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 琪 梁 雪 夏祖生
1.洛陽市第三人民醫院(河南 洛陽471002);2.聯勤保障部隊第989醫院(河南 洛陽471000);3.洛陽市第三人民醫院(河南 洛陽471002)
多發性骨髓瘤是以產生免疫球蛋白的漿細胞惡性增殖為特征的腫瘤。最近幾年,多發性骨髓瘤發生率明顯增加[1-2]。目前關于多發性骨髓瘤發生機制尚未完全明確,與多種分子關系密切[3-4]。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外周血纖維蛋白原(fibrinogen,FIB)、血清游離輕鏈(serumfree light chain,sFLC)在多種惡性腫瘤中高表達的,但對多發性骨髓瘤預后判斷尚未完全明確。本文選擇醫院2016年1月至2020年1月診治的多發性骨髓瘤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檢測LDL-C、FIB、sFLC水平,分析多發性骨髓瘤預后判斷意義,現將研究結果報道如下。
1.1一般資料 選擇醫院2016年1月至2020年1月診治的多發性骨髓瘤LCMM型患者76例;男性48例,女性28例;年齡最小18歲,最大72歲,平均(42.15±7.05)歲;初診合并腎功能不全患者23例。納入標準:(1)符合《中國多發性骨髓瘤診治指南(2017年修訂)》中關于多發性骨髓瘤診斷標準;(2)18歲至70歲患者;(3)接受化療的患者;(4)依從性較好的患者;(5)知情同意的患者;(6)骨髓漿細胞>30%;經活檢證實為漿細胞瘤;(7)M成分或MM相關臨床表現。排除標準:(1)化療禁忌癥患者;(2)合并其他惡性腫瘤的患者;(3)妊娠期、哺乳期患者;(4)腎功不全的患者;(5)數據不全,資料不完整的患者。
1.2方法 (1)LDL-C、FIB、sFLC水平檢查:治療前抽取患者肘靜脈血3ml,離心處理后使用全自動生化分析儀和酶聯免疫吸附法檢測LDL-C、FIB水平,使用血清免疫固定電泳法檢測sFLC水平。sFLC的正常值范圍為試劑盒白帶,取值為:K輕鏈3.3~19.4 mg/L,λ輕鏈5.71~26.3 mg/L,sFLCR 0.26~1.65。參考文獻[5],結合我中心的實際經驗,將sFLCR≥100或≤0.01定義為高比率組,0.01 (2)化療治療:采用含硼替佐米化療方案,硼替佐米+多柔比星+地塞米松。臨床療效參考文獻[6],分為完全緩解(CR)、非常好的部分緩解(VGPR)、部分緩解(PR)、穩定(SD)、疾病進展(PD)、CR后復發。臨床緩解率=(CR+VGPR+PR)/總人數×100%。 (3) 臨床特征:使用問卷調查法統計患者的性別、年齡、Ig分型、ISS分期、DS分期、骨髓漿細胞比例、腎功能不全、染色體核型檢查異常情況、k增高型、λ增高型。(3)無瘤生存時間:隨訪24個月統計患者無瘤生存時間。 2.1高比率組、低比率組患者臨床特征及LDL-C、FIB水平比較 高比率組、低比率組例數分別是41例和35例。高比率組、低比率組患者在性別、年齡、Ig分型、染色體核型異常檢查中,差異比較均無統計學意義(均P>0.05),在ISS分期、DS分期、骨髓漿細胞比例、腎功能不全、染色k增高型、λ增高型、LDL-C、FIB水平比較上,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1。 表1 高比率組、低比率組患者臨床特征及LDL-C、FIB水平比較 2.2高比率組、低比率組患者臨床緩解率比較 低比率組患者臨床緩解率概予高比率組(P<0.05)。見表2。 表2 高比率組、低比率組患者臨床緩解率比較[n(%)] 2.3高比率組、低比率組患者無瘤生存時間比較 高比率組患者無瘤生存時間為(8.69±1.02)個月,低比率組患者無瘤生存時間為(12.57±1.06)個月。高比率組患者無瘤生存時間少于低比率組患者(P<0.05)。 2.4患者LDL-C、FIB、sFLC比率判斷多發性骨髓瘤預后相關性分析 LDL-C、FIB水平、sFLC比率與預后生存時間呈負相關(P<0.05)。表3。 表3 患者LDL-C、FIB、sFLC判斷多發性骨髓瘤預后相關性分析 多發性骨髓瘤患者骨髓中有大量的積液,主要是惡性漿細胞,但這些細胞本身的增殖指數并不高。漿胞細胞有B淋巴細胞分化而來,而B淋巴細胞起源于造血早期祖細胞[7-9]。致癌基因和抑癌基因參與多發性骨髓瘤發生和發展[10-11]。傳統觀點認為[12],多發性骨髓瘤以骨髓漿細胞異常增生為特點,其高發病率僅占血液系統惡性腫瘤的10%。目前影響多發性骨髓瘤發生機制和預后的研究較多,但關于其預后的機制尚未完全明確。LDL-C是臨床較常用脂質類指標。現有研究發現[13],脂質代謝參與惡性腫瘤發生和發展。LDL-C水平升高說明機體脂質代謝紊亂嚴重,機體功能嚴重受損。FIB是凝血指標。既往研究發現[14],凝血功能紊亂與腫瘤發生關系密切。檢測FIB水平可以直接反映病情變化,在高凝狀態下腫瘤細胞的生物學行為更加容易惡變。sFLC參與B細胞發育乃至成熟的全過程,以漿細胞分泌最多。正常機體骨髓中漿細胞含量為1%。以往研究結果顯示[15],sFLC在骨髓癌患者漿液和血清中高表達。 本次研究結果顯示,高比率組、低比率組在ISS分期、DS分期、骨髓漿細胞比例、腎功能不全、染色k增高型、λ增高型、LDL-C、FIB水平及生存時間比較上,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且LDL-C、FIB水平、sFLC比率與預后生存時間呈負相關。其中高比率組患者ISS分期、DS分期較大,骨髓漿細胞比例較低,腎功能不全較多,LDL-C、FIB水平較高。多發性骨髓瘤患者早期不容易引起重視,臨床主要表現為貧血、出血、感染和腎功能損害等。患者因病情不同其預后存在差異。LDL-C、FIB、sFLC分別代表血脂水平、凝血功能和B細胞發育情況。多發性骨髓瘤凝血和血脂水平紊亂嚴重,LDL-C、FIB高表達。同時,多發性骨髓瘤異常增殖使得克隆性漿細胞非常銘敏感,使得sFLC含量異常升高。 綜上所述,LDL-C、FIB、sFLC比率在多發性骨髓瘤患者較高,預示患者臨床療效差,且表達水平與預后關系密切。
2 結果



3 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