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嘯江,韓丹丹,段斌,劉佳音,崔二峰
(河南科技大學附屬許昌市中心醫院 1.醫學影像科;2.核醫學科,河南 許昌 461000 )
肺隔離癥是先天性的肺發育畸形,主要是指病變組織經體動脈供血,同肺組織隔離,被隔離的肺組織氣體交換功能異常,嚴重影響患者生命健康[1]。臨床對肺隔離癥的診斷主要是經供血體動脈檢出,再采用手術或介入栓塞治療。其中手術治療較常見,治療前需清楚異常血管情況,以避免術中出現大出血現象。因肺隔離癥的臨床特征不典型,常規的X 線或普通CT 易出現誤診[2]。多層螺旋CT 增強掃描CTA 血管重建的后期處理能力較強,成為了肺隔離癥診斷的首選方法。本文就對多層螺旋CT 增強掃描聯合CTA 血管重建技術在肺葉內型肺隔離癥診斷中的應用價值進行研究,以提高對肺葉內型肺隔離癥的診斷認識,現報道如下。
選取2021 年2 月至2022 年2 月河南科技大學附屬許昌市中心醫院收治的20 例肺隔離癥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其中男11 例,女9 例;年齡16~69 歲,平均(43.2±4.2)歲;10 例因咳嗽、發熱就診,5 例因胸痛就診,5 例例行常規體檢發現;15 例就診患者中,9 例白細胞增高,4 例糖類抗原125(CA125)升高,2 例結核菌素試驗呈陽性。本次研究經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納入標準:經血管造影確診;均為肺葉內型肺隔離癥;均簽署同意書自愿參加此次研究。排除標準:臨床資料不全者;精神異常、不愿配合者。
使用Philips iCT 256 多層螺旋掃描儀進行CT檢查,設置掃描具體參數:5 mm 層厚,1.375 螺距,250 mAs 電流,120 kV 電壓。增強掃描進行動靜脈雙期掃描,對異常供血動脈及引流靜脈進行觀察。胸部平掃后,采取肘靜脈高壓注入300 mgI/mL濃度的碘海醇對比劑100 mL,于28 s、60 s 進行動、靜脈期增強掃描。經容積掃描獲得數據后,重建成圖像,層厚1 mm,把數據傳于Vitrea 工作站,經兩名經驗豐富的專業放射科診斷醫師測量CT 值及分析腫瘤供血血管。測量腫塊平掃和增強掃描雙期的CT 值,取腫塊雙期同一層面最大層面CT 值測量,范圍為結節直徑70%區域,確定腫塊強化時相和程度。供血動脈經腫瘤血管標準進行判斷,即:病灶內見明確支氣管動脈及體循環動脈供血,血管分布紊亂、管徑不一及明確血管湖。針對可疑病灶,進行后處理,包括:多平面的重組(MPR)、曲面重建(CPR)、最大密度投影(MIP)、三維容積再現(VR),以顯示支氣管供血動脈形態、內徑和肺內、縱隔內走形。
①分析病變位置、大小、形態、特征及增強掃描強化方式/程度和病灶供血動脈來源、走形、支數和異常引流靜脈途徑。②分析CTA 血管重建。
研究數據運用SPSS 20.0 軟件進行處理。計數資料以百分率(%)表示,行χ2檢驗;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行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隔離肺組織位置:左肺下葉后基底段有10例,占主要,其次是左肺下葉前內基底段、右肺下葉內基底段、右肺下葉后基底段,各占5 例、3例、2 例,見表1;病變大小:1.8 cm×1.5 cm~15 cm×12 cm;形態:圓形5 例,塊狀7 例,不規則8 例;特征:囊實性混合病變9 例(見圖1),囊性5 例(見圖2),實性腫塊4 例,局部肺血管紋路變粗紊亂、無肺實質病變2 例(見圖3)。有12例邊界清楚,4 例有胸腔積液,2 例有支氣管擴張和肺氣腫改變。增強掃描病灶實性部分表現為不均勻延遲強化,17 例有粗大迂曲血管穿行,3 例對異常血管起源、行程、分支情況顯示不清。

