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帆 李家科 王東琦 陳曉鵬
[摘 要]實踐育人作為培養學生動手和創新能力的重要手段,在新時代被賦予了新的要求與使命。文章緊跟生態水利、智慧水利、全球治水等水利變革,堅持“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結合新時代水利人才需求,以實踐育人為核心,基于對西安理工大學水利水電學院學生進行的問卷調查與訪談調研,針對目前實踐育人存在的各類問題,提出了“樂水擔使命、知水強技能、興水勇創新”的育人理念,闡述了“水文化”特色實踐育人體系的構建及實踐,進一步整合多方資源,以培養敢擔當、強能力、勇創新的新時代水利人才。
[關鍵詞]實踐育人;“水文化”;水利人才;體系構建
[中圖分類號] G64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5-3437(2023)15-0118-04
一、研究目的與意義
實踐的觀點是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基本觀點,實踐也是實現人類解放和人的自由全面發展的前提和基礎[1]。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在不同場合多次就實踐育人作出重要論述。這既為我國高校開展實踐育人工作提供了理論指導,也對我國高校構建和完善實踐育人體系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2] 。
黨的十九大以來,實踐育人被賦予了新的發展要求。在實踐育人的重要性方面,劉建軍從十個維度對高校育人格局進行了說明,對實踐育人在促進學生思想品德和整體素質提升方面的作用進行了詳細闡釋[3]。陳步云認為,實踐育人的內在原生動力是人的需要,核心動力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使命與擔當[4]。在實踐育人的體系構建方面,趙淑明詳細分析了創新創業類實踐育人體系的現狀,提出了以學生為中心,以參與主體為主線,以創業實踐課程建設和創業實踐平臺搭建為基礎,建立多元化、常態化、長效化的實踐育人體系[5]。郝卿等基于對社會實踐育人功能的分析,提出高校可在實踐育人功能理論研究的基礎上,構建以“實踐+”課程育人、“實踐+”文化育人、“實踐+”科研育人為主要內容的實踐育人體系[6]。徐麗玲等提出拓展實踐平臺和內容,整合實踐資源,構建 “雙合三層雙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實踐育人模式[7]。
縱觀針對實踐育人的已有研究,在育人體系構建和育人機制方面大多停留在普適性的理論研究上,未能有效將實踐育人的理論研究與生動具體的實踐運用有機結合。高校實踐育人體系建設重要的是整體性設計,需要構建實踐育人組合發展機制,協調各方構建具有科學性、合理性、連續性,符合大學生發展規律的實踐育人體系。
本文從實踐育人的角度出發,深入挖掘新時代水利精神和西安理工大學水利水電學院80多年積淀的“情系水利、追求卓越”的學院精神,將學院“水文化”作為實踐育人的特色主題,將實踐育人的體系構建研究落地、落實到“水文化”這一特色中,進一步豐富了研究內容,避免了實踐育人相關研究范圍過于寬泛的問題。
二、研究方法與對象
遵循思想政治工作、教書育人、學生成長三大規律,根據新時代學生特點和時代要求,筆者針對西安理工大學水利水電學院目前實踐育人現狀進行問卷調研和現場訪談分析,針對性地構建適應新時代學生特點和時代特征,長效、動態、可持續的具有“水文化”特色的實踐育人體系。
2021年9月,筆者對西安理工大學水利水電學院在校生開展了實踐育人的現狀調研,共回收有效問卷518份。樣本分布情況見表1。
三、問卷調查及訪談調研結果與分析
(一)問卷調查結果分析
1.學生參與實踐活動主動性不足
學生在校期間參與最多的活動為各類專家學者的講座和報告,主動參加的學生人數占總人數的57.14%,其次為專業類的實踐實習活動,主動參加的學生人數超過總人數的50%。主動選擇去企業實習的學生只占8.49%,主動參加各類志愿服務活動的學生占13.13%,參與導師科研項目的學生占14.48%。
