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 丹/常州大學商學院
陸華良/南京工程學院
建設宜居宜業和美鄉村,是在美麗鄉村建設基礎上,面向新發展階段作出的新部署,也是全面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又一重大舉措,符合廣大農民的殷切期盼,需要進一步研究、謀劃和貫徹落實。數字技術作為助力鄉村振興的重要手段,其普及速度之快、輻射范圍之廣、影響程度之深前所未有,給農村生產生活帶來了深刻變革,也為建設宜居宜業和美鄉村提供了新的契機。江蘇要勇抓數字化建設給農業農村發展帶來的新機遇,奮力打造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的新時代魚米之鄉。
充分發揮數字技術的創新擴散、知識溢出、普惠釋放、凝集基礎等效應,構建現代農業生產和經營體系,充分彰顯數字技術對農業經濟發展的放大、疊加、倍增作用。
將數字技術應用于現代農業生產全過程。加大力度研發、推廣、應用智能化農業裝備、信息終端、手機APP等,實現自動化、精準化、智能化生產,助力小農戶銜接現代農業,創建農業數字化示范基地。
開展農產品質量安全數字化監管行動。圍繞水稻、蔬菜、果品、茶葉、大閘蟹等特色品種建設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系統,完善智能質量追溯、巡檢等業務功能,建立農產品質量安全智慧監管體系。運用大數據和區塊鏈等技術手段,推動產地農產品追溯信息進入流通和消費領域,打通重要農產品“從田間到餐桌”數據通道,探索融合全過程各環節的農產品質量追溯體系,不斷提升監管能力。
增強農業生產性服務數字化能力。大力培育農業社會化服務組織,構建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專業公司、供銷社基層社等多元主體參與的現代農業專業化社會化服務體系,集成建設農業生產社會化服務云平臺。
產業是發展的根基,產業興旺,鄉村才會煥發生機,才能讓農村留得住人、成為安居樂業的美麗家園。江蘇要以產業數字化為主線,打造農村產業融合發展新載體、新模式。
實施農業園區數字化提檔升級。將江蘇具備條件的各類現代農業園區作為推進農業數字化的“先行區”,按照“一園一策、數字賦能、全面提升”的要求,在完善數字基礎設施、建立標準規范體系、推動生產要素數字化、提升農業生產數字化水平、增強數字化公共服務能力、豐富數字化決策指揮手段等方面,全方位提檔升級,打造一批主導產業突出、數字裝備先進、輻射帶動有力的智慧農業園區。
促進農業產業數字化強鏈增效。聚焦優質糧油、規模畜禽、特色水產、綠色果蔬等主導產業,以縣域為單元,以“延鏈、補鏈、強鏈”為關鍵,加強數字技術在產前、產中、產后的應用,開展全程數據采集監測,打造一批“鏈通數融”的特色產業鏈,以數據流帶動技術流、資金流、人才流、物資流等要素向產業鏈集聚,助力現代農業產業鏈優化升級。
促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通過農文旅合作、鄉村旅游、民宿民俗、農村電商、農業休閑等方式,培育一批新業態、新經濟。探索與涉農電子商務企業等農特產品網絡銷售渠道的有效對接。加強數字技術在農業全產業鏈的應用,促進生產加工數字化、經營流通數據化、質量監管精準化、過程服務高效化、數據信息可視化。
宜居宜業和美鄉村建設既要塑形,也要鑄魂。鄉村文化建設不僅是宜居宜業和美鄉村建設的精神支撐,也是滿足廣大農民對美好精神生活向往的必然要求。要利用數字技術傳播快速、共享便捷的優勢助力鄉村文化展示、傳播及文化資源保護。
將優秀鄉村文化資源數字化。因地制宜地開發鄉村文化資源,突出地域特色和鄉村特質,著力打造鄉村文化品牌,以圖文、直播、短視頻等為載體,繁榮發展鄉村網絡文化,引導文明鄉風,厚植鄉村文化自信。
推進鄉村文化與數字經濟深度融合。發展鄉村數字文化產業,利用數字技術推動傳統文化產業轉型升級,提升數字文化的經濟價值和影響力。推動數字文化與鄉村旅游、電子商務等融合,發展數字文旅新業態,延長鄉村文化產業鏈,實現鄉村文化特色的高識別度、高附加值。
激發農民鄉村文化創作的內生動力。農民是宜居宜業和美鄉村建設的主體,要發揮農民在鄉村文化振興中的主體作用,強化農民數字素養培訓,提升農民的數字技能和數字技術應用能力,鼓勵農民利用抖音、快手等短視頻平臺記錄日常生活,講好鄉村故事,積極輸出鄉村特色文化、優秀傳統文化,培育文明鄉風,傳播新時代文明風尚。

數字治理是運用數字技術打通鄉村治理的“最后一公里”,是建設宜居宜業和美鄉村的重要手段。要強化“數治”融通,推動鄉村治理體系現代化,提升鄉村治理精細化、智能化水平。
不斷深化數字化惠民服務。依托益農信息社等平臺,推動公益服務、便民服務以及電商、培訓體驗服務落地,大力推進“互聯網+教育”“互聯網+醫療”“互聯網+就業”等項目,不斷縮小城鄉間基本公共服務的差距,促進均等化。
實現農村智能化防控全覆蓋。依托“互聯網+監管”平臺,加強對農村人居環境、生態環境的實時動態監測,不斷完善長效管護機制,暢通監督、反饋渠道,引導村民利用互聯網積極參與農村環境監督,共同構建和美鄉村。
實現農村服務“ 網上辦”“掌上辦”“快捷辦”。深耕“互聯網+政務服務”,將村務搬進微信群,及時發布消息,定期公開黨務、村務、財務,實現干群實時互動,快速、精準響應農民需求,提高村民參與鄉村治理的便捷性和積極性,發揮農民的主體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