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嘉恒 胡燕華
“雙循環”新格局下粵港澳大灣區體育賽事聯動發展研究
許嘉恒 胡燕華
(廣州體育學院,廣東 廣州 510500)
運用文獻資料、邏輯分析等方法對粵港澳大灣區體育賽事聯動發展的淵源、重要意義、現實基礎、不足之處以及提升策略進行探析,梳理其內在邏輯關系與發展規律,提出了粵港澳大灣區體育賽事聯動發展的思路:創新區域協調機制,優化政策支持環境;強化體育賽事管理,厘清主體職責權限;規范賽事條例實施,強化市場監管力度;融合區域體育特色,創立體育品牌賽事;培養體育賽事人才,完善上下游產業鏈。
“雙循環”新格局;粵港澳大灣區;體育賽事;聯動發展;提升策略
2020年中共中央就提出:加快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全面為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開好局、起好步[1]。粵港澳大灣區作為國家“雙循環”新格局下經濟發展的重要推動引擎,在國家發展大局中具有重要戰略地位[2]。體育產業是粵港澳大灣區經濟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而體育賽事作為體育產業的重要支撐點,如何將粵港澳三地優勢資源進行互利互補、多元化發展,形成高質量的體育賽事聯動發展是關鍵。因此,本文試圖探索通過體育賽事聯動激活體育經濟,“滾軸聯動”帶動其他產業的協同發展,在“雙循環”新格局的重要契機下,進一步促進粵港澳大灣區全方位、深層次、高質量的發展。
近年來,隨著一系列的相關政策陸續頒布,大灣區體育賽事聯動舉辦如火如荼。2003年,《粵港澳體育交流與合作協議書》的簽訂,標志著粵港澳三地在體育領域的正式交流合作框架初步形成;2017年,粵港澳大灣區正式作為國家戰略寫入政府工作報告,同年,以“粵港澳大灣區”命名的體育賽事正式開始舉行,也標志著粵港澳大灣區體育賽事聯動發展逐漸拉開序幕[3];2018年,粵港澳大灣區體育教育與發展聯盟在廣州正式成立,成為推動粵港澳大灣區的學校體育賽事聯動發展的重要力量;2019年,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了《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粵港澳三地聯動舉辦的體育賽事達36次[4],并形成一定的影響力與知名度。
粵港澳大灣區內香港、澳門、廣州、深圳具備完整良好的賽事產業體系與體育賽事舉辦經驗,并擁有一定規模具備影響力的品牌賽事,但惠州、江門等地的體育賽事發展仍十分有限,體育賽事運行管理機制不完善,體育賽事的知名度、推廣度與影響力不足,賽事產業上下游配套不夠完善。未來,可由四座城市通過“極點帶動、軸帶支撐”,讓珠三角九市更好地參與體育賽事的聯動發展,借助粵港澳大灣區體育賽事資源的整合互補、共建共享,聯合打造大灣區的特色體育賽事,進一步促進粵港澳大灣區體育賽事的穩步發展,助力構建健康、人文、休閑的世界一流灣區。
體育賽事能夠激發團結一致的民族精神,彰顯獨特的體育文化魅力。通過粵港澳大灣區體育賽事的聯動舉辦,增強粵港澳三地人員之間交流交往,增進互相了解與認識,強化民眾情感聯系,增強地區凝聚力,塑造文化認同感。體育賽事作為粵港澳三地人文交流的媒介和載體,能夠強化城市間合作關系,展示城市友好形象,彰顯各自特色魅力,加強城市間交流聯結,促進文化交融共生。另外,借助以粵港澳大灣區作為主體和命名的體育賽事,調動民眾的心理認同感與文化羈絆,引起民眾情感共鳴,加強民族團結與灣區共建共榮[5],增強民族認同感與歸屬感,強化民族團結精神。
