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新雨
(蘭州大學縣域經濟發展研究院,甘肅 蘭州 730000)
黨的二十大報告明確指出:“科技是第一生產力、人才是第一資源、創新是第一動力”。面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和國內經濟社會發展新問題、新趨勢,“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將以破解發展難題、夯實發展優勢、引領高質量發展。其中,創新發展排在首要地位,其目的在于促使科技創新上升為經濟增長的最主要動力,通過新舊動能轉換挖掘和釋放增長潛能、持續強化競爭優勢、推動經濟發展提質增效。
實現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和原創性關鍵技術突破,并切實形成新的生產力帶動經濟增長,科學研究機構和科研成果轉化企業是關鍵載體。早在1988年,我國就開始實行“火炬計劃”,在全國各地陸續設立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打造高新技術產業集聚、政策環境寬松開放、產學研緊密結合的空間環境,以優化的軟硬件條件吸引科技型和高新技術企業落地,著力支持高新產業創新、科技人員創業和先進科研成果產業轉化,有效促進了我國經濟蓬勃發展[1]。根據科技部公布數據,2022年國家級高新區貢獻了全國13.6%的GDP。伴隨我國科技創新和產業升級的進一步需要,2009年起國務院又陸續批準各地依托國家級高新區設立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以鼓勵高新技術產業主體通過“先行先試、探索經驗、做出示范”的方式進一步實現自主創新突破,有利于推動我國戰略性新興產業更高水平發展,進而以點帶面、輻射和引領全國各地區進行創新驅動型的高質量經濟增長方式轉型[2]。截至2022年,國務院已在全國批準設立23個國家級自創區,覆蓋60多個大中城市的66個國家級高新區。
為解決我國東中西部經濟社會發展嚴重不平衡問題,五大新發展理念強調區域協調發展、發展成果為全體人民所共享。欠發達地區要加快發展步伐,最根本的途徑在于加強本地科技創新、加快新舊動能接續轉換、強化內生發展動力。黨和國家一直給予西部地區科技創新事業大力的政策支持,國務院早在1991年就將蘭州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列入首批27家國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2010年又批準白銀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升級為國家級高新開發區,2018年2月1日批準甘肅省依托兩地高新區設立蘭州白銀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建設成為西北地區重要的創新驅動引擎,提升區域創新效能和跨越式發展動能?;诖?,文章將對2018—2021年蘭州白銀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高質量發展情況做出評價研究,并進一步探尋蘭州白銀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高質量發展優化路徑。
文章參考董微微和蔡玉勝[3]、劉曉榮和榮良驥[4]關于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高質量發展評價方法,從生產規模、經營效益和創新投入三方面分別選取指標,并綜合考慮數據可得性,使用《中國火炬統計年鑒》公布數據,對蘭州白銀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2018—2021年發展狀況從內部結構(蘭州高新區、白銀高新區)和總體發展兩方面進行縱向分析,并在區域層面進行橫向比較研究,盡可能全角度地分析蘭州白銀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的發展質量。雖然各省份自創區依托于本地部分高新區進行建設,理論上各指標規模應不超過本省高新區總體規模,但由于蘭州白銀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依托于甘肅省內全部兩家國家級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且西北五省區中青海、寧夏兩地尚無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因此,文章所做區域比較是基于各省份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數據之上。
文章以工業總產值和工商注冊企業數為考察指標,對蘭州白銀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2018—2021年的生產規模進行橫、縱向分析比較。各地區生產規模指標數值見表1。
