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良輝
2013年11月3日,習近平總書記赴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花垣縣十八洞村考察,首次提出“精準扶貧”重要理念。花垣縣地處湘、渝、黔三省市交界處,素有“一腳踏三省”之稱,礦產資源豐富,是知名的“東方錳都”“有色金屬之鄉”,已探明錳、鋅、頁巖氣等礦產20余種,其中錳礦、鉛鋅礦儲量居全國前列。自上世紀七八十年代開始,花垣縣全面開發錳、鉛鋅等礦產資源,但由于開采方式粗放、工藝技術落后,安全與生態環境問題十分突出。2021年4月,習近平總書記對“錳三角”礦業工作作出重要批示,為花垣推進礦業綠色轉型安全發展提供了根本遵循。
近年來,花垣縣切實扛牢首倡之地政治責任,全力推進礦業綜合整治,礦業發展狀況發生根本性轉變,礦山安全風險基本消除,近三年沒有發生礦山安全生產重大事故,2021年獲得“湖南省安全生產工作先進縣”榮譽稱號。2023年6月,花垣縣成功摘掉全國非煤礦山安全生產重點縣“帽子”。
抓好頂層設計
堅持規劃引領,立足長遠、著眼實際,全方位科學謀劃推動礦業整治整合。一是加強組織領導。省委、省政府成立花垣縣“錳三角”礦業污染綜合整治工作領導小組,省委、省政府主要領導和分管領導多次深入花垣調研指導礦業整治。湘西州、花垣縣專門成立礦業整治工作領導小組。省、州、縣統籌開展礦業綜合整治工作,形成高位推動、系統推進的組織領導體系。二是制定政策標準。省委、省政府出臺《花垣縣“錳三角”礦業污染綜合整治規劃(2022—2025年)》《花垣縣“錳三角”礦業污染綜合整治實施方案(2022—2025年)》,州、縣出臺《湘西州花垣縣“錳三角”礦業整治整合工作指導意見》《花垣縣礦業綜合整治整合實施方案》等系列文件,確保礦業整治整合與安全生產工作有章可循、有規可依。三是加大資金投入。在縣級財政十分困難的情況下,建立健全“政府主導、企業為主、社會參與”的多元化籌資機制,加大資金投入力度。申報國家生態環境導向產業開發EOD項目,申報資金52.7億元。2021年以來,中央、省、州、縣共投入9.39億元用于礦業整治。四是強化科技保障。健全安全監測網絡體系,完善在線安全監測系統和氣象預警接收設施,加強預警預報,全縣在用保留尾礦庫全部接入國、省、縣應急平臺,實現在線安全監測監控。申報礦山安全監管AI建設項目,利用科技手段提升非煤礦山安全監管智能化水平。
壓實工作責任
建立“縣級領導牽頭、主要職能部門負責、相關部門和鄉鎮參與、企業聯動”的責任體系,推動礦業綜合整治與安全生產工作落實。一是強化各級管理責任。落實領導包保責任,所有縣級領導全部聯系鄉鎮、重點企業、尾礦庫、河流山塘水庫,對涉礦鄉鎮重點督導。鄉鎮班子成員全部包村聯村,加強巡查排查,確保涉礦領域安全穩定。嚴格落實領導干部帶班、關鍵崗位24小時值班值守制度和事故信息報告制度。二是明確部門監管清單。堅持“管行業必須管安全、管業務必須管安全、管生產經營必須管安全”,行業主管部門加強對涉礦企業安全生產監督,建立健全安全生產巡查、執法、隱患、整改等一系列清單,明確任務、措施、期限和責任人,實行預安銷號,促進安全生產管理臺賬化、清單化、規范化。三是突出企業主體責任。嚴格落實新安全生產法,督促企業主切實擔負起“第一責任人”責任,把“不安全不生產”的理念貫穿于安全生產全過程。建立企業安全管理、安全教育培訓、安全知識學習等制度,加強隱患排查整治,發現問題及時排查整改,把安全風險消除在萌芽狀態。組建應急救援隊伍,定期開展應急演練,不斷提高應對突發事件的能力和水平。四是壓實個人防護責任。堅持培訓上崗、持證上崗,嚴禁無證、帶病上崗,提高從業人員安全意識和應急管理能力。礦山企業嚴格執行下井作業礦長帶班、限員限時、上下井作業登記制度。組織開展安全科普宣傳、警示教育,讓每一位群眾當好自身安全“第一責任人”。
