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項目簡介】
江蘇省太倉高級中學積極傳承發揚教育家、老校長唐文治先生“第一等品行砥礪第一等人才”的教育理念,在新時代自覺擔負起“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使命擔當,成功立項2021年江蘇省中小學生品格提升項目“涵育新時代青年科學家精神的學習共同體實踐”。該項目以新時代青年“科學家精神”的課程融創行動作支撐,基于溫格的實踐社團理論,加強“專家對話體”“朋輩共同體”“家校共同體”三個學習共同體建設,構建培育科學家精神的學習共同體范式。項目通過實踐研究,轉變了教師教學方式,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挖掘學生學習潛能,引領學生多樣高效學習、多元發展,不斷提升學生的科技素養和家國情懷,為學生的未來發展奠定堅實基礎。
摘要:江蘇省太倉高級中學在涵育“敬”“毅”“精”科學家精神的新時代青年學習共同體建設中,注重各項育人工作的協同協作、同向同行、互聯互通,通過“專家對話體”“朋輩共同體”“家校共同體”三個學習共同體建設,從不同角度落實新時代培養科學家精神的新要求,促進學生傳承我國老一輩科學家精神,提升品德、素質、能力,指向學生的未來發展。
關鍵詞:科學家精神;學習共同體;中學德育
中圖分類號:G416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9094(2023)20-0035-05
*本文系2021年江蘇省中小學生品格提升項目“涵育新時代青年科學家精神的學習共同體實踐”的研究成果。
收稿日期:2023-07-17
作者簡介:高華,江蘇省太倉高級中學德育副校長,蘇州市語文學科帶頭人。
2019年5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進一步弘揚科學家精神加強作風和學風建設的意見》,提出要在全社會形成尊重知識、崇尚創新、尊重人才、熱愛科學、獻身科學的濃厚氛圍。2020年9月11日,習近平總書記在科學家座談會上指出,“科學家精神是科技工作者在長期科學實踐中積累的寶貴精神財富?!绷暯娇倳浿攸c強調了愛國精神和創新精神:“科學無國界,科學家有祖國?!?023年5月,教育部等十八部門聯合印發了《關于加強新時代中小學科學教育工作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指出:科學教育是提升國家科技競爭力、培養創新人才、提高全民科學素質的重要基礎。江蘇省太倉高級中學積極響應黨和國家的號召,結合“以科技創新教育為特色的高品質高中”的辦學特色,圍繞“敬”“毅”“精”構建學習共同體,提升學生的品格,培養涵育科學家精神的新時代青年。
一、從理論到理念:學習共同體建設的邏輯理路
涵育新時代青年科學家精神的學習共同體實踐,目標是培養新時代青年,具體載體是科學家精神,主要方式是學習共同體。學習共同體以學習共同的知識和完成共同的任務的形式促進學生全面成長。
(一)學習共同體的內涵
學習共同體是共同體的一種類型??v觀共同體的發展歷史,其概念的內涵和外延一直處于不斷變化之中。佐藤學繼承了杜威的“共同體”理念,借鑒內爾·諾丁斯的“關懷倫理”、意大利的瑞吉歐教育方法以及芬蘭、新加坡等國的教育方法,在日本的公立學校進行學習共同體的理論和實踐探索,并提出了以“傾聽”為核心的學習共同體建設思路。有學者認為:學習共同體是指在班級教育活動中,以共同愿景、價值和情感為基礎,以真實任務為核心,師生、生生之間持續、深層合作和互動,共同成長、共同進步的學習組織與精神追求。學習共同體既是一種組織與實體,更是一種意識與精神[1]。這個定義以班級為單位,更符合我國實際情況。
(二)學習共同體構建的理論依據
溫格在《實踐社團:學習型組織知識管理指南》中提出,只有當學習成員之間建立了一種相互影響、共同學習的關系時,這個社團才能被稱為實踐社團。實踐社團具有擁有共同愿景、組織社群活動、持續行動三個基本特征。實踐社團的含義與學習共同體的內涵是相近的。溫格的實踐社團理論對學校的學習共同體建設實踐具有重要的指導價值:首先,共同體成員需確立共同的愿景,這也是共同體“共”的本質,即明確其共同的目標,以及目前發展狀況與目標之間的差距;其次,共同體成員需基于現狀分析,明確分工,協作努力,充分發揮自己的特長,定期進行對話;再次,共同體成員及時分享資料,充分利用匯集的資源,并挖掘其他相關社會資源,支持共同體成員全員、全面發展,實現“整體大于部分之和”的效果;最后,共同體成員需定期對共同體的成長進行批判性的反思和評價,進行自評(成員個人)、互評(共同體成員間)和他評(共同體外成員,如同伴、教師或家長),通過評價反饋,共同體成員不斷調整行動的方向和節奏。
