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連娟
“雙減”政策實施以來,有效地降低了學生的課業負擔與校外培訓負擔,使得教育擺脫傳統教育理念及模式的痼疾,不斷朝著“立德樹人”這一根本方向發展。然而,不可否認的是,在“雙減”的背景下,教育也面臨著一些新的挑戰,教師在教學實踐中亦會面臨諸多難題。如何在困難挑戰之下,尋找新的機遇、發現教育教學新的可能性,則是新時代教育事業給教師提出的更高要求,教師必須要在思想觀念和教育教學實踐中產生一種變革自覺,不斷探索教育的新方法、新方向。
在“雙減”這一政策背景下,教師不僅要實現對學生的減負,同時也要實現增效,在減少數量的同時注重提升質量。在嚴格遵循并貫徹“雙減”政策的基礎上,筆者以立德樹人為根本指引,在作文教學中積極嘗試新的教學方法,以思維導圖為助力,以提升學習效率為途徑,促進作文教學的變革,完成作文寫作中的增效減負目標。思維導圖能夠幫助學生拓展思考空間,發散學生的寫作思維,有效增強學生的寫作能力。
一、“雙減”背景下小學作文學習存在的問題及分析
(一)小學生缺乏寫作主動興趣
小學作為學生學習的基礎階段,主要以教授基礎理論知識為主,教師在這一階段中,擔任學生學習的主導者。教師在開展教學過程中,務必要牢記,素質教育模式下,要注重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小學生是語文課程教學的主體,在教育教學中應做到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性地位,需要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對學習的興趣,做到因材施教,使得各種教育教學手段做到有的放矢。如果小學生自身對語文作文寫作沒興趣,就會喪失寫好作文的動力。同時,該階段學生所產生的學習意識,將會對后面的學習過程產生長效的影響。如果教師沒有采取有效措施,與 “雙減”政策進行契合,就無法降低學生寫作壓力,學生只能在寫作中“被動”前行,因此教師必須重視這一問題。造成這一問題的原因在于教師所布置的作文要求,束縛了學生的寫作思維;教師所引導的方法不具有趣味性,使學生的思維得不到發散,久而久之便會對寫作喪失信心和興趣。
(二)小學生缺乏寫作素材積累
一篇優質的作文,不但需要學生在寫作時思維和邏輯縝密,還充分體現了學生的語言積累運用能力。因此,語文教師在日常教學過程中,要注重語句、修辭等方面的教學,并帶領學生養成良好的積累習慣,例如摘抄優美的語句,在寫作時靈活運用。同時,素材的積累和運用也不僅僅是純粹的知識記憶,學生在積累素材、運用素材時更能感受到其中蘊含的思想性和價值性。素材積累的過程往往也是學生自我教育的過程,是對學生進行品德教育的過程。但是,素材積累看似容易,有效運用卻很難。小學生在積累素材時,受限于年齡和生活閱歷,往往不具備良好的感知能力。很多語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采用的素材積累模式較為單一,在對于素材選擇涉及的范圍較為狹窄,僅僅局限于課堂所學的教材知識,這是不可取的。
在實際教學中,語文教師要規避僵化死板的教學方式和教學觀念,應結合實際教學情況和學生反饋情況,不斷進行改進創新,不僅要保證學生在語句素材上的積累,還要引導學生靈活運用,使他們言之有物。同時,在保證素材積累達標的情況下,語文教師還需要借助適當方法,讓學生學會完成細節描寫。
二、思維導圖在作文教學中的作用
(一)確定寫作主題
在小學階段,教師在進行作文教學時,在嚴格遵守作文的寫作要求基礎上,還要注重對學生的寫作思維的培養。在對作文寫作要求明確的情況下,確定寫作主題,這正是寫作的核心與基礎。在寫作思維導圖構建過程中,最為重要的是如何選材。選材體現了學生對寫作思想意識的敏感度,在對寫作主題的把握上,有的學生較為透徹,有的學生則不夠明確。面對不同類型的學生,教師應當采用針對性教學方法。對于思路清晰的學生,在確定寫作主題后,教師應當引導他們進行具體內容的構思完善;對于理解能力較差的學生,要針對他們在寫作主題確立上的困難,進行深入性教學,為他們打好寫作的基礎。