圖1 囊實性混合病變

圖2 囊性病變

表1 隔離肺組織位置
經CTA 血管重建能直觀顯示出異常供血體動脈,長度3~14 cm,單支動脈13 例,多支動脈7例,管徑不一,單支為0.6~1.5 cm,多支為0.3 cm。起源胸主動脈直接入隔離肺組織11 例(見圖2、圖3),起源腹主動脈6 例,起源腹腔干3 例(見圖1),穿橫膈入下肺基底段病灶再分支。經數字減影血管造影顯示的異常供血動脈同CTA 重建顯示的大致一致,僅有1 例不同,其數字減影血管造影顯示3 條異常供血動脈,CTA 顯示1 條。10例異常引流靜脈匯進左肺下葉靜脈,經變粗的下肺靜脈引流進入左心房。
肺隔離癥是指肺組織的先天性發育異常,屬于支氣管畸形類[3]。肺隔離癥是HUBER 于1777年首次提出,隨后PRYCE 于1947 年在366 例肺切除患者中報告了7 例肺隔離癥[4]。根據隔離肺組織及肺是否處于同一臟層胸膜內,可將肺隔離癥分為肺葉外和肺葉內兩型。其中肺葉內型肺隔離較常見,占肺隔離癥發生率的70%~75%。多發生在兩下肺葉后基底段,并多見于左肺,尤其是左肺下葉。本次研究顯示,左肺下葉后基底段有10 例占主要,其次是左肺下葉前內基底段、右肺下葉內基底段、右肺下葉后基底段,各占5 例、3例、2 例。
肺葉內型肺隔離具體是指異常的肺組織包入鄰近的正常肺內,隔離肺段同鄰近支氣管有相通及不相通情況。患者臨床癥狀表現可有可無,或伴有反復感染時會出現不同程度的胸痛、發熱、濃痰、咳血癥狀。肺隔離癥的臨床特征特異性不高,體格檢查和實驗室檢查也無明確的特征性表現。有相關文獻指出,肺葉內型肺隔離癥多位于肺下葉基底段,位于左側占2/3、右側占1/3[5]。隔離肺組織表現為囊性腫塊,同正常支氣管無聯系,隔離肺相通支氣管,易引起反復的感染。因肺隔離癥引起的反復感染、慢性肺炎與其他肺部疾病表現相似,易被誤診為肺囊腫、支氣管擴張、肺膿腫等呼吸系統疾病。有研究報道稱,肺葉內型肺隔離癥會出現反復的感染、咳血、胸腔出血、心力衰竭并發癥[6]。一般的X 線平片無法準確檢出。所以,應加大對肺葉內型肺隔離癥的診斷研究。CT 檢查是臨床診斷的基本手法,對肺隔離癥影像學診斷依據是顯示供血體動脈和引流靜脈異常。肺隔離癥的金標準是傳統的數字減影血管造影,雖然有一定的診斷價值,但具有創傷性大、耗時長、費用高、操作復雜的局限。隨著醫療技術和醫學影像技術的發展,多層螺旋CT 增強掃描、CTA 血管重建技術大量應用,具有掃描速度快、掃描圖像質量好、后處理能力強的優勢,成為了肺葉內型肺隔離癥診斷的安全有效首選方法。一旦確診肺葉內型肺隔離,應及時對患者進行異常肺組織的手術切除,避免病變部位反復感染。胸腔鏡是治療肺葉內型肺隔離癥的推薦方法,具有創傷小、恢復快、風險低的優勢。本次研究中,經數字減影血管造影顯示的異常供血動脈同CTA重建顯示的大致一致,僅有1 例不同,其數字減影血管造影顯示3 條異常供血動脈,CTA 顯示1條。分析其原因,估計因掃描范圍不大、未至橫膈水平有關,未全面觀察到異常分支動脈。