2.1.1 工業總產值
(1)從蘭州白銀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內部看,蘭州高新區在研究期內工業總產值呈現出非常劇烈的波動狀態,每年下降或增長超過100億元,由于2021年比前一年出現近120億元產值的下降,導致2019—2020年雖有超200億元增長,但到研究期末蘭州高新區工業總產值最終低于研究期初水平,可見蘭州高新區工業生產近年來受外部市場影響較大,在適應性調整過程中產業規模表現出不穩定性;白銀高新區工業生產規模雖然比蘭州高新區小1~2倍,但2019年后持續快速增長,2021年比2020年增長幅度達32%,工業生產表現出更穩定的增長動力。
(2)從蘭州白銀自主創新示范區整體看,工業總產值基本呈總體上升趨勢,2018—2021年總增幅為5%,年均增長率為1.7%。而西北地區全部高新區工業總產值在研究期內增長幅度僅為3%,年均增長率僅接近1%,略低于蘭州白銀自主創新示范區增速。
西北地區其他省份中,陜西省內高新區的工業總產值規模最大,在西北地區占比保持80%上下;新疆自治區內高新區的工業總產值整體小于蘭州白銀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但規模上升速度在區域內十分迅猛,研究期末比期初增長近42%,年均增長率達12%,區域占比上升近2.5%;青海、寧夏兩省高新區工業產值規模較小,分別僅為蘭州白銀自主創新示范區的6%和15%左右。
在西北地區全部高新區的總計工業總產值中,蘭州白銀自主創新示范區所占比重在研究期內基本保持在10%左右,排名區域第二;但遠低于常年排名區域第一的陜西,與排名區域第三的新疆差距也有明顯縮小,說明蘭州白銀自主創新示范區工業生產規模總量在西北地區的地位有待進一步加強,以鞏固自身帶動西北地區經濟發展的地位。但從工業產出規模增速看,蘭州白銀自主創新示范區僅次于新疆,在整個西北地區具有相對優勢。
圖1左右餅狀圖分別反映了2018年和2021年西北各省份高新區占地區工業總產值的比重。
圖1 2018年、2021年西北各省份高新區工業總產值區域占比
2.1.2 工商注冊企業數量
(1)蘭州白銀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內部看,蘭州和白銀兩地高新區在2018—2021年均保持穩定增長,期間蘭州高新區工商注冊企業數量總增幅達43%,年均增幅為12%;白銀高新區工商注冊企業數量總規模雖然僅為蘭州高新區的1/10,但數量上升速度迅猛,在研究期內數量總增幅為50%,年均增幅高達22%,以上數據充分說明蘭州白銀自主創新示范區近年來在招商引資和鼓勵創業工作方面力度的加強和所取得的顯著成效。
(2)從蘭州白銀自主創新示范區整體看,工商注冊企業數量在研究期內穩步上升,2018—2021年總增幅超過45%,年均增長率達13%,但仍低于西北地區其他各省份高新區注冊企業數量增速。由于其他省份更加快速的增長,研究期內西北地區高新區企業數量整體漲幅達88%,年均增長率接近23%,而蘭州白銀自主創新示范區企業數量在區內占比則下降近1.5%。
西北地區其他省份中,陜西省高新區企業數量最多,占地區比重近3/4;新疆自治區內高新區注冊企業數量排名區域第二,在研究期內對蘭州白銀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的規模優勢由2.8倍上升至3.2倍;青海、寧夏兩省區高新區內注冊企業數量年均增速分別高達70%和36%,研究期末企業數量規模分別比期初上升近2倍和1.5倍,與蘭州白銀自主創新示范區差距明顯縮小。
以上數據一方面說明蘭州白銀自主創新示范區與西北地區經濟最強的陜西省的高新區相比,市場活力相對缺乏。另一方面,綜合注冊企業數量和工業總產值2個因素分析,蘭州白銀自主創新示范區在企業數量明顯少于新疆高新區總體數量的情況下,工業總產值仍高于后者;與青海、寧夏高新區工業產出規模差距明顯大于企業數量差距,說明蘭州白銀自主創新示范區內企業較寧、青、新三省區普遍具有更高的生產規模,體現了蘭州白銀自主創新示范區在西北地區表現出一定的“示范效應”。
圖2左右餅狀圖分別反映了2018年和2021年西北地區各省份高新區工商注冊企業數量占地區總數的比重。
圖2 2018年、2021年西北各省份高新區工商注冊企業數量區域占比
本文采用相關的絕對性指標——凈利潤,以及相對性指標——工業產值利潤率,即凈利潤占工業總產值比重,對蘭州白銀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2018—2021年經營效益情況進行梳理和對比。各地區經營效益指標數值見表2。
表2 2018—2021年蘭州白銀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經營效益概況與區域比較
2.2.1 凈利潤
(1)蘭州白銀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內部看,蘭州高新區受工業總產值劇烈波動影響,研究期內凈利潤呈明顯“V型”發展趨勢,2019年凈利潤降幅超過40%,2020年小幅回升,2021年更是在工業總產值比前一年縮減近100億元人民幣的不利情況下,實現超50%的凈利潤年增長率。白銀高新區凈利潤呈總體上升趨勢,2019—2020年凈利潤實現1.73倍的大幅躍升,2021年又有小幅增長,與蘭州高新區凈利潤總值差距也由研究期初的14倍縮小至期末的6.6倍。以上數據說明蘭州白銀自主創新示范區通過實施提質增效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近年來實現利潤能力已出現實質性提升。
