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陽



同學們,你們書寫用的是什么字?答案是漢字。漢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四大自源文字(兩河流域的楔形文字、古埃及的圣書字、中國商朝甲骨文、美洲瑪雅文字)之一,也是其中唯一沿用至今的文字。它古老而精深,歷久而彌新,在幾千年的漫長歲月中,對我們的政治、經濟、文化、生活產生了重要的積極的影響,現如今漢字及其代表的語言——漢語已成為世界上使用最廣泛的文字和語言。但是很多同學會有疑問:漢字是怎么來的?漢字也是從日常生活中來的,它隨著人們頻繁的生產和生活經歷發生了變化和發展,所以說語文與生活是息息相關的,此所謂語文“以生活為基礎”的理念。本文先從古代造字的幾種方法出發,體會先祖的智慧,理解漢字與生活的聯系,再從寫字的角度出發,掌握基本筆畫順序和偏旁部首,促使同學們養成良好的書寫習慣。
一、漢字學習,夯實基礎
眾所周知,漢字實際上是表意文字,而表意文字的最大特點就是構形和意義之間有著緊密的聯系,而這些聯系都是以生活為基礎,并且其發展有一定的規律可循,下面請讓筆者娓娓道來。
(一)了解造字,體會意蘊
1.象形造字,絕妙的具體形象。顧名思義,所謂“象”就是“形象”,是指先祖們用一些象形素材表示某種抽象含義,簡單來講就是摹畫事物的形貌,明眼人稍微瞥一眼就能知曉它的意義。請看示例(見下表):
我們不妨先看表格中的“日”字,整個輪廓像太陽的圓形,里面的一橫,也可以叫做一點,表示的是太陽射出來的光,可見它的本義是太陽;“犬”字,像側面直立的狗的形狀,頭朝上,尾巴朝下,也結合“犬”會跳躍的特點;“人”字,最早見于甲骨文,它像側面站立的人的形狀,上面突出去的那一點或者一豎就是人的頭部,簡單且明了;最后一個“牛”字,更為簡單和直白,兩邊是牛的角,箭頭向下一樣的圖標就是牛的頭部,形象而生動。總的來說,只要認真看這些文字,我們就能獲得對這個字的整體認識。可見,漢字的最初形態也是從生活中來,通過描繪形象再現生活中這些事物的形象。但是我們發現,象形字一般是對生活中具體事物的描寫,遠不能滿足記錄語言的需要,這個時候“指事造字”因時制宜地產生了。
2.指事造字,升華的抽象認識。指事造字是與象形聯系的造字法,就是用象征性的符號或在圖形上加上指示性符號來表示意義的造字法,表示相對抽象的一些生活概念。它與象形的主要區別:在象形字的基礎上添加較抽象的符號。如果舉例子, “上”和“下”這兩個字最為典型。“上”和“下”在現代漢語中是方位名詞,但是在遠古時代,這兩個字似乎難以區分,這難不倒先祖們。“上”就是“一”的上面加一點,就是這樣——“”;而“下”則相反——“”,更加具體而明確。類似的如“刃”,要表示更加鋒利,于是在“刀”上加一點來表示。可以說,指事造字是對象形造字的一個更大進步,但生活與語言也是發展的,這個造字方法也不能滿足生活的需要,于是更高階的造字方法出現了。
3.會意造字,新意的造字手段。隨著社會的發展,人類種族的數量也在不斷增多,而且人類思維也越來越發達。在人與人的溝通和交流中,需要表達自己的觀點,僅僅依靠描摹事物形象的象形造字法和標識提示字義的指事造字法,難以滿足語言記錄、思想表達的高階需要,在經過不斷摸索之后,我們的祖先憑借自己的聰明智慧,用幾個字合起來表示一個意思。這方面的例子實在太多:如“休”,以“人”倚在“木”邊來表達字義;“解”則是用“刀”把“牛”和“角”分開來表達字義。又比方說“劣”這個字,我們知道,“人非生而優者”,于是,我們看“劣”這個字的構造就很有意思:什么是“劣”呢?“劣”就“差”,因為比別人少出了力,不是本質就差、生來就差,而是后天懈怠、懶惰,不肯比別人付出更多努力的結果。這樣的會意造字方式避免了很多具體、抽象而未能解決的漢字問題。
