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以良
深秋時節,南岳衡山祝融峰山腳,壽岳鄉紅旗小學校園被濃濃秋意包裹著。這是一所距離城區20 多公里山路的鄉村小規模學校,雖位置偏遠卻“五臟俱全”,教學設施設備與城區學校無異,被當地百姓譽為“最美山區學校”。
鄉村小規模學校,一直被形象地比喻為教育系統的“神經末梢”。如何打通這“最后一公里”,實現城鄉教育優質均衡發展,讓農村孩子在家門口享受更優質的教育?近年來,衡陽市南岳區大膽探索鄉村小規模學校優化提質改革,創新管理體制機制,賦予學校辦學自主權,一所所“小而美、小而優、小而精”的鄉村小規模學校,正呈現出和諧向上、朝氣蓬勃的全新氣象。
優化提質,校園靚起來
“學校建得真漂亮,離家又近,孩子在這里上學很方便。”11 月2 日下午,在紅星小學校門口,幾名來接學生放學的家長高興地討論道。
紅星小學曾是南岳區萬福中心學校管轄的一個鄉村小規模學校,由于教學資源相對較差、師資力量弱,不少家長選擇將孩子送到城區就讀。為了推動城鄉教育均衡發展,幫助鄉村小規模學校辦出活力與特色,南岳區在2022 年5 月議教工作會議中明確提出,要大力推進教育體制改革創新,積極推動教育管理扁平化改革,將辦學自主權還給鄉村學校。2022 年9 月,乘著這股改革東風,紅星小學實現了自主辦學,一改過去落后的面貌。
“區教育局投入近60 萬元,對學校進行全面翻新和提質改造。”該校校長趙浩一邊介紹一邊帶記者參觀修葺一新的教學樓、設施先進的教師公寓和創意滿滿的文化墻,“以‘改薄為契機,學校深入開展校園文化建設,分區開發了體育運動、傳統文化、廉潔主題的文化墻,讓每一面墻壁都會說話,用文化引領孩子快樂成長、打造活力校園。”
曾經,小規模學校活力不足、生源逐年減少一直是南岳區教育發展的痛點。近年來,南岳區累計投入小規模學校建設資金200 余萬元,對當地5 所偏遠小規模學校實施全方位提質改造;同時,籌集愛心善款近60 萬元,為全區所有鄉村小學1335 名在校學生捐贈校服6675 套。煥然一新的校園贏得了當地老百姓的一致稱贊,系列關愛舉措也讓他們看到了政府對偏遠山村孩子的重視與關愛,不少家長不再“舍近求遠”,家門口上好學逐漸走進現實。
深入教研,教師動起來
在南岳區,小規模學校曾經因教師年齡偏大,學生人數少,接觸專業指導機會少等因素,導致教研氛圍不濃、教育質量相對薄弱。2022 年,根據南岳區教育管理扁平化改革要求,各小規模學校的師資由教育部門統一調配、統籌安排,按照老、中、青教師均衡配比,改善了從前鄉村學校教師老齡化占比大、學科分配不均衡等現象。
如何激活鄉村教師這池春水,以優質師資助推優質教育?“區教育局以全員推門聽課教研活動為契機,查擺問題、進行指導,幫助小規模學校教師更新教育理念、優化教學方法。同時,從每所小規模學校選拔推薦優秀青年教師進入區學科教研組,以點帶面幫助青年教師快速成長。”南岳區教育局教研室負責人陳麗華介紹,全員教研,讓老教師更有危機感、緊迫感,也激發了青年教師的教學熱情。
“以前確實部分教師有‘躺平思想。”新村小學校長閔靜透露,在全員教研的推動下,校園發生了不少變化:“年近退休的教師學會了多媒體教學,以前不想當班主任的老師現在主動‘挑大梁。老中青教師相互學習,你追我趕,教育熱情得到充分釋放。”
在樟樹橋小學數學教師譚曼華看來,學科教研組為鄉村青年教師提供了一個相互學習、共同發展的平臺。“每次區域教研中,我們和城區教師一起交流、共同研討,吸收他們優秀的教學經驗和先進的教學方法,又將這些新理念新方法帶入到本校,全員提升共同進步。”
特色辦學,學生樂起來
改變的,不只有教師。
在衡岳小學教學樓一角,有一張醒目的陽光體育達人榜,設有“大顯‘繩通”和“球球大作戰”兩項榮譽稱號,每周從各年級評選出一名跳繩或球類運動的體育小達人。每日陽光大課間,該校學生爭相比拼跳繩、學習喜歡的球類技藝,陽光與活力盈滿校園。
鄉村學校的孩子也要站上德智體美勞的多彩舞臺,這是校長任星的教育期待和愿景。2022 年9 月,衡岳小學實行自主辦學后,她大刀闊斧推進教學管理改革,充分發揮校內外資源,為學生提供了書法、剪紙、舞龍等多彩豐富的課后服務特色課程。
“我報名加入了快板口才班,通過練習,我發現在臺上發言不再是一件令人恐懼的事情。”五年級學生劉雅靜曾經是個性格靦腆、不愛說話的女生,在學校開設的快板口才課程里她愛上了朗誦,逐漸找到自信。今年10 月,她主動報名當地社區的重陽節展演活動,一首詩朗誦贏得了全場觀眾的掌聲。
“小規模學校不僅在保障兒童受教育權利中起到了兜底教育公平的重要作用,更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關鍵一環,是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的重要民生工程。”南岳區教育局黨組書記、局長聶德明表示,近年來,南岳區加快補齊教育短板,加大力度辦好小規模學校,不斷縮小城鄉教育差距,推動城鄉教育優質均衡發展,促進教育公平,讓城鄉孩子共享一片藍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