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銳 中南財經政法大學
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是一個國家制度和制度執行能力的集中體現。中國式社會治理現代化是指中國在治理領域推動現代化的一種特色路徑和模式。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深入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并將其作為國家未來五年發展的核心目標之一[1]。中國式社會治理現代化強調將現代化理念與中國國情相結合,積極探索符合中國國情的治理方式和機制,以適應新時代的要求,應對新的挑戰。具體來說,中國式社會治理現代化是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為指導,結合中國國情和實際,在政治、經濟、社會等各個領域推動現代化的一種特色路徑和模式。它旨在實現人民的幸福生活、國家的長治久安、國際社會的共同發展[2]。
中國式社會治理現代化與中國式現代化存在緊密的邏輯關系。它們相互促進、相互支撐,是中國在現代化進程中的兩個重要方面[3]。
中國式現代化是指中國在經濟、政治、社會、文化等領域實現現代化的進程和路徑。它強調中國特色的現代化道路,充分考慮中國的國情和歷史文化傳統,提倡以人民為中心,實現經濟的繁榮、社會的進步和國家的強盛[4]。
中國式社會治理現代化則是指中國在治理領域實現現代化的過程和目標。它強調提高治理效能、推動治理方式和手段的創新,以適應社會發展的需求和變化。中國式社會治理現代化注重以人民為中心的治理理念,強調依法治國、科學決策、民主參與和透明公正,提高政府的能力和公共服務質量[5]。
中國式社會治理現代化與中國式現代化的邏輯關系具體解釋如下。
第一,互為基礎和保障。中國式社會治理現代化是中國式現代化的基礎和保障。只有通過現代化的治理方式和手段,才能實現經濟、社會、文化等領域的現代化目標。同時,中國式現代化的進展也為治理現代化提供了更廣闊的空間和更大的機遇。
第二,相互促進和協同發展。中國式現代化和治理現代化相互促進,形成良性的循環。治理現代化能夠提高治理效能,為中國式現代化提供更好的制度和環境保障;而中國式現代化的進步和發展也為治理現代化提供更多的實踐和經驗,推動治理方式和手段的創新。
第三,具有共同的目標和價值取向。中國式現代化和治理現代化都以人民的利益為根本出發點,追求社會的公平、正義和發展。它們共同追求國家的繁榮、人民的福祉和民族的復興,都體現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核心價值觀。
總體而言,中國式社會治理現代化與中國式現代化是相輔相成、相互依存的關系。只有不斷推進治理現代化,才能夠更好地實現現代化的目標,為人民提供更好的治理和公共服務。同時,中國式現代化的進展也為治理現代化提供了更廣闊的空間,推動治理方式和手段的創新和發展[6]。
一套嶄新理論體系的形成,意味著對既有理論觀念和思想觀點的反思與超越,實現對特定理論問題的深化認識或拓展式理解[7]。中國式社會治理現代化體現了中國在現代化進程中的獨特性和創新性,同時也為其他國家和地區提供了一種新的發展模式和思路[7]。
中國作為一個擁有悠久歷史和獨特文化傳統的國家,經歷了獨特的現代化進程。在這個過程中,中國不僅借鑒了西方先進的科學技術和管理經驗,同時也根據自身的國情和發展需求,對現代化的內涵和路徑進行了反思與超越。中國式現代化強調中國特色,注重以人民為中心,充分發揮黨的領導作用,堅持社會主義道路,強調發展經濟的同時保障社會公平和人民福祉。這種思想觀點的形成是對傳統中國價值觀念和現代化理論的創新與超越,體現了新時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方法論在現代化進程中的獨特性。同時,中國式現代化也意味著對特定理論問題的深化認識或拓展式理解。中國在現代化過程中,對于市場經濟、政府治理、社會發展等一系列理論問題進行了深入思考和實踐探索[8]。中國通過總結經驗、借鑒他國經驗,并結合自身國情和發展需求,形成了一系列適合中國特色的現代化理論觀點,推動了中國式現代化的進程。
中國式社會治理現代化的唯物史觀基礎是指在中國的治理現代化進程中,以唯物史觀為指導思想和方法論。
唯物史觀是馬克思主義的核心思想之一,它認為人類社會的發展是由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變革推動的,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在治理領域,唯物史觀認為社會的政治制度、法律制度和社會制度等都是由經濟基礎決定的,治理現代化的關鍵在于推動經濟的發展和社會生產力的提高[9]。
唯物史觀為中國式社會治理現代化提供了基礎理論和思維框架。中國式社會治理現代化強調以人民為中心,堅持社會主義道路,推動經濟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在實踐中,將唯物史觀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相結合,根據我國的國情和發展階段,制定相應的治理政策和措施。基于唯物史觀,社會治理注重經濟的發展和社會生產力的提升,通過改革開放、市場化改革等措施推動經濟的轉型和升級。同時,社會治理也注重社會的公平正義和人民的福祉,通過改善社會保障體系,加強教育、醫療、住房等公共服務,努力實現社會的全面進步。
