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紅建 梅軼群
[摘 要]大數據時代,傳統審計思維、審計模式和審計手段亟待全面創新和優化,審計新理論、新技術、新方法的研究和應用變得尤為迫切,大數據與審計實務的不斷融合對當前復合型審計人才培養模式提出了新的要求。文章以“四新”建設理念為指導,圍繞南京審計大學大數據審計專業建設和人才培養目標要求,基于學科交叉融合加強審計特色人才培養模式改革,深入研究專業建設中的人才培養方案、課程體系、實驗實訓、教學團隊、教學模式改革等關鍵問題,為培養創新型大數據審計人才提供發展思路與建議。
[關鍵詞]“四新”建設;大數據審計;人才培養模式
[中圖分類號] G64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5-3437(2023)15-0111-03
一、“科技強審”背景下的大數據審計實務需求
開展一流本科教育,實施新工科、新醫科、新農科和新文科建設(“四新”建設),是加快推進教育現代化、實現高等教育內涵式發展的重要舉措。推進“四新”建設,從教育思想、發展理念、質量標準、技術方法、質量評價等方面對人才培養范式進行全方位改革,是應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需求,提高高等教育人才培養質量的戰略應答。
21世紀以來,大量關系國計民生的重要行業部門,如金融、海關、稅務、電力等已全面實現信息化,大量審計單位的業務處理方式和數據存儲方式發生了根本變化。審計對象的信息化客觀要求審計主體適時調整作業方式、變革審計模式,運用信息技術,全面檢查審計對象的經濟活動,有效發揮審計監督的應有作用。數字化環境下,特別是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新興技術的廣泛應用,對審計對象、審計方法和審計準則都產生了深遠影響,引發了審計監督組織模式與技術方法的變革。
運用大數據技術構建大數據審計工作模式,擴大審計監督的廣度和深度,已成為審計界的發展共識。與傳統審計比較,大數據審計對審計人員的復合型能力要求更高,大數據審計人才不僅要掌握傳統審計理論知識,還要具備大數據思維,掌握計算機、數學、統計學等基礎知識和一定的審計數據挖掘分析能力,掌握必要的計算機輔助審計技術,學會利用信息技術提升審計監督的水平等。
二、當前大數據審計人才培養現狀分析
大數據與審計實務的不斷融合對當前審計人才的培養模式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普華永道2015年2月在“Data Driven:What Students Need to Succeed in a Rapidly Changing Business World”一文中指出:高校應該為審計、會計專業的學生提供大數據審計方面的課程,為相關審計人員提供大數據審計方面的培訓工作,教會他們使用大數據分析程序語言和工具、數據可視化分析工具,從而滿足審計人員開展大數據審計的需要。另外,審計署近年來在面向全國審計干部開展的計算機審計中級培訓中,增加了大數據審計實務課程模塊,涵蓋國產數據庫、Python程序設計、圖數據庫、審計數據采集與分析、大數據審計技術方法以及行業大數據審計案例等內容。通過相關課程理論學習與實驗實訓,進一步提升審計人員在大數據環境下開展數據采集處理、挖掘分析及問題發現能力,為審計高質量發展提供了有力的人才保障。
然而,作為一門交叉復合型專業,大數據審計專業的建設面臨諸多挑戰,系統的知識體系、全面的培養方案、權威的教材案例資源、科學的課程設計、完備的實訓平臺以及雙師型教師團隊等建設問題是當前該專業人才培養面臨的主要問題。如何根據高校傳統優勢專業特點,加快學科交叉融合,結合行業應用需求,構建特色鮮明的審計人才培養模式,成為“四新”建設背景下大數據審計專業發展與人才培養的重要命題。