2.學生更加關注實踐活動的設計和自身能力的提升
對學生參與學校實踐活動的態度的調查結果顯示,91.25%的學生能夠認真參與各項活動,其中48.65%的學生對各項活動積極參與,僅有1.55%的學生不愿參與各類活動。35.14%的學生能夠出于鍛煉個人能力的目的參與各項實踐活動,20.85%的學生出于個人興趣愛好參加實踐活動,其他學生在學校統一組織和要求下也能積極參與各項實踐活動。
在實踐活動中學生主要關注的有活動本身的趣味性、活動所包含的教育意義和活動的價值,而學生印象最深的活動也集中在各類專家學者的講座和其他富有教育意義的活動上,學生對參與活動是否能夠提升自身素質比較看重。
(二)訪談調研結果分析
結合目前實踐育人工作實際開展情況,筆者有針對性地對在校學生開展一對一訪談調研。根據訪談調研情況,現將目前實踐育人存在的主要問題整理如下:
1.育人過程中思政教育深度、感染力不足
實踐育人多注重對學生動手能力的培養,思政教育欠缺。實踐育人模式未能很好地將樹立正確的人生理想與實踐過程相統一,即未能達到在實踐中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三觀,引導學生更好地認識國情、社情,進一步在實踐中堅定理想信念的目標。
2.實踐育人各環節缺乏整體規劃與統籌協調
目前在實踐育人各環節設計中缺乏整體規劃與統籌協調,學生志愿服務類的實踐、教學實踐與社會實踐獨立組織,缺乏統籌安排,實踐過程缺乏遞進性,對學生的教育呈現碎片化,難以系統體現實踐育人的作用。
3.部分模塊缺乏吸引力,學生積極性不高
實踐活動部分環節的設計枯燥乏味,缺乏吸引力,導致學生參與活動的積極性不高。活動設計者未充分考慮學生實際情況和興趣愛好,活動內容枯燥乏味,部分活動是為應付上級要求而組織,實際的活動開展敷衍了事,導致學生對實踐活動失去興趣。
四、“水文化”特色實踐育人體系構建
新時代治水方針和水利行業的改革發展,對水利人才培養提出了多樣化需求。本文結合新時代水利精神,緊跟生態水利、智慧水利、全球治水等水利變革和進步,以“樂水擔使命、知水強技能、興水勇創新”為核心育人理念,闡述西安理工大學水利水電學院“水文化”特色實踐育人體系(見圖1),為高校水利類專業人才培養提供借鑒。
(一)以文化建設堅定理想信念
實踐育人除了培養學生動手能力,更應發揮堅定學生理想信念的重要作用。整個實踐育人體系的構建將文化建設作為核心,著力打造特色鮮明的“水文化”特色實踐育人體系。在實踐過程中不斷傳承和弘揚新時代水利精神,強化學生對學院精神的理解與認同,讓學生在實踐中樹立“治水為志、研水興邦”的人生目標。
舉辦卓越大講壇,邀請校內外知名專家、學者為本科生開展科技、文化和職業生涯規劃講座;舉辦“樂水”系列志愿服務活動,以節能護水為主題,開展各類志愿服務活動;舉辦“大禹”系列文化活動和體育活動,傳承大禹精神,提升學生的人文素養和身體素質;舉辦“水韻”系列文藝活動,通過舞蹈大賽、歌手大賽等陶冶學生情操,在活動中促進學生對學院精神的理解與認同。
設計制作小水滴卡通形象,將小水滴卡通形象融入學院學生的日常生活,制作水滴志愿者胸章、書袋、臉貼、卡貼、玩偶等10余項文創作品,讓學院文化以卡通的形象活起來,以小水滴形象增強學生向心力。通過設計小水滴卡通形象等文化標識,在新生入學、畢業生離校、日常校園文化活動等時機集中展示,增強學生對學院文化的認同。
(二)以實習實踐豐富理論認知
在學生實習實踐環節,將教學實踐、實習和社會實踐三者結合,統籌規劃,以科技發展為引領,以社會需求為驅動,完善培養方案、課程體系,拓展學科基礎知識,強化自主創新,增加方法類課程比重,形成“厚理工基礎、強水利實踐、重科技創新、融學科交叉、勇時代擔當”的課程體系。
廣泛調研水利水電行業單位的發展戰略和產業、行業需求及用人需求,依托學院以“水”為核心的特色學科群方向,結合水利產業結構及其變化趨勢,打破實踐資源壁壘,實現廣義資源共享,將教學、生產、服務、應用有機融合,建成“政—校”“校—企”“校—校”多方協同實踐創新生態體系。以新時代實踐教師隊伍為引領,推進信息化新技術條件下實驗教學規律研究,革新教學方式,開展虛實結合實踐教學,以智能化管理系統為手段,構建開放共享的實踐創新環境。