通過將唯物史觀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相結合,中國式社會治理現代化在實踐中不斷研究和總結經驗,不斷適應和引領社會的發展需求。它以經濟發展為基礎,以人民福祉為最終目標,注重社會公平正義和民生改善,為中國的現代化進程提供了理論指導和實踐路徑[10]。
中國式社會治理現代化的根本遵循是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以人民為中心,推動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綜合施策、協同推進,以和平發展和合作共贏為指導,不斷探索適合中國國情的現代化治理路徑[11]。
第一,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中國式社會治理現代化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貫穿于治理實踐中。這意味著在治理中強調人民的利益至上,堅持共同富裕的目標,注重社會公平正義,保障人民的基本權益。
第二,以人民為中心。中國式社會治理現代化強調以人民為中心,堅持人民主體地位,尊重人民的主體權利和自主意識。在治理實踐中,注重聽取人民的意見和建議,加強民主參與,推動社會各界廣泛參與決策和管理。
第三,推動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中國式社會治理現代化將經濟發展作為治理的重要目標,注重推動經濟的轉型升級和創新發展。同時,也注重社會的全面進步,努力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改善社會保障體系,加強教育、醫療和住房等公共服務。
第四,綜合施策,協同推進。中國式社會治理現代化強調綜合施策、協同推進,注重各個領域的協調發展。在治理實踐中,中國注重政府、市場、社會等各方面的合力,推動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現代化。
第五,堅持和平發展和合作共贏。中國式社會治理現代化強調和平發展和合作共贏的理念,積極參與全球治理,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中國積極倡導開放、包容、合作的國際關系,推動構建公正、合理的國際秩序。
中國式社會治理現代化的根本遵循具有獨立性和創新性。它不僅基于中國的國情進行獨立思考和總結,也在體制、機制、社會管理和開放合作等方面進行了創新,以適應中國的發展需求,應對全球治理挑戰[12]。
其一,它旨在充分考慮中國的國情和實際情況,不盲目照搬外國模式,而是根據中國的歷史、文化、經濟和社會環境,形成適合本國國情的治理理念和方法。
其二,中國式社會治理現代化是中國自主探索的結果,不僅借鑒了國際經驗和理論,也結合了中國的實際情況進行創新。黨和政府積極推動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通過實踐探索,逐步形成了適合中國國情的治理模式和路徑。
其三,中國式社會治理現代化在體制和機制上進行了創新,例如推行改革開放政策、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制定鄉村振興戰略等。這些創新旨在適應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提高治理效能和適應性。
其四,中國式社會治理現代化在社會管理方面也進行了創新,例如推進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建設,構建社會信用體系,加強社會組織建設等。這些創新旨在提高社會管理的科學性、精細化和智能化水平。
其五,中國式社會治理現代化在開放合作方面進行了創新,積極參與全球治理,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中國提出的“一帶一路”倡議、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等,展示了中國在全球治理中的創新思維和貢獻。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和中國式社會治理現代化理論邏輯同構的理論特質主要表現在堅持實事求是的思想方法、結合國情和時代要求的創新性、以人民為中心的價值取向、統籌兼顧的發展思路以及以黨的領導為核心的治理模式等方面。這些特質使得中國能夠在馬克思主義的指導下,根據國情和時代要求,探索符合自身發展要求的治理現代化路徑。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與中國式社會治理現代化理論邏輯同構的理論特質具體表現如下。
其一,堅持實事求是的思想方法。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和中國式社會治理現代化都堅持實事求是的思想方法,注重以實踐為基礎,以問題為導向,通過對具體國情和社會實際的分析,提出相應的理論和政策。
其二,結合國情和時代要求的創新性。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和中國式社會治理現代化都強調創新性,根據中國的國情和時代要求,對馬克思主義理論進行創新和發展,形成了適合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理論體系和治理模式。
