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忠
隨著“雙減”政策在全國各地中小學的落實與推進,學校教育教學質量與服務水平得到了進一步提高,如何“減壓、提質、增效”是教育者應當思考的關鍵問題,推動作業的設計與布置朝著科學合理的方向邁進也成了減輕學生課業負擔的重要路徑之一。美術學科的作業設計致力于讓學生能夠靈活運用所學美術知識與技能進行美術表達,應當與教學活動高度融合。在小學美術教學活動中,“欣賞評述”是教學內容的重要組成部分,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幫助學生理解美術語言,形成審美認知。而傳統的“一課一設計”的作業形式既不利于發揮“欣賞評述”單元的優勢,又沒有充分順應藝術新課程標準,更與“雙減”政策的推動相違背。基于此,單元作業設計已經成為當前美術作業設計的大趨勢,本文以“小學美術欣賞評述單元”為例,就如何發揮這一作業設計策略的優勢進行詳細探究與討論,在提高學生學科素養的同時,真正讓學生享受美術學習、感受美術學科的魅力所在。
一、“雙減”背景下美術欣賞評述單元作業設計應當遵循的原則
(一)整體性
作業設計是教學活動的重要環節,也是檢驗學生學習成果、幫助教師及時調整教學模式的重要路徑。在傳統的教學模式下,欣賞評述單元的作業經常以課時為單位進行設計,這種作業設計形式看似內容多、頻率高,卻只強調學生對當堂課內容的理解與掌握,難以與單元整體的教學活動相呼應,甚至可能導致學習過程呈現零碎化的狀態,不利于單元內容的綜合性吸收與理解。基于此,針對“欣賞評述”的單元設計應當體現出整體性原則。在作業設計的過程中,教師要立足于單元整體視域,對課程、目標、教學、評價以及作業等進行統籌規劃,讓作業設計與單元整體目標相結合,與單元教學活動形成共振,最大限度地提高作業設計質量與成果。
(二)趣味性
單元作業較為綜合,涵蓋內容廣、跨度大,容易給學生的作業完成造成一定的困難,而欣賞評述單元又存在著一定的抽象性,對學生的理解能力具有較高的要求,一旦教師的作業設計過于生硬死板,很可能導致學生喪失學習的積極性與主動性?;诖耍诿佬g欣賞評述單元設計過程中,教師應當秉持趣味性原則,讓興趣成為學生最好的老師,作為學生學習活動的“催化劑”。
(三)關聯性
在藝術新課程標準要求下,學生應當具備基本的美術素養,這對美術教學而言既是發展的機遇又是不小的挑戰。欣賞評述單元所鍛煉的不僅是學生的美術技能與審美能力,還要求學生掌握美術元素,學習美術的歷史與背景文化。然而,傳統的“一課一設計”作業模式存在著很大的局限性,內容少、跨度小,不利于學生綜合能力的考查與學科素養的提升。為了改善這一狀況,教師在設計單元作業時應當遵循關聯性原則,幫助學生搭建認知成長體系,促進學生審美感知、藝術表現、創意實踐、文化理解等美術學科核心素養的提升,讓學生能夠將美術知識消化吸收、靈活應用,真正理解掌握,內化成自己的實際經驗。
(四)層次性原則
美術欣賞評述單元的作業設計具有多樣化的目標與策略,需要學生靈活應用所學知識,通過一系列的作業學習活動提高審美能力,也讓美術學科思維向更深處漫溯。然而,在教學實踐中,不少教師依然循規蹈矩,在欣賞評述的單元設計中過于僵化死板,導致作業設計涵蓋的內容較多、對學生而言難度較大?;诖耍鳛榻處?,不應該在單元設計中用一個大作業“敷衍了事”,而應始終遵循層次性原則,讓作業活動設計層層遞進,立足學生當前的認知水平,從學生的“最近發展區”出發,使單元作業的任務設計體現由易到難、由簡入繁的原則,讓學生能夠“跳一跳摘到桃子”。
二、“雙減”背景下美術欣賞評述單元作業設計的實踐路徑探究
(一)賞中有評,評中有述,任務驅動