(二)梳理寫作思路
即使是同一個寫作主題,最終呈現的寫作思路也是不盡相同的,不同的寫作思路所需要支撐的寫作素材也是各有差異。學生的寫作思路如何選擇顯得尤為重要,這不僅關系到整篇文章的行文流暢,還決定了思維導圖整體框架的構建。不同寫作主題下蘊含著不同的寫作立意,基于此,學生開始構建寫作思路,并對寫作思路進行適當取舍。寫作思路下又可以細分為一個個思維節點,針對不夠明確、難以構建的思維節點,教師應當教導學生進行排除,在教學過程中,一步步引導學生實現寫作思路選擇的最優解。
(三)完善寫作過程
在完成寫作思路的梳理后,寫作進行到了最后也是最關鍵的一步:完善思維導圖。完善良好的思維導圖是寫作順利開展的關鍵,流暢的作文寫作是思維導圖的最終呈現。
小學階段,學生寫作所涉及的作文題材較為豐富,例如敘事、抒情等。不同類型的題材涉及的寫作要點存在差異,教師應當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教導學生注意寫作要點。不管是哪種形式的題材,都需要確保作文語言的流暢性,因此需要教師根據不同寫作要點開展教學,幫助學生語言表達能力的提升,從而為作文寫作打下基礎。在運用思維導圖過程中,教師應當對學生的寫作層次多加關注,它能夠幫助學生提高寫作質量,使學生所寫的文章具有層次感。
三、思維導圖在作文教學中的應用
(一)尋找寫作素材
以“二十年后的家鄉”這一主題寫作為例,教師可在教學時,將主題板書寫在黑板上,然后帶領學生就二十年后家鄉面貌的變化進行想象。通過想象,學生所列舉出的關鍵性變化信息主要表現在家鄉生態環境和房屋建設等方面,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進行適當的擴充和完善。拿家鄉生態環境變化來說,教師采取引導的方式,讓學生采用具體事件的描述這一形式,來完成對關鍵信息的擴充,從而完成“二十年后的家鄉”這一寫作主題思維導圖的構建。
(二)明確寫作框架
對于小學階段的寫作任務來說,一般字數要求較少,因而教師可讓學生自主完成對框架的選擇。繼續拿“二十年后的家鄉”這一主題寫作為例,學生可在“生態環境”這一關鍵信息下,通過思維導圖發散出公園環境、工業環境、學校環境等分支的構建,從而使學生的寫作思路得到進一步的擴充與發展。在寫作時,學生對環境變化進行描述時,還可以借助比喻、擬人等修辭手法來完成細節描寫,從而使寫出來的作文更加具有層次感。
(三)發掘寫作思維創新點
在運用思維導圖來讓學生完成寫作學習中,教師通過引導學生利用細節描寫,使得寫出的文章更加精彩。
以“二十年后的家鄉”這一主題寫作為例,通常情況下,大多數學生還局限在泛泛而談的層面上,文章內容顯得較為空洞。如果借助思維導圖的延伸,在寫作時加入細節描寫,將會使文章大大增色。例如,學生可寫這么一段文字:“二十年后,校門外原先不及我高的小樹,已經長成參天大樹,已經能為現在的小朋友遮風擋雨了?!蓖ㄟ^對樹木變化的細節描寫,彰顯二十年來時間的流逝,使文章具有較強的畫面感。此外,思維導圖的構建,也需要加強對學生的閱讀培養,只有學生完成充分的素材積累,才能在寫作時借助更多的素材,在作文中加以運用與發展。
“雙減”政策的實施,標志著我國基礎教育改革已經進入一個全新的階段,對于小學語文乃至更多的學科教育來說,這都是一次較大的挑戰和機遇。而如何在挑戰之中抓住機遇,從而促進課堂教學乃至于教育事業的變革,則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需要深思的問題。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教育教學的變革不僅是觀念上的,更是一次次教學實踐的不斷探索和變革。就小學的作文教學而言,筆者認為,在小學語文寫作學習的基礎階段,要充分利用好這一關鍵時期,幫助學生真正提高寫作能力。對于學生在寫作時所表現出的提不起興趣、素材缺乏及思路不連貫等問題,教師要運用思維導圖的學習模式,可幫助學生發展思維,增強樂趣,從而不斷提升學生的寫作能力。
(李? 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