4.形聲造字,高產的造字方式。以上三種造字方式都保證了漢字的發展,但是站在“繁榮”的角度來看,這些方法都未能如愿。當然,這難不倒我們的先祖,他們從形聲的角度來進行新的造字,所謂“形聲”,就是用形旁和聲旁拼合成一個新字的造字法。形旁,也叫音符,表示字的意義范疇;聲旁,亦稱聲符,表示字的語音類別,當然也可以兼表意作用。比方說“魚”,象形字為“”,即使變化為“魚”,也不夠用,因為當經濟和生活不斷發展,要仔細分工的東西越來越多,如“鯉、鯽、鯧、鱈”,這都是魚類,難以用象形的造字方法區分。于是,形聲字就成了最方便的方法,只要用形旁“魚”就可以交代它們的類屬,再加上與其口語發音相近發音的聲旁來區分其讀音,就得到了一個又一個的新字。類似的太多了,如“河、海、湯、溪”表示不同場合下的“水”……此后,在形聲造字方法的加持下,越來越多的漢字被創造出來,漢字進入了真正意義上的發展和繁榮。
綜上所述,漢字的創造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語文學科其實也來源于生活,隨著社會生活的發展而發展,面對生活,我們更應該強化漢字的使用,那么,對漢字我們應該持什么樣的態度呢?
(二)立足學情,學好漢字
漢字偉大,再多的話語都難以表達對它的崇敬之情,它更是一種民族的文化,我們生于斯、長于斯,身上已經不自覺地背負著一份文化的烙印,那么立足同學們的學習,應該如何傳承和發展這一份文化因子呢?
1.掌握基本筆畫順序。漢字的一撇一捺、一橫一豎都有其特定的規律。比方說“橫”,它看起來簡單,但要求我們寫的時候從左到右,從書法的角度來看還要稍微右上傾斜,收筆時向下微頓,這樣才能體現“橫”這個筆畫的特征。
2.把握常用偏旁部首。除了獨體字,所有的漢字都有固定的偏旁和部首,就像一個人的左右臂一樣重要。比方說“人”“口”“木”等這些左右結構的偏旁部首,它們通常位于漢字的左右兩側,表示人、口、木等物體的形狀或特征。同時,還要把握部首的位置,才能將漢字的美感完美呈現出來,比方說“黨字頭”,如下圖:
上圖是田字格“黨字頭”的示意圖,但是在整合成文字時,如果位置也是放在這里,那么無疑漢字的美感會驟然喪失,于是,我們一般,會根據實際情況進行適當的調整(偏上),如下圖:
以上是“黨”“常”“堂”在田字格中的呈現方式,就好像一個人打了一把傘,形象而生動,這樣,漢字的美態表露無遺,充滿無與倫比的形象美感。
3.養成良好寫字習慣。寫一手好字,從遠的來說是對我們民族文化的傳承,但是立足個人來講也是語文學習的起始,畢竟我們以后還要走出學校,面對社會,漢字是一個永遠不能跨越的表達載體,也是終生學習與發展的必備技能。因此,在日常的生活和學習過程中,我們寫字姿勢要正確,書寫更要規范、端正、整潔,才能以“一手好字”鶴立雞群。
二、自豪的文化遺產
親愛的同學們,漢字,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偉大創造,是我們民族文化的遺產。哪怕到了新時代的今天,它依然散發著無窮的智慧,至少大家都發現我們沉浸在漢字的海洋里。漢字無疑是偉大的,它伴隨著我們民族的發展和繁榮,漢字自身也在發展變化,幾千年來,它哺育了世世代代的中華兒女,成就了中華民族一代又一代的輝煌。連德國當代著名語言學家庫爾馬司都這樣評價:“漢字系統是在所有現存語言中,為歷史最長、從未中斷過的文化傳統服務的書寫系統。它是人類無可置辯的最偉大、最具特色的一種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漢字負載了光輝燦爛的中華文化,也凝聚了先祖的心血和智慧,我們應為其驕傲和自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