其三,以人民為中心的價值取向。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和中國式社會治理現代化都以人民為中心,關注人民的利益和幸福,追求社會公平正義,致力于實現人的全面發展和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其四,統籌兼顧的發展思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和中國式社會治理現代化都強調統籌兼顧的發展思路,即在發展中堅持全面、協調和可持續性,注重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和生態等各個方面的協調發展。
其五,以黨的領導為核心的治理模式。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和中國式社會治理現代化都堅持以中國共產黨的領導為核心的治理模式,強調黨的領導作用的重要性,通過黨的領導來統一指導、協調推動治理現代化的進程。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中國式社會治理現代化理論邏輯同構的文化特質主要表現在和諧統一的價值觀、尊重權威與領導、社會責任與道德觀念、文化自信與創新發展以及重視教育與人才培養等方面。這些特質使得中國在推動治理現代化的過程中能夠充分發揮中華傳統文化的積極作用,實現國家治理的高效性、穩定性和可持續發展。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中國式社會治理現代化理論邏輯同構的文化特質具體表現如下。
其一,和諧統一的價值觀。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注重和諧統一的價值觀,強調人與自然的和諧、人與人的和諧、人與社會的和諧。中國式社會治理現代化也強調社會的和諧發展,追求社會公平正義和各個利益主體的協調。
其二,尊重權威與領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倡導尊重權威和領導,重視家長、師長、尊長的地位和作用。中國式社會治理現代化也強調以中國共產黨的領導為核心,充分發揮領導的作用,確保國家治理的連續性和穩定性。
其三,社會責任與道德觀念。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強調個人的社會責任和道德觀念,注重家庭倫理、社會倫理和公共道德。中國式社會治理現代化也倡導公民的社會責任意識和道德觀念,鼓勵公民積極參與社會事務,推動社會發展。
其四,文化自信與創新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具有深厚的歷史底蘊和獨特的文化特點,中國式社會治理現代化也強調對中華傳統文化的傳承和創新,充分發揮文化自信的作用,推動文化的創新發展。
其五,重視教育與人才培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注重教育和人才培養,強調知識的傳承和智慧的培養。中國式社會治理現代化也注重教育的發展,提升人民的素質和能力,培養適應現代化治理需求的專業人才。
社會主義現代化與中國式社會治理現代化理論邏輯同構的實踐特質主要表現在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充分發揮市場機制的作用、科技創新與科學發展及生態文明與可持續發展等方面。這些特質使得中國在推動社會主義現代化的過程中能夠充分發揮中國式社會治理現代化的優勢,實現經濟的快速發展、社會的穩定和人民的幸福[13]。
社會主義現代化與中國式社會治理現代化理論邏輯同構的實踐特質具體表現如下。
其一,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社會主義現代化強調以人民為中心,關注人民的利益和幸福,追求社會公平正義和人的全面發展。中國式社會治理現代化也以人民為中心,注重民生改善、社會公平和人的全面發展,致力于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其二,充分發揮市場機制的作用。社會主義現代化倡導市場經濟體制下的有效配置資源和優化資源配置,注重市場機制在資源配置中的作用。中國式社會治理現代化也充分發揮市場機制的作用,推動市場經濟體制的改革和完善,實現資源配置的高效性和公平性。
其三,科技創新與科學發展。社會主義現代化強調科技創新和科學發展,注重技術進步和科技創新對經濟社會發展的推動作用。中國式社會治理現代化也注重科技創新,加強科技研發和創新,推動經濟結構的升級和轉型。
其四,生態文明與可持續發展。社會主義現代化倡導生態文明和可持續發展,強調經濟社會發展與生態環境的協調。中國式社會治理現代化也注重生態文明建設,加強環境保護和資源節約,推動經濟的綠色發展和可持續發展。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推進新時代的國家治理是一項宏大的系統工程,靠零敲碎打不行,碎片化修改也不行,必須是全面系統的、各領域改革和改進的聯動和集成,著力在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上形成總體效應、取得總體效果[14]。中國式社會治理現代化需要以綜合性改革為核心,包括政治體制改革、經濟結構調整、社會管理創新、生態環境保護等多方面的內容,需要各領域的改革和改進相互協同、相互支持,形成整體推進的局面。中國式社會治理現代化的理論邏輯包括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綜合性改革、創新驅動、系統性建設、全面參與和生態文明建設等方面,這些理論邏輯為中國治理體系的完善和治理能力的提升提供了有力的指導,推動中國實現現代化治理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