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婷婷 賈齊勝 吳利娟
1.河南科技大學第一附屬醫院門診河南科技大學護理學院(河南洛陽 471000);2.河南科技大學第一附屬醫院新區醫院急診科河南科技大學護理學院(河南洛陽 471000);3.河南科技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內鏡中心河南科技大學護理學院(河南洛陽 471000)
無痛胃鏡指在普通胃鏡檢查基礎上,建立靜脈通道,給予患者短效麻醉藥物,使患者快速進入睡眠、鎮定狀態,患者在檢查過程中無需忍受痛苦,處于淺麻醉狀態,能夠減輕患者刺激反應,提高患者檢查舒適度,患者接受度較高[1]。但考慮檢查過程中麻醉醫師、無痛胃鏡檢查醫師需共用氣道,通氣方式的選擇對無痛胃鏡檢查效果存在較大影響[2]。現臨床針對困難氣道高風險患者無痛胃鏡的通氣方式多選取聲門上噴射通氣,能夠較高的進行肺部氣體交換,提高困難氣道處理的可行性。但在臨床應用中發現,聲門上噴射通氣可導致患者出現分泌物誤吸、咽痛等不良反應,臨床亟需改進通氣方式[3]。經氣管導管聲門上通氣是一種新型通氣技術,具有導管口徑大、通氣阻力小、操作方便等優點,此外還具備一定的氣道密閉性[4]。基于此,本研究給予困難氣道高風險患者無痛胃鏡檢查中的應用經氣管導管聲門上通氣,并觀察對檢查效果、生理指標及應激反應的影響,現將研究結果報道如下。
1.1一般資料 將河南科技大學第一附屬醫院于2019年2月至2021年2月期間收治的105例行無痛胃鏡檢查的困難氣道高風險患者作為研究對象,以抽簽法分組。其中,觀察組53例,男性29例,女性24例;年齡21~62(38.42±5.94)歲;體質量52~76(64.52±5.03)kg。對照組52例,男性30例,女性22例;年齡21~63(38.91±5.52)歲;體質量53~75(64.08±5.43)kg。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本研究經我院倫理委員會批準并實施。納入標準:(1)馬氏分級3~4級;(2)符合困難氣道患者診斷標準,參考《困難氣道管理指南》[5]中的有關內容擬定,有五年以上麻醉經驗的麻醉師發生插管困難,有充足時間考慮建立其他通氣方式;(3)患者及家屬同意參與研究,并簽署知情同意書;(4)臨床資料完整、齊全。排除標準:(1)肝、腎功能異常患者;(2)對本研究使用麻醉藥物存在過敏反應者;(3)存在內鏡禁忌患者;(4)合并胃腸道疾病患者;(5)孕婦及妊娠期患者;(6)合并心、肺等臟器腫瘤患者。
1.2方法 兩組患者檢查前均禁食8h,禁水2h,進入手術室后檢測心電圖、血氧飽和度、心率、血氧、二氧化碳分壓、腦電雙頻指數,隨后將靜脈通道建立。給予患者麻黃素滴鼻收縮鼻黏膜血管,去氮給氧3min,并給予咪達唑侖0.05mg/kg,丙泊酚2mg/kg,芬太尼3ug/kg進行麻醉誘導。
待患者失去意識后,對照組給予聲門上噴射通氣,如下。由胃腸操作師將氣管導管置于患者魏氏鼻咽通氣道,置入長度為鼻孔至耳孔的距離,并將噴射導管、噴射通氣裝置連接,行噴射通氣,驅動壓力15psi,噴射頻率設置為14~18次/min。
觀察組給予經氣管導管聲門上通氣,如下。于患者左側鼻孔置入6號帶套囊鋼絲導管,耳垂至鼻尖的距離為置入長度,將套囊注氣直至氣囊完全膨脹,并行手控通氣,待患者胸廓出現起伏后將麻醉機連接進行通氣,調整潮氣量為8~10m/kg,吸呼比為1:2,呼吸頻率為14~18次/min。
兩組患者無痛胃鏡均由一名麻醉師和胃腸操作師完成。
1.3觀察指標
1.3.1 檢查效果 由醫護人員記錄兩組患者無痛胃鏡檢查時間、蘇醒時間。
1.3.2 生理指標 由醫護人員記錄兩組患者檢查前,檢查后即刻平均動脈壓、心率、動脈血二氧化碳分壓及血氧飽和度水平。
1.3.3 應激反應 檢查前,檢查后即刻分別采集兩組患者靜脈血4mL,應用全自動生化分析儀檢測血清腎上腺素(E)、皮質醇(Cor)水平。
