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燕
“雙減”政策實施以來,靖州苗族侗族自治縣(下稱靖州縣)教育局精準施策,不斷創新課后服務內容和形式,結合當地特色民族文化、學生智趣發展和健康成長需要,把特色課后服務變成滿足學生成長需求、改善教育質量的重要契機,遞交了一份富有實效的“教育答卷”。
特色課程,助力學生全面發展
下午三點半,土橋小學學生來到各個活動教室,歡聲笑語不斷。苗族歌鼟、苗鼓、竹竿舞……豐富而又有特色的活動課程,讓學校的課后服務成為孩子的精神營養餐,助力孩子全面發展、學校特色發展。
“我今天上了苗族織錦課。課上,我深入了解了苗族文化與歷史,我的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四年級學生楊景淇開心地說。
苗族織錦,以其繁雜的花紋和奪目的色彩深受人們喜愛,但也因其耗時的工藝,瀕臨失傳。為了傳承這一傳統手工技藝,土橋小學將苗族織錦編入學校課程,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學習苗族織錦制作。據悉,土橋小學《苗錦》榮獲省第七屆中小學藝術展演一等獎。
為全面提升學生素養,永平學校全面鋪開社團活動,讓師生動起來,讓校園活起來。“我們堅持以生為本,根據學生不同的興趣發展需求,打造了嘞嘞端民族合唱團、班哆哆舞蹈隊、尤克里里、剪紙、繪畫、泥塑、書法等文化社團,并開展了唱響校園、經典誦讀等活動,以實現核心素養和知識能力‘雙升。”永平學校校長黃保軍說。
近年來,為縱深推進課后服務多元化發展,靖州縣教育局建立了以“政府牽頭、部門聯動、社會參與”的發展機制。2023 年,該縣新增課后服務配套資金600 萬元,采取“一校一品”的模式,開發了《走進鍬里》《魏了翁詩詞》《我愛家鄉》《銀飾之美》等精品校本教材,組建苗鼓隊、苗族歌鼟隊、嘞嘞端民族合唱團等,創辦苗錦苗繡工作坊、銀飾之美工作坊等,教師們通過面對面傳唱,手把手傳授,傳承弘揚傳統文化,取得了良好的成績。
特色課堂助力孩子快樂成長。渠陽鎮芙蓉學校在全縣率先開設了感統訓練特色課程。“感統訓練課主要是多層面綜合性地從大腦、身體感知能力進行合理刺激,從而提升學生的整體學習能力。”
渠陽鎮芙蓉學校校長陳亮亮介紹,今年學校將“課后服務2 小時”轉化為“提質2小時”,把“三點半課堂”作為重要任務來抓。
如今,越來越多的“個性化課程”讓靖州學生在校“減負”并開闊了視野。
如何科學合理地開展課后服務,避免讓課后服務成為學生和教師新的負擔?靖州縣除充分發揮學校、教師和教育部門的主導作用外,還充分調動社會資源,形成多方參與、多元共治的課后服務工作新機制。
減量提質,讓教育回歸本真
“雙減”背景下,靖州各校在作業管理方面發力,精選作業內容、創新作業設計和優化作業實施,切實減輕了學生作業負擔,全面提高義務教育質量。
收看新聞科普類節目、閱讀課外讀物、做力所能及的家務事、參加體育活動……為了將教育和生活鏈接,土橋小學教師精心設計的綜合實踐性作業,讓孩子們在作業中增長了知識和見聞,增添了興趣和愛好,鍛煉了身體和思維。土橋小學校長黃洲云表示:“學生在學校不僅僅是學習知識,更重要的是讓他們從書面作業中解脫出來,有更多的時間來體驗生活,開闊眼界,真正得到全面發展,同時提升學生、家長的教育幸福感。”
永平學校制定了學生作業“減量提質”方案。“老師們主動減少作業量,把更多時間還給學生。”永平學校老師吳鳳椿說,“我們每天給學生布置的單科家庭作業控制在20~25 分鐘以內,很多初一初二年級的學生在校內就能完成當天的作業。”
翻開學生作業本,記者看到,該校老師根據當天上課的內容設計了分層作業,做到基礎、中檔、拓展合理搭配。
“尊重差異性。分層作業對不同學情的學生有不同的要求,學生可鞏固基礎、復習知識、探究提升,力求讓每一個學生學有所練、練有所得。”吳鳳椿說。
“我以前擔心作業減少會影響孩子的學習成績,現在我放心了。”學生家長胡女士表示,以前孩子寫作業慢,學習效率不高,現在孩子在學校能基本完成書面作業,回家后有更多時間自主學習,學習積極性明顯提高了。
“靖州始終把校內減負提質作為‘雙減工作的根本,真正把課后服務做成百姓贊賞、孩子受益的‘民心工程。”靖州縣教育局黨組書記、局長楊云表示,目前,靖州“雙減”工作28 項指標全部位于湖南省前列。
在讓教育回歸本真,讓孩子健康、幸福成長這條路上,靖州正奮力譜寫教育高質量發展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