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紅杰 劉 輝
1.漯河醫學高等專科學校第三附屬醫院(河南 漯河 462000);2.漯河弘濟醫院(河南 漯河 462000)
小兒腸炎是小兒高發疾病之一,由于小兒生長發育快,需要的的營養增多,但是消化系統功能尚未發育完全比較脆弱,導致喂養不當或食物不潔時易發生消化系統紊亂[1]。大多數腸炎患兒是由于病毒或細菌感染引發,例如腺病毒、輪狀病毒、沙門氏菌、金黃色葡萄球菌等,若得不到及時治療則會導致小兒機體體液失衡、電解質紊亂等問題,嚴重者發生酸中毒、低鉀血癥等并發癥,損害小兒身心健康[2]。臨床常采用頭孢克肟、阿奇霉素等抗菌藥物治療,雖具有一定效果,但易引發腹部不適、惡心、嘔吐等不良反應,影響療效。因此,加強小兒腸炎有效治療十分必要。目前,中藥理療治療逐漸被人們應用于臨床,中藥取穴敷貼是將中藥貼貼敷于穴位處的一種治療方式,在便秘、慢性乙型肝炎等患者中已被應用[3-4]。本研究將頭孢克肟與中藥取穴貼敷聯合應用于小兒腸炎治療中,取得了較好的療效,報道如下。
1.1研究對象 選取我院兒科2019年2月至2021年2月收治的76例急性感染性腹瀉患兒。隨機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38例觀察組中男性20例,女性18例,年齡4~17個月,平均年齡(10.63±2.78)個月,病程3~5天,平均病程(4.22±0.63)天;38例對照組中男性21例,女性17例,年齡3~18個月,平均年齡(10.72±2.66)個月,病程3~6天,平均病程(4.52±0.67)天。兩組患兒一般資料比較無統計學差異(P>0.05),可以比較。納入標準:(1)均符合《小兒泄瀉中醫診療指南》[5]、《諸福棠實用兒科學》[6]中小兒腸炎相關診斷標準;(2)均無精神障礙、傳染性疾病;(3)治療前均未使用相關止瀉藥物。排除標準:(1)對本次研究藥物過敏;(2)患有有肝、腎功能疾病;(3)臨床資料不完整。
1.2治療方法 兩組患兒常規治療相同,對照組給予頭孢克肟顆粒(成都倍特藥業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40894,規格50mg)治療,每次用藥劑量根據患兒體重調整,1.5~3mg/kg,飯后口服,2次/d。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增加中藥貼片取穴貼敷治療,敷貼成分:丁香、肉桂、白術、吳茱萸均等量研磨成粉,用姜汁醋調成膏狀備用,制作成將6×6cm的敷料貼片與患兒神闕穴處熱貼敷治療30分鐘,2次/d,期間隨時觀察,若發現患兒不適或出現局部過敏反應及時給予處理。兩組患兒均治療5d。
1.3觀察指標 (1)比較兩組患兒臨床療效,顯效:臨床相關癥狀得到明顯改善或者消失,排便次數恢復正常,癥候積分與治療前相比減少超過70%,但小于95%;有效:臨床相關癥狀基本得到改善,排便次數明顯減少,癥候積分與治療前相比減少超過30%,但小于70%;無效:臨床相關癥狀未改善或病情加重,癥候積分與治療前相比減少小于30%。顯效與有效例數相加之和與總例數的比值為臨床治療總有效率。
(2)記錄兩組患兒腹痛、腹瀉、發熱、嘔吐癥狀消失時間。
(3)記錄兩組患兒治療期間不良反應發生情況,包含腹痛、惡心。

2.1兩組患兒治療后療效的比較 表1顯示,觀察組患兒治療后22例顯效、15例有效、1例無效,臨床治療總有效率97.37%明顯高于對照組臨床治療總有效率84.21%(P<0.05)。