體育賽事的聯動發展,能夠促進體育發展要素的快速流通,加快區域內體育賽事互利發展,形成“多點開花”的效果,促進體育產業上下游分工平衡化、多樣化,推動大灣區體育賽事一體化發展形成。另外,粵港澳大灣區體育產業發展不均衡是當前區域內的現實問題,可借助體育賽事加速調整體育產業結構,加快粵港澳三地之間優勢資源相互流通,優化生產供給,整合區域內優勢資源,助力體育產業升級轉型,推動體育賽事的質量與效益協調發展,進一步豐富“雙循環”新格局的內涵。
在體育強國與全民健身的大背景下,人們對于體育消費熱度急劇上升,背后規模宏大的體育消費市場還有待開發。體育賽事是現代體育經濟的重要增長點,合理借鑒香港金融業經驗以及借助珠三角九市產業資源優勢,拓寬賽事投資渠道,豐富賽事資金來源,促進各地利用場館租借、賽事門票等方式帶動促進體育經濟的增長,豐富體育賽事相關產業發展,促進城市間互惠共贏,激活體育消費。據相關數據表明,截至2021年底,全國居民的體育消費總規模突破2萬億元[6],未來,以粵港澳大灣區體育賽事聯動發展作為重要發起點,發揮引領示范作用和提供借鑒經驗,促進體育經濟增長,推進體育產業蓬勃發展,助力完成國家2025年體育產業總規模超過5萬億元的發展目標[7]。
粵港澳三地協作配合是粵港澳大灣區繁榮發展的重要基礎和保障。以體育賽事聯動舉辦作為粵港澳大灣區協作配合的重要示范性項目,從政策執行方面、法律法規實施、人員信息交流等方面深度剖析協作配合的困境與難題,充分破解體制機制障礙,暢通合作路徑,豐富粵港澳合作內容,有助于為其他更高水平合作提供借鑒經驗。粵港澳體育賽事聯動發展對于社會影響是多層次、多方面的,粵港澳體育賽事聯動發展對于人員往來、要素流通、文化融合等方面發揮著發揮著重要作用,助力粵港澳大灣區構建全方位合作體系。
體育賽事聯動發展是粵港澳大灣區體育產業高質量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通過有效借鑒香港、澳門體育賽事模式、運營管理體制等經驗,強化珠三角九市體育賽事發展,進一步加快灣區內循環為主,促進國內國際的雙循環的新格局形成[8]。另一方面,促進體育賽事“引進來”和“走出去”,推動國內、國際體育市場接軌,以體育賽事為基礎打造以“體育+科技”“體育+文化”“體育+旅游”的體育產業一體化發展,進一步助力健康、人文、休閑灣區建設。
近些年,粵港澳大灣區依靠頂層政策,描繪著體育賽事發展的美好藍圖,與粵港澳大灣區相關的《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十四五”體育發展規劃》《廣東省全民健身實施計劃(2021-2025年)》等國家、地區等政策陸續頒布,為粵港澳大灣區賽事聯動舉辦提供一定的政策制度保障。通過頂層政策的頒布,在宏觀層面把關體育賽事質量,助推體育賽事的舉辦,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合作,鼓勵優先開展區域一體化建設,建立健全區域間協同發展機制[9],致力把體育賽事的“政策之利”轉化成“實踐之機”。
粵港澳大灣區的優勢資源是聯動舉辦體育賽事的必要條件與重要基礎。據相關數據表明,粵港澳大灣區的優勢資源全國領先,2020年廣東省的人均體育場地面積達到2.55m2以上,位居全國前列,“十三五”期間經常參加體育鍛煉人數超4500萬人,全省體育社會組織超過3200個,具有濃厚的體育氛圍[10,11];其2021年地區生產總值超120000億元,年末人口超7000萬人。粵港澳大灣區憑借雄厚的經濟基礎,具備足夠實力承辦高水平的國際性大型比賽,可吸引著名體育機構、體育附屬產業聚集,為體育賽事舉辦提供策劃、組織等起到重要作用。粵港澳三地擁有眾多大型體育場館設施助力體育賽事舉辦,如香港紅磡體育館、廣州天河體育中心、深圳灣體育中心等;區域內擁有足球廣州隊、深圳隊,籃球東莞大益隊等國內頂級體育俱樂部。
