鮮雪梅
【摘 要】《兒童與課程》是杜威將理論與實踐活動相結合后創作的教育名篇。《兒童與課程》打破傳統世人對杜威兒童中心論者的看法,對兒童與課程、兒童與教師以及教材提出了新的認識,打破傳統的二元分裂論。當下幼兒園課程改革應當關注兒童生活經驗,關注教師的新角色,強調在做中學獲得的經驗,看到兒童當下和未來的需要。
【關鍵詞】《兒童與課程》 杜威 兒童經驗
【中圖分類號】G61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3275(2023)16-94-03
一、對杜威的再認識
杜威是著名哲學家、教育家,被譽為進步教育的推動者,也是人們認為的兒童中心論者。他曾提出的教育即生活、學校即社會、教育即經驗的改組與改造,即學生中心、活動中心、經驗中心的新三中心論,在全世界掀起教育的改革風潮。在杜威的《兒童與課程》一書中可以明確讀出杜威是一位偉大的教育家、哲學家,他既不是激進的兒童中心論者,也不是傳統的學科中心論者。杜威反對任何“二元獨立”,書中提出反對割裂兒童經驗與學科邏輯,反對割裂當下兒童生活與未來生活,反對割裂兒童與教師的地位和作用。因此憑借《兒童與課程》一書,大眾能夠再次認識杜威,同時這本書對當下幼兒園課程與教學的改革有一定的指導意義。
二、對兒童的再認識
(一)經驗與知識
在《民主主義與教育》的開篇,杜威就對“經驗”進行了解釋,經驗不是知識而是一種由理想、快樂、希望和實踐組合而成的創造。[1]杜威強調無論是成人還是兒童,他們的經驗都是在不斷生長變化的,每一天的變化都是不同的,通過教育可以實現人類成長和變化,掌握知識,成為新的人類本質力量。因此,教育的起點就在兒童的已有經驗上,通過已有經驗逐漸引導兒童去掌握新的經驗,從而達到經驗水平。這也說明兒童的發展具有無限的可能性,也是人類本質力量發展的可能性,這種發展當然是兒童經驗的發展。《兒童與課程》一書對兒童的經驗是從學科知識出發去探討的。與此同時,學科知識經驗也不能直接被兒童吸收、接納成為自身經驗體系,往往需要被心理化,需要“經驗還原”的處理。這很好理解,學科知識經驗經歷了人類社會發展,往往是高度概括的間接性學習經驗。
在幼兒園活動中,教師讓兒童明白正方形四條邊都是一樣長的道理,如果教師像教中小學生一樣把知識原理告訴兒童,這就是學科知識的灌輸。而杜威強調兒童經驗的重要性。如果忽視兒童經驗與生活的聯系,導致只是純粹地傳輸知識,沒有尊重兒童的需求,知識就很難被兒童理解和接受,更不用談舉一反三、聯系生活了。
(二)心理與教材
杜威強調兒童的心理邏輯和教材邏輯,并不是僅僅關注兒童的心理邏輯而忽略教材本身的邏輯。在《兒童與課程》一書中,他用一張地圖來說明兒童心理邏輯和教材之間的關系,地圖是把個人經驗總結起來,方便后面去旅行的人使用,給旅行者一個導向,但是如果沒有旅行者在旅行過程中自身的經歷和體驗,地圖的作用就僅僅是一張圖示、一張總結,二者之間沒有發生任何聯系。因此,杜威提出教材心理化,也就是經驗的還原,即教師需要把總結好的原理、知識還原成最初的模樣,通過創設游戲活動、主題活動、生活活動讓兒童去親身體驗、動手操作、直接感知之后,在教師的逐步引導下總結出原理。正如杜威所說“如果一種符號是從外界引進的,而不是被引進到原始的活動中去,如我們所說的,便是一種空洞的或純粹的符號”[2]。只有從生活中引導兒童發現,這些重要的事物才會發揮出真正的意義,這種教材是由內向外生長的,但是這也成了當前教育改革的一個關鍵點。如何由原來的教材中心向兒童中心發展,這需要教師利用經驗還原,讓兒童與生活相聯系,從自己已有的生活經驗中去生長未知經驗。
(三)課程的雙重性
當前學前教育發展到一定階段,出現各種各樣的幼兒園課程,如何使這些課程促進兒童更好地發展,推動學前教育向高質量階段邁進,這成為當下應該思考的問題。杜威提出了關于兒童與課程之間的認識。傳統的思想認為教師必須通過課程傳輸給兒童知識,而進步教育思想認為課程不應該作為傳輸知識的工具,而是以兒童的興趣為主。但是杜威認為二元論者割裂了課程和兒童之間的關系。課程與兒童之間的割裂是由于對教材的認識充滿矛盾性,教材是由科學家將包含人類力量的、正確而新穎的知識進行編寫而成的。而教師是教材的使用者,同時,教師是站在兒童的立場去看待教材內容的。因此,二者之間存在一定的差異,這是由于沒有看到二者之間的相互聯系性。
