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燕燕 張海峰 陳艷琴 周 慧 張凌云
在口腔頜面疾病中,顳頜關節紊亂為常見疾病,患者通常以張口受限、疼痛、雜音等原因就診。顳頜關節紊亂的患病率較高,尤其多見于青壯年人群,且病情遷延難愈,對患者造成極大的痛苦,且影響患者的日常生活[1]。
中醫將顳頜關節紊亂歸入“痹證、頰痛、頜痛”等范疇[2]。針灸屬于中醫外治法,是顳頜關節紊亂臨床常用治療手段之一,對改善患者的口腔功能,減輕患者疼痛等方面發揮著良好作用[3]。現對中國知網文獻數據庫進行條件檢索,利用關鍵詞“針灸”“顳頜關節紊亂”篩選近10年相關研究文獻,對針灸治療顳頜關節紊亂的臨床研究進展進行綜述,具體內容如下。
針灸治療顳頜關節紊亂的選穴中,多選用足陽明胃經、手陽明大腸經、手少陽三焦經等[4],常見穴位選擇以下關、阿是穴為主,配以合谷、足三里等穴,以提高針灸效果。
1.1 以下關為主穴下關穴屬足陽明胃經腧穴,《針灸甲乙經》中記載:“失欠……下關主之”。張海峰[5]對以下關為主穴的顳頜關節紊亂針灸療法進行了研究,通過針刺下關穴,發揮其通經活絡、消腫止痛、通關利竅的功效。針刺方法以深刺重灸為主,配合合谷、足三里,有效調理患者面頰局部長久氣血不通、經筋失養狀態,驅除入里風寒濕邪氣,使患者顳頜關節處氣血通暢。研究結果顯示,患者治療總有效率達到94.8%,效果良好。
1.2 以阿是穴為主穴阿是穴是指以疾病的壓痛點或其他反應點作為針灸部位,無固定的位置及具體穴名,而是隨病而定的這一種腧穴。刺激阿是穴可調節機體局部病變處氣血陰陽,有活血化瘀、通經活絡的作用,從而緩解局部疼痛癥狀[6]。劉婧等[7]對阿是穴溫針灸治療顳頜關節紊亂進行了研究,穴取阿是、合谷(雙),采用溫針灸方式進行治療,結果顯示患者治療效果顯著,治療6個月后顳頜關節疼痛明顯緩解,關節功能改善情況良好。
2.1 近治與遠治相結合原則顳頜關節紊亂多是由于風寒濕邪氣入侵面頰,導致面部經脈不通、氣血不暢,瘀滯不通導致。針灸配穴過程中,主要以通暢氣血、舒筋活絡為目的。按照近治與遠治相結合的原則進行配穴,可實現上下、左右腧穴結合,達到良好的通筋活絡目的。張海峰[5]研究中,以主穴下關穴為主,配以合谷穴、足三里。下關與足三里屬足陽明胃經腧穴,合谷為健側手陽明大腸經原穴。其中,手陽明大腸經在面部循行“左之右、右之左”及“面口合谷收”之義,能夠有效疏通陽明經氣,達到通筋活血、化瘀止痛的效果;足三里則發揮調補陽明經脈氣血的作用,改善經筋失養的問題。這種配穴方法取得了良好的治療效果。
2.2 同名經配穴原則根據“同氣相求”的原理,針灸治療顳頜關節紊亂的配穴中,按照同名經配穴原則也可以達到良好的治療效果。這種配穴方法主要是采用手、足同名經腧穴進行合理搭配。張霞等[8]進行艾灸配合點刺拔罐治療顳下頜關節炎的研究,先采用艾條在患者患側的下關、頰車各穴位進行雀啄灸,然后對雙側的合谷進行艾灸,最后選擇阿是穴進行點刺拔罐。結果顯示,在50例顳下頜關節炎患者中,即刻達到止痛效果的患者達到了100%,最終治療的總有效率達到94%。
3.1 傳統針灸療法
3.1.1 溫針灸治療溫針灸也可以稱為針柄灸,是一種針灸結合方法,溫針灸治療方法在針和灸重疊的病種中使用較多,可以發揮二者結合的雙重作用。任靜等[9]通過運用溫針灸循經取穴的治療方式,對顳下頜關節紊亂綜合征患者進行治療。治療結果顯示,患者治療后的VAS評分明顯下降,同時患者下頜運動、關節壓診、關節雜音、功能障礙指數等方面的數據也明顯下降,生活質量上升,治療總有效率更高。結果表明,溫針灸循經取穴能夠有效減輕患者的疼痛程度,改善患者的顳頜關節功能。沈鳳英等[10]研究得出類似結論。
3.1.2 艾條灸治療艾條灸治療利用熱輻射反應,達到通絡活血、驅除風寒濕的效果。艾條灸在顳頜關節紊亂治療中的應用也較多。高峰等[11]通過對30例顳下頜關節紊亂患者進行艾灸治療,以觀察組為實施對象,將艾條采用定點懸灸的方法,對患者的下關、阿是穴進行艾灸治療。對照組患者則進行針刺患側下關、阿是穴及健側合谷的治療方法。結果顯示,2組患者的治療有效率都達到了90%,而觀察組的治愈率比對照組更高。
