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江蘇各級農業農村部門認真落實省委省政府決策部署,創新思路,強化措施,依托特色資源,著力推動鄉村產業全鏈條升級,鄉村產業發展取得積極進展。2023 年上半年,省農業農村廳組織開展鄉村產業發展典型案例征集活動,遴選出40 個鄉村產業發展典型案例,本期選擇其中6 個農業全產業鏈典型集中刊出,旨在為各地提供可推廣、可復制的經驗,促進鄉村產業高質量發展工作走深走實。
連云港市通過政策推動、龍頭帶動、創新驅動、品牌拉動,推動產銷一體化經營、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食用菌產業發展體系建設,進一步做大做強食用菌產業。全市食用菌常年種植面積2200萬平方米,其中工廠化種植面積占比90%左右,食用菌工廠化生產量占全國總量的五分之一,自動化生產水平居全國前列。
注重科技創新,夯實產業基礎。依托中國農科院、南京農業大學等,建設中國農科院(灌南)食用菌產業園、南京農業大學(灌南)食用菌產業研究院等產學研科技平臺,為產業發展提供堅實的科技支撐。江蘇裕灌現代農業有限公司全資收購美國施爾豐公司及其兩個專門的菌株科研實驗室,成為全球食用菌菌種研發技術的領跑者。江蘇香如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是國家食用菌改良中心“杏鮑菇良種創新基地”,是國內杏鮑菇菌種研發技術的領先者。
發揮龍頭力量,打造集群優勢。連云港市現有食用菌工廠化企業46家,其中新三板上市公司1家、農業產業化國家級龍頭企業2家、省級龍頭企業11家。初步形成以灌南杏鮑菇、雙孢菇,灌云海鮮菇、香菇,東海金針菇、鹿茸菇,開發區食用菌裝備為主要優勢特色的食用菌產業集群發展格局。

延伸產業鏈條,強化產銷銜接。立足資源稟賦,整合資金資源,打造集生產、加工、流通、科技、服務為一體的食用菌全產業鏈。搭建產銷平臺,對內與中國食用菌協會合作打造“菌·連天下”中國(連云港)食用菌產業發展大會平臺,成功組織10家食用菌企業申報粵港澳大灣區“菜籃子”生產基地;對外借助連云港市“農業對外開放合作試驗區”力量,發起成立“一帶一路”食用菌國際合作產業聯盟,推動食用菌產業外向型發展。
實現多重效益,助力增收致富。連云港市食用菌生產鏈以企業、合作社和大戶為主體,向上聯接市場,向下帶動農戶,形成了完整的致富產業鏈,實現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的多贏。工廠化栽培食用菌每畝效益50萬~100萬元,從業人員人均年增收超1.2萬元,食用菌工廠化企業直接帶動就業、創業1萬多人。□
強化政策支持。出臺農業全產業鏈高質量發展行動方案,著力構建“2+N”農業全產業鏈高質量發展格局,統領規劃農業全產業鏈推進工作;出臺龍頭企業“雙倍增”獎補政策,對符合條件的龍頭企業從企業晉升、固定資產投資、鼓勵開發市場等方面進行獎補,2022年對24家市級以上農業龍頭企業獎補664.4萬元。
強化鏈條延伸。大力發展稻米加工產業,鼓勵稻米加工企業技改升級、擴建加工生產線,進一步提升稻米加工效能;引進新型稻米加工生產線,開展整米、碎米、稻殼、米糠等深加工;深化稻米產業綜合利用,新建米糠綜合利用項目,米糠制作米糠油,稻殼提取谷維素、甾醇等,項目建成達效后年加工米糠33萬噸,生產米糠油19.2萬噸。

強化利益聯結。引導有實力的龍頭企業牽頭成立農業產業化聯合體,通過股份合作、訂單生產等方式,加強與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以及農戶的利益聯結。泰興市曲霞金帆稻米農業產業化聯合體成員單位有1個企業、3個合作社、7個家庭農場、19個種植大戶、5個其他主體,基地面積12000畝,形成穩定、高效的經營服務體系,“抱團作戰”后,各成員收入均上漲30%左右。□
宿遷市堅持“龍頭帶動、市場拉動、品牌推動、政策驅動”的發展思路,全力打造產業“增收鏈”,肉雞全產業鏈綜合產值突破100億元。
堅持提檔升級,強化綠色生態效應。鼓勵支持肉雞養殖場平養模式升級改造成籠養模式,采用現代化、智能化設施裝備,配備自動飼喂、自動溫控、自動清糞等系統,實現單位面積產能翻兩倍,糞污處理不落地。全市肉雞籠養面積超55萬平方米,年出欄50萬羽以上規模肉雞場74個,肉雞年出欄量1.25億羽。