三、大數據審計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實踐
作為我國審計高等教育的發源地之一,南京審計大學(以下簡稱我校)圍繞“大審計”平臺和審計信息化需求,不斷加強教學改革創新。近年來,我校圍繞“科技強審”戰略與數字化時代國家治理體系能力現代化建設需求,依托“大審計”平臺學科與行業優勢,構建“思政引領、學科交叉、協同育人”的大數據審計人才培養模式,為各類企事業單位、金融機構和政府部門培養能夠從事面向審計的大數據分析與處理、大數據開發與應用、大數據系統集成與管理維護以及大數據審計等工作的復合型人才。
(一)規劃全面系統的大數據審計人才培養方案
我校以“四新”建設為目標,貫徹OBE理念,圍繞大數據審計人才能力需求,以審計文化與職業準則為引領,以培養適應審計信息化需要、具備大數據思維的復合型人才為目的,制定和優化專業知識與職業能力融合的大數據審計人才培養方案。培養方案在兼顧全面系統性的同時突出專業特色,在傳統審計學專業培養方案的基礎上,突出良好的數學基礎、基本的編程能力、大數據平臺數據分析與挖掘能力等要求,關注審計大數據采集、分析建模等能力的培養。培養畢業后能在國家審計、內部審計和社會審計等領域從事大數據審計、計算機審計和信息系統審計業務等工作的復合型、應用型人才。
(二)組建優化跨學科和領域交叉的大數據審計課程體系
我校進一步改革現有審計專業課程體系,開設跨學科課程,形成覆蓋基礎課程、專業課程以及實踐實訓課程的大數據審計核心課程體系(見圖1)?;A課程包括數學分析與建模、概率與統計、Python編程、數據庫管理技術等。專業課程涵蓋大規模存儲技術、ETL信息集成、Hadoop等大數據開發技術以及數據挖掘與機器學習等主干課程。實踐實訓課程則包括基礎實訓和綜合實訓,通過實踐項目完成理論知識到實踐能力的轉化。基礎實訓的重點是讓學生掌握審計大數據平臺的搭建方法和大數據的操作方法;綜合實訓則選取真實或仿真的審計案例,圍繞審計業務背景進行審計數據采集、預處理和審計大數據建模分析等實踐。
(三)加強校企合作,基于審計行業資源構建多層次、多類型創新實踐教學平臺
一是校企合作共建重點實驗室。我校擁有江蘇省計算機審計實驗教學中心、信息管理實驗教學示范中心、現代審計工程虛擬仿真實驗教學中心、教育部產學合作協同育人大數據技術與教育研究中心、“審計信息工程與技術”協同創新中心、江蘇省審計信息工程重點實驗室、江蘇省審計大數據工程實驗室、中國審計情報中心等教學科研高端實驗平臺,為學生大數據審計能力培養和專業綜合實踐教學提供了有力支撐。
二是依托審計行業資源建立廣泛的專業實習基地。我校加強與審計機關、會計師事務所及審計行業協會的資源共享,合作共建粵港澳大灣區審計研究院等校外實習基地,聯合開發審計實踐課程和相關案例教材,為學生的實習實訓和審計項目實戰提供良好的環境保證。通過與世界審計組織大數據審計工作組以及國際信息系統審計協會(ISACA)等機構開展合作,加強資源共享,共建大數據審計實踐基地平臺。
(四)加強“雙師”型教學團隊建設,注重理論教學與實踐能力協同發展
我校積極加強大數據審計基層教學組織建設,定期開展集體備課、磨課和教學研討等活動。加強與審計部門的互動,聯合實務專家開展大數據審計研究與實踐教學創新。依托大數據審計教學團隊,承擔多項省級教改項目,參與編寫審計署等多項行業標準,面向審計系統開展IT審計培訓與咨詢服務,具有較強的行業影響力。具體措施包括科學規劃師資隊伍建設、積極選送教師參與培訓進修、增加教師的學術交流機會等。
(五)加強教學改革與創新,探索大數據環境下審計能力培養的教學模式
