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 鑫
駐馬店市中心醫院(河南 駐馬店 463000)
急性腦梗死患者通常在治療過程中或手術治療后自我護理能力較差且極容易因為護理不當而引發下肢深靜脈血栓的并發癥,其危害十分嚴重,主要發病因素是患者的深靜脈血液結塊而阻礙身體正常供血通道,臨床表現為小腿肌肉與腳背出現輕微疼痛和腫脹[1]。對于早期下肢深靜脈血栓患者會使用普通肝素進行抗凝治療,但是這并不能十分有效地治愈該病[2],只能通過前期護理進行預防。目前來說針對預防下肢深靜脈血紅栓的護理方案多種多樣,且各有優缺點,國外研究表明從患者居住環境、心理指導、日常活動等多方面結合起來進行護理能夠有效改善患者生活質量,對這一類護理方案,臨床上稱其為全方位護理或多元化護理方案,可根據醫院結合患者的具體情況,從多方面入手制定專項護理方案[3]。高玲[4]人對90例需長期臥床患者采用多元化護理方案,結果顯示使用多元化護理能夠有效降低患者發生下肢深靜脈血栓的發生情況。研究采用專項制定的多元護理方案,根據患者日常起居、心理狀況、居住環境,并且重點針對下肢深靜脈血栓的針對性預防性按摩護理等多方面入手以達到預防下肢深靜脈血栓的目的[5]。對2018年6月~2021年6月我院收錄的122例急性腦梗死患者下肢深靜脈血栓患者為例進行回顧性分析,以此來探討多元化護理模式對急性腦梗死患者下肢深靜脈血栓預防效果情況,具體分析報告如下。
1.1一般資料 選取2018年6月~2021年6月我院收錄的122例急性腦梗死患者下肢深靜脈血栓患者作為觀察對象。納入標準:(1)能夠自主思考問題,病情好轉或處于穩定期;(2)無殘疾等其他特殊體征者;(3)對本次研究知情或家屬同意者;(4)有難入睡,易驚醒等各種睡眠問題者。排除標準:(1)合并有神經系統疾病者;(2)合并有心肺功能疾病者;(3)重癥患者;(4)合并有其他并發癥者。文化程度:大學和以上54人,高中28人,小學和以下40人;職業:個體戶35人,普通職工41人,失業農民46人。觀察組男41人,女性22人,年齡19~75歲(40.58±1.66),包含心梗死17人,心絞痛15人,其他類31人。對照組男性35人,女性24人,年齡20~78歲(42.35±2.11),包括包含心梗死22人,心絞痛14人,其他類23人。
1.2方法
1.2.1 對于對照組進行包含囑咐患者用藥方法,確實觀察患者情況,按時檢測患者的血氧、心電及其他指標情況,根據患者的病情變化情況不定時向主治醫生進行匯報等等在內的常規治療及護理方法[6]。
1.2.2 對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之上進行多元化護理方案 (1)與病患建立和諧的醫患關系:醫護人員要時刻注意患者的病情是否出現變化,并且熱情介紹講解其自身的病理相關醫學知識,帶領患者熟悉醫院環境,認識主治醫生,及醫護人員,組織語言耐心講解病患的問題,消除患者因為疾病所帶來的恐懼和因為所處陌生環境對醫護人員產生的排斥情緒,進而達到提高治療效果的目的。(2)為患者創造舒服的住院環境:患者需要的前提下幫助患者隨時調節其床位及體位,以及在適合的情況下為患者松開不必要的約束醫具,在詢問患者的意見下對醫室內的燈光及醫用器具的音量進行合理的調,并且在平時的護理過程中盡量做到交流輕聲、行走輕聲、對醫護器具操作時輕聲以及進行護理操作時也要按照嚴格的無菌操作來走完流程,以免患者因為交叉使用醫護器具而發生感染的情況[7]。(3)護理方法人性化:患者進行醫療時應該單獨進行,避免其他患者觀看到醫療過程中患者患處而造成不必要的心理陰影;在對患者進行吸痰操作時,耐心指導患者注意事項,操作過程動作盡量放緩放輕,以免因為操作的不當導致患者氣管黏膜的損傷;加長醫護人員日常巡視的時間與頻率,以免錯過患者最佳治療時間;在規定允許的情況下,放寬家屬的探視時間,但是需要家屬做好完全的消毒程序才能通行;據患者的病情不同可以在其睡覺前播放舒緩的音樂,以達到改善睡眠質量的目的。(4)對患者進行心理建設的加強:在護理的期間對患者進行身心上的鼓勵,并且說服家屬親人在探視的時候給予患者更多的心理建設,讓患者能夠對家屬及醫護人員敞開心扉,抒發內心的郁悶及焦慮等不良情緒,達到增強信心,開導心情的目的,同時也能讓醫護人員能夠根據患者具體情況來做出不同護理方法。(5)重點對下肢深靜脈血栓進行預防性護理:按時對患者下肢進行適當的按摩,加速靜脈血液的回流,并且使用彈力襪等輔助工具來幫助患者對髖關節、膝關節、踝關節等部位進行運動,每天3~4次,每次10~20分鐘,在患者對運動的頻率熟悉之后,幫助其進行主動的活動,包括日常散步,上下樓梯等運動。
1.3觀察指標 (1)睡眠質量:睡眠量表(Richards-Campbell,RCSQ)[8],本量表分為環境噪音、睡眠程度、睡眠驚醒、入睡快慢及二次入睡共五項指標來綜合反映患者的睡眠總質量,評判方法采用十等分評分,患者由1~10分進行打分,分值越高,則表示睡眠質量越差。