(2)從蘭州白銀自主創新示范區整體看,由于蘭州高新區占自創區全部凈利潤的80%~90%,因此自創區總體凈利潤趨勢與蘭州高新區呈較為相似的“V型”態勢,研究期末實現凈利潤比期初增加36.5%,年均增幅為11%。
西北地區其他省份中,陜西高新區凈利潤區域占比雖然常年排名第一,占區域總值的3/4左右,但由于研究期內凈利潤增幅有限(僅11.8%,年均3.8%),因此研究期末在區內占比較研究期初下降6%;這一份額大部分被排名第二的新疆高新區填補,其凈利潤增幅近50%,年均增速超過14%,在西北地區所占凈利潤比重上升近4%;研究期內,青海高新區凈利潤總額小幅上升,寧夏不僅扭虧為盈且于2021年實現超過2019年3倍規模的凈利潤。
蘭州白銀自主創新示范區在西北地區整體利潤占比始終處于第三,在研究期內僅上升了不到1個百分點,說明蘭州白銀自主創新示范區實現凈利潤能力的提升需得到進一步加強,才能鞏固和繼續保持自身在西北地區有影響力的增長極地位。然而從增長速度看,蘭州白銀自主創新示范區凈利潤增幅明顯高于西北地區高新區20%、年均6%的總體凈利潤增幅,說明近年來蘭州白銀自主創新示范區利潤實現能力的提升速度在西北地區領先。
圖3左右餅狀圖分別反映了2018年和2021年西北地區各省份高新區凈利潤占地區利潤總值的比重。
圖3 2018年、2021年西北各省份高新區凈利潤區域占比
2.2.2 工業產值利潤率
(1)蘭州白銀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內部看,蘭州高新區工業產值利潤率在研究期內呈現與凈利潤總額高一致的“V型”趨勢,研究期末比期初增長近4個百分點,充分印證了前文關于蘭州高新區生產績效有效提升的結論;白銀高新區工業產值利潤率總體小幅上升,與蘭州高新區的差距在前三年基本保持在8%~10%之間,2021年擴大至近14%,反映出蘭州白銀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內部效益提升能力不均衡問題。
(2)從蘭州白銀自主創新示范區整體看,研究期內蘭州白銀自主創新示范區工業產值利潤率由7.5%上升至9.8%,但顯著低于西北地區總體水平,原因在于新疆的高新區工業產值利潤率(常年保持在25%左右,2021年更是接近30%)遠高于全國總體水平(10%~13%),因而拉高了西北地區的整體水平,使其與西北地區經濟實力最強的陜西省水平持平(11%~13%),2021年區域總體工業產值利潤率達13.67%,高于除新疆外其他西北各省水平。青海省高新區工業產值利潤率于2020年后從3%~4%大幅上升至8%以上,與蘭州白銀自主創新示范區差距迅速縮?。粚幭母咝聟^工業產值利潤率雖保持每年1%~2%的增長,但到研究期末僅達到5.14%,在研究期內一直為西北地區最低。
值得注意的是,蘭州白銀自主創新示范區工業產值利潤率顯著低于西北地區總體水平的另一主要原因是白銀高新區指標值過低。雖然蘭州高新區工業產值利潤率在研究期初和期末均高于西北地區水平,但綜合蘭白兩地數據后的自創區整體指標值落后于地區水平,說明要提高蘭州白銀自主創新示范區整體盈利能力、強化其在西北地區的“龍頭作用”和“示范作用”,應重視補齊自創區內部結構短板、促進兩地協調發展。
圖4展示了2018—2021年西北地區各省份高新區工業產值利潤率情況。
圖4 2018—2021年西北各省份高新區工業產值利潤率
文章從技術研發人力要素投入(由R&D人員全時當量表示)和技術研發資本要素投入(由R&D人員平均研發經費支出,即R&D經費內部支出與R&D人員之比表示)2個方面,對蘭州白銀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2018—2021年創新投入變化情況進行梳理分析,并對其與西北地區其他省份高新區做比較研究。各地區創新投入指標數值見表3。
表3 2018—2021年蘭州白銀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創新投入概況與區域比較
2.3.1 技術研發人力要素投入
(1)蘭州白銀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內部看,蘭州高新區在研究期內R&D人員全時當量總體處于下降趨勢,研究期末比研究期初下降幅度超過36%;白銀高新區呈波動上升態勢,研究期末比研究期初上升幅度超過66%。研究期初,蘭州高新區R&D人員全時當量是白銀高新區的2.6倍之多;到研究期末,白銀高新區大幅反超,R&D人員全時當量是蘭州高新區的近1.6倍。以上數據表明,研究期內白銀高新區大力重視技術研發人力投入并已逐漸趕超產業規模數倍于己的蘭州高新區。
(2)從蘭州白銀自主創新示范區整體看,由于研究期內白銀高新區大力增加R&D人力投入,蘭州白銀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總體R&D人員全時當量到研究期末比期初增長近20%,年均增長率約6.1%,在西北地區總量占比始終排名第二。