堅持龍頭帶動,強化產業輻射效應。多政策支持、多要素集聚,大力招引、培育大型肉禽加工及相關產業企業。創成國家級出口食品農產品(禽肉及其制品)質量安全示范區,2022年益客食品成功A股上市。全市肉雞產業已形成從飼料生產到羽絨制品的全產業鏈體系。
堅持富民增收,強化聯農帶農效應。鼓勵龍頭企業外接市場、內聯農戶,探索創新聯農帶戶利益共享機制,支持企業通過保護價收購等形式,促進養殖戶增收。以村集體名義入股,由國資平臺建設一批肉雞養殖基地租賃給龍頭企業,每年按比例分紅。
(6)當電路同時發生d1點、d3點故障短路時,由于兩故障點均在正極,與d1點或d3點發生單點故障一致,在負荷1至負荷4的兩端,仍然為220V電壓,各負荷供電電壓正常,由于電路接通,所以,電路不受影響。
堅持校企對接,強化創新引智效應。聘請南京農業大學為產業鏈智庫單位,推動校企精準對接,加強對鏈條企業服務指導。支持鏈主型龍頭企業利用技術優勢當好“排頭兵”,聯合高校、科研院所在品質檢測、熟食品加工、預制菜研發、副產品加工等領域開展產業鏈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和應用基礎研究。□
南京市高淳區擁有“兩湖夾一城”的獨特地貌和“三山兩水五分田”的自然稟賦,是首批國家級生態示范區、省淡水魚類重點生產基地,獲得中國特色農產品優勢區、全國農業全產業鏈典型縣、國家級水產健康養殖和生態養殖示范區等榮譽稱號。
主導產業突出。高淳區螃蟹養殖面積連續23年穩定在20萬畝以上、產量1.83萬噸以上,全產業鏈總產值102.9億元,其中一產產值39億元。規模連片養殖面積全國領先,輻射帶動周邊養殖100多萬畝,惠及20多萬農民。
產業鏈條齊全。一產以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為核心,二產以食品加工產業園為引領,三產以南京固城湖螃蟹交易市場和固城湖水慢城為支撐,已形成苗種、生產、餌料、加工、冷鏈物流、休閑旅游等涉及20余個行業的全產業鏈條。

科技賦能有力。推進江蘇省河蟹產業研究中心、南京固城湖河蟹產業技術研究院、南京寧漁種業研究院、漢寧遙感科技研究院“一中心三院”以及省優勢種苗中心等研發平臺建設,打通河蟹產業科技服務“最后一公里”。省河蟹全產業鏈技術創新戰略聯盟落戶高淳,逐步成為江蘇乃至全國河蟹產業發展中心。
品牌影響提升。固城湖螃蟹獲國家地理標志產品、全國第一個水產類馳名商標等榮譽,形成了“區域公用品牌+企業品牌”的“1+N”品牌體系。連續22年舉辦螃蟹節,被認定為“國家級示范性漁業文化節慶”。舉辦“長三角農業一體化發展大會”“科金興農”等活動,固城湖螃蟹市場占有率和品牌認可度不斷提升。
聯結機制健全。發揮帶頭人、產業化聯合體引領作用,形成了土地流轉、分紅、訂單生產等聯農增收模式,村集體入股食品加工園建設,實現農戶與基地、農戶與公司、村集體與園區等產業鏈各環節間的有機聯結。
鏈接主體多元。以農業產業化國家重點龍頭企業江蘇固城湖有限公司為紐帶,集聚各類主體306家。全區螃蟹產業鏈主體1322家,形成龍頭引領、多環支撐、多業共融、多元發展格局。□

盱眙是全國聞名的“龍蝦之都”,先后獲批中國特色農產品優勢區、國家稻蝦共生標準化示范區、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國家小龍蝦優秀特色產業集群等。
重產量,提品質。全縣龍蝦養殖面積83.5萬畝,20萬人從事龍蝦產業。2015年以來,大力推廣“種草養蝦、養蝦有稻、稻法自然、生態循環”的稻漁綜合種養模式,推行繁養分離、早稻早蝦等種養方式,盱眙龍蝦品質和產量持續提升。
建園區,強加工。創建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龍蝦加工產業基本實現了集約式發展,初步建成盱眙龍蝦加工集中區,集聚了龍蝦深加工企業10家、調料企業32家,開發了龍蝦酥、龍蝦醬等一批精深加工產品。
塑品牌,拓服務。著力打造“盱眙龍蝦”和“盱眙龍蝦香米”兩大區域公用品牌,培育了於氏龍蝦、紅胖胖龍蝦等龍蝦品牌和盱貢、景山米業等蝦稻米品牌,盱眙龍蝦、盱眙龍蝦香米分獲中國地理標志農產品、中國地理標志商標。連續舉辦23屆中國·盱眙國際龍蝦節,在全國開設盱眙龍蝦餐飲店、品牌店、加盟店2000余家。2022年盱眙龍蝦品牌價值達到306.5億元。□
寶應是“中國荷藕之鄉”“中國慈姑之鄉”,全縣水生蔬菜常年種植面積近17萬畝,主要品種有荷藕、慈姑、芡實、水芹等,其中寶應荷藕、寶應慈姑為國家地理標志保護產品。2022年,獲評全國農業全產業鏈典型縣,全縣水生蔬菜總產值72.37億元。
品種優,效益好。水生蔬菜種植面積萬畝以上專業村2個、5000畝以上村6個、500畝以上大戶65個。種植品種多以原產地的優良品種為主,其中荷藕原產地品種“大紫紅”“美人紅”覆蓋率95%以上,礦物質、纖維素和淀粉含量較高,適宜深加工。在長期種植過程中,摸索出藕慈復種、藕蒲輪作、藕田養魚、藕蝦套養等新技術新模式,畝綜合產值7000元左右。
加工旺,帶動強。以水生蔬菜為主要原料的農產品加工企業80多家,年加工水生蔬菜20萬噸。有1個國家級蓮藕交易平臺、3個規模較大的荷藕批發市場及上百家荷藕產銷專業合作社、300多個流通服務組織、2500多個經紀人。
延鏈條,拓功能。深挖荷文化內涵,建成射陽湖鎮荷園、望直港鎮荷藕生態科技示范園2個集旅游觀光和科技示范為一體的荷藕園區,年接待游客5萬人以上。積極開發水鮮美食、特色菜肴,寶應全藕席被認定為江蘇省生態名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