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以良
“同學們注意安全,請走斑馬線……”11 月8 日下午5 點,會同縣芙蓉學校校門口,一群身著紅馬甲的志愿者守候在道路兩側,指揮過往車輛、維護交通秩序、引導學生文明過馬路,組成了一道鮮艷的風景。
這是會同縣芙蓉學校“家長義工團”開展志愿服務的一個微小場景。同一時間,在會同縣城北學校、會同縣一完小、粟裕希望小學等10 余所學校,都有這樣一群“家長義工團”守候在校門,默默奉獻愛心。
家校協同育人,是深化教育改革、構建良好育人生態的重要之舉。近年來,會同縣充分發揮家校共育的重要作用,積極搭建家校共育平臺,創新開展家校共育工作,探索構建了“一訪二培三聯”家校共育新模式,通過開展“大家訪”“微講座”“手拉手”等活動,繪就協同育人“同心圓”。
傳經送寶,鄉村家長與愛同行
會同縣地處懷化南部山區,是一個勞務輸出大縣,農村地區存在留守兒童家庭教育疏漏、家校溝通渠道和形式“冷化”的現象。
作為“全國家庭教育創新實驗基地”和“全國家庭工作先進集體”,會同縣城北學校成立了家校共育課題組,創新開設“和樂家校公益講堂”,定期在當地開展家庭教育“送培到村”活動,幫助農村家長掌握科學教育知識。
“隔代教育,怎樣有效輔導家庭作業?怎樣有效管理手機和正確使用手機?……農村孩子的家長大多是爺爺奶奶,他們在開展隔代教育中面臨了不少困惑。”湖南省家庭教育專家庫成員、高級家庭教育指導師、城北學校校長饒菊芳告訴記者,送培前,課題組會通過問卷調查、上門走訪等方式進行專題調研,了解鄉村家長的教育需求,真正讓他們在家門口就能學習到切實可行的家庭教育知識。
送培現場,饒菊芳和課題組成員總會將話筒交給村民,讓爺爺奶奶走上臺來分享自己的育人故事和困惑,一對一現場答疑。學校還自創自編“家庭教育小品”“家校共育歌曲”等節目,幫助村民更好地理解和認識家庭教育,為鄉村學子營造健康的成長環境和和睦的家庭氛圍。
“送培活動開展后,村里不少老人認識到,教育孩子不僅僅是學校的責任,作為監護人,他們也有承擔起培養孩子行為習慣、關愛孩子心理健康的必要。”巖壁村村委委員龍海波說。
夜校開講,家校共謀成長之道
“如何正確地對孩子表達關愛?”“和青春期孩子溝通需要注意什么?”11 月8日晚,林城鎮中學“家長夜校”家庭教育特色課如期開講,高級家庭教育指導師唐金娥結合青春期學生心理特點,為30余名家長答疑解惑、指點迷津。
2022 年,懷化市教育局下發《懷化市“家長夜校”工作方案》,在全市中小學(幼兒園)啟動“家長夜校”創建工作,引導家長切實履行家庭教育責任。為進一步豐富“家長夜校”活動內容,培育智慧家長,林城鎮中學開設了家庭教育特色課程、成立線上智慧父母研修班,每周三、周五晚為家長分批次提供公益性服務課程,引導家長樹立正確的家庭教育理念,掌握科學的家庭教育方法,提高科學教育子女的能力。
“每次課程結束后,講師會布置‘家長作業并進行評選,寫‘鼓勵貼‘家庭成員優缺點,進行‘微笑打卡等,并不定期回訪,確保課程實效。”教導室副主任張馮介紹。
“這些課程貼合孩子成長實際,針對性和操作性強。”家長梁琛媛深感受益匪淺。“以前我總控制不住脾氣對孩子發火,親子關系十分緊張。現在我按老師教的理念調整溝通方法,放平心態,不僅自己不再焦慮,孩子有心里話都愿意跟我說了。”
目前,會同縣45 所中小學“家長學校”“家長夜校”開辦率達100%,舉辦各類主題培訓、專家講座320 多期,培訓家長12 萬余人次。
雙向奔赴,潛心共育靜待花開
為構筑家校共育平臺,充分挖掘家校合作的巨大潛力,會同縣各中小學開展了豐富多樣的家校共育活動,推動家校同步協調,形成合力。
會同縣一完小把家風建設擺在重要位置,組織全校學生與家長共建家規,相互監督,共同提升。“慢慢地,父母與孩子交流多了、陪伴多了,孩子也變得勤奮起來,主動承擔家務。”學校政教主任藍婷介紹,一紙約定的背后不僅是家長孩子行為的約束,更寄托了孩子對父母和家庭關愛的期待。
該校還精心打造了豐富多樣的家長課堂,邀請有專業背景和職業特色的家長走進學校,為學生傳授實用的生活技能和經驗。廚師家長傳播美食制作技藝、醫生家長講解保健知識、警察家長講解安全防范技能……學校根據學生身心年齡特點,制定持續性、系統性方案,讓家長教而有方、學生學有所獲。
堡子小學地處農村,校長唐少清充分發揮家長務農優勢,開辟勞動教育實踐基地,聘請家長作為指導老師,家校攜手讓學生在實踐中提升勞動本領、拓寬勞動知識面,培養他們正確的價值觀和良好的勞動品質。
“原來小學的氛圍也這么輕松快樂。我相信我家孩子也一定能邁著自信、從容的步伐走進小學。”這是會同縣第二幼兒園大班幼兒粟柏霖的媽媽和孩子參觀當地幾所小學后的真實感受。會同縣第二幼兒園開展“家長幼兒進小學”“家長開放日”“親子戶外研學”等活動,幫助家長樹立正確的“幼小銜接”理念,緩解家長育兒焦慮,家園雙向奔赴,共育花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