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項目簡介】
江蘇省華羅庚中學積極響應國家大力弘揚科學家精神的要求,梳理以杰出校友華羅庚為代表的校友群體精神品格,傳承熱愛祖國、自強不息、精勤不倦、獻身事業的華羅庚精神,于2021年成功立項了江蘇省中小學生品格提升工程項目“賡續華羅庚精神的浚源養品行動”。該項目通過構建以賡續華羅庚精神為目標的文化浸潤場域、創設以師生互勉共生為前提的多元德育主題活動、創新以培養學生優秀品格為重點的立體課程體系、建構以提升學校德育品位為宗旨的多維評價體系來涵育學生品格,走出了一條精神傳承教育的新路。
摘要:江蘇省華羅庚中學深化對科學家精神的校本理解,通過建構賡續華羅庚的精神場域、完善德育課程體系、拓展學生自主發展路徑、建立“三制”導育體系和“八品六維三制”評價體系,推動華羅庚精神的傳承落地生根,實現了學生品性的涵養、品德的滋養、品格的培養。
關鍵詞:科學家精神;華羅庚精神;中學德育
中圖分類號:G416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9094(2023)20-0030-05
*本文系2021年江蘇省中小學生品格提升項目“賡續華羅庚精神的浚源養品行動”的研究成果。
收稿日期:2023-03-28
作者簡介:王志剛,江蘇省華羅庚中學副校長,高級教師,常州市特級教師后備人才。
華羅庚精神源自生生不息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當代中國科學家精神的集中體現。近百年來,江蘇省華羅庚中學先后走出了“兩彈一星功勛”錢驥、紅外物理學家湯定元院士、地球物理學家孫樞院士、低溫物理學家周遠院士、藍領精英鄧建軍等一大批優秀人才,歷屆校友傳承的愛國奉獻、責任擔當、勵志勤奮等精神,是砥礪學生品格的文化源泉。
一、“浚源養品行動”的實施背景
加強中學生思想道德教育需從學生精神成長入手,從解決當下影響學校發展的問題著手,形成與時代合拍、與學校實際情況契合的培養目標。
(一)精神傳承之需
習近平總書記在召開科學家座談會時指出,要繼承和發揚老一代科學家艱苦奮斗、科學報國的優秀品質,弘揚“兩彈一星”精神,堅持國家利益和人民利益至上,以支撐服務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建設為己任,著力攻克事關國家安全、經濟發展、生態保護、民生改善的基礎前沿難題和核心關鍵技術。華羅庚生在金壇,畢業于華羅庚中學,是中國乃至世界科學家的杰出代表,為中國科學事業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在新的時代背景下,學校賡續以華羅庚為代表的校友身上的愛國精神、自強精神、科學精神、奉獻精神,使科學家精神更貼近學生發展,在傳承科學家精神的同時,使華羅庚精神的內涵不斷豐富和充實,煥發出時代活力。
(二)學校發展之需
在德育管理的日常反饋中,學校發現,部分學生缺少生活自理能力,學習缺少自信心,行為做不到自律,為人不能時常自省,特別缺少自強不息的品格,遇到挫折時自怨自艾、萎靡不振。我們省察學校德育工作方式,發現依舊存在簡單說教,將思想觀念生硬灌輸給學生的現象。這種刻板的形式弱化了德育功能。為了讓學生能主動追求精神價值,將日常所受教育轉化成一種意識、一種理念、一種修養,學校研究以華羅庚為代表的校友群體的精神品格,以疏浚深厚的文化淵源、挖掘豐沛的精神資源來促使學生志存高遠、情理兼修、勇于開拓、勤于實踐,從而推動學校的高質量發展。
(三)學生體驗之需