(2)負面情緒:焦慮自評量表(Self-Rating Anxiety Scale,SAS)[9],抑郁自評量表(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SDS)[10]兩份量表各包含12項指標,采用李克特三級量表進行評分。其中SAS評分49~60分表示輕微焦慮,61~70表示一般焦慮,71分及以上表示嚴重焦慮;SDS評分50~61代表輕微抑郁,62~71代表一般抑郁,72分及以上代表嚴重抑郁。
(3)凝血功能指標:分別收集患者護理后1d,2d,3d時的空腹靜脈血,采用STAGO COMPACT全自動血凝儀(法國STAGO公司)檢測纖維蛋白原(Fibrinogen,FIB)、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時間(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tin Time,APTT)、凝血酶時間(Thrombin Time,TT)及凝血酶原時間(Prothrombin Time,PT)四項指標。

2.1兩組護理前后RCSQ評分比較 觀察組RCSQ評分低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護理前后RCSQ評分對比
2.2比對兩組護理前后SAS與SDS評分 觀察組SAS及SDS評分低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SAS及SDS評分對比分)
2.3對比兩組凝血指標 觀察組FIB、APTT、TT、PT水平低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凝血指標對比
流行病學研究表明,多數的腦梗死患者都伴有自主活動困難、負面情緒大、食欲不振、以及不同程度下的睡眠質量差等問題,而下肢靜脈血栓往往就是運動不足,血液滯緩等原因所引發的[11]。多元護理方案從心理疏導、飲食護理、按摩護理、及醫療護理等多方位同時進行,能夠對急性腦梗死患者起到預防性管理以達到減少下肢靜脈血栓發病率的目的。
本研究結果顯示,護理前后的RCSQ評分以及SAS、SDS的對比都是觀察組低于對照組,說明多元護理能夠有效提升患者的睡眠質量,緩解負面情緒等問題。臨床分析認為,常規護理通常更加注重疾病本身,對患者的睡眠質量與情緒等問題沒有足夠的關心,因此在下肢靜脈血栓的預防方面并不能起到更好的幫助,但是伴隨醫療技術的革新及傳統醫護觀念的變化,護理人員們對患者的睡眠和情緒問題的重視程度也逐漸提升,多元護理模式由此而生。有研究顯示,如果沒有良好的睡眠質量,患者會產生各種程度上的情緒問題,如整天情緒低落,出現易怒,焦慮和抑郁[12]。如果長期處于這些負面的情緒之下,患者的身體素質也會大幅降低,自身免疫力下降,不僅會降低自身疾病的恢復速度,還有可能引起更多的并發癥[13]。多元護理模式結合臨床醫學,從患者日常起居、心理狀況、以及居住環境入手,能夠很好的解決患者術后睡眠情緒等問題,對下肢靜脈血栓等并發癥有著良好的預防作用[14]。本研究結果還顯示,護理后觀察組FIB、APTT、TT、PT各項凝血指標低于對照組,處于低凝血狀態。表明多元護理模式管理下的病人能夠有效降低下肢深靜脈血栓的發病率[15]。凝血指標與下肢靜脈血栓的發病因素有著一定的相關關系,能夠從側面反應出患者并發癥的發病概率,指標越低表明發病概率也更低。本研究使用的多元化護理模式不僅從不僅從醫患關系、住院環境和心理輔導等層面全方位對急性腦梗死患者進行護理,同時重點實行下肢深靜脈血栓預防性護理措施,通過每天定時定量的對患者下肢進行適當的按摩,加速靜脈血液的回流,并且使用彈力襪等輔助工具來幫助患者對髖關節、膝關節、踝關節等部位進行運動等一系列措施來幫助患者加速下肢血液循環,預防深靜脈血栓的形成。劉潔[16]通過將80多例子宮全切術患者分為兩組,觀察組組采用下肢深靜脈按摩護理,對照組則使用常規護理,結果發現使用了下肢按摩預防性護理的患者發生深靜脈血栓的概率要顯著小于常規護理患者,另外徐浩[17]等人的研究則發現使用加壓彈力襪等工具輔助護理手術后的患者能夠有效預防靜脈血栓的形成。多元化護理結合心理輔導、住院環境、重點實施下肢預防性按摩護理等措施全面預防下肢深靜脈血紅栓的形成,其預防效果良好。
綜上所述,護理人員通過與病患建立和諧的醫患關系、為患者創造舒服的住院環境、人性化的多元護理方案,對患者進行心理建設的加強以及對DVT進行預防性護理等多方面幫助患者,使其了解相關疾病知識,增強自我管理能力,來減少并發癥發作幾率,幫助患者擺脫疾病困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