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燕
在2023 年邵陽市首屆民族器樂大賽上,邵東市宋家塘小學榮獲3 金、3 銀、5 銅的好成績;今年暑假,該校副校長陳曾夫參與全國葫蘆絲巴烏特色學校校長論壇,捧回“國字號”招牌——“三星級葫蘆絲教學示范學校”……
一所農村學校如何在短短三年時間里,建成葫蘆絲特色學校?近日,記者走訪學校探尋其中的奧秘。
讓美育來到課堂
一所生源流失嚴重的農村學校,如何辦出特色?這是2019 年劉偉到宋家塘小學任校長后,思考得最多的問題。
劉偉和校務團隊曾嘗試在籃球、繪畫、古箏等藝體方面尋求突破,但都因缺專業教師、學生無基礎、家長熱情不高而告吹。
2021 年,有9 年音樂教學經驗的呂健鵬到校入職后,劉偉如獲至寶,立即找其長談:“聽說你善于吹奏葫蘆絲。學校打算以葫蘆絲藝術教育為載體,探索特色育人道路,歡迎你的加入……”
呂健鵬的到來,迅速填補了學校音樂教學的空白,也讓音色優美的葫蘆絲樂曲在學校響起。
隨著想學葫蘆絲的學生越來越多,劉偉意識到,普及葫蘆絲全靠呂健鵬一個人遠遠不夠。怎么辦?經研究,學校規定每周三第六節課為班主任學習葫蘆絲的時間,并將教師分成初級班和高級班進行分層教學,組建學校葫蘆絲教學班底。
為了讓葫蘆絲的學習真正進入課堂,2022 年,學校決定圍繞“12345”工作思路打造葫蘆絲特色校園。據劉偉介紹,“1”為“目標”,即打造師生參與面廣、水平較高、設施完備的葫蘆絲藝術教育特色學校;“2”為“兩高”,即學生高參與率、掌握高水平演奏技能;“3”是“三個構建”,即構建葫蘆絲藝術教育校本課程、教育隊伍以及葫蘆絲民樂教育品牌;“4”指領導、教師、學生、家長四方參與;“5”為“五個有”,有教師、有教材、有課時、有活動、有課題。
把自信植入心田
藍圖繪就,重在落實。校務成員與音樂教師集思廣益,創建“四個一”葫蘆絲課程模式:專業指導教師每半個月執教一節專業課,本校音樂教師每周執教一節常規課、每周一節課后服務社團課、每日一節20 分鐘的“葫蘆絲第二課堂”。
起初,這一模式的實施并不順利。有家長擔心孩子學習葫蘆絲會影響學業。“我女兒一諾學習葫蘆絲后,在一次次展示表演中,鍛煉了膽量,更自信了。”班主任徐秀林清晰地記得她與學生小李的家長溝通時的情景,她說:“或許是我的現身說法,小李如愿加入班級葫蘆絲隊伍。現在,小李是學校的演奏‘明星,學習成績也在穩步提升。”
如何讓孩子們更輕松地掌握葫蘆絲演奏技巧?“編輯一本合適的教材。”學校為音樂零基礎的鄉村娃編寫了電子校本教程《絲音之路》。
“我很喜歡樂器,只是以前沒有機會學。”一年級學生李瑞自告訴記者,“學校的葫蘆絲教程通俗易懂,雖然才學幾個月,但我已基本掌握葫蘆絲演奏的訣竅。”
2022年12月31日,學校舉辦“音悅少年,創美宋小”千人葫蘆絲吹奏展演活動,在全市引起轟動;今年5 月31 日,宋家塘街道中心學校舉辦“童心向黨·逐光啟航”2023 年“六·一”文藝匯演,宋家塘小學169 名師生同臺演奏《月光下的鳳尾竹》等四個曲目,給觀眾留下深刻印象……以葫蘆絲為突破口,學校的藝術教育有聲有色地開展起來。
從學習到表演,再到了解葫蘆絲文化,孩子們的心靈漸漸豐盈。如今,宋家塘小學已形成“人人會吹奏葫蘆絲、個個愛吹奏葫蘆絲”的濃厚氛圍。
讓藝術放飛夢想
“不用花時間和金錢到校外學,在校內就能輕松掌握一門音樂特長……歡迎就讀宋家塘小學。”今年秋季開學,一名家長在社交平臺曬出學校千人吹奏葫蘆絲的視頻,收獲了眾多點贊,甚至有城區學生家長留言表示,“想把孩子送到宋家塘小學就讀”。
從認識到重視、從普及到提高、從校內到校外、從怡情到怡性,宋家塘小學風雨兼程,換來了豐碩成果。回望學校葫蘆絲藝術教育發展歷程,劉偉感觸頗深:“贊譽激勵奮進,熱愛成就夢想。一支小小的葫蘆絲能讓學生感知音樂的魅力,去見識更寬廣的世界。”2023 年春季學期,學校學生人數從1049 名上漲至1150 名。
從去年開始,葫蘆絲考級熱吹到宋家塘小學。教師蔣巧云達到九級優秀水平、劉小麗達到八級優秀水平,學生王睿、曾一諾達到七級優秀水平……據不完全統計,學校有160 余名師生順利過級。
“感謝母校為我們打開了藝術大門,我們會繼續鉆研葫蘆絲演奏技巧,不斷提升演奏水平,爭取走向更大的舞臺。”不久前,初一學生龍宇晴與李堃晟結伴來到母校考級,言語間滿是對學校的感激之情,“考級不是最重要的,對我們來說,重要的是那段關于葫蘆絲的回憶、是那個因為熱愛葫蘆絲而做的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