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倩倩 鄭 紅 余婷婷 熊佳旗
肺組織切除術是治療非小細胞肺癌的主要方法,肺組織切除術后多數患者長期處于呼吸功能下降的狀態,增加久坐不動的風險,嚴重影響生活質量。常規圍手術期肺康復護理包括術前健康教育、咳嗽咳痰運動、有氧訓練,具有一定的康復效果,但患者肺功能恢復緩慢,肺功能恢復水平不理想。物理治療通常包括踝泵運動、腓腸肌按摩及呼吸訓練器使用等,以減少術后并發癥并促進患者身體恢復[1]。筆者觀察綜合物理療法在肺癌切除術后患者中的應用效果,現報道如下。
我院2022 年1—12 月收治的原發性肺癌患者87例,均符合病理學肺癌診斷標準,行雙口或單口胸腔鏡下肺葉切除術,聯合或不聯合淋巴結清掃術;年齡≥18歲。排除手術期間轉為開胸術;出現胸腔引流量突然增加、活動性胸內出血、乳糜胸或其他嚴重并發癥;妊娠期或哺乳期。本方案遵循《赫爾辛基宣言》原則,患者及家屬簽署知情同意書。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44 例與觀察組43 例。
兩組均予常規圍手術期肺康復護理:① 健康教育。入院當天對患者基本病情及入院情況進行記錄、評估,發放疾病指導手冊,耐心對患者進行健康教育,講解手術方式、空腹飲水時間、術前準備、術前用藥目的、術后注意事項。出院健康教育包括定期復查,若病情變化隨時復診,注意保暖,預防感冒,避免去人多的地方,高蛋白、高維生素、清淡易消化飲食,出院1 周內忌酒。② 一般呼吸練習。指導患者將手放在腹部給予一定的正壓,緩慢而深地吸氣。最大深度吸氣后,屏住呼吸5 s,然后緩慢呼氣;采用吹氣球的方式,每次15 min,每天進行3 ~4 次。③ 疼痛管理。術后患者采用常規環抱式綁法包扎傷口,咳嗽時可要求陪同的家屬或責任護士幫助患者固定胸部,減輕因姿勢改變引起的切口或引流管移位疼痛。④ 心理指導。經常與患者溝通,了解其心理狀況,及時給予心理疏導。
觀察組在此基礎上聯合綜合物理療法:① 踝泵運動。術后麻醉藥力減退后即開始訓練,患者可平臥于床上,雙腳并攏,下肢伸展,大腿放松,緩慢勾起腳尖,盡力使腳尖朝向自己,腘窩懸空,勾腳時膝蓋禁止彎曲,保持2 ~5 s;腳尖緩慢下壓,盡力把腳伸到最直,保持2 ~5 s,反復進行,每天500 ~1 000 次,練習時應感覺到小腿的肌肉舒展,動作要緩慢、有力、勻速。② 腓腸肌按摩分為腓腸肌撥揉與腓腸肌牽引,將患者置于仰臥位后雙腿稍屈曲。護士以雙手拇指扶于患者小腿前側,其余四指沿腓腸肌起點向下行交替撥揉法,反復按摩;護士用一手扶住患者膝關節,另一手令牽引雙腿向前伸,以牽伸腓腸肌,逐漸加力至極限后放松。③ 呼吸訓練器使用。由護士指導患者緊咬呼吸訓練器濾嘴,用口呼氣,要求將肺內空氣排空,然后快速且深地吸氣,緩慢呼氣,重復多次,設定吸氣壓力閾值,快吸慢呼,系統自動記錄患者呼吸過程中功率、能量、吸氣流速、負荷、吸氣量等重要指標,給患者提供實時的視覺反饋,激勵患者積極參與訓練。每天進行呼吸訓練兩組,每組30 次。兩組均持續干預兩周。
① 肺功能恢復情況:應用便攜式肺功能儀,測量患者干預前后第1 秒用力呼氣容積(FEV1)、用力肺活量(FVC)、FEV1/FVC。② 生活質量:采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評估量表(CAT)評估患者干預前后生活質量,由8 個子量表組成,包含日常生活能力、咳嗽、咳痰、活動能力、胸悶感覺、外出能力、睡眠狀況、精力,采用0 ~5 分表示嚴重程度,總分40 分,得分越高表示患者生活質量越差。