粵港澳大灣區經濟發展與現代化程度全國領先,優越的地理位置與區位條件使得體育要素集聚,為粵港澳大灣區體育賽事的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粵港澳大灣區憑借著香港的金融業、深圳的高科技產業,以及廣州的深厚文化傳統優勢,還有珠三角其他地市的產業資源結構,共同筑就了其特殊戰略地位。另一方面,現代化交通樞紐是構建“雙循環”新格局的重要支撐,也是決定體育賽事能否聯動發展的重要因素。粵港澳大灣區內香港、澳門、廣州、深圳等城市具有國內領先的綜合交通樞紐,如國際影響力的航空樞紐和國際物流運輸港口,還有方便快捷的高鐵、輕軌系統以及港珠澳大橋等高效便捷的現代化綜合交通方式,利用粵港澳大灣區的特殊位置優勢,強化其與國內、國際接軌,學習國外優秀賽事經驗,推動區域間的體育賽事長效發展。
粵港澳大灣區三地的文化同源、民俗相近、語言相似、優勢互補,因此,在聯動舉辦體育賽事上具備得天獨厚的優勢。近年來,粵港澳大灣區的體育賽事合作關系進一步加深,如粵港澳大灣區體育教育與發展聯盟的成立,體育賽事合作舉辦的頻次穩定提高,合作的賽事項目門類增多。憑借大粵港澳灣區獨特包容開放的文化特質,相近的生活習俗習慣,更好的增強三地人文交流,促進區域間關系升溫,充實粵港澳三地民眾獲得感。借助港澳前沿比賽管理經驗與珠三角九市的體育配套產業鏈,促進體育賽事要素充分流動,強化各地合理分工、錯位發展、協調合作,進一步探討具備大灣區特色的體育品牌賽事,讓香港、澳門與珠三角九市共享體育賽事紅利。
2018年,習總書記在參加全國兩會廣東代表團審議時強調人才是第一資源,創新是第一動力[12]。粵港澳大灣區具備強大發展潛力、充滿創新活力,憑借經濟、文化、體育等資源要素吸引著大批投資者和優秀人才,具有充足的人力與物力支撐體育賽事的聯動發展。據相關數據統計,2020年廣東省高等學校在校生超過240萬人,科技研究機構數超過3萬個,區域內眾多高校與高素質的人才資源,為體育賽事上下游相關產業提供創新、創造力,形成高質量協同發展的態勢。
在制度方面,香港、澳門與珠三角九市在行政制度、體育管理制度等制度上仍存在較大的差異,香港、澳門兩地的體育管理體制屬于社會主導型,而珠三角九市則是政府主導型[13],互相之間未形成有效的分工合作機制,市場制度缺失、運行不規范,跨地區協調機制仍需完善,協同機制與職責權限不清晰。因此,區域間的協調機制仍存在不足,各地配合不夠默契,實際落實的執行過程不充分,在聯動舉辦體育賽事時容易出現溝通不當的現象。如何致力于粵港澳大灣區全方位深化合作,把“制度之異”轉化成“制度之利”是解決粵港澳大灣區高質量發展關鍵問題[14]。在政策方面,《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等宏觀政策未深入落實到體育賽事的組織與運行過程中,政策文件執行難度較大,在細化與落實方面存在壁壘,相關主體存在責任缺失,區域間協調配合存在困難。另外,仍缺乏關于體育賽事執行的具體規劃與細則,政策停留到的制定層面,區域間組織分工的詳細指南缺失。
香港、澳門與珠三角九市之間體育管理制度存在差異,體育賽事組織主體職權不明確,在賽事組織協調方面,溝通機制不順暢,參與度不高。在賽事組織與協調方面,由于缺乏綜合管理體制,各地配合工作聯動不足,體育賽事聯動舉辦經驗仍欠缺,協同配合存在難度,導致粵港澳三地的賽事舉辦交錯發展、優勢互補設想較難實現。在體育賽事舉辦地方面,由于賽事資源不對等,部分城市賽事組織、管理體系無法承接國際性大型賽事的舉辦,現階段粵港澳大灣區聯合舉辦的賽事主要集中在內地的廣州、深圳等地,存在舉辦地不均衡現象。在體育賽事合作方面,合作辦賽的層次不高,比賽的持續時間較短,社會影響面較窄,進而導致賽事的觀賞性與知名度不高,對社會經濟效應帶動不強。