課程與兒童的關鍵矛盾是來自對教材雙重性的忽視。如何解決兒童與課程之間的矛盾?杜威在書中提出要教材心理化,要求科學家和教師二者共同看到彼此之間的矛盾點。科學家根據人類歷史發展中的知識進行編寫教材,保證知識的完整性和邏輯性,教師關注兒童的心理邏輯和年齡特征,以及兒童的生活經驗。因此,杜威認為二者之間要相互聯系,相互重視。首先,科學家編制的教材要考慮使用對象的身心特征和生活經驗。其次,教師要向上看,不斷提高自身的能力,如何使教材上的知識通俗易懂,讓兒童輕松、愉快地理解明白,需要教師的專業知識和專業素養,學會經驗還原,即把抽象的知識還原簡單化,創設問題情境,還原幼兒園的背景,聯系兒童的生活方式,讓兒童在玩、做的游戲活動中理解知識,并能運用到生活中去。
在杜威看來,教材如果僅僅關注科學家的角度而忽視兒童的需求來編寫教材,將會出現三種錯誤的形式:首先,教材成為一種書面形式和符號。科學家編寫的教材與學生相脫離,僅僅成為一堆知識符號,教材失去了最本質的育人作用。因此,教材成為成年人、教師的附庸品,而不是給兒童看的。其次,教材不能激發兒童的動機。只有當兒童的需要與提供的材料產生作用時才能形成動機,如果兒童通過教材知識的講解之后,發現并不能解決生活中的問題時,兒童會對學習失去興趣,因為兒童所學到的知識只是一堆無用的符號。所以杜威提出當實現教材心理化的時候,才是真正站在兒童的視角、符合兒童的身心發展規律的教材知識,兒童在這樣的情境下會激發內在動機,想要去探索發現問題、解決問題,這樣的教材和課程才是兒童真正想要的課程。最后,失去了教材的邏輯價值。如果偏激地贊同兒童中心論者,會發現拋棄教材,或者當教材難度被降低,那些真正能激發思想的東西被閹割了,學習這樣的教材,兒童的推理、歸納能力并沒有得到發展。明明是基于邏輯編寫的教材,卻以記憶的形式呈現,這便是失去了教材的邏輯價值。這使得兒童既無法習得成人的邏輯思維,也無法發展自己的能力。
兒童與課程矛盾的本質在于兒童和課程是割裂的。在杜威的思想下,兒童與課程是相互支持、相互解釋的。說到底,教育應立足兒童的生活,將兒童的經驗視作其不斷生長的動態事物,用課程推動兒童的發展。
三、啟示
(一)聯系生活,回歸兒童生活經驗
幼兒園課程改革無論是學科中心還是兒童中心,都不能偏激,應當看到二者相互的優勢。因此杜威給出答案:聯系中心。杜威認為兒童與課程是相互聯系的,課程是兒童生活的一部分,兒童的生活是豐富多樣的,有來自學校的、家庭的、社會的,關鍵要聯系兒童的生活,關注到兒童經驗的成長。杜威曾說“學校的最大浪費是由于兒童完全不能把在校外獲得的經驗完整地、自由地在校內利用;同時另一方面,他在日常生活中又不能應用在學校學習的東西”[3]。因此,當前幼兒園課程改革出現各種活動課程,這些課程是否適宜兒童的經驗發展,需要關注教師是否真的樹立正確的兒童觀,關注兒童的生活經驗,實現兒童經驗的生長。幼兒園課程內容應更加體現生活化,在生活化的情境中調動已有的生活經驗去親身操作、感知,從而實現經驗的生長。在《兒童與課程》中,“生活化”的理念通過區域游戲、環境創設等在幼兒園落地,讓兒童身處一個真實的生活場景,例如大班兒童通過種植、摘菜、觀察菜場、自己擺攤買菜,深度體驗買賣的過程。兒童自主定價、設計宣傳單、吆喝、交易,在生活化的體驗中獲得了與人交流、認識錢幣等直接經驗,真正實現兒童的經驗從生活出發,用于生活。
(二)關注教師在課程中的新角色
