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 潔
泛在學習是指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任何形式下進行學習的一種學習方式。它利用現代技術和網絡,為學習者提供了更加靈活和個性化的學習方式,提升學習的效能。同時,泛在學習也給教育者和學習者帶來了挑戰。學習者需要適應新的學習環境和學習方式,提高自主學習能力和信息素養。《拓展空間》欄目作為統編初中道德與法治教材的創新欄目,融合了學科教學的政治性、思想性、綜合性和實踐性等特征,是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師推進泛在學習的有效抓手。然而在實際教學中,部分教師對《拓展空間》欄目的重視和運用程度還不夠,或視而不見,或蜻蜓點水流于形式,或苦于缺少操作的方法。本文以八(下)第七課第二框《自由平等的追求》一課的《拓展空間》為例,淺議泛在學習視域下,如何基于《拓展空間》欄目優化教學設計,聯通課內課外、校內校外、線上線下,推動學習活動在時間和空間上的延伸,實現學生核心素養和能力的提升。
成就、興趣、關系是促進學生泛在學習的重要動機。教師在活動設計中,首先要考慮如何強化學生的學習動機,使學生關注學習任務本身,而非沉溺于網絡空間中。因此,教師在《拓展空間》的優化設計中,必須有效把握上述關鍵元素,從而提升學生學習效能。教師通過任務的梯度化設計,提供廣泛的實踐和應用機會,引導學生合作學習,充分調動學生的多元智能,讓興趣與任務碰撞,將實踐與理論結合,引導學生將所學的理論知識應用于實際,加深對知識的理解和記憶,培養實踐能力和創新思維。據此,筆者完善活動方案如下:
原題優化設計活動主題辦一期以踐行平等為主題的板報制作宣傳展板,完成以“ 珍 愛 自由、踐行平等”為主題的國旗下講話,競選“宣法小衛士”。設計意圖:提升效能1.興趣點更多。展板、講話、競選、宣法,給學生提供多元的興趣點。2.話題面更廣。“珍愛自由、踐行平等”涵蓋了本課中“自由”和“平等”兩大觀念。3.成就感更強。“國旗下講話”“宣法小衛士”梯度任務更有挑戰性。
泛在學習具有時空的高自由度,能提供個性化學習體驗和豐富的多媒體資源。但我們也應意識到,泛在學習背景下,學生在自主學習方面還存在多種問題。若想為學生提供有效的個性化支持,不僅需要教師的指導,還需要來自學習社群內的相互評價和促進。所以,在完善《拓展空間》的任務鏈時,教師要以人為本,以尊重學生的生活軌跡為出發點,充分挖掘線上線下、校內校外的多種資源,通過教師示范、自主交流、相互評價、成果展示等多種形式,幫助學生深化合作,及時發現問題,有效改善學習狀態,共同解決問題。
在優化設計的基礎上,教師還應搭建交互學習的平臺和完善相關機制,引導學生聚焦力所能及、感興趣的任務,廣泛采用一切可以利用的學習路徑進行交互學習:利用社交媒體平臺,建立學習群組或社區;建立在線論壇,充分發表意見,提出疑問并尋求答案;利用協作工具,共同編輯和分享學習資料;借助ChatGPT 智能搜索尋求答案……最終實現人媒交互、人際交互和能力素養的內化交互提升。例如,面對《自由平等的追求》這課的挑戰任務:完成“展板”“國旗下講話”“宣法小衛士競選”,筆者帶領學生首先完成廣泛的“人媒交互”,利用移動設備或使用在線學習平臺,隨時獲取學習資源。
泛在學習信息交互示意圖
正面的反饋和認可可以增強學生的自信心和學習內驅動力。正面的自我評價、同伴評價、教師評價、社會評價等綜合全面的評價,可以形成多方共同激勵的機制,進一步強化學生的“成就”“興趣”“情感與責任”“關系”等,對增強學生泛在學習的動機和信心有著重要作用。同時,教師也要重點觀察學生泛在學習的動機、能力、合作水平、案例成果等,記錄學生在實踐過程中的典型行為和態度特征,結合成果展示,通過自我評價、相互評價等途徑,促進學生對自己的學習歷程進行反思,增強評價的過程性、真實性和準確性。
在《自由平等的追求》一課的教學中,教師常用的案例展示的有效手段有“展板設計”“國旗下講話”,這些手段可以讓學生隱性的思想和學習過程轉化為可視且可評價的作品,推進泛在學習的全景深化。學生為了完成“展示”這一外顯環節,一方面必須及時確定自身的學習需求,自主選擇學習任務,自覺遵循泛在學習的自主學習過程,采取自我反思、自我評價的手段,進行自我修正并提升展示的水平;另一方面必須和學習社群緊密合作,既要捕捉、欣賞他人有創意的獨特表現,又要適時發現自身的潛能和不足,在交流中充分認識個體差異,實現平等交流,實現人人為師,處處能學。
《拓展空間》欄目拓展的絕不僅是空間,而是立德樹人的育人價值。泛在學習支撐下的《拓展空間》欄目強調設置個性化的教學目標、感知個性化的學習行為并給予多元評價支持,把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全面融入學生真實的生活,真正實現全員、全方位、全過程的育人。作為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師,應該立足課堂、研究教材,為學生泛在學習的達成作出積極的學科實踐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