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潤生 夏翠蓮
【關鍵詞】職業體驗教育;職業想象;立責體悟
【中圖分類號】G41? 【文獻標志碼】B? 【文章編號】1005-6009(2023)43-0031-03
【作者簡介】1.顧潤生,江蘇省中小學教學研究室(南京,210013)德育教研員,正高級教師,江蘇省特級教師;2.夏翠蓮,南京市月華路小學(南京,211100)校長,高級教師,南京市勞動模范。
顧潤生:“少年人才薈:小學生職業想象的立責體悟行動”項目的實施價值是什么?
夏翠蓮:黨的二十大報告明確指出,教育要著力造就拔尖創新人才。在鼓舞創新文化和創新生態的教育新時代,每一個學生都是未來人才。在瞬息萬變的信息時代,教育不僅要傳授學生為未來就業作準備的必備知識與技能,更應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與創業品質。南京市月華路小學職業體驗教育的創新實踐,以學生為中心,創設復雜多樣的職場情境,模擬現代社會中的個人生活、職業生活和公共生活,讓學生親歷真實社會,自主參與體驗,感受職業精神,體悟職業倫理,培塑職業品質,從而培養學生的社會適應性和未來職業創新素養。
在職業模擬體驗中,學生逐漸學會尊重、感恩、奉獻和負責。然而,責任擔當是一切品格的基礎,學生只有有了對自己、他人、家國、人類負責的責任意識和能力,才會有不斷創新創造、發展前行的動力。《共產黨宣言》中有句名言:“每一個人的自由發展是一切人自由發展的條件。”我們也可以理解為“每一個人的責任擔當是一切人擁有責任擔當的條件”。有了這份責任擔當,任何艱難險阻都無法輕易打垮時代新人。學校在進行頂層設計時一致認為,小學階段的生涯規劃教育起源于職業想象,它是學生立責體悟的支點。學生從小帶著對職業的好奇心和想象力成長,可以更理性和更具情懷性地進行職業探索,進而對學習、生活與自我成長有新的感悟,在內心埋下理想信念的種子。這樣,在未來走上職業崗位后,學生才可以成長為創新型的高素質人才,為創造有意義、有價值的生活而努力。
顧潤生:項目的實施策略與路徑是什么?
夏翠蓮:該項目的學生職業體驗創新實踐以家國情懷、責任擔當為品格培塑的要素,以立責體悟為行動方式,以“筑夢空間”場景群、“職業體驗”項目群、“模擬人才”活動群、“圓夢月華”機制群四大任務群的建設任務為載體,培養學生創新、創造、創業的關鍵能力。具體包括以下實施路徑。
一是空間支持,筑造未來夢想。首先,打造職業體驗區。項目實施進程中,學校把空間場域與學生生涯規劃相整合,通過虛擬現實技術數字化模擬外科手術等,統籌建設職業生態觀感區,開辟職業工具展示區、成長進階挑戰區、職業理想宣講區等特色文化場景,讓職業體驗常態化、立體化。其次,建設“月月樂業城”。學校在校園內打造未來城市,設置政務廳、服務臺、議案池、工作組等職業場域,讓學生擔任管理員、服務員、議事員和執行者,彰顯自己的崗位責任價值。最后,架構校外實習場。學校依托大學城、高新園區地域特性,建構沉浸體驗場、觀察訪談場和專題研究場,為學生立責體悟行動提供豐富的實踐平臺。
二是多維聯動,建構“1+3”課程體系。首先,建立與國家課程關聯的學科融創課程體系。學校依托國家課程,尋找立責體悟行動的滲透點,提升學生的立責品格,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培育時代新人。國家課程既是教授知識與技能的載體,也是品格提升的重要內容。學校充分挖掘學科資源,尋找顯性或隱性的立責體悟教育內容,借助教材、把握課堂,潤物細無聲地幫助學生初步認識學業與未來生活、職業之間的關聯,為學生的自我認識、自我發展和未來成長提供幫助。其次,推進“小鬼當家”課程體系。學校根據學生生命發展不同階段的特點,融入生活德育的理念,開啟家庭角色體驗課程,對學生進行家庭責任教育。結合六一“歡樂動漫節”,學校組織學生種植五色土豆,開展產量對比研究、“土豆的一百種烹飪方法”探究活動,讓學生對種植過程負責,變身小小廚藝師,掌握基本的烹飪技能,建構多樣生活模態,增添生活樂趣,喚醒學生對未來生活負責的行動自覺。再次,實施“月華小主人”課程體系。為了更好地融合學校與家庭、課堂與生活、現代與未來時空,學校開設校園崗位體驗課程,讓學生在實踐課程中認識自我、覺察責任、發展素養、開啟潛能。通過“月華童生議事會”,學生提出了“校園發展小五年規劃”“南京城市高質量建設金點子”等提議,當一個個提議被學校、城市提上發展議程,無疑是對學生責任擔當的最高褒獎。最后,實踐“金陵小能人”課程體系。學校通過“百崗行動”計劃,以醫護工作者、軍警等某一類職業為研究內容,模擬未來社會生活情境,構建校內外職業場景,為學生提供了解各行各業職業操守、職業價值的機會,增強學生的社會職業體驗。學生對職業的發展歷史、職業內容、職業榜樣和職業崗位性質進行深度、縱向的研究和體驗,并進行小項目研究發布。可視化、結構化的課程任務設置有助于學生發展自我職業探索的能力,樹立職業責任意識。