粵港澳三地之間的體育環境發展基礎不平衡,擁有良好體育資源的地市體育設施上更占優勢,其體育氛圍更濃厚,體育需求更旺盛,體育項目開展也更加多元化,而部分地市在體育設施、氛圍等方面仍在“奮起直追”。因此,體育賽事的聯動發展非常重要,利用其作為重要引擎帶動地區體育環境發展。香港、澳門與珠三角九市間在體育消費、體育理念等方面存在著差異,粵港澳各地都擁有其特色體育項目,因此某些項目的開展熱度不一樣,如香港的馬術、帆板,澳門的賽車,東莞的籃球,因此,體育賽事聯動發展如何對體育項目的設立和平衡是聯動發展的關鍵。
由于粵港澳三地與珠三角九市經濟發展與綜合資源存在一定差異,體育要素向發展較好城市靠攏,容易形成廣州、深圳、香港、澳門的“四級”現象,其他城市參與度不高,削弱其他城市的體育賽事舉辦,不利于區域內體育賽事持續聯動發展。另一方面,粵港澳三地在特色體育賽事聯動發展上沒有明確的歸屬定位,缺乏符合三地特色文化魅力的品牌體育賽事,賽事舉辦無法根據各地特色與優勢進行,存在“重形式、輕內容”的現象。另外,粵港澳大灣區體育賽事的上下游市場要素供給分布失衡,社會公眾等主體參與體育賽事的程度低,項目開展不平衡,體育賽事的社會傳播影響力小,區域內人員參與比例差距大,賽事的管理與組織成本較高,賽事聯動發展的關聯程度不高。
粵港澳大灣區的人員、信息之間的交流交往是三地發展體育賽事的重要基礎。當下,由于粵港澳三地的行政、體育管理等制度存在差異,導致體育賽事的人員、信息等交流路徑不暢通。在人員流通方面,粵港澳三地通關協調機制不完善,通關綜合服務體系缺失,相關管理部門信息互通、資源共享存在困難,人員相互流動便利程度不對等,申請通行與通關程序存在不便。在信息交流方面,粵港澳三地之間通訊信息傳遞通道仍不夠順暢,網絡運營商、網絡規則與常態網絡通信工具存在差異,溝通機制構建不夠完善,協調交流手段有限,致使信息交流存在障礙與阻滯。
賽事高質量發展需要依托賽事機制的協調運行以及政策制定與實施的準確落實。在機制協調方面,通過多部門協同配合,創新體育賽事協調機制,搭建便捷有效的賽事溝通平臺,開通體育賽事特別解決通道,暢通三地溝通渠道;完善管理部門職責權限,落實主體責任與義務;構建粵港澳大灣區體育賽事評價指標體系,規范賽事舉辦標準。
宏觀政策是體育賽事聯動發展的風向標,起到引導體育賽事的高質量發展和服務定位的作用。在政策方面,以宏觀政策作為引領與依據,強化政策落實與執行力度,打破頂層設計與政策制度執行的壁壘,協調與優化政策的落實,為實現粵港澳大灣區體育賽事聯動發展助力。制定體育賽事具體支持政策,加大政策改革力度,確保政策的落實;政府合理統籌社會力量,優化賽事支持環境,積極探索財政資金渠道,保障資金穩定供給,整合盤活資源,引導和支持市場主體發揮作用;通過減免相關稅收、加快相關審批進度、開通快捷通道等方式助力體育賽事發展。
創新體育賽事管理機制體制,成立由三地相關體育部門、體育組織、體育高校、體育企業等代表組成粵港澳大灣區體育賽事理事會(下文簡稱“理事會”),制定理事會工作條例與章程,成立下屬行政、業務、財務等部門,由多部門、多層級對大灣區體育賽事日常事務進行協調管理。在理事會領導下,各部門發揮能動作用,強化責任意識,分工明確,協調合作,定位清晰,參與體育賽事政策制定與承辦,輔助各地體育賽事運營管理、咨詢與規劃、組織與保障等工作,為粵港澳體育賽事聯動發展提供有效支持。另外,由粵港澳三地政府牽頭主導,理事會協調,企業與組織為主體,發揮市場作用,促進體育賽事聯動模式形成,建立體育賽事發展量化標準;理事會各部門提供有效支持,強化體育賽事策劃和組織,加強相關人員的技能培訓,不斷提高賽事的組織水平,促進賽事高質量發展;加快體育賽事聯動發展,加大社會資本對體育賽事的支持力度,擴大資金渠道,推動體育賽事的順利進行。
