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驪錦,郭瑩
(錦州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遼寧 錦州 121000 )
盡管醫學的發展和治療手段的進步,肺癌的發生率和死亡率仍然很高,早發現、早診斷仍是我們診治肺癌的關鍵。患者在早期很少表現與肺癌有關的癥狀與體征,致使難以早期發現或就診已為晚期。針對目前肺癌早期篩查的主要手段是低劑量計算機斷層掃描,由于早期肺癌多表現為肺結節,與良性肺內淋巴結或非鈣化肉芽腫容易混淆,導致假陽性結果較多見。腫瘤標志物在血液中存在不同程度的異常表達,是早期發現腫瘤的一個指標,但傳統腫瘤標志物普遍在靈敏度、特異度方面較差,不能很好的輔助診斷。病理組織活檢作為肺癌診斷金標準,是一種有創的檢查,具有一定危險性,患者面臨巨大恐懼,普遍不能接受。更加準確的基因檢測技術等,價格更加高昂,難以普遍開展。
尋找更準確、簡便的檢測方法來進行肺癌的早期篩查和診斷就尤為重要。大量研究報道,腫瘤異常蛋白(tumor abnormal protein,TAP)是癌細胞增殖過程中糖蛋白糖鏈結構或加工酶基因異常表達的糖蛋白,在惡性腫瘤細胞異常增殖時表達明顯增加,一旦這些物質達到一定體積,它們就會進入血液,并大量留在外周血中[1]。在早期腫瘤細胞異常時即可監測腫瘤動態,通過數量上的變化趨勢提示病情。在腫瘤的發生、進展、轉移、預后都有顯著影響[2]。已發現TAP 在肺癌早期的檢出率較高[3],對肺癌的診斷具有一定的輔助作用。因此,本研究將TAP 與其他腫瘤標志物相比較,探討TAP 在肺癌早期診斷、病情判斷及療效評估中的意義。
收集2021 年6 月至2022 年6 月于錦州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住院的159 例肺癌患者和89 例非腫瘤患者的臨床資料。159 例肺癌患者中,男89 例,女70 例;年齡26~82 歲,平均(62.25±9.09)歲;浸潤程度為T1~2患者89 例,浸潤程度T3~4患者70 例;有淋巴結轉移37 例,無淋巴結轉移122 例;Ⅰ和Ⅱ期患者58 例,Ⅲ和Ⅳ期患者101 例。89 例非腫瘤患者中,男65 例,女24 例;年齡37~77 歲,平均(61.92±8.91)歲。60 例手術治療患者中,男35 例,女25 例;年齡26~78 歲,平均(60.63±9.32)歲。納入標準:均完善腫瘤異常蛋白、腫瘤標志物、凝血功能檢測;病理組織活檢為初診肺癌。排除標準:診斷不明確或合并有其他部位腫瘤;既往已行抗腫瘤治療;患有免疫缺陷、糖尿病、結核病等干擾TAP 結果的疾病;臨床資料不完全者。
從被測試者的指尖提取第一滴和第二滴新鮮全血,并涂抹在載玻片上作為準備。自然風干后,使用TAP 檢測試劑盒和檢測系統(浙江瑞盛醫療科技有限公司)檢測TAP。在顯微鏡下觀察凝聚粒子,并測量凝聚粒子的粒子面積。TAP 與試劑發生反應,產生結晶狀凝結物。當TAP 為陽性時,凝聚物面積≥225 μm2,TAP 為弱陽性時,凝聚物面積為121~225 μm2,TAP 為陰性時,凝聚物面積<121 μm2。
采用SPSS 25.0 統計學軟件對納入的數據進行統計分析,并使用R 4.1.0 軟件進行繪圖。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兩組間比較采用獨立樣本或配對t檢驗;計數資料以百分率(%)表示,兩組間比較使用χ2檢驗;以受試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線評價TAP 及3 種傳統腫瘤標志物在肺癌中的診斷效能,并比較曲線下面積(area under curve,AUC)、敏感性、特異性;TAP 與肺癌組臨床病理特征的關系采用Spearman 相關性檢驗分析。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肺癌組TAP凝聚物面積為(172.545±45.131)μm2,非腫瘤組TAP 凝聚物面積為(107.767±21.294)μm2,肺癌組TAP 表達水平明顯高于非腫瘤組,兩組間差異有統計學意義(t=12.761,P<0.001)。