在單元作業設計過程中,教師應當基于主題學習目標展開。即使是面對小學階段的學生,欣賞評述的學習要求也不應當僅停留于廣泛感知,而應當朝著深度分析與研究的方向逐步邁進。為了讓單元作業設計真正順應學生的思維發展與學習情況,教師應當體現作業設計的層次性與遞進性,引導學生由淺入深、由易到難地完成作業,既讓學生循序漸進地完成教學任務,又能讓學生思維能力的發展得到提升,還能夠推動學生核心素養的切實發展,讓欣賞評述教學單元的意義得到最大化體現。值得注意的是,在欣賞評述的單元作業設計中,教師應當做到“賞中有評,評中有述,任務驅動”,既要讓學生在感受的基礎上加強感悟,又要讓學生從不同層面進行探究,既要強調學生個人的欣賞見解,又要要求學生靈活正確地應用相關美術術語,從而達到“賞”中有“評”,“評”中有“學”,“學”中有“悟”的理想效果。
以浙美版小學美術中“中國古代陶藝”的教學為例,在這一單元作業設計中,教師應當設計層次性的任務,讓學生層層遞進地完成整體性學習。
任務一:瀏覽教材中的陶藝作品,簡單說一說你對陶瓷的認識以及陶器和瓷器之間的區別,敘述陶瓷的欣賞方法。這一任務的設計給予了學生一定的自由欣賞空間,讓學生能夠在欣賞的同時掌握一定的方式方法,學會從科學的角度欣賞和評價陶藝作品,并感受到鑒賞方法的同異之處。在任務一的驅動下,學生通過單元學習不僅提高了美術素養,而且提升了美術思維和鑒賞方法,真正落實了“賞”中有“評”。
任務二:選擇教材中的一樣陶瓷,分別寫出陶瓷的名稱、造型特點、紋飾特點、釉色特點以及你對這一陶瓷的第一印象,完成觀察筆記。任務二將學生的所學知識與具體的鑒賞情境相結合,讓學生真正將所學知識應用于具體的陶瓷欣賞工作中,在評價中感悟,在感悟中學習,明白鑒賞方法雖然給我們提供了欣賞與評價思路,但是應該做到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任務三:完成一篇約200字的短文,論述你對陶瓷作品的賞析與評述。任務三具有較大的自由度,沒有規定學生欣賞與評述的具體內容,具有總結價值,能夠推動學生個性發展,促進學生獨到的見解,實現“學”中有“悟”。
(二)立足教學主題,豐富作業形式
在傳統的作業設計中,作業內容和形式往往過于單一,雖然圍繞著教材展開,卻在一定程度上囿于教材,不利于取得最優的成果。針對賞析論述單元作業設計,應當將知識技能向核心素養轉化,促進學生審美感知、藝術表現、創意實踐、文化理解等美術學科核心素養的提升。基于此,在單元作業設計工作中,教師應當立足于單元主題,適當地對教學內容進行延伸,豐富作業設計的歷史因素與現實意義,提高作業設計的實效性。
以浙美版小學美術“十二生肖”的教學為例。在本單元作業設計中,教師可以鼓勵學生通過互聯網搜集相關資料,了解十二生肖的由來以及背后的人文知識,從而豐富對民族傳統文化的認知,從民族傳統文化的角度思考十二生肖基本特征的藝術屬性。這樣的作業設計推動了學生對十二生肖的深度認知,豐富了教學內容,優化了作業形式,在完成教學任務的同時給學生的學習探索留下了充足的時間與空間。
(三)實現跨學科融合,發展全面能力
為了順應當前新課程改革的大趨勢,提高學生的美術學科素養,教師可以采用跨學科融合的方式,與其他基礎學科進行聯合,讓學生在完成作業的過程中勇敢探索、積極創新,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發展綜合性的美術思維。為了優化跨學科融合單元作業設計實踐成果,教師應當立足于具體的單元教學任務,尋找其與各個學科之間的切入點,設計出形式多樣、內容創新的單元作業,讓學生的能力得到全面發展。
以浙美版小學美術“童話與神話”的教學為例,在本單元作業設計中,教師可以與語文學科相關聯。在人教版小學語文三年級上冊第三單元中學到了《賣火柴的小女孩》等多篇童話,而在四年級上冊第四單元中又學到了《盤古開天地》等多篇神話,這些課文都有著精美的插圖來輔助學生閱讀。教師可以將欣賞評述的單元作業與語文學科的課文相結合,讓學生從這些課文的插圖中選擇自己最感興趣的一篇,并結合具體的課文內容進行賞析與論述,從而了解插圖的基本特點以及與文學作品之間的內在關聯。不僅如此,教師還要讓學生根據語文課文的具體內容以及所學知識分析畫中人物的形象、神態、動作,幫助學生在語文基礎上加強對美術的理解與認知。
(四)溫故才能知新,組成知識結構
