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 敏/江蘇省靖江市馬橋鎮政府
土地流轉是盤活農村“沉睡資產”、積累農民“創業資金”的重要途徑,有利于推動農村土地集約化進程、農業產業規模化發展,是加快實現鄉村振興的必由之路。截至2022年底,江蘇省靖江市農村土地經營權流轉總面積達30.47萬畝,其中馬橋鎮36242畝,占全市11.9%。
馬橋鎮土地流轉項目中,有種糧大戶59戶、種植糧食18282畝,占土地流轉總面積的50.4%;家庭農場91個、農民專業合作社187個,流轉面積包括設施栽培8408畝、水面種養5993畝、農旅融合項目1850畝,占土地流轉總面積的44.8%。村集體以徐周、新市等行政村為代表,由集體流轉部分土地、建成設施大棚,面向經營主體出租,此類流轉土地面積占土地流轉總面積的2.8%。
土地流轉費呈上漲趨勢,由2015年平均每畝750元增至2022年平均每畝900元,成為農民增收致富的重要途徑。流轉項目類型不同,流轉價格也有差異。2022年底,糧食種植土地流轉費用為每畝700~800元;設施栽培、水面種養、農旅融合項目土地流轉費用為每畝900~1000元。行政村土地流轉平均費用每畝1200元。出租設施大棚,年收益可達每畝2200元,1000元差價統一納入村集體收入,有效促進了村集體經濟發展。

規范準入程序。農戶流轉發包承包責任田,自愿出具土地流轉委托書,委托村委會統一幫助流轉;村委會對流轉意向人的項目性質、經營資質等進行把關,確保項目可行有效;由村委會將待交易的土地經營權項目上報鎮農村產權交易中心審核,提交鎮黨政聯席會議討論確定項目是否可行;鎮級審核通過后,發至“靖江農村產權交易信息服務網”進行登記、發布公告、競標和辦理交易手續。
落實跟蹤服務機制。組織定期巡訪,及時掌握各農業流轉項目的經營情況;主動協調流轉糾紛。
制定風險防控制度。履約保證制度,即將流轉項目主體預繳納的1年土地流轉金作為其履行種植合同的風險保障金,主要用于土地租賃風險發生后支付農戶當年的土地租金,確保農戶權益;土地復墾保證制度,即針對涉及改變土地現狀的農業項目,要求其繳納足以恢復原貌的土地復墾保證金。截至2022年底,馬橋鎮通過風險保證制度有效化解土地租賃風險16件,通過收取土地復墾保證金,保障6宗地塊恢復種植原貌。
截至2022年底,馬橋鎮流轉項目共計332個,畝均土地流轉費用達900元,每年帶動農戶戶均增收4020元,安置農村剩余勞動力2500人。
針對目前管理中存在的資質審查專業性不夠、風險保證覆蓋面不廣、流轉項目規模不大、設施農業產銷分離等問題,馬橋鎮將從關鍵處破題、于細微處著力,積極推動土地經營規范化、農業項目效益化,形成受讓雙方共贏共利、產業結構多元發展的良好局面。
深化宣傳引導機制。充分利用各種媒體,深入宣傳相關政策法規。加大對成功典型的宣傳,充分發揮典型示范帶頭作用。同時,建立開放、競爭、公平、有序、規范的土地流轉市場,著力培養鎮、村二級土地流轉服務網絡,充分發揮中介服務組織在土地供給主體和需求主體之間的媒介和橋梁作用,探索一條可行、便捷的土地流轉規范程序。
嚴格準入機制。針對新引進的流轉項目,在規范土地預推、資質審查等流轉程序的基礎上,嚴格準入門檻,完善防控體系。一方面提高準入門檻。成立由農經與農技服務中心、國土分局、建設所、環保辦、村委會、村民代表及農業、法律、金融專家等多方參與的農村土地流轉項目審查小組,對流轉意向人的經營經歷、技能、經營管理能力、從業資歷、資金實力、項目前景、生產效益、抗風險能力、社會責任承擔等進行全面審查和全面評估,編制“流轉意向人資質評估表”,作為流轉項目的準入依據。同時,建立動態誠信庫,定期登記流轉項目的發包交易情況、合同鑒證備案情況、土地流轉金繳納情況、矛盾糾紛處置情況、風險保障基金使用情況等,每年測評流轉人誠信值。同時,招引大項目和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帶動土地規模化、現代化經營進程,降低農業經營風險。另一方面,鎖定風險因子。在現行履約保證制度、土地復墾保證制度的基礎上,鎖定農業保險、項目協調、基礎設施使用、流轉溢出面積、耕地地力保護、轉租限制等多個風險因子,進一步完善風險防控體系。要求新引進的流轉項目必須按照要求繳納政策性高效農業保險等。
實施優勝劣汰機制。對現有的流轉項目,本著“優勝劣汰”原則,“扶持一批、規范一批、淘汰一批”,不斷凈化農村土地流轉環境。一是根據流轉價格、收益分析,針對不同主體,實施精準扶持。對有連片農田、機械化水平較高、收益較好的種糧大戶,予以優先續租、穩定流轉價格等扶持。對物聯運用成熟、產品有機綠色的新型農業主體,依托為農服務綜合體,提供產、供、銷各環節的無縫隙、全方位服務。對已流轉且建有設施大棚的村集體,實施“農二代”培養計劃,選擇一批既不離土又不離鄉的村干,組織草莓、蘆筍、香沙芋等具有馬橋特色的農產品種養技術、市場銷售等培訓,打造一支會種植、懂市場、能銷售的農村創業致富帶頭人隊伍。二是對不規范、不完善的流轉項目,實施提檔升級。對現有組級、農戶自行簽訂的流轉合同,由農戶出具土地流轉委托書,重新簽訂規范流轉合同。對私自轉讓第三方、只有轉讓合同或補充合同的,由村委會和原流轉人簽訂終止協議,并與第三人簽訂新的流轉合同。對年限過長、超出村委會任期的合同,簽訂補充合同,并對流轉年限進行調整。對流轉價格過低、存在顯失公平的流轉合同,補充簽訂合同、提高價格,并在條款中約定租金調整機制。對未預繳土地流轉費、復墾保證金、耕地地力保護費的,在協商基礎上確定風險保障金的收取金額和方式,并逐步收取基礎設施使用費等,確保村集體資產資源保值、增值。三是對以下情況,實施劣質清退。不符合農業產業結構、效益低下,不按約繳納土地流轉金、風險保障基金,且不能配合整改的農業流轉項目;擅自轉租給他人且不愿簽訂終止協議、改變農業用途、嚴重破壞生態環境或污染耕地的流轉項目;不符合土地流轉項目準入條件,又拒不同意通過協商清退的,或存在依法解除狀況又不主動承擔責任的流轉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