開放的互聯網時代,各種意識形態、價值觀念、社會風氣在互聯網中共存,良莠難分。部分中學生對互聯網高度依賴,對社會的焦點、熱點、深層次的社會問題不能進行全面、科學的分析,對社會問題容易產生理想化、簡單化、去現實化的認識。學校要培養適應時代發展趨勢的健康青年,就要構建多元化、體驗式德育體系。而華羅庚等校友及其事跡是學生身邊最可親的人和故事,華羅庚精神是莘莘學子直接可觸可感的文化,是值得探究和唱響的精神名片。
二、“浚源養品行動”的核心概念
根深者葉茂,浚源者流長。作為學校百年文脈的華羅庚精神,正是學校百年亦青春的不竭源泉。
(一)華羅庚精神
《關于進一步弘揚科學家精神加強作風和學風建設的意見》中闡釋了科學家精神:胸懷祖國、服務人民的愛國精神;勇攀高峰、敢為人先的創新精神;追求真理、嚴謹治學的求實精神;淡泊名利、潛心研究的奉獻精神;集智攻關、團結協作的協同精神;甘為人梯、獎掖后學的育人精神。科學家精神是科技工作者在長期科學實踐中積累的寶貴精神財富。學校將科學家精神進行了校本化理解,總結華羅庚精神的四方面內涵,即胸懷祖國、服務人民的愛國精神,精勤不倦、逆境不屈的自強精神,勇于求真、嚴謹治學的科學精神,甘為人梯、立志事業的奉獻精神。華羅庚精神是科學家精神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以華羅庚為代表的校友群體的精神寫照,其源自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植根于近百年來救國圖存的金壇紅色文化和追求卓越的校友群體的先進思想文化,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區域特點和時代特征。
(二)浚源養品行動
源即源頭,是學校百年積淀的“華羅庚精神”。浚源就是疏浚深厚的文化淵源、挖掘豐沛的精神資源。養品即涵養品性、滋養品德、培養品格。浚源養品就是梳理以華羅庚為代表的校友群體精神品格,大力弘揚華羅庚精神,賡續他們身上的愛國精神、自強精神、科學精神、奉獻精神等,幫助青年學子形成有理想、肯擔當、勤發憤、善創新的優秀品格。
三、“浚源養品行動”的實施路徑
圍繞華羅庚精神傳承的浚源養品行動從德育資源的開發、德育路徑的拓寬、德育課程的豐富、實踐范式的創新、評價體系的完善等幾方面著手,使學生的品格得以進階提升,推動了學校的高品質發展。
(一)有效整合環境資源
在校園環境改造過程中,學校特別重視校園物化環境的人文性,力爭做到圍繞華羅庚精神的傳承強化地表文化、空間文化的建設,著力提升校園物型文化品質。
首先,學校成立了華羅庚精神研究中心,組織師生對杰出校友的成長歷程開展系列研究。通過在研究中心的集中研修,學生切實體悟到華羅庚精神的形成過程。研究中心定期開設校友講堂、開展學術沙龍,讓學生了解杰出校友的事跡,感悟杰出校友的情懷,推進華羅庚精神在學校的傳承創新工作。其次,學校優化整體空間的布局,為學生腳踏實地的求學行動提供耳濡目染的文化氛圍,為學生營造在仰望星空、追夢行動等活動中寄托詩意和遠方的文化場地。學校建構的空間文化坐標,為建筑物賦予華羅庚精神的內涵,形成“一園”“兩館”“三廳”“四場”“五樓”的校園空間,而每個空間都是學生追逐夢想、展翅飛翔的精神領空。此外,學校建有南北兩大文化長廊,南部長廊以華羅庚雕塑為中心,以大禮堂為底軸,呈現半回字型,連接教學樓,象征著青年的傳承與未來;北部長廊呈數學符號“π”走向,連接了圖書館、地質館,指向本地區地標建筑,象征著青年的奮進與活力。長廊集中展示學校的系列化德育活動,是“浚源養品行動”的重要展示平臺。
(二)巧妙組合實踐活動
學校以學生自主德育建構活動、師生共勉育人活動、師長輔助實踐活動的方式,拓寬華羅庚精神傳承的活動設計。
學生自主德育建構活動是指學校以“浚源養品”為大主題,以“筑夢·規劃”“筑夢·征程”“筑夢·啟航”為三階段小主題,建立了涵蓋三個年級的學生自主教育體系。一年級旨在引導學生從“人與自我”的角度思考人生,側重傳承華羅庚的愛國精神,培養學生學會生活、健康成長、獨立自主的品格;二年級旨在引導學生從“人與他人”的角度思考人生,傳承華羅庚的自覺精神,培養學生學會學習的同時,養成服務他人的品格;三年級旨在引導學生從“人與社會”的角度思考人生,傳承華羅庚立志事業、甘為人梯的精神,培養學生在奮斗中形成善于合作、勤于協作的品格。