基于學院學科方向以及西部發展重大國家戰略,開展教學科研一體化課程群建設,組建了15個特色鮮明的課程群,統籌開展將家國情懷、前沿成果、工程案例融入一線實踐教學的工作。在社會實踐中借助校內外各類創新實踐平臺,將專業實踐與社會實踐相結合,讓專業課教師更多地參與社會實踐,精心組織暑期社會實踐團隊,開展包括新思想宣講、愛心支教、精準扶貧、垃圾分類、節能減排、主題調研等的多種實踐活動。
(三)以創新創業提升育人實效
在創新創業方面,深入發掘師生力量,以學生為主體創辦“優秀學長領航工程”“夢想訓練營”“教授科創團”和“學生科創團”創新團隊,增強學生創新創業訓練,促進本科生對大學科技創新的認識和了解。
設立“教授接待日”,促進本科生與學院教授的交流互動,幫助學生了解學院發展、專業前景,就學生面臨的科技創新困境進行溝通和指導幫助,幫助學生建立專業自信、堅定創新實踐信念;舉辦“優秀學長領航工程”經驗交流會,樹立典型榜樣,促進新生對大學科技創新的認識和了解;舉辦科技節、水利創新設計大賽、節能減排大賽等科技活動,以賽勵學,促進大學生實踐和創新能力的培養;開展科技風采展演、作品成果展等活動,搭建起豐富多彩的展示和分享交流平臺,有效提升科技育人的針對性和實效性。
五、總結
黨的二十大對教育、科技、人才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實踐育人作為學生動手和創新能力培養的重要手段,在新時代被賦予了新的要求與使命。西安理工大學水利水電學院以“水文化”為核心,以新時代水利精神為引領,深入挖掘學院辦學特色,構建了“水文化”特色實踐育人體系:以“水文化”建設加強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培養學生的水利情懷,增強學生的擔當意識、憂患意識和創新意識;統籌第一課堂和第二課堂的銜接與統一,將“產教、科教、學科、國際”融合嵌入培養目標、理論及實踐教學體系,加強實踐育人各環節整體規劃與統籌協調;構建系統化、體系化的校園文化活動,著力打造“水文化”特色,設計小水滴卡通形象,增強實踐活動吸引力,提高學生參與實踐活動的積極性;深度整合實踐資源,政校企多方協同聯合制定實踐創新方案,加強教授對學生科技創新的指導,進一步加強學生個性培養,有效提升學生雙創能力。這一實踐育人體系能為相關專業實踐育人工作的開展提供參考。
[ 參 考 文 獻 ]
[1] 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識形態:節選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
[2] 張居永.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實踐育人重要論述的現實路徑:基于高等醫藥院校實踐育人工作體系整體構建的視角[J].毛澤東思想研究,2021,38(1):35-41.
[3] 劉建軍.論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育人格局[J].思想理論教育,2017(3):15-20.
[4] 陳步云.論高校實踐育人動力機制的構建[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8(11):15-18.
[5] 趙淑明.構建實踐育人共同體視域下高校創新創業實踐育人體系[J].長春大學學報,2020,30(12):56-59.
[6] 郝卿,陳振興,薛建航.大學生社會實踐育人功能及實現路徑研究[J].高教學刊,2021(4):6-10.
[7] 徐麗玲,司言武,童玉玲.“雙合三層雙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實踐育人模式的構建與實踐:以浙江財經大學財政稅務學院為例[J].山東高等教育,2021,9(1):64-70.
[責任編輯:周侯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