體育賽事條例是體育賽事舉辦是基本依據。完善體育賽事具體實施條例,細化賽事條例內容,備案審核相關主體具體信息,制定賽事舉辦原則;優化產業環境,促進體育投資,開放友好政策,符合政策主體與企業減免征稅;拓寬投資渠道,放寬市場準入標準,強化市場監管力度,堅持鼓勵創新、包容審慎、優化服務、保障安全的監管原則[15]。加強粵港澳三地監管合作,協調粵港澳三地相關部門,覆蓋賽事責任主體,構建粵港澳大灣區體育賽事監管體系;集聚體育賽事監管力量,建設具備高標準業務能力的執法監督隊伍,下沉監管權限到相關單位,設立統一監管平臺,創新賽事監管模式;充分利用互聯網、5G技術、大數據等新技術,加快建立覆蓋體育賽事組織、體育企業等行業的信用體系,構建多元主體共同參與的市場監管機制[16]。
體育賽事具有強化文化交流與團結精神等重要功能,是煥發民族情感的重要窗口。現階段粵港澳大灣區內體育氛圍與體育基礎發展態勢良好,應繼續鞏固穩步發展廣州、深圳的足球、籃球等國內頂級體育俱樂部,強化珠海、佛山、中山等城市打造發展高端化體育賽事項目,形成粵港澳大灣區內“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體育賽事盛況,并探索具有粵港澳大灣區獨特文化特色的體育賽事,承辦多元化、高水平、高知名度的體育賽事。
另一方面,組建融合粵港澳三地特色并具有強大群眾基礎的體育賽事,如創立粵港澳大灣區3V3籃球聯賽,如把3V3籃球賽打造成粵港澳大灣區重點示范體育賽事,通過整合區域內優勢資源,加強媒體宣傳等手段,逐步形成具備國際知名度和影響力的體育聯賽。借鑒紐約、舊金山、東京灣區的體育賽事發展經驗,并融合香港發達金融業、廣州傳統文化、深圳高科技等各地資源優勢,構建具有深厚文化底蘊、高科技、娛樂休閑高度融合的粵港澳大灣區特色品牌體育賽事體系,助推“雙循環”新格局形成。
粵港澳大灣區應更加注重體育賽事人才培養,鼓勵高校設置體育賽事相關專業,完善人才培養模式,設立體育賽事相關課程,強化人才的培養質量,構建高質量人才培養體系;暢通體育賽事人才流通渠道,在住房、落戶等方面加大支持力度,大力引進體育賽事專業人才;強化體育賽事人才知識儲備與專業能力,提供更多學習交流的機會,提高體育賽事人才的綜合素養,促進體育賽事復合型人才的培養,進一步優化和提高體育賽事高質量體系建設。
調整體育產業布局,大力推進體育賽事上下游產業協同發展,構建體育賽事舉辦全鏈條產業鏈。完善各地資源的互補利用,強調地區功能定位,錯位發展。發揮粵港澳三地現代化交通體系優勢,減少賽事舉辦的時間、費用、運輸成本,推動各類生產要素跨區域有序自由流動和優化配置推動實施統一的市場準入制度和標準[17],充分發揮粵港澳大灣區的“重要引擎”作用,帶動泛珠三角地區乃至全國的體育賽事及其產業創新升級。
粵港澳大灣區是我國經濟建設“橋頭堡”與“試驗田”,在我國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中起著不可或缺的作用,粵港澳大灣區應在國家構建“雙循環”的新格局下,積極融入全國統一大市場 ,以體育賽事作為“排頭兵”,牽動體育產業的高質量發展,帶動粵港澳大灣區的高質量、深層次建設,助力其建成國際一流灣區。
[1]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0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EB/OL].http://www.gov.cn/zhengce/2020-11/03/content_5556991.html,2020-11-03.