通過相關性分析,得出TAP、癌胚抗原(carcino embryonic antigen,CEA)、胃泌素釋放肽前體(progastrin releasing peptide,ProGRP)、細胞角蛋白19 片段(cytokeratin 19 fragment,CYFRA21-1)之間的相關性,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并通過R 4.1.0 軟件中的corrplot 包繪制相關性熱圖。見圖1。

圖1 TAP、CEA、ProGRP、CYFRA21-1 之間的相關性熱圖
繪制關于TAP 和3 種傳統腫瘤標志物的ROC 曲線,結果顯示TAP 檢測曲線下面積最大,AUC=0.894(95%CI:0.853~0.936),而 CEA,ProGRP,CYFRA21-1 的ROC 曲線下面積分別為0.811、0.658 和0.706。并且TAP 診斷靈敏度為85.40%,特異度為91.00%,高于CEA、ProGRP、CYFRA21-1 的靈敏度0.755、0.818、0.563 和特異度0.809、0.483、0.876。見圖2。

圖2 TAP、CEA、ProGRP、CYFRA21-1 診斷肺癌的ROC 曲線
159 例肺癌患者中,不同性別、年齡、分型的外周血TAP 表達水平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浸潤程度為T3~4的患者TAP 陽性表達水平高于T1~2患者(P<0.05),有淋巴結轉移患者TAP 陽性表達高于無淋巴結轉移患者(P<0.05);Ⅲ+IV 期肺癌患者TAP 表達水平明顯高于I+II 期患者,且隨著臨床分期的提高,TAP 表達水平也跟著增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肺癌患者浸潤程度、淋巴結轉移、臨床分期與TAP 的表達呈正相關,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表2。

表1 臨床資料與TAP 表達的關系(例)

表2 臨床病理資料與TAP 表達的相關性
肺癌組中60 例手術治療患者,術后1 個月復查外周血TAP 為(154.540±31.004)μm2,低于手術前的(175.429±36.382)μm2,差異有統計學意義(t=14.193,P<0.001)。
肺癌是臨床致死率最高的惡性腫瘤之一,其早期癥狀缺乏特異性,導致診斷困難。四分之三的病例就診時已處于疾病晚期[4],通常錯過最佳治療時機,從而增加死亡風險。因此,較早發現并診斷為肺癌,始終是臨床研究的熱點。近年來,越來越多的學者致力于研究腫瘤的發生、發展和預后,以更好提高患者的生存,延長患者生命。尋找能夠早期診斷腫瘤發展的可靠生物標志物,對肺癌患者的治療及預后更是有著舉足輕重的意義。許多研究表明TAP 對腫瘤的早期篩查、診斷和預后具有敏感性和特異性[5-6]。
TAP 又被稱為腫瘤異常糖鏈糖蛋白,由國外學者伽利欣最早發現[7],是正常細胞癌變時,細胞膜上的蛋白質發生異常糖基化[8-9],形成幾十種糖鏈結構異常的糖蛋白[10]。當異常糖蛋白達到一定的數量,釋放到外周血中,通過檢測外周血中是否存在異常糖鏈糖蛋白及其含量的多少,即TAP 檢測,來預測腫瘤的發生和發展。TAP 檢測特異識別“糖鏈”結構而不同于常規腫瘤標志物檢測,它是對同一反應體系中多種腫瘤標志物的綜合反應,如糖蛋白抗原系列等。解決了抗原抗體反應一次只能檢測一種特異性物質,無法實現腫瘤的個體化檢測的問題,有效地降低漏檢率,提高腫瘤檢測的準確率。對常見腫瘤敏感,用于多種腫瘤標志物的檢測,如乳腺癌、結腸癌、胃癌等[11-12],還對一些單獨檢測不出的標志物有效。臨床試驗數據表明TAP 檢測的靈敏度為83.9%,特異性為96.5%,準確率高達80.4%。正常細胞惡變,分子生物學改變比細胞形態學改變和影像學改變更早。有文章表明[8]TAP 檢測可提前1 至3 年發現腫瘤的存在。同JIA 等[13]提出的,TAP檢測比發現臨床體征和相關癥狀以及惡性腫塊早兩年的觀點相似。因此,外周血TAP 的檢測可能向我們較早做出提示,同時血液中TAP 的含量隨著腫瘤的發展而增加,間接反映癌細胞的數量和程度,也是早期發現癌癥的重要線索。
