”這樣的問題設計缺乏邏輯性,不僅無法加強學生的知識落實,還有可能打斷學生的學習思路,影響課堂學習效果。課堂提問要多,但是一定不能過于零散。作為教師,在課堂提問設計過程中不僅要問得多,還要問得精、問得好,讓每一個問題都能直擊學生知識的要點,成為學生思維發展的有力支架。
二、初中數學課堂提問設計應當遵循的原則
(一)層次性原則
知識的落實與思維的不斷發展都是循序漸進的,在教學活動中教師不能過于心急,也不能過度放任自流,而應當充分考慮學生的具體學習情況,讓課堂問題設計遵循層次性原則。層次性原則要求教師立足于學生當前的認知水平與基礎知識,遵循由易到難、由簡入繁的順序展開問題設計,避免問題難度過大導致學生喪失學習信心,也避免問題難度過小導致學生失去學習興趣。課堂問題設計應當基于學生的“最近發展區”,讓學生能夠“跳一跳摘到桃子”,引導學生的思維逐漸深入。不僅如此,層次性原則還對教師問題設計的時機提出了一定的要求。在學生學習新知識時,難免會遇到思維卡頓,對知識的理解停留于表面而難以深入,這時教師應當及時提出問題,讓問題成為學生思維深入發展的支點,推動課堂教學成果切實提高。
(二)目的性原則
當前數學課堂的提問設計呈現零散化與形式化的特征,究其根本,教師在設計問題時并沒有進行明確規劃,想到哪里便問到哪里,導致課堂提問質量不佳、流于形式。基于此,教師應當在課堂提問設計中充分遵循目的性原則,這一原則要求教師立足于教學目標與知識特征,結合學生的認知能力與具體學情,確保每一個問題都有價值、有目的。教師在設計問題的過程中可以先詢問自己:“這個問題設計的目的是什么?想要達到怎樣的教學目標?”并預設學生的答案,從而在課堂教學中能夠針對學生的回答情況進行靈活應對,確保每一個問題的出現都能幫助學生提升能力、發展思維、落實知識,在活躍課堂氛圍、調動學生參與度的同時,讓教學成果得到切實發展與提升。
(三)個性化原則
世界上沒有相同的兩片雪花,自然也不會有相同的兩個學生。雖然身處于同一個班級,聽著同一位教師講同一堂課,但是由于學生思維能力、學習態度等方面的不同,導致學生的學習效果難以統一。在新課程改革的背景下,“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深入人心,在教學實踐的方方面面都得到了充分體現。基于此,數學課堂提問設計也應當順應這一教育理念,遵循個性化原則。個性化原則要求教師在設計問題時不僅要考慮班級整體的學習情況,還要考慮不同能力學生的具體學情。在課堂提問中,教師可以不“一視同仁”,而是要確保每一個問題都能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符合學生的學習能力。例如,當教師提問優等生時,可以設置一些拔高性的題目,調動其思維能力,而在提問學困生時,可以設計一些基礎性的題目,既有利于及時掌握學生的學習情況,又能夠提高他們的自信心。
三、初中數學課堂提問設計的實踐路徑
(一)做好課前導入,引發學生思考
在高中數學教學活動中,課前導入既是重要的組成部分,又對教學效率與成果有著不可忽視的影響。優秀的課前導入能夠調動學生的好奇心與求知欲,為后續的教學活動奠定一個良好的基礎。然而,在傳統的教學活動中,課前導入多呈現平鋪直敘、開門見山的形式,不利于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基于此,教師可以在課堂導入環節增設提問,讓問題牽動學生的思維,引發學生思考,讓學生對后續的學習內容有興趣、有熱情。值得注意的是,在設計問題時,教師要把控問題的難度,避免學生因為答不上來而產生畏難情緒。
以華師大版初中數學九年級下冊《圓》的教學為例,要想學好這一單元,學生應當對“圓的定義”形成具體而深入的認識,基于此,教師可以在教學設計中引入這一知識要點。在課前導入環節,教師可以向學生提出疑問:“同學們,自行車的輪子為什么是圓的,而不是三角形或四邊形呢?”學生很順利地便能回答:“因為那樣的話車輪就無法滾動了。”這時,教師可以繼續提問:“那為什么不設計成橢圓形呢?”學生回答:“因為橢圓形的車輪無法平穩地滾動。”這兩個問題都從學生熟悉的事物出發,雖然回答都很簡單,但是與圓的定義息息相關。教師可以乘勝追擊:“為什么車輪的形狀只能是圓形呢?”通過前面兩個問題,學生能夠迅速找到答案:“因為車輪上的點到圓心的距離是相等的。”由此便可以順利引出本單元的知識要點——圓的定義。
(二)靈活提問,系統掌握知識
在教學實踐中經常會發現這樣的現象——教師講的內容學生都聽懂了,自己做題卻常常不會,這反映出學生的思維不夠靈活、知識掌握得不夠扎實。課堂反饋與學生的做題表現不匹配,在很大程度上體現出教師的課堂設計流于程式化、機械化,缺乏靈活變通,學生看上去聽懂了,但并沒有切實理解,導致教學成果不佳。為了避免這一情況的發生,教師不僅要在課堂提問設計中增設一些總結性的問題,綜合考量學生的知識掌握情況,而且要提出一些變式問題,考查學生思維的靈活性以及知識夯實成果。
