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峻
[摘要]職業教育是提升農村相對貧困群體就業創業能力的主渠道。當前職業教育在促進農村相對貧困群體就業創業方面存在諸多的現實困境,如割裂的職業教育與完整的就業創業產業鏈不相適應、職業教育內涵建設與鄉村振興人才培育要求有差距、職業教育管理體系與農村相對貧困群體開放式教育需求不匹配、職業教育外部環境與其承擔的就業創業任務不匹配等問題。在逐個剖析困境的基礎上,文章有針對性地構建了“政校企行”共建共享機制、靈活開放的職教管理機制、產教融合機制、外部環境保障機制,以提升農村相對貧困群體就業創業能力。
[關鍵詞]鄉村振興戰略;職業教育;農村相對貧困群體就業創業
中圖分類號:F323;G71??? 文章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2-0563(2023)03-0095-07
DOI:10.13773/j.cnki.51-1637/z.2023.03.012
一、引言
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促進農村相對貧困群體在鄉村建設中充分就業創業是鞏固脫貧攻堅成效和推進鄉村振興的關鍵所在。以促進就業為主旨的職業教育高度契合農村相對貧困群體的個性特征,是提升農村相對貧困群體就業創業能力的主渠道。2021年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關于加快推進鄉村人才振興的意見》,要求加快發展面向農村的職業教育,培養鄉村急需人才。如何破解當前職業教育育人困境,有針對性地提升農村相對貧困群體就業創業能力,將其培育成符合鄉村振興建設需求的合格人才是當前急需破解的重大課題。
二、職業教育提升農村相對貧困群體就業創業能力的內在邏輯
(一)邏輯起點:服務發展、促進就業是職業教育的辦學方向
職業教育作為一種有別于普通教育的類型教育有其特定的辦學方向。追溯歷史,21世紀之初系列文件明確職業教育的辦學方向是“以就業為導向”,譬如2004年《教育部關于以就業為導向深化高等職業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見》中明確:“高等職業教育應以就業為導向。”2005年《國務院關于大力發展職業教育的決定》中再次提出“堅持‘以服務為宗旨、以就業為導向的職業教育辦學方針”。到2014年后,職業教育的辦學方向由“以就業為導向”向“服務發展,促進就業”轉化。譬如2014年《國務院關于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的決定》提出:“……以服務發展為宗旨,以促進就業為導向……培養數以億計的高素質勞動者和技術技能人才。”2017年《高等職業教育創新發展行動計劃(2015-2018年)》提出:“以服務發展為宗旨,以促進就業為導向。”2022年新《職業教育法》也明確規定“職業教育是培養多樣化人才,促進就業創業的重要途徑”。可見,近二十年來對職業教育辦學方向的文字描述日益精確和全面,避免把職業教育的導向狹隘化,僅視為單純地追求就業或企業需求。轉向考慮社會多元訴求和學員多樣需要,更加注重培養學員推進社會發展多重任務的綜合素養。將就業與社會發展相結合,蘊藏著“就業是促進社會發展的就業,社會發展是促進充分就業的發展”的辯證邏輯。尤其在當前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大戰略背景下,刺激廣大職教生到鄉村就業,成長為鄉村發展的帶頭人;通過職業院校大力培養契合鄉村振興人才需求的學員,優化鄉村振興人才供給質量,實現農戶充分就業,完全契合“服務發展,以促進就業”的辦學導向。
(二)邏輯支點:職業教育與農村相對貧困群體就業創業的耦合關系
農村相對貧困群體特指沒有穩定收入來源的易返貧致貧群體及其子女和老弱病殘婦特殊困難群體及其子女,包括無就業創業意愿、無持續增收產業、無穩定崗位、無技術技能、無強勞動能力的“五無”群體及其子女。這類群體與當前鄉村振興人才質量需求脫嵌,急需接受教育賦能提質。從個性特征來看,這類群體年紀偏大、文化程度不高、技術含量低、能自由支配的時間少,期盼靈活開放的教育。從職教性質來看,它是一種堅持面向人人、因材施教的終身教育,旨在實現“人人出彩”。能為農村各年齡階層、各文化層次以及各生產領域的人群提供滿足各種需求的個性化教育,進入門檻低,教學管理方式靈活,這與資源稟賦各異的農村相對貧困群體急需針對性、開放式的培訓賦能高度契合。從職教特征來看,它兼容“教育”一般性和“職業技術”個別性。在鄉村振興背景下,職業教育的技術賦能性要求其培養現代農業所需、掌握先進農業生產技術的新農人和滿足新業態和新崗位所需,掌握一門或多門專業技能的新職人。這與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需要各種結構類型的技能人才,農村相對貧困群體渴望從“低技能化或脫技能化”走向“再技能化和高技能化”的需求完全吻合。職業教育的“教育性”體現其“立德樹人”的育人本色和“知行合一”的能力鍛造,注重職業品質、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培育,手腦并用、理論聯系實際操作能力的培養,這種“德技兼修”的教育培育了具有思想性、責任感和創造性的“和諧博雅之人”[1]。這與鄉村振興建設者需要就業創業的基本素質和職業道德的內在要求完全匹配。