杜威曾經在一次演講中談道:“簡言之,一種把教學化簡為愉悅、削弱兒童的個性、讓他們沉迷于對興奮和愉悅的追求當中不可自拔。”[4]這表明杜威不是完全的兒童中心論者,完全忽視教師的作用。他認為這種崇拜兒童、放任兒童是另一種危險的行為。兒童現在的經驗絕不是短暫的,也不是終極的,而是通過教師的引領實現轉化的,即教師將兒童難以理解的原理知識通過教材心理化,轉化為兒童直接感知、親身去體驗的活動,從而探索出知識。如果教師僅僅把目光停留在兒童此時此刻的表現,就會忽視對兒童經驗的理解和經驗的生活化,沒有將知識用于解決生活問題。杜威曾引用埃默森的話來談論教師角色的問題:“尊重兒童,尊重他到底,但是也要尊重你自己。”[5]因此,在新教育中教師被賦予了新的角色,不再是知識的傳輸者,而是引導者,要求教師做課程的建設者,同時專注捕捉兒童興趣。早在一百多年前杜威就對教師的專業提出了如此要求,到今天仍然要求教師既要捕捉兒童的興趣點、關注兒童需要,又要關注課程需要,注重兒童核心經驗的獲得。
(三)做學合一,以直接經驗為基奠
21世紀,學前教育發生了一定的轉變,從以靜坐式聽講到兒童直接參與,這背后的理論也在發生不斷的變化。而杜威的思想一直強調要關注兒童的心理邏輯和年齡特征,兒童心里對一切事物都保持好奇和新鮮感,喜歡尋問為什么。因此,杜威發現兒童的獨特之處,他認為只有讓兒童參與活動,親自去動手操作才會獲得更多經驗。杜威將這樣的想法付諸實踐,他創辦實驗學校,開設勞作課程,讓兒童在實踐中去發現問題、解決問題。這也與后來的陳鶴琴、陶行知提倡的“教學做合一”思想有相互應證之處。一些幼兒園也存在讓兒童“做”的舉措,但是忽視兒童“做”的價值,僅僅是“做”的形式多樣。因此,杜威說兒童的日常經驗和學校教材之間存在一個巨大的鴻溝,兒童不知道所學教材知識有何價值、如何使用,教師不知道兒童發展到何階段。直到今天,幼兒園課程中仍然能看到杜威思想的影子,活動課程強調讓兒童在直接感知、親身體驗、動手操作中去探究問題、解決問題,不僅實現思維碰撞,而且還利于創造性的發展。
(四)關注個體當下與未來
杜威強調的“做”不僅關注兒童當下的需要,而且關注兒童未來的需要,當下與未來并不是相互矛盾的一對關系,兒童的未來是不可忽視的,在立足當下需求的情況下,要使兒童獲得未來社會所必備的核心經驗,因為他認為兒童獲取知識的過程是一個兒童社會化的過程,兒童的社會性是需要經歷一個過程的。在當前社會發展中,幼兒園課程不僅要看到兒童的直接經驗的感知,而且要將兒童視為社會發展的人來看待,兒童終究會成為社會上的一員,讓兒童了解社會的變化與發展。這也如同《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中強調的那樣,關注幼兒園與家庭、社區之間的合作,利用各種教育資源為兒童發展創設條件。兒童的當下發展與未來并不矛盾。理想的課程不是讓兒童在教室采用傳統的靜聽式的教學方式,而是尊重兒童的興趣需要,捕捉當下所缺少的核心經驗,通過提供游戲材料、游戲情境等支架,讓兒童在生活情境中去觀察事物的變化和發展,逐漸拓展經驗的深度和廣度,兒童最終獲得的經驗也要運用到實際生活中。因此,在兒童教育中,尤其是在幼小銜接中,既要看到兒童當下的需求,給兒童游戲時間和快樂的童年,又要看到兒童未來的發展,兒童在上小學后的生活、學習習慣行為發展。
總之,杜威是一位偉大的哲學家、教育家,在教育改革的變遷中,他的思想仍然閃耀著光芒。通過對杜威本人和其思想理論的再認識,可以在當下幼兒園教育改革中找到其思想的影子。在當前課程改革進入一定的時期,日益重視兒童觀、教師專業能力和課程開發的背景下,有必要積極借鑒與學習杜威的兒童與課程的理論與思想,不僅能從中找到教師專業提升的路徑,而且能發現兒童經驗的生長點,讓兒童成為更好的自己。
【參考文獻】
[1]約翰·杜威.民主主義與教育[M].王承緒,譯.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1:7.
[2]約翰·杜威.學校與社會·明日之學校[M].趙祥麟,任鐘印,吳志宏,譯.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124.
[3]同[2]58.
[4]佚名.杜威:20世紀新教育運動的重要推動者[EB/OL].(2017-12-29)[2023-05-11].https://www.sohu.com/a/213639944_538655.
[5]同[1]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