表1 兩組患兒治療后療效的比較[n(%)]
2.2兩組患兒治療后相關癥狀消失時間的比較 表2顯示,兩組患兒腹痛、發熱等癥狀消失時間比較,觀察組患兒各癥狀消失時間分別為(1.78±1.21)d、(1.72±1.35)d、(2.41±1.67)d、(1.34±1.11)d,短于對照組腹痛(2.64±1.46)d、腹瀉(2.63±1.45)d、發熱(2.63±1.45)d、嘔吐(2.63±1.45)d(P<0.05)。

表2 兩組患兒治療后相關癥狀消失時間的比較
2.3兩組患兒治療期間相關不良反應的比較 表3顯示,兩組患兒不良反應發生率比較,觀察組與對照組發生率分別為2.62%、7.89%,無統計學差異(P>0.05)。

表3 兩組患兒治療期間相關不良反應的比較[n(%)]
小兒腸炎好發于春秋季節,6個月至18月的小兒是此病高發人群,主要表現為腹瀉、嘔吐、腹痛,有一部分患兒可伴有高熱、脫水、精神萎靡等癥狀[7-8]。小兒一旦出現腸炎,會大大降低小兒生命質量,若得不到及時治療或治療不當,則會因為缺鉀而出現腸麻痹等危及生命的情況。有數據顯示[9],小兒腸炎具有較高的致死率,約30%以上,因此小兒發生腸炎時一定要引起重視,進行有效治療。目前抗生素治療已成為臨床小兒腸炎主要治療方式,其中頭孢克肟比較常見。頭孢克肟顆粒無味、穩定性較強、不溶于水,是第三代頭孢菌素,能夠阻滯細菌細胞壁合成,從而起到抗菌目的,在呼吸道感染、泌尿系統感染中已被發現抗菌治療效果較好,可短時間改善患者病情,促進康復[10]。
在中醫中小兒腸炎被歸為“泄瀉”范疇,脾虛濕盛為主要病機,小兒機體臟腑嬌嫩、脾常不足、易寒易冷,脾胃為泄瀉病主要位置,若脾胃虛弱受到損害,則進食之后清濁不分、水古不化、運化失職,因此出現大便清稀、久瀉不止,這就是泄瀉[11-12]。西醫治療小兒腸炎主要是以糾正酸堿失衡、電解質紊亂、脫水為主,具有一定治療效果,但患兒病情易反復,故本文將中藥取穴貼敷聯合應用于治療。中藥取穴貼敷是將丁香、肉桂、白術、吳茱萸等量研磨成粉之后與姜汁醋調成膏,貼于患兒神闕穴處進行治療。丁香、肉桂可散寒止痛、補腎助陽,白術可健脾化濕、補氣利水,吳茱萸降逆止嘔、溫脾益腎,以上藥物配置成貼片貼敷治療,具有益氣健脾、除濕止瀉的功效。曹娟等[13]在小兒病毒性腸炎治療中運用了重要取穴貼敷,結果顯示療效更佳。本研究將頭孢克肟聯合中藥取穴貼敷治療小兒腸炎,發現觀察組患兒治療后22例顯效、15例有效、1例無效,臨床治療總有效率95.24%明顯高于對照組臨床治療總有效率87.80%(P<0.05),且腹痛、腹瀉、發熱等癥狀消失時間比對照組患兒短(P<0.05)。說明聯合治療提高了治療效果,可以顯著縮短患兒治療時間,促進恢復。蔣艷等[14]研究同樣發現中藥穴位貼敷能促進患者康復,提高患者舒適度。本研究還發現,觀察組患兒不良反應發生例數比對照組少,觀察組與對照組發生率分別為2.62%、7.89%,但兩組比較無統計學差異,說明兩種方法治療均有一定安全性。陸錦珍等[15]和馬俊華等[16]研究與本文相似。
綜上所述,頭孢克肟與中藥取穴貼敷聯合治療小兒腸炎可提高治療效果,縮短臨床相關癥狀消失時間,值得臨床推廣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