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 坤/江蘇省昆山市農業農村局
江蘇省昆山市獲批創建國家鄉村振興示范縣以來,按照中央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決策部署,聚焦農業農村現代化,深入實施百村共興、百村共美、百村共富、百村共治、百村共享的鄉村振興“五百行動”,凝心聚力打造鄉村振興縣域示范。
強化組織領導。成立由市委書記、市長為雙組長的示范創建領導小組,建立領導小組辦公室牽頭、部門聯動推進工作機制。領導小組定期召開調度會議,推進各項任務序時完成,辦公室發揮牽頭協調作用。召開市委農村工作會議、市委農村工作領導小組會議,全面部署國家鄉村振興示范縣創建工作,以實施鄉村振興“五百行動”為統領,統籌推進示范創建各項工作落實。
夯實要素保障。圍繞高質高效鄉村產業、生態宜居鄉村建設、現代文明鄉村治理、智享未來融合共富“示范創建四大工程”建設項目和創建任務目標,細化2023年鄉村振興大專項,整合財政涉農資金17.4億元支持示范創建。開發啟用鄉村振興大專項管理系統,提高項目管理效率。
完善考核機制。實行掛圖作戰、定期督辦,將示范創建任務細化分解為49項主要指標和46個重點項目,綜合運用季度調度、現場督查等方式加快項目實施進度。印發年度示范創建工作要點,將鄉村振興創建相關工作納入高質量發展考核,層層壓實責任。

圍繞產業發展質效,推進“百村共興”。深入實施“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高標準農田、高標準池塘、高標準蔬菜基地、美麗牧場保持動態全覆蓋,2023年小麥播種面積達9萬畝,同比增長4.8%;水稻播栽面積13.3萬畝,同比增長4.3%。推進陽澄湖大閘蟹、柏廬大米、梅山豬三大優勢產業全產業鏈建設。實施中央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重點縣建設項目,完成國家耕地輪作試點任務。截至目前,休閑旅游農業綜合收入達7.7億元。
圍繞鄉村建設品質,推進“百村共美”。持續優化人居環境整治“紅黑榜”考核機制,連片組團開展更高水平鄉村建設。已啟動蘇州澄湖地區、陽澄湖地區、太昆常交界區域和昆山澄淀4個片區建設,片區數量、項目總投資額均位列蘇州市第一。新增中國傳統村落5個、省傳統村落3個,淀山湖特色精品示范區已完成建設并通過驗收。累計完成農房翻建19165戶,翻建占比64%。除撤并村莊以外的自然村天然氣通達率97.5%。
圍繞共同富裕成效,推進“百村共富”。制定農民收入倍增計劃實施方案、促進共同富裕行動計劃2023年工作方案,健全多渠道富民增收機制。創新推動農村集體無證資產辦理不動產證工作,目前已有19個資產成功辦證,涉及建筑面積4.94萬平方米、土地7.53萬平方米。發布“百村共富”基金,推動“昆農惠”資金管理項目落地,持續增強村級集體經濟造血功能。規范全市村級聯合發展實體的管理,支持村級聯合實體抱團發展、聯合發展、異地發展。2023年上半年,村均總收入569萬元,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4018元,城鄉居民收入比為1.8:1。
圍繞鄉村治理體系,推進“百村共治”。完成現有村“兩委”班子成員常態化聯審,創新舉辦“昆玉頭雁·書記開講”活動,首批特聘常德盛、郁霞秋等蘇州大市范圍內的先進典型作為先鋒導師。系統推進18個家庭積分重點村培育工作,評定第一批“金牌”“銀牌”“銅牌”先進家庭。廣泛開展“強國復興有我”等主題教育活動2100余場,組織開展市民“文明十二條”宣教活動350余場。深化文明風尚行動,充分發揮村民議事會、紅白理事會等群眾自治組織作用。
圍繞城鄉融合成果,推進“百村共享”。全面啟動保留類行政村“多規合一”實用性村莊規劃編制,31個行政村完成規劃成果批復。鄉村義務教育學校專任教師本科以上學歷比例達95.7%,公辦學校義務教育集團化辦學實現全覆蓋。強化醫療救助精準幫扶,健全多層次醫療保障體系,在全國首創“民生保險+鄉村醫療互助”幫扶模式,為鄉村醫療互助項目資金池注入新動能。推動養老設施及服務品質提升,養老服務設施覆蓋率達100%。新增蘇州市美麗鄉村健身公園2個、農民體育基地3個。
深化農村改革。穩慎推進農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試點,建立宅基地基礎信息數據庫,實現4.02萬宗宅基地信息的上圖管理,完成宅基地使用權互換、轉讓交易試點,發放首筆農民住房財產權抵押貸款,激發鄉村發展活力。統籌推進“三品一標”全國農村改革試驗區拓展試驗任務,創新信用激勵,制定種養主體信用評價指標體系。
加強科技創新。推進中國農科院華東農業科技中心和昆山陽澄湖大閘蟹產業研究院建設,加快科研成果轉化。獲評首批“全國農業科技現代化先行縣”。推進陸家鎮大田無人農場、巴城鎮無人葡萄農場等建設。創建昆山市級智慧農村示范村16個、智慧農業示范基地6個。建立昆山市種業發展聯席會議制度,研究起草推進現代種業創新創優發展工作方案、種業獎補政策實施細則,推進江蘇省重大新品種創制項目蘇梅豬配套系培育。新增省級特色優勢種苗中心2個。
強化人才支撐。出臺《昆山市基層農業農村專業人才定向培養實施方案》《昆山市新型職業農民認定管理辦法》,把鄉土人才納入全市人才科創工作體系,調動企業家、志愿者等社會力量積極參與。累計培養引進各級鄉土人才113人、培育高素質農民1991人、省級鄉村振興帶頭人8人。深化產學研合作,簽約成立北京大學(昆山)鄉村振興研究與實踐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