在當前欣賞評述的單元整體作業設計中,有的教師習慣于將設計的重點放在本單元,導致學生所學的美術知識孤立存在,難以形成科學的知識網絡。然而,無論是審美素養還是美術能力的提升,都需要學生綜合性的認知與發展,學生需要在美術學習過程中真正做到會理解、能掌握、善應用,將所學知識內化于心,指導自己的美術欣賞活動?;诖?,教師在單元作業設計過程中既要強調本單元的知識,又要與學生所學過的知識相關聯,甚至可以根據教學內容的具體特點進行單元作業的合并與重組,讓學生的美術學習擺脫思維桎梏,也讓所學知識突破單元的既定限制,推動學生美術核心素養的切實發展。
以浙美版小學美術“南宋官窯”的教學為例,在這一內容之前,學生已經學過了“中國彩陶”,了解了中國古代陶瓷的發展歷史、彩陶的材料工藝以及繪畫欣賞裝飾要素等有關方面的知識。教師可以將這兩個單元進行重組,在單元作業設計中引導學生探究兩者之間的異同,思考欣賞中國彩陶與南宋官窯時應該從哪些方面入手,并讓學生就這一主題制作介紹性的手抄報,在呈現知識的同時加深學生個人的認知與理解。這樣的教學設計能夠突破人為劃定的單元限制、打破知識之間的界限,讓學生更好地應用所學知識,在溫故知新、新知舊知的聯結中構建起美術學科的知識網絡。
(五)健全評價體系,優化評價成果
在教學實踐中,作業評價體系存在著一定的片面性,教師只是對學生的作業進行等級式打分,只注重學習結果,不關注學習過程與態度。不僅如此,在傳統的評價體系中,教師往往是評價的唯一主體,不利于作出綜合性的考量,尤其是對欣賞評述單元作業設計而言,這種評價方式更應當及時優化與創新。欣賞評述單元本就具有豐富的理論知識與靈活的應用契機,僅靠等級式打分無法全面反映學生的學習成果。而單元作業又決定了作業所涉及的范圍較廣、內容較多、視覺較為綜合,因此整體性的評價就顯得尤為重要。基于此,教師在作業評價過程中應當細化評價內容,使分層評價與整體性評價相結合,改變傳統的教學評價方式,采用多元化的評價方式,這樣才能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在具體實施過程中,教師可以對學生進行鼓勵性評價,以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美術的興趣。對不同水平的學生而言,他們在進行美術作品欣賞評述時所采用的方式也會有所不同。例如,對一些基礎較差的學生而言,他們在進行美術作品評價時,可能會更加注重繪畫技能的評價;而對那些基礎較好的學生而言,他們在進行美術作品評價時更注重作品本身的質量和內容,這樣能夠從根本上促進學生綜合素質和能力的提升。不僅如此,教師進行作業評價時,應當給予學生一定的肯定和鼓勵,讓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不斷完善自己,這樣才能有效提升學生的美術能力與思維。當然,在評價學生作品的時候,要根據實際情況來進行,不要一味地要求學生完成得完美,而要給予學生一定的肯定。除此之外,還應當通過學生自評與學生互評的方式,促進學生交流溝通,實現評價成果的優化與完善,便于學生及時意識到自己存在的問題,并運用科學合理的方式進行彌補與改正。
三、結語
綜上所述,在“雙減”政策的背景下,小學美術作業設計的革新與優化勢在必行,單元作業設計在教學實踐中發揮著積極的作用與重要的意義,備受美術教師的關注。單元作業設計順應當前新課程標準,有利于促進學生核心素養切實提升。本文以“欣賞評述”單元作業設計為例,探討了單元作業設計應當遵循的整體性、趣味性、關聯性以及層次性原則。作為美術教師,應當樹立創新意識,運用科學策略,通過任務驅動、豐富作業形式、跨學科融合、溫故知新組成知識結構以及健全評價體系等方式,讓單元作業設計真正在實踐中彰顯奇效。
注:本文系福建省教育科學“十四五”規劃2022年度課題“‘雙減背景下美術欣賞評述單元作業設計的探究”(課題批準號:FJJKZX22一408)研究成果。
(宋行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