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電建集團貴陽勘測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 劉松良
為解決當下能源危機問題,社會各界意識到新能源價值,積極使用新能源,如太陽能和風能。因為新能源相對來說有著更低的燃料成本,可以在很多環境中取代傳統能源,減輕能源使用對于環境的負荷與壓力,是控制電力成本的有效方式。當然新能源本身的功率輸出是不穩定的,存在間歇、隨機特征,所以無法保障電力穩定運行。故在電力系統當中,應采取預留擴充容量的方式,實現電力功率波動平衡目的,在保障新能源可以肩負起電力系統運行功能的同時,保障電力可靠、穩定運行。
在新能源系統中,風電屬于重要構成。為了確保不確定條件下的風電可以發揮應有作用,在經濟調度中更加安全使用風電,使用區間描述方式,配合柔性負荷削峰填谷,創建經濟調度的結構。函數構成包括傳統機組的發電、負荷用電、符合補償[1]。
發電成本方面,函數結構為:
式中,T是1d,即24h。SG是所有發電機組,PGi,t表示在t時段中的i臺發電機出力情況,成本系數為a,b,c。
機組的容量約束條件不可以只考慮協調調度負荷,風電的波動性應根據傳統機組的容量掌握不確定性問題。風電機組在負荷最大、出力最小/負荷最小、出力最大[2]。i臺機組備用容量,t時段至t+1時段中機組的爬坡速率。電力的柔性負荷i節點t時段負荷轉移量必須0≤P(1)FLit≤P(1)maxFLi,t。
預測風功率無法實現風電建模,對風速進行預測,之后用風速曲調功率函數就能掌握功率輸出情況。異步發動機由風帶動產生風電功率。原本的機械能成為電能。風速與風力為正關系。風力與功率,風速與功率都是正關系。如切入風速比風速大,則此時風機系統陷入停滯無法工作。在切入風速比風速小,且低于額定的風速,在風輪轉動以后風電系統發電。高風速情況下風電系統獲得很大的輸出功率。如額定風速低于風速,并且風速比切除風速小,則額定狀態下風電系統的輸出功率也趨于額定。在風速比切除風速大的情況下,風電系統不工作進入停機狀態。
在新能源體系中,太陽能十分重要,這種類型的能源發電,依靠太陽光照射半導體的表面,引出光伏效應。不論是環境溫度還是光照溫度,太陽能的發電功率都會受到影響[3]。為了提高太陽能電力工作能力,需要跟蹤控制最大功率,該過程需要用到DCDC變換器,完成跟蹤控制。使用DCDC變換器輸出電流,之后使用逆變器完成并網控制,最終把電能送至電網體系。
損耗電阻是光伏電池自帶的,在構建等效光伏電池模型的時候,需要考慮損耗電阻,進而實現光伏電池特性的精準描述。在等效模型中存在三個電阻與一個二極管VD。分子的極化可以用二極管VD描述。線路的電阻損耗可以用RS進行代表,漏電損耗電阻使用Rsh,負載電阻使用RL表示。光照電流為光生電流,是光照在光伏電池產生的,為ISC,二極管反向飽和電流為IVD,光伏電池漏電流為Ish,負載輸出電流為II,負載輸出電壓為UL,結構如圖1所示。

圖1 等效光伏電池
因為新能源有著良好的清潔性、污染性比較低、發電成本不高,所以被廣泛使用,應用極廣。當然新能源缺點也非常顯著,其間歇性與隨機性問題必須注意[4]。考慮到新能源需要,電力經濟的調度必須考慮其多重影響。在發揮優越價值的同時,消除弊端帶來的束縛和問題[5]。
負荷水平、電能質量以及安全指標在達標以后,需要用低成本前提體現發電價值。對此電力經濟調度在設計模型時,需要充分滿足各種前提約束條件,經濟調度中發電燃料是重要目標,經濟函數為:
式中,∑Ci(PGi)為機組發電成本,CS為太陽能發電成本,CW為風電機組發電成本。
在太陽能強度與風速沒有達到相應預期水平的情況下,太陽能機組與風電機組的功率會比預期值低,此時需要通過增加火電機組功率的方式平衡功率,此時就需要用到電力系統正擴展容量。如果太陽能強度與風速比預期值高,則太陽能機組與風力機組功率輸出就會比預期值高,此時需要通過減小火力機組的方式控制功率輸出情況,平衡功率,該部分為負擴展,具有平衡功率,穩定電力運行的目的。
對電力經濟調度來說,其目標位以約束條件完成電力運行成本控制。自然界有很多新能源燃料,燃料成本很低,所以一般不需要考慮電力運行成本。經濟調度函數:
式中,C為電力系統經濟調度中發電成本,∑CFi為火電成本,Cgas為發電污染成本,Kws為擴展成本容量,Cws為擴展容量。約束條件中,功率平衡方面,火電機組的加減載速率說的是在特定時間內功率的減少或是增加。不同發電機組有著不同約束條件,應考慮不同機組的額定功率情況,包括上限與下限。