數字減影血管造影顯示起源于腹腔有多條分支血管。所以,對肺隔離癥患者應適量增大掃描范圍,擴至上腹部水平或腎動脈上層面。此外,雖核磁共振成像掃描能清晰顯示肺隔離癥病灶情況,但受呼吸運動影響,無法對肺異常改變進行準確評估。CT 的掃描范圍廣、數據采集快、空間分辨率高,能及時獲取支氣管解剖及肺實質性信息,對肺隔離癥區別于支氣管擴張、肺囊腫、肺腫瘤效果較佳。磁共振血管造影雖然能進行多平面觀察,但CTA 重建更能以多平面、任意角度觀察異常供血動脈走行、分支、起源、靜脈回流。所以,對肺隔離癥的檢測診斷中,多推薦CTA 重建技術方法。
本次多層螺旋CT 增強掃描診斷中,17 例患者有粗大迂曲血管穿行,但對異常血管起源、行程、分支情況顯示不清,不易區分正常血管分支。經CTA 血管重建技術后處理后獲得的清晰圖像可彌補這些缺陷,能清晰顯示隔離肺血供情況,且能追蹤供血動脈起源和靜脈回流情況,對肺隔離的診斷及后期治療有重要的指導價值。常見的CTA 重建技術有MPR、CPR、MIP、VR,對圖像進行后處理。分析這些技術優缺點:MPR 能發現異常血管,但顯示不清迂曲血管;CPR 可顯示迂曲血管走形與病變的關系,但受操作水平影響大,可能造成假象;MIP 能顯示小血管、血管結構、迂曲引流靜脈,但對血管與鄰近臟器、骨骼、血管開口、血管起源評價不高;VR 可裁剪周圍結構僅保留異常血管的顯示,對鄰近組織掩蓋小動脈顯示也較佳。本次研究中多層螺旋CT 增強掃描有3 例對異常血管起源、行程、分支情況顯示不清,經VR 重建技術處理后可清晰顯示。
另有研究指出,肺葉內型肺隔離癥多發于嬰兒及成人,男性發病率高于女性發病率[7]。本文中20 例患者,男11 例,女9 例。與前述研究一致。肺葉內型肺隔離癥會呈現出不同的影像學,所以對肺葉內型肺隔離癥的準確診斷可結合異常供血動脈。潘良彬等[8]學者的研究指出,肺葉內型肺隔離癥患者的隔離肺供血動脈多來源于胸主動脈,也可來源于腹主動脈,來源于肺動脈、腹腔動脈、脾動脈的情況較少。本次研究顯示,起源胸主動脈直接入隔離肺組織11 例,起源腹主動脈6 例,起源腹腔干3 例。與潘良彬等研究結果一致。肺葉內型肺隔離癥中大多的異常引流靜脈匯入下肺靜脈。本次CTA 研究診斷中的病例都引流到下肺靜脈,與肺葉外型肺隔離癥有明顯的區別。肺葉內型肺隔離癥的影像特征表現主要有實性腫塊型、囊實性腫塊型、囊性腫塊型,局部病灶肺葉內血管變粗,呈現紊亂現象。本次研究顯示,囊實性混合病變9 例,囊性5 例,實性腫塊4例,局部肺血管紋路變粗紊亂、無肺實質性病變2例。對局部肺血管紋路變粗紊亂患者,應重視兩側對比以觀察血管走形、形態,避免出現漏診。有多個研究指出,肺葉內型肺隔離癥的病灶邊緣較光滑平整[9]。本次研究中有12 例邊界清楚,4例有胸腔積液,2 例有支氣管擴張和肺氣腫改變,提示肺葉內型肺隔離癥可能出現感染。另有研究指出,肺葉內型肺隔離癥的隔離肺供血動脈管徑約為0.3~1.5 cm[10]。本次經CTA 重建顯示,異常供血體動脈管徑為單支0.6~1.5 cm,多支0.3 cm,與研究結果一致。
綜上所述,肺葉內型肺隔離癥的病理特征為支氣管肺組織發育異常、體循環供血異常,臨床易被誤診。多層螺旋CT 增強掃描聯合CTA 血管重建技術能清晰顯示出隔離肺位置、大小、形態、供血動脈、異常引流靜脈全貌,能準確確診患者情況,為患者后續的手術治療和術中出血預防提供可靠的影像依據,其臨床診斷價值良好,值得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