(三)邏輯歸屬:職業教育通過提升農村鄉村相對貧困群體的就業創業能力實現穩定脫貧致富
2020年我國脫貧攻堅目標任務如期完成,消除了絕對貧困,但相對貧困是經濟社會發展中長期存在的社會問題。鄉村振興階段尤其是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的銜接期重點任務是鞏固脫貧攻堅成果和緩解相對貧困問題。二十大報告也明確提出“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增強脫貧地區和脫貧群眾內生發展動力。”農村相對貧困群體作為脫貧攻堅任務鞏固的重點對象和鄉村振興建設的主體能否充分地實現就業創業直接關系到脫貧攻堅成果的鞏固和鄉村振興人才供給結構。職業教育是擴大中等收入群體的關鍵,是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要保障。職業教育通過技術和教育賦能,一是能激發農村相對貧困群體就業創業的內生動力,使其逐漸具備就業創業的意愿、信心、動力、毅力和規劃,最終脫離對政府的完全依賴。二是幫助農村相對貧困群體掌握鄉村振興內涵建設需要的各種技術技能以及技能轉化升級的能力,包括發展產業、對接市場銷售產業以及經營管理產業的能力;服務農村二三產業、服務基層和鄉村治理的能力;文化傳承和創新、公共文化設施建設和維護的能力;農村環境治理、生活垃圾及污水無害化處理、土壤修復能力等。三是促進農村相對貧困群體具備就業創業的基本素養包括溝通協作能力、把握機遇能力、市場分析和經營管理能力、基本的職業道德和相應的工匠精神。綜上所述,農村相對貧困群體通過職業教育賦能提質能滿足鄉村振興建設的人才要求,在鄉村實現穩定的就業創業,完成從低收入群體向中等收入群體的轉型,最終實現穩定脫貧和致富。
三、職業教育提升農村相對貧困群體就業創業能力的現實困境
(一)割裂的職業教育與完整的就業創業產業鏈不相適應
鄉村振興人才培育是一條完整的產業鏈,分為人才培育的前端、中端和終端,環環相扣、首尾相連。前端是鄉村振興人才需求市場,是一個數量、質量、結構相統一的實踐概念,需要明晰鄉村振興人才的類型、規模、質量和結構,是職業教育中長期規劃依據。中端指職業教育內涵建設,即如何優化專業結構、創新教育管理機制和育人模式,培育符合鄉村振興人才需求的合格人才。終端對接人才供給市場,外顯為學員個體發展的質量,即專業技能、技能轉化能力及社會適應能力等。在實踐中職業教育的發展往往陷于一種孤立狀態,僅著力于人才培育中端,幾乎掐斷了人才培育前、后端,割裂了職業教育與市場、鄉村及部門關聯。表現為職業教育沒有參與所在區域鄉村振興人才培育規劃的調研和制定,不了解鄉村振興人才培育的現實需求、新崗位的技術技能要求,導致中端人才培養無法結合新崗位群的技術需求確定培養目標體系并據此設置課程、組織教學內容。沒有建立職業教育和鄉村振興同頻共振的公共服務平臺和跟蹤管理機制,教育成效缺乏反饋和修正。這種沒有深嵌人才實際需求和市場的人才培育缺乏精準度和有效度。
(二)職業教育的內涵建設與鄉村振興人才培育要求有差距
一是專業建設和課程設置滯后鄉村振興人才培育要求。從2021年教育部發布的《職業教育專業目錄》可知,高等職業教育本科、專科及中等職業教育的農業類專業所占比重低,與鄉村振興的大規模技術人才需求不匹配。涉農專業群的建設速度與質量與當前鄉村產業結構的多樣化和升級發展不同步,缺乏契合鄉村振興內在要求的文旅類、生態環境類、農林漁牧產業類的高水平專業群。同時,涉農專業及專業群布局不合理,專業同質化嚴重。二是師資隊伍建設與鄉村振興人才培育有差距。職業院校近幾年來專任教師中學歷結構和“雙師型”教師的比例雖有所提高,但與實際需求相差甚遠,教師基本上來自缺乏操作技能和農業實踐經驗的高學歷畢業生。同時,職業院校聘用涉農企業技術人才和農業技術專家作為專業教師的渠道不暢,缺乏與農業技術推廣、農業中介服務機構和涉農類科研院所等深度合作交流的平臺。三是職業教育服務鄉村振興的功能有待提升。職業教育參與鄉村振興技術賦能的領域和深度有待進一步拓展,尤其是在先進技術賦能鄉村產業結構升級,參與涉農企業技術研發和技術轉化的行動要強化。