突出重典治亂
堅持問題導向、靶向治療、猛藥去疴,重拳整治礦業亂開采、亂建廠、亂建庫、亂污染等問題,礦業安全生產環境明顯好轉。一是堅決治理“亂開采”。以壯士斷腕的決心強力推進礦業整治整合,到2022年底全縣1195個礦硐全部完成永久性封堵,關閉注銷13個砂石土礦權;4家錳礦山企業整合為一家;5家電解錳冶煉企業完成協議退出,僅保留一家,產能控制在15萬噸金屬量以內;6個鉛鋅礦山、7家浮選企業、6座尾礦庫全部協議退出,僅保留一家鉛鋅礦開采企業。二是堅決治理“亂建廠”。針對鉛鋅浮選企業“小散亂污”等問題,組織開展集中整治,拆除一批浮選廠、廢舊廠房、廢舊工棚。全縣163家鉛鋅浮選企業全部關閉,拆除建筑面積56.6萬平方米,拆除浮選設備455臺套,清理廢棄工棚1598畝,清理廢石90多萬立方米,徹底消除礦山亂搭、亂建、亂生產等問題。三是堅決治理“亂建庫”。花垣縣有98座尾礦庫、18座頭頂庫,兩者數量均占全省總量1/5左右。過去,很多尾礦庫建設存在“無審批、無設計、無選址、無資質施工、無規范管理”等問題,安全環保等問題十分突出。通過環境治理、隱患防控、防汛監管、綜合利用等措施,全面消除尾礦庫、頭頂庫重大安全隱患,全縣98座尾礦庫僅保留4座,其余全部關閉退出,尾礦庫、頭頂庫安全風險總體可控,無危庫、險庫。四是堅決治理“亂污染”。針對系列生態環境安全問題,縣委、縣政府以刮骨療毒的決心,扎實推進礦業污染治理。國家調研組、生態環境部華南督察局等交辦的30大類問題和長江經濟帶生態環境警示片披露問題已全部完成整改銷號。2022年,全縣環境空氣質量綜合指數及改善幅度排名居全省各縣市區第一位。2023年4月,花垣縣礦業生態修復案例入選湖南省第二屆國土空間生態修復十大范例。第三方大樣本調查顯示,人民群眾對花垣礦業環境與安全治理總體滿意率達到97.6%。
加快礦業轉型
堅持將礦業轉型升級作為根本出路,堅決推進礦業轉型綠色安全發展。一方面,推進產業升級。圍繞錳、鋅產業,引進一大批產業項目。比如,兆科動力、奧邦新能源已實現投產。加快延鏈補鏈強鏈,大力推進電池級四氧化三錳項目、清潔生產改造升級項目、錳渣無害化資源化利用項目等礦業精深加工項目。加強技術創新,提高安全生產、清潔生產水平。另一方面,推進資源化利用。花垣縣現有錳、鉛鋅礦渣1億余方,這些礦渣利用不好就是廢渣,是重大安全隱患,利用好了就是不可多得的資源,就能“變廢為寶”“化險為夷”。加強與中南大學等高校合作,破解錳渣再利用技術難題,華垣公司鉛鋅尾礦綜合利用項目已建成投產,所產石料通過貨運專列銷往長沙等地。利用廢舊礦坪、尾礦庫等發展光伏發電、蠶桑產業,蠶桑種植面積居湖南省第一位。
堅持依法治理
將依法治理作為礦業發展的根本保障,以最嚴的監督、最嚴的執法,加強對涉礦領域安全監管執法,有力維護涉礦領域安全穩定。一是嚴格執法監管。制定《花垣縣礦山安全監管部門聯合巡查聯合執法工作方案》,完善監督機制、整合監督資源、創新監管舉措,采取互查、抽查、突查、暗訪等形式,加強對涉礦領域執法監管,嚴厲打擊無證勘查開采、偷挖盜采、以采代探等違法行為,今年以來查處非法開采案件3起。二是推進生態賠償。成立生態環境損害賠償案件辦理工作領導小組,依法辦理一批生態環境損害賠償案件,破解“企業污染、群眾受害、政府買單”困局。文華公司生態環境損害賠償案件,賠償費用達3890萬元,被最高檢列為全國公益訴訟指導性案件。三是嚴肅追責問責。深入開展涉礦涉砂領域安全生產專項整治,嚴厲打擊涉礦涉砂領域違法違紀行為,查處了一批典型案件,形成有效震懾。
(作者為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委副書記、花垣縣委書記;本文配圖均由花垣縣委辦公室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