(三)學習共同體建設的基本理念
在共同體建設的過程中,學校著重開展協作學習、道德學習、榜樣學習和朋輩學習,發揮群體動力作用[2],促使學生通過交流和分享各種學習資源而相互影響、相互促進,實現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落實到具體思路上,則包括學生共同完成挑戰性任務、開展合作與反思兩個方面。
挑戰性學習任務對個體來說具有較大的難度,需要學生協作和互助來完成。挑戰性學習任務分為必修和選修兩個板塊,必修包括8個“一”,即:精讀一本科學家傳記,完成一個科學小實驗,模擬一次科學成果發布會,撰寫一篇科技論文,申報一個科技小課題,制作一張科技小報,舉辦一次科技論壇,到社區進行一次科普宣講。選修包括閱讀類和實踐類2大類。其中,閱讀類包括閱讀婁東院士和國家棟梁科學家的人物傳記,閱讀科學家的其他文獻和科普資料。實踐類包括講述一段科學家的故事,并說說啟示;小組合作模仿表演科學家人生經歷中的一個體現科學家精神的重要片段;小組合作采訪一名杰出校友并做好記錄;撰寫一篇突出“敬”“毅”“精”科學家精神的研究報告并進行班級分享;基于“敬”“毅”“精”的科學家精神規劃自己的未來。在完成每個挑戰性學習任務的過程中,教師需要引導學生合作交流和反思,設計具體的反思任務單,包括:基本信息(團隊成員姓名、性別、年級等信息)、任務選擇(選擇的任務內容,選擇實施這個任務的背景等信息)、意義審辯(對選擇任務蘊含的“科學家精神”進行具體分析和意義審辯,明確具體的品格提升點)、過程方法(記錄任務實施的過程以及用到的方式方法)、反思內生(完成任務后進行反思、對任務做得好的地方和值得改進的地方進行說明,提出改進措施和建議)。挑戰性學習任務的實施和任務完成后的反思,體現了學習共同體的內在價值和理論意義。
二、從理念到行動:學習共同體建設的實踐路徑
以“科學家精神”習養的“學習共同體”,“學習”主要指認知學習、情感學習和場景浸潤學習,“共同體”主要包括專家對話體、朋輩共同體、家校共同體。“學習共同體”通過專家精神感召、朋輩相互習染、家庭成員真實場景耳濡目染為習養“科學家精神”提供有力支撐。
(一)專家對話體:專家課程引領學生感受科學魅力
《意見》指出:“推進基于探究實踐的科學教育,激發中小學生好奇心、想象力和探求欲,培養學生科學興趣,引導學生廣泛參與探究實踐,做到學思結合、寓教于樂,自覺獲取科學知識、培養科學精神、提升科學素質?!薄兑庖姟愤€倡導用好學習主陣地和社會大課堂。
江蘇省太倉高級中學充分利用地理位置的優勢,加強與在太倉的中國科學院上海技術物理研究所、西北工業大學長三角研究院等科研院所以及南京大學、斯坦福大學沈康實驗室、上海知氏教育等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合作。
一是豐富教師資源,開展“專家進校園”系列科普活動。組建由兩院院士領銜,學科帶頭人、高水平教師等組成的教學團隊,引進西北工業大學長三角研究院的優秀師資以及科技力量,邀請西北工業大學的師生來學校給學生開設普惠類的STEM課程。學生在高水平教師的引領下,激發科學興趣,感受科學價值,培養科學精神,形成了正確的科學價值觀念與科學探索精神。從而提高了科學思維和創新能力,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樹立遠大理想,為未來成為能夠為國爭光、為民族復興大業做出貢獻的國家棟梁之材奠定基礎。比如,學生在西北工業大學長三角研究院考古學專家的講座中,不僅了解了考古的方法與過程、意義,而且認識到考古需要運用一些高科技的手段,了解到專家們用航空航天儀器分析文物結構和有機殘留物。科技考古與傳統考古結合,給新一代年輕人提出了新挑戰——如何將文理科打通。在這樣的講座之后,學生認識到做一項工作要運用由不同學科知識構建的知識網絡,僅僅學習自己感興趣的科目,為了應試而學習是不夠的,要學會發現不同知識點的相通之處,力求融會貫通,也要融入生活中的知識積累和自己對問題的看法,才能成為對國家建設有貢獻的全方位人才。
二是加強課程建設。如與西北工業大學全面展開合作,全面構建“飛天—志遠”科技特色課程、“空天地?!闭n程;和南京大學合作,邀請多位兩院院士和學術專家,開設“科學之光”系列通識課程。這些課程瞄準未來,圍繞最前沿的科學研究,通過具體內容引導學生了解科學進步對于人類生活、社會發展產生的巨大影響,以及未來科學進步和人類發展將會面臨的問題和挑戰。豐富的課程使學生感受到人文與科技的樂趣、奇妙與活力,拓展了學生對科學家精神內涵的理解。
(二)朋輩共同體:揚長補短提升學生的合作能力