一是創新教學方法和手段。大規模開設實踐類課程,將領域專家和審計實務問題引入課堂,嘗試線上線下結合的混合式教學模式,實現“翻轉課堂”。注重計算機輔助教學手段的應用,以及大慕課平臺及微課平臺等在線學習平臺的建設。
二是積極組織各類科技社團活動,以賽促學。我校計算機學院(智能審計學院)組織的面向全校學生的計算機審計大賽,要求參賽學生利用計算機輔助審計工具來完成比賽,競賽貼近審計實務應用,業務背景來自真實場景,選取的審計案例具有真實性、合規性和效益性等特性。
三是大力開展虛擬仿真實驗平臺建設,提高實踐教學效果。我校相關項目團隊開發的審計作業系統、投資審計大數據分析系統等虛擬仿虛擬仿真系統可以提供情景化培訓和案例化教學,提高學生的技術應用水平和審計實戰能力。
(六)以一流科研支撐高水平教學活動,以科研促教學,教學與科研協同發展
一是組建跨學科教學研究團隊,促進產學研成果轉化,科研反哺教學。我校大數據審計研究團隊成員擁有內部控制、工程審計、信息管理、大數據技術、計算機、工程管理、信息系統項目管理等多學科背景,是一支具有多種審計管理軟件研發和審計咨詢實務經驗的創新團隊。
二是構建大數據挖掘平臺,為相關專業的審計模擬和實訓提供支撐??蒲袌F隊構建了基于數據挖掘的智慧審計平臺,開發并建設了非結構化文檔智能審閱、審計法規智能檢索與推薦、工程造價合理區間識別、審計疑點挖掘等平臺系統。相關平臺建設為教師科學研究和學生數據挖掘分析實訓提供了有力支撐。
(七)推動審計國民教育與職業教育融合發展,培養復合型審計人才
我校依托審計行業資源優勢,加強與審計署及各級審計機關、注冊會計師事務所及企業內審部門的合作共建,強化學生IT 審計職業能力培養,致力于培養智能審計特色人才,是國內IT審計人才的培養搖籃和國家審計系統計算機審計人才的培訓基地。我校與國際信息系統審計協會(ISACA)進行戰略合作,增加了國際注冊信息系統審計師(CISA)職業資格證書認證課程,培養具有國際視野的IT審計高水平人才。
四、結語
本文基于“四新”建設理念,結合南京審計大學“大審計”平臺的專業布局和大數據審計人才培養的需求,探討了大數據審計人才培養的教學改革創新路徑,即制定以多學科交叉為特征的滿足實務需求的培養方案,重組并優化涵蓋各學科基礎知識和傳統審計等領域知識的完備課程體系,建設滿足大數據審計實踐能力要求的校企合作大數據實驗實訓及創新創業教育平臺,研究多學科交叉的跨專業教學團隊建設的實現途徑,進一步創新教育教學手段,探索混合式教學模式。
未來,我們將進一步探索如何基于專業融合構建大數據審計特色人才培養模式,完善審計科學與技術學科專業體系,為加快多學科融合和“四新”建設實踐提供思路和參考。
[ 參 考 文 獻 ]
[1] 張敏,王銀屏,李昂.新文科建設背景下的融合性課程設計:以“大數據審計”課程為例[J].財會月刊,2022(15):104-109.
[2] 陽杰,應里孟.國家治理體系下大數據審計理論框架研究[J].財會月刊,2022(8):104-111.
[3] 呂從東,錢鋼.大數據專業(大數據審計方向)建設與實踐教學體系構建研究[J].中國多媒體與網絡教學學報(上旬刊),2020(7):55-57.
[4] 袁野.推進新時代大數據審計工作的思考[J].審計研究,2020(1):3-6.
[5] 劉國城,陳正升.大數據審計的發展態勢、總體策劃與流程分析[J].會計之友,2019(8):30-35.
[6] 邵宇萍,王國夫.大數據背景下的高素質審計人才培養問題研究[J].審計與理財, 2021(11):5-7.
[7] 董麗英,楊浩然.探索大數據審計背景下高層次應用型審計人才培養[J].審計月刊, 2020(2):40-42.
[責任編輯:劉鳳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