應用SPSS 21.0 統計學軟件分析數據。計數資料(性別、TNM 分期)以百分率(%)表示,采用χ2檢驗;符合正態分布的計量資料(年齡、FEV1、FVC、FEV1/FVC、CAT 評分)以()表示,組間比較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對照組男18 例(40.9%),女26 例(59.1%);年齡平均(49.7±12.6) 歲;TNM 分 期:1a 期38 例(86.4%),1b期1 例(2.3%),2b 期4 例(9.1%),3a 期1 例(2.3%)。觀 察 組 男20 例(46.5%),女23 例(53.5%);年 齡 平 均(49.9±12.9)歲;TNM 分期:1a 期33 例(76.7%),1b 期5例(11.6%),2b 期1 例(2.3%),3a 期4 例(9.3%)。兩組性別、TNM 分期、年齡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χ2= 0.28、6.61,t= 0.07;P>0.05)。
由表1 可見,干預前兩組FEV1、FVC、FEV1/FVC 水平及CAT 評分接近,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干預后兩組肺功能指標均較前升高,CAT 評分較前降低,且觀察組肺功能指標水平高于對照組,CAT 評分低于對照組,組間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
表1 兩組干預前后肺功能恢復情況及生活質量比較 ()

表1 兩組干預前后肺功能恢復情況及生活質量比較 ()
組 別 例數 FEV1(L) FVC(L) FEV1/FVC(%) CAT 評分干預前 干預后 干預前 干預后 干預前 干預后 干預前 干預后對照組 44 1.5±0.2 2.0±0.3 1.7±0.4 2.4±0.4 83.7±7.4 86.4±8.0 22.4±3.1 19.0±2.8觀察組 43 1.5±0.2 2.8±0.5 1.7±0.4 3.0±0.5 84.3±7.5 92.6±8.5 22.6±3.2 15.2±2.4 t,P 0.00,>0.05 9.07,<0.01 0.00,>0.05 6.19,<0.01 0.38,>0.05 3.50,<0.01 0.30,>0.05 6.79,<0.01
胸腔鏡肺葉切除術后肺組織體積減小,肺癌患者出現膈肌和肋間肌運動功能障礙,導致呼吸生理功能異常[2]。為早日恢復因為手術創傷對患者正常機體功能造成的破壞,對肺癌患者圍手術期護理的要求也越來越高。綜合物理療法主要采用非藥物性治療,使用運動、手法和物理因子等物理因素,起到調節改善機體、幫助患者順利度過圍手術期、全面改善遠期預后的作用[3]。
對肺癌患者肺葉切除術后應用綜合物理療法的優勢:① 改善肺功能。本文結果顯示,干預后觀察組FEV1、FVC、FEV1/FVC 水平均高于對照組,表明肺癌術后進行綜合物理療法可有效改善患者肺功能。呼吸訓練器遵循阻抗訓練基礎原理,通過抵抗訓練器設定的阻抗,使阻力運動加深并增加呼吸運動,緩慢用力呼氣有助于肺內氣體交換和二氧化碳排出。與傳統的縮唇呼吸、腹式呼吸相比,使用呼吸訓練器進行呼吸康復訓練,對患者恢復肺功能的效果更顯著[4]。② 提高生活質量。本文結果顯示,干預后觀察組CAT 評分低于對照組,表明肺癌術后進行綜合物理療法可有效提高患者生活質量。踝泵運動是通過活動踝關節,達到促進患者下肢淋巴回流和血液循環的目的。腓腸肌靜脈竇中的血流是依靠肌肉收縮而產生向心回流的,大部分深靜脈血栓始發于腓腸肌靜脈叢。腓腸肌按摩能夠有效改善患者下肢微循環,增加細胞內葡萄糖有氧氧化,減少深靜脈血栓形成發生風險[5]。
綜上所述,在肺癌患者肺葉切除術后的護理干預中應用綜合物理療法,可有效改善患者肺功能,提高患者生活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