[2]中共中央,國務院.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EB/OL].http://www.gov.cn/gongbao/content/2019/content_5370836.htm,2019-02-18.
[3]朱洪軍,張建輝,梁婷婷,等.粵港澳大灣區體育賽事一體化與保障機制研究[J].體育學刊,2019,26(5):49-55.
[4]肖清文.粵港澳大灣區高校體育競賽聯盟互動機制構建及協同發展研究[D].廣州:廣州體育學院,2021.
[5]鄭壽偉,李玉,鄭健.粵港澳大灣區申辦大型體育賽事的時代訴求、發展契機及路徑選擇[J].廣州體育學院學報,2021,41(3):11-14.
[6]新浪網.全國居民體育消費突破2萬億 體旅融合漸入佳境[EB/OL].http://k.sina.com.cn/article_1649173367_624c6377040015ngm.html,2022-02-23.
[7]國務院.關于加快發展體育產業促進體育消費的若干意見[EB/OL].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4-10/20/content_9152.html,2014-10-20.
[8]周良君,肖婧瑩,丘慶達.粵港澳大灣區體育產業發展環境、現狀、問題與對策[C]//第十二屆全國體育科學大會論文摘要匯編——專題報告(體育產業分會).[出版者不詳],2022:518-520.
[9]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加快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的意見[EB/OL].http://www.gov.cn/zhengce/2022-04/10/content_5684385.htm,2022-04-10.
[10]南方+.全省體育工作會議召開:奮力開創體育強省建設新篇章[EB/OL].http://tyj.gd.gov.cn/sjzw_zwdt/content/post_3234537.html,2022-03-04.
[11]搜狐網.廣東經常參加體育鍛煉人數超4500萬人[EB/OL].https://www.sohu.com/a/454996113_120214184,2022-03-04.
[12]新華網.習近平:發展是第一要務,人才是第一資源,創新是第一動力[EB/OL].http://www.gov.cn/xinwen/2018-03/07/content_5272045.html,2018-03-07.
[13]肖婧瑩,周良君.粵港澳大灣區體育產業協同發展:困境與出路[J].中國體育科技,2019,55(12):5-11.
[14]南方網.粵港澳攜手同心 加快建設國際一流灣區和世界級城市群[EB/OL].http://www.gd.gov.cn/gdywdt/zwzt/ygadwq/qwjd/content/post_3915068.html,2022-04-20.
[15]國家體育總局.關于進一步加強體育賽事活動監督管理的意見[EB/OL].https://www.sport.gov.cn/zfs/n4974/c856833/content.html,2018-05-02.
[16]柴王軍,陳元欣,李國,等.“雙循環”新發展格局下體育產業阻滯表現、暢通機制與保障措施[J].體育學研究,2021,35(2):20-28.
[17]廣東省人民政府.廣東省深化泛珠三角區域合作實施意見[EB/OL].http://www.gd.gov.cn/zwgk/gongbao/2017/5/content/post_3365324.html,2017-01-20.
Study on the Joint Development of Sports events in Guangdong-Hong Kong-Macao Greater Bay Area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Dual Circulation
XU Jiaheng, etal.
(Guangzhou Sport University, Guangzhou 510500, Guangdong, China)
許嘉恒(1999—),碩士生,研究方向:籃球教學訓練理論與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