在西北其他省份中,陜西、寧夏高新區R&D人員全時當量在研究期內均有所下降,總降幅分別為22%和19%,但陜西仍以3倍于蘭州白銀自主創新示范區的R&D人員全時當量位居區域首位;新疆增長趨勢和幅度與蘭州白銀自主創新示范區相似,R&D人員全時當量總數約為蘭州白銀自主創新示范區的60%,位居區域第三;青海高新區則在研究初期僅114人年的基數上出現超150%的大幅增長。
受占區域90%以上比重的陜西省R&D人員全時當量明顯下降的影響,西北地區高新區總計R&D人員全時當量也呈逐步下降態勢,降幅接近8%,因此蘭州白銀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R&D人員全時當量在西北地區占比也從2%上升到接近4%,占比增幅在區域內排名第一,充分體現了蘭州白銀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特別是白銀高新區在加大技術研發人力要素投入總量產生的優異成效在西北地區具有示范性。
圖5左右餅狀圖分別反映了2018年和2021年西北地區各省份高新區R&D人員全時當量占地區總數比重。
圖5 2018年、2021年西北各省份高新區R&D人員全時當量區域占比
2.3.2 技術研發資本要素投入
(1)蘭州白銀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內部看,研究期內蘭州高新區技術研發人員人均經費投入總體呈迅速增長態勢,研究期末人均經費比期初上漲近60%,年均增長率也高達35%;白銀高新區R&D人員平均研發經費支出也呈平穩上漲趨勢,年平均增長率接近20%。以上數據表明,蘭州和白銀兩地高新區近年來均大力加強了技術研發的資本要素投入,從研發經費的增量數值看,蘭州高新區的投入力度更為顯著(四年間增加研發經費總投入共超過3.3億元人民幣)。結合上文,可見近年來兩地高新區在支持技術研發方面的差異化側重點:白銀高新區特別注重研發的人員投入,其研發人員投入的增量與增速在西北地區普遍下降的情況下十分顯著;而蘭州高新區更加著力強化研發資本投入,通過下文的區域橫向比較可以發現,蘭州高新區在研發經費方面的增量和增速明顯高于西北地區整體水平。
(2)從蘭州白銀自主創新示范區整體看,由于兩地高新區(尤其是蘭州高新區)研發經費在研究期內快速增加,蘭州白銀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的R&D人員平均研發經費支出也明顯提升,2021年比2018年的總增幅接近80%,年平均增幅為21.5%,遠高于西北地區整體28%的總增幅和8.6%的年均增幅,增速僅次于新疆居西北地區第二。
在西北其他省份中,陜西、新疆高新區以人均30余萬元的研發經費輪流居區域前兩位并持續增長:到2021年,陜西省R&D人員平均研發經費支出近40萬元,研究期內增幅為25.7%;新疆更是大幅上升到57萬元,增幅超90%。寧夏人均研發經費與蘭州白銀自主創新示范區相近,從研究期初17萬元增長到期末近25萬元,增幅為43.5%。青海省R&D人員平均研發經費支出則經歷較大下滑,2018—2019年由近15萬元下降到6.7萬元,2020—2021年保持在7.5~8萬元。
蘭州白銀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R&D人員平均研發經費支出在西北地區的占比也由2018年的14.6%上升至2021年的18.1%,雖排名第三,但與排名第二的陜西省差距由14%縮小至不到7%,充分體現了蘭州白銀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支持技術創新的資金基礎正在得到快速積累和夯實。
圖6左右餅狀圖分別反映了2018年和2021年西北地區各省份高新區R&D人員人均研發經費占地區總量的比重。
圖6 2018年、2021年西北各省份高新區R&D人員人均研發經費區域占比
以上從生產規模、經營效益和創新投入3個角度分析梳理了蘭州白銀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2018—2021年的發展狀況進行了縱向梳理和區域橫向比較,從中可以總結出如下結論:
(1)從生產規???,蘭州白銀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工業產值規模雖總體穩增,但內部占更大比例的蘭州高新區數據波動明顯,因此在西北地區的規模優勢并不明顯;蘭州白銀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注冊企業數量增幅顯著,雖在數量規模上不占區域優勢,但結合工業產值數據,表明蘭州白銀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企業在平均產出規模方面更具優勢,體現了蘭州白銀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相比新疆、青海、寧夏高新區,具有較高的企業效率。產業是自創區科創發展的最強動能,通過比較可以發現,當前蘭州白銀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在西北地區比較缺乏產業規模優勢,距離帶動甘肅省“強科技、強工業、強省會、強縣域”的要求仍有差距,仍需持續落實重大產業項目、大力提升高新產業規模、打造現代化產業新體系,以增強自創區產業聚力和極核功能。