本文對159 例肺癌患者及89 例非腫瘤患者外周血TAP 檢測進行比較,發現肺癌組TAP 表達為(172.545±45.131)μm2,明顯高于非腫瘤組(107.767±21.294)μm2(t=12.761,P<0.001),丁好[14]、黃婷婷等[15]提出肺癌患者中TAP 表達水平明顯高于健康人群,同本研究TAP 在肺癌中表達水平較高相一致。說明TAP 在肺癌篩查和診斷中具有一定意義。腫瘤早期可發生外周血TAP 的變化,在腫瘤異常蛋白檢測系統中可顯示。本研究進一步通過相關性分析,得出TAP、CEA、ProGRP、CYFRA21-1 之間具有相關性,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說明TAP 與傳統腫瘤標志物一樣都能對肺癌診斷給出一定指導,之間互相聯系。再次證明TAP 檢測是多種腫瘤標志物的綜合表現。張紅軍等[16]提出TAP 是腫瘤異常蛋白的綜合體現,與傳統腫瘤標志物具有很好的相關性,這與本研究的結果相一致。進一步繪制ROC 曲線,得出TAP 的曲線下面積為0.894(95%CI:0.853~0.936),靈敏度為0.854,特異度為0.910,均高于其他三項腫瘤標志物,CEA、ProGRP、CYFRA21-1 的靈敏度為0.755、0.818、0.563 和特異度為0.809、0.483、0.876。說明TAP 對肺癌的診斷效能相比于其他三項指標更佳。袁仁順等[17]通過ROC 曲線比較TAP 和CEA、癌抗原19-9(CA19-9)對結直腸癌的診斷效能,得出TAP 在結直腸癌的早期診斷有更高價值。吳昊程等[18]對膽道惡性腫瘤中TAP、CA19-9、CEA 及糖類抗原CA125 的表達進行比較分析,發現TAP 較其他腫瘤指標的靈敏度和特異度高。均與本研究得出TAP 有較高診斷效能相一致。
對肺癌組患者臨床資料與TAP 表達分析,得出在159 例肺癌組患者中,浸潤程度為T3~4的肺癌患者TAP 表達水平高于浸潤程度為T1~2的肺癌患者(P<0.05),有淋巴結轉移的肺癌患者陽性表達高于無淋巴結轉移的肺癌患者(P<0.05),臨床分期為Ⅲ+Ⅳ的肺癌患者TAP 表達率高于臨床分期為Ⅰ+Ⅱ的肺癌患者,并且臨床分期越高,TAP 表達水平越高(P<0.05)。肺癌患者的浸潤程度、淋巴結轉移情況、臨床分期與TAP 的表達呈正相關(r=0.214,P=0.007;r=0.292,P<0.001;r=0.232,P=0.003),提示患者的浸潤程度、淋巴結轉移、臨床分期是影響外周血TAP 表達的重要因素,TAP對腫瘤患者病情判斷有重要意義,能指導后續治療方案。TAP 表達水平與患者的性別、年齡、病理類型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與徐瑞彤等[19]、劉哲等[20]、李艷杰等[21]報道的TAP 與臨床分期、淋巴結轉移等臨床病理特征參數分析相符。但與黃婷婷等[15]報道TAP 僅在肺癌伴有胸腔積液及有遠處轉移者有相關性,與患者其他臨床特征參數無明顯相關報道存在差異,考慮與選擇的樣本差異有關。
最后,為了評估TAP 表達與手術前后關系,對肺癌組中手術治療的60 例患者,比較術前和術后1 個月TAP 表達水平,發現術后TAP 表達為(154.540±31.004)μm2,低于手術前的(175.429±36.382)μm2(P<0.05)。與黃亮等[22]提出TAP 在乳腺癌手術后表達明顯下降相同,說明外周血TAP 檢測是預測治療療效的有價值指標。
綜上所述,外周血TAP 在肺癌中高表達,且靈敏度和特異度較傳統腫瘤標志物更好,與臨床病理特征密切相關,還能作為手術治療后療效評估指標,可見TAP 檢測可作為肺癌的輔助診斷方法。在一些良惡性判斷困難的肺部疾病中,TAP檢測具有較強應用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