三是行動建模,讓學生“沉浸悅享”。學校模擬美國心理學家庫伯的體驗學習循環圈,創設指向學生立責體悟的故事匯編等12個主題活動,在具體經驗、觀察反思、抽象概括和行動應用的循環反復中,提出相應的行動過程指導,自主建構立責體悟學習范式。學校還設計了“小月芽圓夢行動”,通過設立“月華生涯節”,鼓勵學生在形式多樣的職業體驗站打卡集章,反思自己的職業特質,為“模擬人才市場招聘會”作準備,學會自信展示自己的職業品質。在“今天我是小軍人”行動中,學生克服重重困難,堅持參與為期半月余的軍訓,持續進行“聽黨話、跟黨走”研學地圖打卡活動;在“‘小金豆妙招發布”行動中,學生進行職業想象,設計校園文創產品,擴大學校的社會影響力,增強師生的文化認同感。各項主題活動在原有實踐基礎上,重點提升活動品質,突出“立責”的價值導向。
四是評價驅動,讓學生發展可視可見。學校為每個學生設計職業體驗“成長手賬”,以圖文、視頻、音頻等多種形式,讓學生、教師、家長共同參與記錄場景地圖、任務清單、關鍵事件和體驗感悟。通過尋找一個“職業榜樣”、留下一次“職業訪談”、講述一個“職業故事”、編寫一份“職業小報”等活動,學生完成系列化職業研究報告,實現對職業的全域感知,培養職業興趣,進而完成自我和朋輩的過程性評價,促進該項目的不斷完善。在豐富的職業體驗后,學生需要回歸自我,結合職業體悟成果進行自我再認知,設計一份屬于自己的職業規劃,參與一次職業角色推介,在此過程中繪制職業想象地圖,實現自我職業價值體認的再攀登。圍繞立責品格、創新素養,師生共同設計“紀念章”,頒發給職業體驗中對自我負責、對他人負責、對家國負責和對人類命運共同體負責的學生。
顧潤生:項目預期形成哪些成果與范式?
夏翠蓮:一是養成學生核心品格。通過“少年人才薈”的體悟式行動涵育立責少年,逐漸完成學生“自我認識—深入感知—自我導向—自我調控—自我價值判斷—自我再認知”的生涯成長過程,讓學生學會對自己負責、對他人負責、對家國負責、對人類命運共同體負責,成為有夢想、有本領、有擔當的時代新人,養成“力學品格、永續學力、想象力量”三大核心品格。
二是實現教師幸福成長。“學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強也。”教師在“少年人才薈”的立責體悟行動中逐漸把握場景開發的創新性、課程開發的針對性、活動組織的實效性和評價體系論證的科學性,使教育教學以生為本,助推自身專業技能和職業幸福感的提升。
三是建構沉浸式德育體系。學校通過體悟式活動,建設可體驗、可互動、可建構的“筑夢空間”場景群,開創能夠促進學生核心品格形成的“職業體驗”項目群,搭建豐富靈動、內外兼修的“模擬人才”活動群,形成“圓夢月華”機制群特有的學生道德評價體系,并成功拓展家校聯動、大數據共享共建的支持系統,實現學校品格涵育一體化,輻射引領更多學校的生涯規劃啟蒙教育。
四是形成品格涵育實踐范式。該項目是“知行合一”的時代表達,學生的立責體悟過程是在實踐基礎上認知、在認知基礎上實踐,初步統一知行并重的重要性,進而喚醒道德自覺,內化為自身道德行為,形成“行悟—明悟—頓悟—覺悟”的循環體系,滿足學生終身成長的需要,架構品格涵育的實踐范式。
顧潤生:項目實施中亟須突破的問題與解決策略有哪些?
夏翠蓮:一是小學生職業想象的主要特點及發展規律需要在更多鮮活、靈動的具象性職業行動中進一步探討,以便項目實踐更具科學性。二是立責體悟的“責”之品格要素、行為表征的研究還須完善。項目實施中需要多維度、客觀描述學生自我成長、惠及他人、報效祖國和關愛世界的責任擔當。三是項目效能的實證性分析與評估模式有待進一步提煉。我們還需要對已形成的技能層面的顯性素養和態度層面的隱性素養進行分析和評估,使學生在實踐中更新自我認知,對生涯規劃做出深入、及時、準確的調整,明確下一階段的目標。
責任編輯:湯淑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