(2)從經營利潤看,蘭州白銀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實現利潤能力大幅提升,凈利潤增幅遠高于西北地區總體水平,但由于內部白銀高新區生產利潤率較為有限,實現利潤規模和生產利潤率并未達到西北地區領先水平,特別是落后產能化解和傳統產業升級存在瓶頸,科技創新賦能動力仍然有限,產業效率和區域競爭力仍有待得到大力提升。
(3)從創新投入看,蘭州白銀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對技術研發的人力和資本要素投入力度明顯加強,增速在西北地區名列前茅,總規模差距也與區域強省有所縮小。在自創區內部,蘭州和白銀高新區分別顯示出差異化投入偏向:白銀高新區特別注重研發的人員投入,而蘭州高新區更加著力強化研發資本投入,差異化的投入偏向將更加適應于兩地區位稟賦和發展需要,對合理構建自創區產業梯度起到促進作用。鑒于甘肅省較為科技資源集聚規模較小、高技術產業發展起步較晚,且國內外經驗表明科研開發投入產生效益存在一定門檻效應,蘭州白銀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的創新投入規模和對科技企業的扶持力度仍需大幅提升。
(4)從蘭州白銀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的內部結構看,由于區位條件差異較大,蘭州高新區在產業規模、生產效益和資金投入方面相比白銀高新區占都有絕對優勢,兩地高新區發展水平極不均衡、內部短板明顯,缺乏有效的區內合作聯動和協同推進機制,限制了蘭白兩區創新主干功能優化和蘭州白銀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在西北地區影響力和區域優勢的擴大。
根據近年來蘭州白銀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近年來發展現狀和存在問題,文章提出以下優化路徑:
(1)促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圍繞蘭州白銀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優勢產業、聚焦自創區關鍵核心技術,精準布局創新鏈、強化資金鏈、保障供應鏈,有針對性地引進高新技術項目,補齊和延長產業鏈,促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提升生產經營績效、帶動蘭州白銀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產業規模高質量增長。特別是有針對性地為重大高新技術和戰略性新興產業創新項目的引進開發出臺鼓勵扶持政策,支持以重大項目帶動蘭州白銀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產業規模擴大、生產效率進步,增強自創區的生產規模效應和資源集聚效應,提升區域影響力。
(2)強化區域創新體系建設。大力強化人才引進,加大對人才隊伍建設的激勵、服務和保障力度,以確保留住引進人才;增加柔性引才渠道,特別是利用數字化手段建立資訊平臺,拓寬拓柔性引才引智方式,構建與業內專家、領軍人才、學科帶頭人等海內外高端人才便捷長效的溝通機制。引導區內創新主體用好“兩種資源”“兩個市場”,拓展融資渠道,加大對高新技術企業、科技企業孵化器和重點實驗室建設的投資和獎勵力度,疏通產學研結合堵點,不斷完善技術轉移機制,以增加重大科技成果在本地落地轉化、強化自創區發展的創新驅動力。
(3)推動兩地高新區協同發展。根據蘭州和白銀兩地高新區的各自區位優勢,優化蘭州白銀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內產業空間規劃布局,構建優勢互補、定位準確、差異化競爭的區內梯度產業鏈,密切兩地高新區產業鏈、供應鏈、創新鏈的聯動互補關系。特別是在人才技術引進、數字經濟建設等軟實力提升方面,實施兩地高新區人才、技術、數字信息等資源共享,以縮小兩地高新區產業效率差距、增強兩地高新區發展協同度,提升蘭州白銀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內部資源配置效率。
(4)深化區域交流合作。加強與國內其他高新區、自創區的交流,特別是深化與發達地區高新區、自創區的跨區域合作,因地制宜地學習和引進先進管理理念和創新方法,通過平臺共建、信息共享、技術支持等戰略協作方式,推動蘭州白銀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內企業等創新主體與其他地區高新區、自創區優勢互補、跨區合作,唱好兩區科創“雙城記”。同時,鑒于與西北地區其他省份的產業交叉、區位相似性和地理鄰近性,暢通地區內合作,建設西北地區創新協同體,優化地區內資源配置,共同發力創建內陸地區創新驅動高質量發展新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