(三)職業教育管理體系與農村相對貧困群體開放式教育需求不匹配
一是培養模式上,大多數職業院校仍沿用傳統的“課堂理論授課+實習實訓、統一節奏的全日制教學”人才培養模式,普教化痕跡顯著,產教融合不深入,課程內容上缺乏實踐鍛煉,實習實訓上缺少多元鄉村實踐載體,學員生產實踐技能培養不充分,知行合一能力缺失。二是教育方式上,沒有真正做到因人施教和因需施教。忽略了農村相對貧困群體的個性特征,缺失個性化的培訓方案;沒有契合鄉村振興新職業和新技術需求及時調整育人標準及課程并組織相應的教學內容;適應農事農情的彈性管理模式尚在改革探索之中,沒有建立和推廣以技能為核心的終身性學分認定平臺,難以實現技術技能知識的社會性轉化。三是教育管理上內控建設有待加強。鄉村振興人才培養的過程標準、成效評價標準不完善,沒有完全體現“德技兼修”的基本內涵。衡量職業教育就業創業能力提升的指標體系缺失,缺乏社會各界廣泛參與的就業創業質量監控與評價體系,評價主體單一、內容覆蓋不全面。整個教育管理缺乏內在評估、監控、糾偏的良性循環和自我修復閉環。
(四)職業教育外部環境與其擔負的就業創業任務不匹配
一是社會上存在輕視職業教育和技能工種的現象。社會上仍存在輕視技能工種的現象,認為職業教育是無奈的選擇,技能工種是四肢發達、不體面的職業。一些農戶參與職業技能培訓的積極性不夠,滿意度不高。陜西省20個縣(區)720個農戶的調研數據顯示,樣本農戶對農村職業教育總體滿意度評價一般,表示“滿意”與“比較滿意”的占比只有37.3%[2]。二是各種待遇有待提升。職業院校畢業生就業質量不高,薪酬普遍偏低。各職業領域新八級工的評定尚未完全推行,與此匹配的各項經濟待遇及社會禮遇尚未跟進,體現各層次技術技能人才經濟、社會等多元價值的通道不暢。三是職業教育橫縱向融通不暢。缺乏培育職業認知和規劃的啟蒙教育,缺乏高中階段和大學階段的職普融通,缺乏貫穿勞動者職業生涯全過程的培訓體系,涉農人才自由流通不暢,缺乏涉農企業、職業院校和涉農社會組織的人員互通渠道。
四、職業教育促進農村相對貧困群體就業創業的機制構建
(一)構建“政校企行”共建共享機制,形成職業教育人才培養的合力
以“思想認同”為牽引力、“信息、資源和成果共享”為向心力、“多方共贏”為驅動力,構建“政校企行研”協同多維治理機制,將各治理主體嵌入到就業創業大產業鏈的各環節中,全過程和各環節的有效參與,生成角色分工、各負其責、相互銜接、協同發力和共同育人的命運共同體,最終促進農村相對貧困群體的就業創業。針對各治理主體間職責不清的問題,由政府在頂層設計上明確職業院校、政府相關組成部門、涉農企業及社會組織等治理主體各自的角色分工和職責擔當,對共治共享的性質、責任、義務以及方法等進行明確界定,形成職能邊界清晰、治理內容明確、共享范疇認可的多元主體高效共治體制。針對鄉村振興人才供需信息不對稱的問題,由政府主導、各治理主體共同建設鄉村振興人才供需大數據平臺,鄉村振興就業創業信息交流平臺、政策宣傳平臺、人才自由流動平臺等同頻共振的公共服務平臺,監測和預警鄉村振興各產業及崗位的供需動態、農村相對貧困群體的就業創業動態,發布就業創業信息、開展就業創業心理輔導,及時疏導就業創業者心理,幫助他們掌握就業就創業信息,樹立就業創業信心。針對就業創業質量難以保障問題,編織以職業院校和職業培訓機構為主體,合理布局、統籌聯動的社會就業創業服務網,提供及時高效的培訓。構建各治理主體共同參與的農村相對貧困群體就業創業質量評估、監管及跟蹤服務管理機制,對職業教育過程、受訓學員就業創業質量和可持續發展能力開展動態監測和評估,據評估的結果及時優化共同育人方案,并相應調整培訓內容、培訓方式及改進育人模式。及時掌握和研究不斷升級轉型的新職業需求并據此及時調整育人標準和課程,強化技能轉化和升級的能力培養。對培訓后仍不適合現有崗位的人才進行崗位替換推薦,促進培訓人才按新崗位的供需缺口和職業標準無障礙地流通。
(二)構建靈活開放的職教管理機制,提升職業教育人才培養的質量
職業教育要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在實踐中踐行“面向人人、因崗施教的類型教育”理念。一是踐行開放持續的教育教學管理。針對農村相對貧困群體自由支配的時間少、需持續學習不斷提升能力的客觀現實要推行學分制改革,建立終身學分認證平臺,實行固定年限學制和彈性學制相結合,配套學分積累和轉換制度。允許務農學員在農閑期間靈活選擇課程,將鄉村振興產業建設實踐、涉農涉旅企業的崗位服務納入學員課程積分。推行“X+1”和“1+X+Y”書證融通模式,“1”指學歷證書、“X”指職業技能等級證書、Y”代表職業能力,包括協調溝通能力、市場分析和經營能力、技能轉化能力等,職業院校對一定時間段內取得X個職業技能等級證書的青年務農者,可進行學習成果積累激勵,達到相關教學要求可辦理1個學歷證書,遞增學員可持續生產的技能。