3.1.3 毫針 火針等治療方法毫針針刺可以達到平衡陰陽、調氣和血、疏經通絡的作用。在毫針針刺治療顳頜關節紊亂的相關研究中,萬小衛等[12]對患者患側上關、下關、翳風等穴位進行針刺,得氣后行平補平瀉,在此基礎上結合手法推拿,最終治療有效率可達到98%。火針具有溫經通絡、祛寒濕、除痹痛的作用,王展[13]對火針針刺下關穴和毫針針刺下關穴治療的效果進行了對比研究,發現火針針刺治療對于顳頜關節紊亂患者的療效更好,總有效率可達到96.67%,與毫針組的治療效果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3.2 現代針灸療法
3.2.1 穴位注射治療穴位注射是將藥物采用注射的方式進入到穴位中進行治療的一種方法,其本質是將針刺治療與藥物治療進行聯合,來達到2種治療方式的雙重效果。陳武等[14]對甲組的顳下頜關節紊亂綜合征患者進行了藥物穴位注射聯合溫針灸治療,治療總有效率達到了96.43%,明顯高于常規藥物治療乙組(78.57%);且甲組的VAS評分明顯低于乙組。表明藥物穴位注射與溫針灸結合治療可以達到良好的療效。
3.2.2 針刀治療采用針刀進行治療能夠有效促使軟組織松解,使機體生物力學恢復到正常水平,解除壓迫。現代研究中,運用小針刀與推拿相結合的治療方式,驗證了上頸椎手法治療可有效改善顳下頜關節紊亂的癥狀,將上頸椎與口頜面部聯系起來,為顳下頜關節紊亂的治療提供了新思路[15-21]。
3.2.3 撳針治療撳針可實現對穴位的持續性刺激,讓患者張口受限、關節肌肉疼痛等癥狀得到有效改善,并且所獲得的治療效果可持續1 d,具有疏通經絡的效用,合理運用撳針治療促使患者生活質量得到改善。黃貽誠等[22]研究中,運用撳針治療結合藥物方式,患者常規口服塞來昔布,每天1次,每次0.2 g,同時取坐位,對患者上關、下關、聽宮與頰車穴處皮膚進行消毒,并進行埋針,指導患者做咬合動作,感受壓痛點,再對壓痛點埋針,每次留針24 h,治療間隔1 d進行,此治療方式下觀察組患者的疼痛評分明顯低于只進行藥物治療的對照組,且觀察組的最大張口度大于對照組,其治療總有效率達到90%,明顯高于對照組。表明撳針治療能有效改善患者顳頜關節功能紊亂癥狀,獲得理想療效。陳娜[23]在研究中對32例顳頜關節紊亂癥患者進行分組治療,給予對照組超短波治療方式,給予治療組超短波治療聯合撳針治療方式,將針埋于上關、下關、聽宮,以及咬合后的壓痛點位置,留針時長為1 d。治療組患者治療后的疼痛癥狀、彈響癥狀等得到顯著改善與緩解,且治療組的最大張口度也大于對照組,治療有效率高于對照組,表明撳針治療與物理療法的結合可進一步提升治療效果,幫助患者減輕癥狀。
3.2.4 針刺結合運動療法治療運動療法在關節、肢體等傷病治療中發揮有效作用,在顳頜關節紊亂癥治療中結合針刺治療方式與運動療法可幫助患者改善關節功能障礙。楊可欽等[24]的研究中,給予對照組筋膜手法、顳頜關節松動術配合宣傳教育訓練,在其基礎上給予觀察組聯合針刺激痛點方法,依照相應手法對顳頜關節進行放松訓練與按摩,結合激痛點埋針,觀察組患者治療有效率高于對照組,且觀察組疼痛評分、Helkimo評分均低于對照組,表明針刺激痛點結合運動療法可有效改善患者臨床癥狀,加快功能恢復。
3.2.5 針刺結合放血治療顳頜關節的陽經行于頭面部,根據中醫理論,止痛應將經絡中的瘀血排出,活血通脈、疏通脈絡可為顳頜關節紊亂患者減輕疼痛。陳奕雄等[25]研究中,采取針刺結合放血治療方式,使用三棱針分別對局部痛點點刺放血,再進行針刺,觀察組患者治療有效率達到100%,紅細胞沉降率水平、疼痛評分與CMI都低于對照組。表明針刺聯合放血治療可有效排出經絡瘀血,緩解關節疼痛,改善關節紊亂。
顳頜關節紊亂主要是由于患處氣血不通,風寒濕邪相互交錯,造成局部經脈不通、氣血不暢、經筋失養,進而引發面頜疼痛、功能失調。針灸及其相關療法的治療原則就是舒筋通絡、通關利竅,從而達到有效的治療效果。同時,針灸治療方法還具有方法多樣、不良作用小、操作簡便、成本低等優勢,為臨床推廣應用奠定了良好基礎。
目前針灸治療顳頜關節紊亂綜合征尚無統一標準[22-25]。因此,還需要相關人員加強臨床研究論證,進一步完善針灸治療顳頜關節紊亂的規范及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