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靜華
課堂是學生學習的主陣地,作為一名教師更應該承擔起教書育人的責任。數學學科的教學中也要適切融入思政元素,在課堂上不僅要啟迪兒童心智,激發智慧,而且要涵養學生的精神與素養,引導學生形成愛黨、愛國、愛社會主義、愛人民、愛集體的情感,使其具有做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美好愿望。為此,在日常教學中我們要深鉆細研,認真備課,充分挖掘小學數學教材中所蘊含的思政教育元素,使數學知識教學與思政教育有機融合,落實在常態教學中,從學科教學走向學科育人,培養健康快樂的青年一代。
一、利用教材資源,為思政教育鑄“魂”
小學數學教材中的例題和習題中蘊含著豐富的思政教育元素,往往是以隱蔽、潛在的形式出現。因此,備課前我們要吃透教材,努力挖掘,找準教學過程中育人的嵌入點,把教材中的思政資源充分利用,也可以再加以補充,拓展資源的范圍,使思政教育滲透得更貼切、更有價值、更適合學生的年齡特點,對學生的身心發展、健康成長是大有裨益的。
例如:北師大版一年級上冊第八單元《認識鐘表》這一單元知識中,使學生認識整點和半點,結合日常作息時間在與他人交流中,知道要珍惜時間,學會合理安排時間,養成良好的珍惜時間的習慣。北師大版五年級下冊《分數乘法(二)》試一試的題目,涉及男女生植樹問題,我們就可以結合植樹引導學生熱愛大自然,自覺保護環境,人人爭當愛綠護綠小衛士,同時讓學生意識到環境對人類的重要性,在學生心里厚植綠色根脈,共同守護綠水青山,根植家國情懷。北師大版六年級上冊《分數混合運算(三)》主題題目是計算八月份的用水量,題目中給出的條件有“九月比八月節約了1/7”,題目本身就向學生滲透了節約用水的意識,在分析、列式、解題的教學過程中,適時地告訴學生,我們要有序思考,認真計算每一步并要養成檢驗的好習慣,以此來培養他們細心、踏實、認真負責任的態度,做題要認真負責,做事、做人方面也一樣,對自己的言行要負責任,培養他們的責任感。當這種意識滲透到學生的心靈中,就能促進其良好的行為培養。
二、加強實踐活動,為思政教育強“力”
數學活動的關鍵是讓學生自己去體驗、去探索、去經歷、去感受。通過“做”獲取新知識,找到解決問題方法,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合作意識、探究能力以及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例如:北師大版教材四年級下冊《數學好玩—密鋪》使學生通過鋪一鋪、擺一擺等實踐活動,經歷哪些平面圖形可以密鋪,在實踐過程中感受密鋪的特點,體會成功的樂趣,合作與分享的快樂,在欣賞密鋪圖案的過程中讓學生體會到圖形之間的轉換,充分感受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經歷欣賞數學美、創造數學美的過程,引導學生學會用美的眼睛感受生活,用美的眼光欣賞他人。
又如:學習完北師大版三年級上冊《年月日》,我們開展了“24節氣—日歷制作”實踐活動,在制作中更深入地了解了農歷知識,中國傳統歷法,對中國傳統文化有了更深刻的體會,同時也感受到我國古人的偉大與民族自豪感,為學生的成長、自信作了很好的鋪墊。
再如:四年級上冊《數學好玩—滴水實驗》,為學生講解了滴水穿石的故事后進入水龍頭滴水的例題,引發了學生的好奇心,增強了學生的應用意識,滲透了節約用水的意識,感受水的重要性。同時發展了學生的獨立思考、合作探究的學習意識,讓每一名學生都感受到了學習數學的樂趣,愿意參與其中,在實踐中真學習,增長真才干。
三、創設學習情境,為思政教育添“趣”
在教學中,要為學生創設適切的學習情境,來營造師生互動、生生互動、民主和諧、合作共享的教學氛圍。學生在互相討論、互相交流、互相傾聽、互相激勵、互相合作中激發了學習的興趣,使學生主動獲取知識,促進了思維的碰撞和情感的交融,培養了學生的數學思考力。
