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永新
★部編版《語文》七年級教材首篇文言文是《〈世說新語〉二則》。編者之所以讓其打頭陣,主要考量魏晉南北朝時期的志人小說不僅可讀性較強,而且耐人尋味。《世說新語》的人物形象往往寄褒貶于敘事中,通過講述人物的經歷、言行,表達作者對道德、人性、文化的評價。其中,《詠雪》是志人小說的代表作品,記載了謝家的長輩與侄輩的言談逸事。該篇故事雖短小,僅71個字,但人物形象生動親切,真正做到了趣味無窮,余音裊裊。
文言文學習,需要遵循“字不離詞、詞不離句、句不離篇”的原則,將字、詞、句、篇相結合,最終形成有機的整體學習氛圍。單字或詞語要還原到句、篇中去,將“片言”置于“全文”,才能做到融會貫通。《詠雪》尤似一篇妙趣橫生的小小說,言語精妙,趣味多多,以對話式故事說情感和思想,令人激賞。
一、沒有贏家的家庭比拼故事
童心未泯的七年級同學,仍然喜歡聽故事,對情節性、趣味性強的文章情有獨鐘。那么,“故事怎么講,才吸引人;故事怎么讀,才有品位”,建議同學們積極參與講與讀,在開放型課堂充分展示才情。雖然教材中的課文已做了句讀和標點處理,但未就故事情節的起因、經過、結果進行全面梳理。如果同學們將其看作小小說,并按照“起承轉合”排定段落,大家就會感到文言文好像變得趣味盎然了。
筆者現將《詠雪》按照小小說“起承轉合”的寫作方法劃分如下:起——“謝太傅寒雪日內集……”;承——“俄而雪驟……”;轉——“公大笑樂”;“合”——“即公大兄無奕女……”。在課堂上教師向同學們發問:“‘起就是文章的起因,這個起因點明了時間嗎?”某男生舉手答道:“‘寒雪日三字點明了時間背景。”教師又問:“地點在哪里?人物有哪些?”某女生站起答曰:“地點在謝太傅家的院子里,人物有謝太傅和他家的孩子們。”
如果把《詠雪》當成小小說,那么它的典型環境就是“雪驟”。謝太傅眼見天氣變化——下雪了,遂起動意,進行即興情境教學。他深吸一口清涼之氣,帶領侄子、侄女走到院子中央,望著天上的雪花開始發問:“這紛紛揚揚的白雪像什么呢?”謝安的侄子、侄女向他涌過來,若有所思地想著他的問題。接下來,侄子、侄女相繼回答,這就構成了故事的經過。
侄子、侄女的一場比拼,將懸念迭起的故事推向高潮;然后,作者用“公大笑樂”四字描繪主人面部的情感變化,替代了很多描述性語言,以其收束,故事在此戛然而止。這里的笑容包含了什么呢?作者秘而不宣,全憑同學們去想。
大家可以這樣設想:謝太傅站在院子的雪地上,面對侄子、侄女的對答表現,笑而至樂。歲月的沉淀在他的臉上刻下深深的皺紋,目光里充滿了追憶和柔情。無須言語,臉上笑與心里樂,足以讓人理解他的內心世界。那表情包含的不僅僅是溫暖和欣慰,更是對故人的回應和對新人的期待。
故事通過展示謝太傅的情感和行為,表達作者的某些看法,讓作品富有暗示意味。孩子們的成長,是謝太傅最大的幸福。他總是保持著開放和樂觀的心態,對人謙遜,做事積極。笑而至樂,歲月有情,孩子們已學而有成,一切欣喜、滿意都在不言中。如此簡潔的描述,是對后輩的深刻理解和充分尊重,體現了古人高超的表達技藝。
《詠雪》講故事的主體部分只用了56個字,故事情節設置和人物形象塑造一氣呵成,可謂言簡義豐。但故事主旨卻不明說,讓同學們自己想象和解讀。通過不斷吟詠和鑒賞之后,大家可以感受到這篇作品豐富的變化與表現力。它能夠把人物角色刻畫得精細入微,侄子、侄女內心情緒演繹得也十分合宜。這一切都展現了高手講故事的非凡功力。