在“1+X+Y”書證融通過程中,不僅強調學員職業技能和職業道德的養成,更加注重學員在產業建設和企業實踐的真實場景中研判市場、解決實際問題能力的培養[3]。二是推進基于個性特征和崗位需求的精準教學。職業院校以共建共享的鄉村振興人才大數據平臺為基礎,明確鄉村振興各類型各層次人才的供需缺口和崗位要求,對有鄉村建設需求的農村相對貧困群體按其個性特征建立生源學情數據庫,針對各類型的崗位要求結合千差萬別的生源特征,量身定做個性化崗位的技能培訓方案,配套相應的課程內容,采取靈活多變的教育教學方式,最終提升學員持續就業能力,實現鄉村振興各崗位的精準供給。比如針對青年農業生產對象要注重學歷提升和技術技能的掌握,通過“半農半學+產業崗位實踐”彈性學制,重點培訓市場營銷、現代農業生產技術、新崗位技術技能等知識,培養具有較高學歷層次或掌握一門或多門技術技能的新農人和新職人;對一些年紀大難以離戶的老齡學員、女學員或殘疾學員注重一些特殊技術技能的傳授,實現在家就業創業。
(三)深化產教融合機制,提升職業教育人才培養的生產實踐性
深化產教融合,全面構建產教融合人才培養體系,實現產業與教育資源有效整合及利益最大化。基于此,一是提升產教融合精密度,做到四個銜接和同步。“四個銜接”即鄉村振興產業技術需求與職教技術研發及轉化相銜接;鄉村振興產業結構優化與職教專業群建設相銜接;涉農產業技能人才培育與職教師資相銜接;鄉村振興新職業要求與職教課程設置相銜接。“四個同步”即職業院校招生和企業新崗位招工同步;理論教學過程和產業生產實踐過程同步;學員畢業證書獲得與職業資格證書取得及職業能力提升同步;學員培訓規模與產業建設人才需求同步。二是拓展產教融合廣闊度,覆蓋八個領域。具體包括技術研發和轉化、師資隊伍建設、教學管理、招生就業、實習實訓項目建設、資金投入、就業創業服務等八方面。八領域合作進程實質上也是“五個雙育人”推進過程,即“學員—職員”雙角色育人、“學校—田野”雙環境育人、“教師—師傅”雙導師育人、“理論—實踐”雙課程育人、“技術技能—職業素養”雙目標育人。三是挖掘產教融合縱深度,推廣六大模式。一是人力資源合作模式。職業院校委派教師參與鄉村產業建設,提供技能培訓、技術開發等服務;聘請鄉村產業技能人才、農企管理人員等經驗豐富的“師傅”指導學員實踐教學。二是產業技術研發和成果轉化合作模式。職業院校和涉農涉旅企業共同經營技術研發和成果轉化項目,攻克技術難題,提升產業發展科技含量。三是產業學院共創模式。依托區域特色產業,企業投入實訓設備、技術與資金和職業院校共建鄉村振興產業學院,打造特色產業基地。四是資源投入合作模式。職業院校提供場地、師資等資源入股或直接興辦企業,盤活國有資產。五是學校引進企業模式。學校把企業引進校園,在校園實施企業部分生產,實現學生在校就業實習。六是訂單培養模式。職業院校按照企業崗位標準培育學員,課程內容源于企業所需的專業技能,學員經過培訓考核合格后按合同上崗。
(四)構建外部環境保障機制,營造職業教育人才培養的良好環境
一是弘揚工匠精神,形成全社會崇尚勞動和技能的良好風氣。職業教育要強化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對就業創業內生動力缺乏的農村相對貧困群體要強化勞動意識和工匠精神的培育,讓其逐漸成長為“懂農技、愛鄉村、愛勞動”的新型三農人才。加強對鄉村振興中“勞動出彩、勤勞致富”和“能工巧匠、大國工匠”典型事跡的宣傳推廣,激發農村相對貧困群體參與職業教育,淬煉“德技兼備”的品性。引導全社會形成“辛勤勞動光榮、敬業精進可貴、好逸惡勞可恥”的主導價值取向,讓“技能寶貴、鄉村美麗、農民可愛”在全社會蔚然成風,凈化社會滋長“歧視技能工種和厭惡勞動”的土壤。二是打通職業教育縱向貫通和職普橫向連通的壁壘。開展“幼兒園—小學—初中”銜接遞進式的職業體驗和啟蒙教育,讓學生從小樹立勞動意識、明晰職業規劃。構建職教生“中職—高職—職業本科—職業碩士研究生—職業博士研究生”的學歷提升通道,暢通各層次職業院校之間的升學路徑。打通中職與高中、普高與職高的綠色通道,為技術技能人才成長搭建“立交橋”。推行“新八級工”并相應地提升經濟和政治待遇,暢通技術技能人才晉升的渠道,消除行業、身份、職業等影響平等就業的制度障礙,踐行技能人才和學術人才“不同的領域、同等的價值”理念,為職教學員就業創業創造公平環境。三是暢通教師流通機制,提升“雙師型”教師綜合素養。搭建職業院校與農業技術推廣、中介服務機構和涉農類科研院所深度合作、互派互育農業科技人員的平臺。疏通人員自由流通的綠色通道,實現職業院校無障礙聘用涉農企業技術人才和農業技術專家作為專業教師。以市州為單位構建鄉村振興高技能人才資源庫,職業院校可以柔性引進資源庫的人才充實雙師型教師隊伍,建立健全融入“師德師風、工匠精神、技術技能和教學實績”為內核的“雙師型”教師評價考核體系,提升“雙師型”教師的綜合素養。
參考文獻