師生共勉育人活動是指在建黨節、抗日戰爭勝利紀念日、國慶節等節日期間,學校開展激蕩愛國情懷的紅色紀念活動,組織師生重走華羅庚求學路,引導學生傳承華羅庚精神;在春節、清明節等傳統節日期間,學校開展基于民族精神理解的師生活動,引導學生主動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大力弘揚中華傳統美德,增強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學校還通過校友故事宣講等形式,結合“求真農場”的勞動實踐,激發學生形成勞動創造生活、科學創造未來的認識,培養學生熱愛勞動、學會勞動、珍惜勞動成果的品質。
師長輔助實踐活動是指學校內聘優秀教師參與華羅庚精神傳承的研究工作,推進華羅庚精神向學科教育、社團活動滲透,充分發揮學校文化育人的作用,提升學生的人文素養和科學創新意識;外聘社會專業人士、大學教授等組成講師團,形成華羅庚精神宣傳和研究的校內外聯動機制。校內外師長講授華羅庚的故事,分析科學原理,展示實踐操作技能,培養學生的科學品質和實踐能力,使之成為具有實干興邦、創新強國理念的新時代中學生。
豐富多彩的活動,給予學生更多的自主設計、組織、主持活動的機會,發揮他們的自主性,讓學生在活動中發現自我,錘煉品格,在服務社會、幫助他人的過程中感悟華羅庚精神,實現華羅庚精神的傳承。
(三)有機融合課程設置
學校堅持課程育人的理念,進一步挖掘學校、社區、企業、大學等多種資源,通過校內精品項目、省級課程基地,校外茅山新四軍紀念館、華羅庚紀念館和南京大學、東南大學等高校實驗室等實踐基地,搭建多維育人框架,構建立體育人平臺,重構學校德育課程體系。學校重點建設旨在充分發展學生個性特長、充分挖掘學生內在潛能的具有多樣性、可選擇性,融通科學與人文的三個維度的課程體系,包括以思維品質為培養目標的拓展課程、以公民素養為培養目標的思政課程、以實踐能力為培養目標的綜合課程。
在拓展課程方面,學校從學科育人角度出發,通過整體設計,挖掘各學科育人功能,加強學科拓展課程建設,突出家國情懷、通變意識。拓展課程包括三部分:一是學科競賽培訓課程,錘煉學生的創新能力;二是學科前沿課程,指導學生學習探究學科前沿問題,解析在人生發展方向和學習發展方向上的諸多問題;三是大學先修課程,鍛造學生的協作能力。這些課程從多維度指向品格進階提升的錘煉和鍛造。
在思政課程方面,學校在培養學生豐滿人性和獨特個性的基礎上提升學生的創造性,主要包括五個方面:一是通過誦讀社、“天籟”樂團等社團活動,積淀學生的人文底蘊;二是通過恒毅遠足、綜合實踐、校園“微馬”等活動,鍛煉學生的堅強意志、團隊精神和自主策劃、自主管理能力;三是通過成人儀式、“覺醒年代走進華中”等活動,培養學生的擔當品質;四是通過生涯規劃講座、職業理解演講比賽、模擬面試會等活動,培養學生的理想信念;五是依托口述校史團、模擬政協、校友訪談等,為學生搭建交流平臺,培養學生的協作能力。
在綜合課程方面,學校致力于為學生的終身發展奠定基礎,積極建構學術型、社會型綜合課程。有與省內高校、本地區的企事業單位合作開發的人文修養、科學素養、身心健康和生活技能等活動課程,指向學生熱愛祖國的情感激發;有依托課本劇展演、模擬聯合國、模擬政協等綜合活動,指向甘為人梯精神的弘揚;有以理科綜合實驗為基礎開設的創新性綜合性實驗課程,指向學生求真態度的培養;還有以STEM教育為核心的綜合課程,培養學生科技、人文和藝術和諧發展的能力,讓學生體悟自強不息的精神。
(四)多元構建導育體系