“朋輩共同體”是指通過朋輩互助等方式,使每個學生既能得到自我成長,又能互幫互學互助互促,推動學生集體共同成長的組織。學校的學習共同體建設借助“朋輩教育”的理念,開展團隊挑戰學習、導師項目學習和家長引領學習。即學生之間基于共同感興趣的問題,組建社團,解決問題;教師作為導師,帶領學生,讓學生分工協作完成項目;家長根據自己孩子的情況,自發組成小組,基于自己的職業特長對學生進行引領。
例如,學校有一年一度的校園科技文化藝術節活動傳統。每年都組建活動節領導小組,緊緊圍繞科技活動節主題,開展形式多樣、主題鮮明、內容豐富、健康向上的系列科普活動,包括機器人動力爬坡比賽、橋梁制作比賽、電子技術制作比賽等科技創新類比賽。教師精心組織,細心策劃,認真實施,學生也通過參加各項活動提升科學素養。每個月每個學科還會有自己的學科月活動:物理學科月、化學學科月、生物學科月等,學科老師帶著學生一起開展有趣的科學實驗活動,學生也會積極參與其中,設計作品在連廊展示。
(三)家校共同體:擴充科學教育資源,增強科技教育感染力
家庭教育對孩子的成長具有重要的作用和價值,學校在培育科學家精神的過程中專門設置了家校共同體板塊,從科普與實踐兩個角度組織了系列活動。
1.科普:家長進課堂
家長進課堂是學校“五育”并舉、提升學生品格的重要載體,是家校攜手、助力學生健康成長的平臺之一。科學教育資源廣泛分布在各個部門、領域、行業,學校在現有科學教育資源和工作機制的基礎上,積極引入家長資源,實現科學教育資源最大化利用。
為進一步探尋“家校合育”的教育途徑和方法,促進學生健康全面發展,自2020年10月以來,學校分年級舉辦了家長進課堂的系列活動,邀請家長走進課堂,為孩子們上一節課。在家長的支持下,學校邀請了從事不同行業的家長代表,包括醫療衛生、公安、稅務、化工、機械制造、計算機、教育文化等。在分享前,學校明確家長課堂主講人分享的主題。例如,可以從自身成長的角度介紹現在從事的工作(科技類)的主要內容和需要具備的技能有哪些,需要的對口專業是什么;還可以從社會環境的角度介紹本行業的情況,播放高新科技公司的宣傳片,暢談對未來某個科技領域或行業的發展趨勢的認識,以及對學生的建議。家長向同學們介紹不同類別職業的工作內容和特點,幫助同學們開拓視野、提升職業認知力。
家長進課堂活動,不僅加強了家校聯系,構建了“家庭學習共同體”,充分發揮了家校合力的積極作用,更使學生對社會科技進步與未來發展有了更多更深入的了解。
2.實踐:親自進現場
時空拓展的形式豐富多樣,既可以是全校學生共同參與德育活動,還可以將家庭教育、社區教育的優勢帶進學校教育之中,突破校園甚至所在城市的空間,引導學生用腳步丈量世界,在合作、交流、實踐中了解科技發展建設的日新月異。例如,在假期德育實踐中,學校鼓勵學生從問題出發,充分利用假期時間充裕、家庭資源靈活的有利條件,通過家長陪同參觀大學、科技館、展覽館、博物館等方式進行科技研學、職業體驗等,拓展有限的教育空間。有的學生和父母一起參與社區組織的參觀“吳健雄墓園”活動,通過實地走訪、社區講解、親子交流、查閱書籍的方式,更好地領悟科學家精神。學生在參觀后寫下了這樣的感悟:“吳健雄的事跡讓我懂得了一個道理:要保持一顆求知的心,一顆進取的心,一顆愛國的心,要熱愛學習,主動學習,善于學習。知識是無窮無盡的,感悟它帶給你的歡樂。如果你去理解它,它就會理解你,讓你汲取它的精華。我們還有很多的時間,很多的精力,只有踏踏實實從現在開始好好學習,才能為祖國做出貢獻,為祖國爭光。”有些學生則利用家庭會議的方式,家庭成員間彼此交流感受,暢談理想與規劃。通過社區、實踐基地、家庭多方位的時空探索,學生的體驗無疑更加深刻,更能將科學家精神內化于心。
隨著學習共同體建設的深入推進,學校在保持傳統優勢的基礎上,展示了學校的獨特風貌,彰顯了學校的辦學水平,對本地區的教育發揮了良好的引領作用。學校先后成為“十四五”首批江蘇省科學教育綜合示范學校、“蘇州市青少年數字公民培育計劃”項目學校、蘇州市拔尖創新人才培養實驗學校,連續多年在區域內中小學學校教育特色建設評估考核中獲一等獎。學生在多項活動中斬獲國家級和省市級獎項,5名學生入選“2022年江蘇省中學生科技創新后備人才培養計劃”。
未來,我們面對的是不確定的世界。學校為學生搭建多元發展平臺,讓學生全面發展,用自己確定的能力來面向未來的不確定性,培育具備科學家潛質的青少年群體,為我國加快建設成科技強國夯實人才基礎,這也是培育科學家精神的學習共同體的目標及價值所在。
參考文獻:
[1]潛偉.科學文化、科學精神與科學家精神[J].科學學研究,2019(1):1.
[2]鐘志賢.知識建構、學習共同體與互動概念的理解[J].電化教育研究,2005(11):23.
責任編輯:殷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