以華師大版初中數學八年級上冊《全等三角形》的教學為例,本單元內容多、細節雜,很多時候學生雖然能夠滾瓜爛熟地背誦概念公式,但是依然不能靈活應用。基于此,教師應當在教學實踐中多考查、多提問、多設計。例如“三角形全等的條件”這一知識點,完成教學任務后,首先,教師可以先進行總結性提問:“三角形全等的條件有哪些?”讓學生從這一問題出發對所學知識進行梳理、總結與回憶,同時便于教師掌握班級整體的學習情況。其次,教師可以對這一知識要點進行變化:“在△ABC和△DEF中,已知AB=BE,求問△ABC≌△DEF還需要什么條件?”這一問題的答案不唯一,有利于調動學生思維的積極性,推動學生系統化、科學化地掌握知識點,培養學生靈活的思維意識。
(三)創設生活情境,提升應用能力
在新時代的背景下,全面發展的應用型人才的培養成為國家人才需求趨勢。數學學科作為基礎教育階段的重點學科之一,肩負著數學知識的灌輸責任,應當發揮育人價值,體現出時代特征。在當前的數學教學中,不少學生都存在“只會做題不會應用”的問題,導致數學知識難以在實踐過程中發揮應有的意義與價值。基于此,教師可以通過課堂提問設計,引導學生將所學知識與實際生活聯系起來,讓學生能夠基于具體案例理解與探究數學知識,并能夠將所學知識反作用于現實生活,真正將數學知識內化于心,提高應用能力。
以華師大版初中數學八年級上冊《整式的乘除》為例,本課學到了“平方差公式”,教師就可以結合學生熟悉的購物場景,幫助學生理解這一知識點在生活中的運用:“小華同學去超市購買水果,已知水果的價格是9.8元/kg,現秤出水果的重量為10.2kg,曉華一下子就算出了答案,請問你知道小華是如何計算的嗎?”這種課堂提問設計將抽象的數學知識與具體的生活情境相關聯,讓學生意識到數學知識來源于實際生活,在生活實踐中得到具體應用,從而促進學生應用能力切實提高。
(四)通過問題引導,培養自主思維
教學的最終目的是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讓學生能夠獲得終身學習能力。在教學實踐中,“教”的行為是為了達到“不教”的目的,只有當學生能夠自主地透過數學現象看本質,才是真正地學會了數學。初中階段,數學學科的抽象性與復雜性都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提升,基礎概念與公式較多,需要學生記憶與掌握。有的教師認為讓學生死記硬背這些知識要點就能達到理想的效果,其實不然,學生依然會因為“會背不會用”而難以取得理想的成績。基于此,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應當注重培養學生的發散性思維,讓課堂提問成為學生思維的“引線”,引導學生自覺地完成公式推理、掌握知識,培養學生的自主性思維。
以華師大版初中數學“多邊形定義和多邊形分類”的知識點教學為例,在教學活動中,針對公式的推導,教師可以設計以下問題:通過自主學習探究活動,掌握多邊形的定義與分類;什么是凸多邊形?什么是凹多邊形?請分別探究三角形、四邊形、五邊形、六邊形、n邊形的內角和;推導n變形的內角和計算公式。通過一系列的問題,學生能夠得出結論:從多邊形某一頂點向其他頂點作對角線,能夠將n邊形分成(n-2)個三角形,從而自然而然地完成公式推導。然而這一過程過于簡單和程式化,無法切實體現學生的自主探究思維,教師可以在此基礎上進行進一步設問:“你是否有其他的分割方法,也能得出相同的結論呢?”這時,教師可以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展開討論與合作,經過一番思考,學生都用自己的方式回答了問題。一個問題得到多個結論,學生的自主思維能力得到了切實發展。
四、結語
綜上所述,在新課程改革的背景下,“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得到落實與推廣,課堂提問也成為教學活動中備受重視的組成部分。基于此,作為初中數學教師,應當通過課堂提問的設計優化數學課堂,避免課堂提問零散化與形式化,在問題設計過程中遵循層次性原則、目的性原則以及個性化原則,通過做好課前引入、巧設靈活提問、創設生活情境以及培養自主思維等路徑,讓課堂提問真正發揮奇效,讓初中數學教學迎來新的發展機遇。
(宋行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