為系統有效地推進德育功能的轉化,學校構建了“導師制”導育工作機制。導師制包括三個維度,分別是學長制、師長制和顧問制。學長制是指聘請畢業十年內的優秀學生,由他們定期到各年級進行社會實踐的宣傳和引導,分享往年活動中的體驗、經驗和教訓,與各年級學生自主管理團隊一起研究、改進實踐活動方案。師長制是指一個班級聘請1名首席師長協助班主任工作。首席師長一般由工作經驗豐富、組織協調能力強的教師或在某一方面術有專攻的社會人士擔任。顧問制是指學校聘請德藝雙馨的大學教授、企業精英、中學骨干教師擔任學生發展顧問,參與“華羅庚精神研究室”工作,指導學生的綜合實踐教育活動。
圍繞“導師制”導育工作機制,學校以《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為指導,改變“學科本位”和“知識本位”的目標,以培養“全面發展的人”為理念,加強對學生的學業規劃、心理疏導和思想品格三方面的內容建設,教會學生怎么面對生活、調整自己、適應社會,幫助學生提高健康生活素養,開發身心發展的潛能,塑造健全的人格,增強社會適應能力。首先,學校為適應信息化時代的教育,革新教育理念,把教育目標從當下的高中校園學習調整為關注學生的終身發展,努力通過高中三年的思想教育,為學生的人生打好基礎,讓每一個學生在高中三年的學習生活中,實現適應未來社會對人才培養需要的真正成長。其次,學校調整了思想教育的體系框架和策略方法,為每一個學生制定了動態差異的成長方案,學習主體從群體走向個體,在實現班級所有學生思想教育一起發展的同時,確立每個學生的成長目標,為個別學生提供差異化的“營養套餐”,幫助學生實現“齊步快跑”。學校還以檔案制度規范管理、家訪制度協調發展、談心制度累積經驗、培訓制度維系擴充、考核制度推動發展等方式進一步完善學生發展的“導育”工作制度。
(五)持續完善評價體系
精神不老,文化常新。作為一所百年名校,學校始終著眼于學生的可持續發展和卓越發展。學校堅持“五育”并舉,培養學生成為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時代新人,在此過程中,科學的人才培養評價體系必不可少。學校堅持“一體兩翼”的評價內容、三向協同育人的評價機制、六大表彰榮譽的評價獎勵、八大品格素養的評價維度,逐步建設完善“八品六維三制”的學生評價體系。
“一體兩翼”中的“一體”指華羅庚精神,“兩翼”指文野兼備。“文”即文化素養、文明修養,“野”即強健體魄、曠野思維。“一體兩翼”促使學生沿著華羅庚的成才軌跡,成為合格的華中人、守正的中國人、合作的世界人。
“八品六維三制”中“八品”指華羅庚精神品格的八個方面:有理想、肯擔當、能自主、勤發憤、勇求真、善創新、會合作、真無私。它們共同指向學生品格的形成,對應這八個品格,學校設立了六個維度的獎項:品格高尚獎、學業優異獎、陽光運動獎、尚美才藝獎、勞動創造獎、華羅庚獎。“三制”是學生自評、互評、他評三向協同育人的評價機制:以學生自評引導學生的自我觀察,促使學生對照評價標準來審視自己;以學生互評引導學生正視他人的觀察與判斷,能促使學生相互審視,進行橫向比較;以學長評價制、導師評價制、顧問評價制來拓寬他評,同時聘請家長、社區人員加入他評,推動全員育人協同機制的發展。
“八品六維三制”學生評價體系,從不同維度建立健全多元立體的人才評價體系,使學校的各類各級優秀人才品格盡善、風流盡顯、才能盡現。
華羅庚中學擁有得天獨厚的華羅庚先生等名人資源,為學生品格提升提供了真實的正向能量場。通過“浚源養品行動”,學校進一步整合當地特色名人資源,探索實踐新的德育途徑與策略。隨著德育路徑的拓寬、德育機制的完善,學生理想擔當、自主發憤、求真創新、協作無私等品格獲得全面提升,一批有根有為、敢為人先的青年奮斗者,科技強國的奉獻者,良好社會風尚的引領者,崇高品格的踐行者正在茁壯成長。
責任編輯:殷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