1.3.4 不良事件發生情況 由醫護人員記錄兩組患者吞咽困難、咽痛、聲音嘶啞、嗆咳、肺氣壓傷發生情況。

2.1兩組患者檢查效果比較 兩組患者無痛胃鏡檢查時間、蘇醒時間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檢查效果比較
2.2兩組患者生理指標比較 檢查前及檢查后即刻,兩組患者平均動脈壓、心率、動脈血二氧化碳分壓、血氧飽和度水平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生理指標比較
2.3兩組患者應激反應水平比較 檢查前,兩組患者E、Cor水平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檢查后即刻,觀察組患者E、Cor水平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應激反應水平比較
2.4兩組患者不良事件發生情況比較 觀察組嗆咳、吞咽困難、聲音嘶啞、肺氣壓傷發生率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4。

表4 兩組患者不良事件發生情況比較[n(%)]
無痛胃鏡是臨床診斷消化道疾病常用的方法,具有舒適度高、患者接受度高的優點[6]。困難氣道指具有5年及以上臨床經驗的麻醉師操作時出現面罩通氣困難、插管困難,或面罩通氣困難、插管困難均存在的情況[7]。臨床針對困難氣道患者行無痛胃鏡時多給予聲門上噴射通氣,能夠在插管過程中持續提供氧氣,在患者出現困難氣道時能夠保持氧氣供應[8],但存在一定的不良反應,整體通氣效果不甚理想,尚存在一定提升空間。經氣管導管聲門上通氣是一種新型通氣方案,由我院基于傳統通氣方案改善而得,具有操作簡單、不良反應較少的特點,本研究將其應用于困難氣道高風險患者無痛胃鏡檢查中,取得良好效果。
據本研究結果顯示,兩組患者無痛胃鏡檢查時間、蘇醒時間比較,檢查前及檢查后即刻,平均動脈壓、心率、動脈血二氧化碳分壓、血氧飽和度水平比較,均無顯著性差異,說明經氣管導管聲門上通氣、聲門上噴射通氣均能夠穩定無痛胃鏡檢查的困難氣道高風險患者生理指標,發揮檢查效果。聲門上噴射通氣能夠在鼻咽處,放置通氣道,后經鼻咽通氣道中放置吸痰管,行噴射通氣,從而保證困難氣道患者氧氣供應,發揮檢查效果,穩定生理指標[9]。經氣管導管聲門上通氣,在插管時能夠直接利用聲門上的氣管導管,促使患者自主呼吸,穩定生理指標[10]。推測兩種通氣方式改善效果相當的原因為:兩組患者進行無痛胃鏡檢查時沒有增加麻醉劑量,故平均動脈壓、心率等心理指標無明顯變化。
無痛胃鏡檢查時需進行通氣,對機體可產生一定影響,在檢查過程中患者可出現應激反應,臨床表現為E、Cor水平升高。據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吞咽困難、聲音嘶啞、肺氣壓傷、嗆咳發生率、E、Cor水平均低于對照組,檢查后即刻,觀察組患者均低于對照組,說明經氣管導管聲門上通氣能夠減少不良事件發生,減輕機體應激反應,其安全性優于聲門上噴射通氣。聲門上噴射通氣需給予患者反復高壓氣體,同時噴射的高壓氣體在密閉的腔內,影響咽部腺體的分泌,誘發肺氣壓傷、聲音嘶啞等不良反應,對患者影響較大,故應激反應較為嚴重[11]。經氣管導管聲門上通氣插入位置及深度可根據診療時的操作需求進行調整,其通氣導管口徑較大,能夠減少通氣阻力,防止舌后墜引起的氣道阻塞,防止不良反應出現,對患者影響較小,有利于減輕應激反應[12]。
綜上所述,經氣管導管聲門上通氣、聲門上噴射通氣均能夠穩定無痛胃鏡檢查的困難氣道高風險患者生理指標,發揮檢查效果,但經氣管導管聲門上通氣能夠減少不良事件發生,減輕機體應激反應,其安全性優于聲門上噴射通氣。本研究存在的不足之處在于:患者年齡跨度較大、未考慮患者個體差異性、僅針對無痛胃鏡中困難氣道高風險患者,研究結果可能存在一定偏頗,有待后期擴大觀察指標、延伸研究范圍,以佐證本研究結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