為了更好地掌握電力經濟調度情況,科學設計電能結構分配方法,以某地的風電機組、火力發電機組、太陽能發電機組使用情況為例。
使用特定程序分析新能源系統對于電力的經濟調度。在該電廠投入所有火力發電機以后,根據發電機組功率輸出能力、加減載速率就能了解電力系統最終的發電成本。在新能源接入電力系統之后,可以忽略燃料成本,此時靠著火力發電可以有效降低電力成本,獲得顯著發電效益。如新能源為0輸出功率情況下,只靠火力發電,成本將不會變化。新能源發電有著顯著經濟效益,有著極強的互補性。
使用光熱電站的方式,以光熱電站的轉換率和上網電價明確機組在調峰時候出現的損失。在基本調峰為固定出力條件下,在降低機組出力以后,機組成本的損失數據為先漲后減。當機組有著較高出力條件下,會獲得較高的熱電轉換率,不會出現很多的電能損失。在機組低處理情況下,熱電轉換的運作效率也會變低,浪費大量的電能,不過此時出力差值會很大。有償調峰的基準增加以后,范圍內損失成本降低。
調峰輔助中,光熱電站中午時,光伏發電獲得上網空間,減少光熱電站運行處理。此時儲熱罐會增加許熱量,會出現一定熱量損失。在光熱電站輔助服務調峰以后,光熱電站本來的很多出力都會被存放到儲熱罐,此時增加了儲熱罐中的熱量,會有相應熱量損失問題。對光熱電站進行計算,在調峰輔助下,電能運作成本的損失達到15元/MWh。
按照上述敘述,調峰輔助服務中光熱電站成本內,其效率損失應當采用平均值對其進行計算,在對熱量耗散的成本計算之后,了解最終整體成本。以合理收益與補償成本原則,使用成本加成的定價思路,并按照調峰報價利潤,掌握補償費用情況。因為當前有償調峰基本都是機組50%的額定功率,故在計算時候應當將其作為基準。以某地區早7時到下午4時的時段進行分析。調峰需求不大的時候光熱電站會有比較低的時段報價,午間調峰會有比較大的需求,此時電價會升高。
由此不難得出,在深度調峰條件下,光熱發電電價和調峰需求有直接關系。在調峰輔助補償服務的制定中,需要根據地區電力系統與電價政策測算調峰數據,使用數據分析確定補償價格。
不同條件下的分析需要體現模型優化后的經濟性,對此本文共計設置三種場景,在對比分析中確定成本。
第一個場景深度調峰中只有火電機組,光熱電站負責基本調峰。第二個場景,火電機組與光熱電站共同作用完成調峰輔助使用2500MWh儲熱罐。第三個場景,火電機組與光熱電站一同參與調峰輔助,使用3000MWh儲熱罐。
通過分析優化結果可以得出,凌晨0時至上午10時風電為高發段,進入中午12時一直到下午7時,風電出力比較少。上午10時到下午6時光伏有著比較高的出力,可見光電與風電二者的發電高峰時間不一樣,可以用來互補,讓電力系統以穩定條件運行。當然因為風電本身是不穩定的,并且中午有著比較高的光伏發電量,所以調峰容量需求比較大。
在場景1的情況下,光熱電站沒有在深度調峰中有任何參與,此時可調電源只有火電資源,無法保障電源調峰效果,棄光、棄風嚴重。第二個場景中,因為使用的儲熱罐是2500MWh的容量,所以無法保障穩定,儲熱容量限制性比較大。正常條件下深度調峰時段需要光熱電站正常作用,但是第二個場景中的一些時間段受限于儲熱罐問題,導致仍有部分棄光和棄風問題。第三個場景中,預測曲線與上網曲線之間的重合,沒有棄電情況。上午1時至上午8時,有著最高的風電出力效果,火電機組與光熱電站此時需要減少處理,負責基本調峰,這樣才能實現風電的并網高比例效果。在下午6時至凌晨0時的時候,此時風電上網的電量相對較低,并且此時光伏不再發電,會出現比較大的電力法帶你需要。
光熱電站中儲熱罐內熱量會變成電能,可以用于發電側的出力缺額彌補,完成火電機組出力的降低,可以有效完成碳排放控制。上午9時至下午5時期間,會有比較大的光伏發電,能夠獲得更多上網空間與條件。此時光熱電站負責深度調峰,控制出力運行大小,并把光場中多余熱量吸收送到儲熱系統內,可以讓電力系統更穩定運行。正因如此,在第三個場景中沒有棄光與棄風情況出現。
新能源才是未來社會的能源使用趨勢,太陽能與風能有著經濟化、低污染、可再生等諸多優勢。但也要明白新能源并非沒有缺點,隨機性和間歇性問題導致其無法穩定供應電力。所以在使用新能源的時候,有必要充分考慮與傳統火力發電的配合,創建調度模型,合理使用電力資源,體現新能源與傳統能源各自價值。利用電力經濟調度管理辦法,讓電力系統能夠用低成本的方式完成可靠、穩定且安全運行。本文分析了新能源優勢與缺點,通過創建模型的方式得出在使用并網發電中,電力發電成本可以得到較好的控制。在使用新能源的過程中,需要將各種能源混合使用,實現不同能源的特點與價值互補,保障功率穩定輸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