《詠雪》最后兩句“即公大兄無奕女,左將軍王凝之妻也”是在補寫參與家庭雅集的侄女謝道韞的人物身份。作者最后特別提到謝道韞的身份,表現出對她的關注。這種文學偏向部分驗證了其才情。
至于為什么家庭雅集是叔叔和侄子、侄女,這與謝安的家庭情況有關。謝安的兩個哥哥去世較早,他們的孩子都由謝安撫養教育,因此謝安和侄子、侄女之間有非常親近的關系。在古代,家庭雅集十分常見,旨在陶冶情操、交流學思。所以,在這樣的氛圍中,叔叔和侄子、侄女的問答對話也變得極為尋常。
二、侄子、侄女和叔叔各不相同的人物情味
《詠雪》是一篇文言志人小說,塑造了三個主要人物:侄子、侄女和叔叔。侄子在小說中只有一句話,卻充分展示出了他的性格特點和心理狀態。
侄子胡兒說“撒鹽空中差可擬”,這句話表現出他比較務實,擁有男孩子的篤真和唯實之氣,但他在表達過程中卻有些缺乏自信,“差”字解釋為“大體上”,表明這個比喻并不完全準確。從“撒鹽空中”和“差可擬”的先后次序來看,反映出胡兒在發言時搶先、發言中矛盾的情形,先出答案,后補感覺,用補感覺來掩飾自己的不確定。
侄子胡兒的“差可擬”,體現了人物語言的微妙,即使“差”這樣最微小的詞匯選擇,也反映出胡兒內心有些矛盾的狀態。在這個例子中,胡兒的補充和自我糾正,讓同學們對他有了更深的了解,這是他性格中的“搶”與“悔”的矛盾,抑或是他擁有自知之明,對自己的回答進行了合理判斷。
侄女也只有一句話,7個字,但是與胡兒的回答完全不同。這句話充分展現出了她的自信,還投射出女孩子的楊柳飄逸之思。她說“未若柳絮因風起”,“未若”表現出她看待問題敢于否定他人意見,富有自己的認知和想象力;又似乎不太在乎弟弟的感受,只是優雅地表達自己。
“柳絮因風起”,善于從細節中感受到柔美的情感,充滿了詩意和浪漫情懷。侄女非常外向,沒隱藏自己的學識和意見。此時,她站在院子里,神采飛揚,聲音如同天籟般動聽,散發著獨特的魅力,讓人無法忽視她的存在。她就是一種力量,希望和勇氣仿佛是與生俱來的。
在小說中,叔叔謝太傅沒有肯定誰否定誰,他的行為和神態卻充分展現出其性格。聽完侄子和侄女的回答后,他“笑而不言”,不比高下,表現出他具有維護家庭溫馨的大局觀,發自內心的高興是因為侄子和侄女都很棒。在這次家庭雅集中,叔叔顯然被他們的回答所感染,從而情不自禁地“大笑樂”,凸顯了這個家庭的溫暖和親情。他不輕言誰優誰劣,表明胸襟開闊和學養深厚,同時也透露出自身的謙遜和低調。反復誦讀、品味“大笑樂”三字,體味情境可以走近叔叔這個人物的性格趨向。
《世說新語》是中國古代一部記錄人物言談、行動的小說,是南朝時期志人小說的代表作。它通過簡練傳神的言談舉止表現人物性格,使其活靈活現,讓人感受某些歷史人物的音容笑貌。《詠雪》是《世說新語》中的一則故事,侄子、侄女的兩句話分別用“撒鹽空中”“柳絮因風起”描繪出了白雪之美和人物性格,使讀者能夠體味到各自不同的氣韻。這就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的“意象”表現手法,幫助同學們感受深層次的情感。
比較“撒鹽空中”“柳絮因風起”的喻雪,可謂各有千秋,兩個比喻展現了雪在初下和雪中不同時間的“質地”。然而,展現雪的“紛紛”情狀,“柳絮因風起”似更勝一籌,因它同時滿足了雪的“顏色”“質地”和“動態”三個方面的要求,而且更生動地表現了雪的飄舞姿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