例如:北師大版一年級上冊教材中,第一課時的教學內容為《可愛的校園》,教材中主題圖是學生喜歡的動物學校開學的情景,教師通過讓學生觀察圖中的情景,再結合學生的生活實際,找生活中的“數”和“形”的活動,培養學生仔細看、認真聽、積極想、大膽說的好習慣,激發學生對校園生活的向往,同時對學生進行愛同學、愛老師、愛班集體、愛學校的良好品德教育,使學生懂得珍惜來之不易的幸福生活,在美好的校園里努力學習,好好學本領,一起努力,一起進步,為建設美好家鄉和富強的祖國做準備,做一名新時代的合格接班人。
又如:在教學《面積和面積單位》時,從“平方米”這個面積單位出發,在課堂最后,通過讓學生猜什么面積用平方千米表示?活躍了課堂氣氛,激活了學生思維,在學生的想象、思考、爭辯過程中感受1平方千米的大小,用課件展示從學校、大邱莊鎮、靜海區、天津市、中國的面積,讓學生感受祖國之大,祖國河山之美。
再如:在教學北師大版小學數學二年級上冊《100以內的加法和減法》這一節知識時,將本班學生分成6個小組,把班級當作超市,讓學生分別扮演售貨員和顧客,讓學生根據自己需要進行購物,最后計算出購物所花的總價錢和剩下的錢數?通過這樣的情境創設不僅提高了學生的計算能力和應用能力,而且可以培養學生合理使用人民幣,為需而買,從小學會養成勤儉節約,反對鋪張浪費的良好習慣。
四、挖掘生活資源,為思政教育增“值”
從小學生的年齡特征和認知規律來看,我們要聯系生活實際,對學生進行思政教育。
例如:在教學《平均數》一節知識的練習中有這樣一個題目:世界衛生組織發布了2015年版《世界衛生統計報告》,中國在此次報告中男性的平均壽命為:74歲。有位老爺爺今年73歲,他看到這則信息后很緊張,你想對他說什么?通過交流讓學生們感悟到健康生活方式的重要性,同時教育學生要多關愛長輩,合理飲食,合理運動。
又如:《兩位數乘多位數的整數除法》中的練習題,計算一個家庭一年產生的垃圾數量,通過計算讓孩子們感受保護環境的重要性,生活中要盡量減少垃圾,減少一次性用品,增強學生環保意識,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形成良好的生活品質。
再如:四年級上冊《神奇的計算工具》一節知識,在讓學生了解計算工具的演變過程中,體會數學文化的價值,感受算籌和算盤是我國的重大發明,在數和運算發展史上貢獻巨大,是中華文化的瑰寶,我們都應為這一發明而自豪,樹立文化自信。同時讓學生感受到從算盤到計算機的飛速發展,我們要扎實學習,才能為祖國的發展作出應有的貢獻。
五、運用數學文化,為思政教育尋“根”
在小學數學教材中,有“你知道嗎”模塊,這一模塊都是根據有關的數學知識,介紹知識的產生過程、數學史等,例如:北師大版三年級上冊第八單元《認識小數》你知道板塊中介紹了小數的最早的表示方法;三年級下冊第六單元《認識分數》中,你知道板塊中介紹了分數的產生;六年級上冊《圓》這一單元中介紹了《圓周率的歷史》。
在此基礎上,我們在進行教學時,也可以根據所授內容增加數學文化的介紹、數學故事等,如,在教學《位置與方向》一課時,在教學新知后介紹《司南與指南針》;教學《圓的面積的計算》時,讓學生了解《神奇的割圓術》;教學《字母表示數》時,課尾以講故事的方式讓學生了解了字母表示數的數學史,讓學生感受天上的衛星通訊、海里的石油勘探、手機里的導航系統、智能機器人的發展都離不開代數,科學家用他們演變的一個個代數式,為科技的飛速發展鋪平了道路,在滲透數學文化的同時,激勵學生們奮發學習,用智慧強大祖國。教學《不確定性》時,鞏固新知識后鏈接嵌入《狄青拋制錢取勝》的故事等,讓學生在數學文化的熏陶下,體會數學之魅力,提高了其對數學家的敬畏感、為我國的偉大成就而自豪,樹立長大為祖國社會主義建設作貢獻的雄心壯志和勇于創新的科學素養。
作為小學數學教師,我們應挖掘課程中蘊含的思政教育資源,將思政教育內容融入數學課程教育內容之中,育人于無痕之中,才能更好地踐行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初心使命。
(徐德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