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福強
工作三十年來,我一直在教學一線,聽過幾千節課,發現了一種很奇怪的現象:許多教師自身的專業素質非常高,學科教學能力也很強,但課堂效率卻很低,教學成績也不理想。這似乎很難解釋。
在涉足心理學后,這個問題的答案逐漸被揭開。這些課堂之所以效率不高,很大程度上在于沒有給予學生足夠的“安全感”。沒有“安全感”的學生是緊張焦慮的,他們不太敢表達自己的觀點,總是“察言觀色”,揣摩教師的答案,等待教師的肯定。他們的討論、思考、表達都在“不安全”的氛圍中流于形式,最終狹窄化、趨同化。當表達被壓制、思想被限制,課堂效果理所當然會被抑制。
我曾提出課堂建設的“三個屬性”:育人屬性、安全屬性、高效屬性。其中,“安全屬性”強調的是,要在課堂上給學生提供一種穩定的、放松的、愉悅的、積極的、開放的心理環境。主要外在表現為:學生能無所顧忌地發表自己的見解,而不擔心被譏諷、被指責、被批評;學生能積極主動地參與自我探究、小組合作、交流分享,而不感覺到緊張、自卑、孤獨;學生感到師生、生生關系和諧,沒有任何溝通交流的心理障礙;學生被尊重、被重視,而沒有被傷害、被冷落、被歧視的感覺;學生真切感受到學習的樂趣和生命的意義,而沒有痛苦感、乏味感;學生敢于嘗試、敢于冒險,而不怕失敗、無所畏懼。
在這樣的情況下,課堂氛圍融洽、積極向上,學生的精神生活豐盈,學習能力也更強、更穩定、更有耐力。學生產生了積極情緒,才會愿意探索,才能培養出真正的創新意識和創造力。從這個角度講,“安全”的課堂,比“技術”“素養”的課堂更有意義。
但現實中的許多課堂,仍然做不到這一點。在我看到的課堂中,學生表現為沉默、緊張、恐慌、自卑。我們必須承認,在任何一所學校、一個班級,都會有一部分學生因為學習基礎、自身能力、個人努力程度,甚至家庭背景、身體健康狀況等復雜的原因,在學習上落后于他人。在我看來,一節課傳授的知識再多、再高效,如果有學生因為成績不理想或個性方面的一些原因,而處于一種尷尬、羞愧、自卑甚至壓抑的學習狀態中;如果有學生面對老師的提問面紅耳赤、語無倫次、低頭不語,或者回答問題時小心翼翼、心驚膽戰,這樣的課堂絕對算不上安全的課堂,也算不上有效率的課堂,更別說什么優秀的課堂。
為什么要把“安全”的課堂生態放到這么重要的位置來看待呢?腦科學研究表明,在安全的環境下,人腦能夠更有效地吸收信息、快速反應,學生學習的主動性與創造性更加強烈,思維更加活躍,理解與記憶更加準確,學生更加敢說、敢疑、敢問、敢寫、敢演。這些無疑都是構成課堂高效的基礎和條件。
但我們主張建設安全的課堂生態,不僅僅是為了提升課堂的效率,還有著更深層次的教育價值判斷。
人活著,都有一種被認同、尊重、理解,以及自我實現的需要。中小學生也不例外,甚至表現得更加強烈。他們想參與到課堂的活動中,而不是被“視而不見”;在課堂中的思考被人接納,而不是慘遭訓斥的“大棒”痛擊;與同伴之間相互交往,而不會被嘲笑。這些,是學生的權利,更能給予學生生命在場的體驗。這種體驗,將很大程度轉化為學生更加健康的身心。在安全環境下成長的人,更寬容,社會交往能力、情感體驗以及認知能力都更強。這一切都指向人的生命質量的提升。因此,安全課堂本身就具有很高的育人價值和發展意義。
我們知道,生態系統的核心原理就是聯系和共生的原理。就如同自然中的生態系統一樣,具有安全特性的課堂,也應該是教師、學生及課堂環境等諸多要素的動態組合、聯系共生的結果。其中,“師”和“生”作為最重要的兩大要素,對課堂的生態狀況起著決定性作用。
那么我們應該做些什么呢?
強調教師的傾聽,遏制教師的話語霸權。教師不要扮演“權威”的角色,要了解學生的真實想法、理解程度和表達水準,要學會放下架子,專注、耐心、主動地聽。即便是學生的表達有缺陷,也不要隨意打斷他們。好的傾聽者是平和理解,是不忽視,是不急于評價與建議,是向學生傳達一種真誠、肯定和無條件的尊重與接納,讓學生感覺到安全。
強調學生的展示,減少教師的自我發揮。要把“學生展示”作為課堂的重要環節。教師要理解和寬容學生在學習場所的各種表現,充分尊重學生,轉換自己的角色,保護學生的積極性,把學生當作人來尊重。在成人社會交往時不會做的事情,教師在課堂上也盡量不要做,平等的氛圍能夠讓學生感到安全。
強調氣氛的愉悅,控制非正義的課堂行為。教師要尊重學生的選擇,尊重學生的不同見解,要營造一種相互請教、相互幫助的氛圍,促進學生之間的相互接納。教師必須具有正義感,要能夠抵制課堂上學生之間的各種傷害,包括表情、言語傷害甚至身體傷害。
強調座位的編排,改變非生態的組織形式。可改變“秧田式”課堂編排形式,代之以開放的月牙形、馬蹄形、環形等。通過面對面甚至頭靠頭、手拉手的方式,開放師生的思想、方法、言語乃至體態,拉近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之間的距離,消除彼此在心理和空間上的隔閡,促進課堂中多元的社會交往活動,讓整個課堂成為一個具有生態性的相互依存、平等共生的“學習共同體”。
我們對課堂的關注需立足于更具生命活力的有機和生態的視野。學習首先起于心,其次才是一項智力活動。在那種可以無拘無束地思考、質疑和表達的課堂,學生被尊重、被接納,也能學會尊重、接納、善待他人,從而獲得了充足的“安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