[1] 尚晶,李憲印.職業教育類型邏輯的內在尋求:對“技術”“教育”“職業”的哲學澄清[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22(21):36-43+50.
[2] 景琴玲,文聰.農戶滿意度視角下西部地區農村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績效評價[J].職業技術教育,2022,43(27):45-52.
[3] 周桐,劉宇,伍小兵,等.我國高職院校產教融合的現狀、困境及創新路徑[J].實驗技術與管理,2022,39(9):228-234.
The Logic, Predicament and Mechanism of Promoting the Competence in
Employment and Entrepreneurship for Rural Population of Relative Poverty
—A Vocational Education Perspective in the Context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ZHOU Jun
(Xiangxi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 for Nationalities, Jishou 416000, Hunan)
Abstract:Vocational education is the principal channel for enhancing employment and entrepreneurial competence among impoverished rural communities. At present, numerous realistic predicaments exist in this regard, such as the disharmony between fragmented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the employment and entrepreneurship industry chain as a whole, the disparity between the connotation construction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the talent cultivation requirements for rural revitalization, the mismatch between the vocational education management system and the demand of open educational for impoverished rural communities, and the discrepancy between the external environment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its role in facilitating employment and entrepreneurship. As a result, in order to promote the employment and entrepreneurial competence among impoverished rural communities, targeted mechanisms are designed, including collaborative construction and sharing among government, school, enterprise, and financial institutions; flexible and open management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integration between industry and education; protection of external environment.
Keywords:? rural revitalization strategy; vocational education; competence in employment and entrepreneurship for rural population of relative pov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