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嬌嬌
新疆財經大學,新疆 烏魯木齊 830012
當前國際和國內的環境更加復雜,社會的發展進入到一個新的時代進程之中,對我國的教育也提出新的要求,尤其是廣大高校輔導員,身上的責任與擔子更加重大,由此培育新時代高質量高校輔導員成為一個新的時代倡議。在此倡議下,高校人才培養與輸送方面被賦予更高要求,即不僅要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時代新人,更要培養出契合時代背景的應用型、復合型人才。對此,高校要基于培養目標構建課堂與課外結合、校內與校外結合、引導與自主結合、理論與實踐結合的聯動課堂體系,踐行全員、全過程、全方位育人理念。同時,這種培養目標與課堂體系也為高校輔導員的角色定位與工作模式提供了具體培養路徑。基于此,文章將結合新的時代背景,從課堂構建出發,探討高校輔導員在教育、監督、組織、協調、服務等方面的主體責任與培養路徑。
1.課堂教學
為培養德才兼備,契合新時代發展需要的高素質人才,高校的課堂教學要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理論指導,堅定落實“課程思政”與“大思政”課程,在增強民族自信與文化自信的基礎上,提高學生專業技能與對外交流能力。在課程設置方面,一般包括專業課程、公共外語課程、小語種課程、跨文化交際課程以及其他通識教育。當然,針對不同的專業特點與學生的個人需求、興趣,高校可綜合設置專業必修課、專業選修課、公共選修課等課程體系,既滿足學生的專業需求,也滿足培養應用型、復合型人才的需求。
2.校內實踐課堂
校內實踐課堂是對課堂教學的有效補充與拓展,旨在將課堂教學中所獲得的知識與技能落實到豐富多彩的校園實踐中。如各種類型的實踐教學、文體活動、競賽活動、在線教學、文化交流等,不僅能夠豐富大學生的課外實踐類型與業余生活,也能使學生在實踐中達到理論與實踐的有效融通。例如跨文化交流課程,學生不僅要在課堂教學中學習外國語言特點與文化風俗,還要在真實的語言交流情境中進行實踐拓展。一方面,通過與外國留學生的真實交流,學生能夠進一步理解對方的語言使用習慣,有助于提高雙方的交流質量;另一方面,在真實的語言交流中,學生能夠立足對方視角深入了解其民族文化特點。從這個意義上講,校內實踐課堂是為配合課堂教學而設置的必要延伸。
3.校外實踐課堂
校外實踐是對校內實踐的進一步拓展,在本質上也是對課堂教學的深度延伸。在校內實踐的基礎上,學生可在校外實踐中進一步提升綜合素養,如志愿者服務、假期實踐、專業實習、校企合作等實踐活動。作為大學生,無論是理論素養還是實踐技能,最終都要面向社會,滿足社會交往的實際需求。例如,在外語人才培養方面,要培養學生在具體崗位、具體服務或具體環境中的真實交流、服務水平。如重大體育賽事中的志愿者服務,志愿者不僅要具備職責內的專業服務,還要掌握必備的語言交流技能與對方的文化風俗。顯然,這種實踐活動能夠有效反哺課堂教學與校內實踐。
4.海外實踐活動
在新的時代背景下,除了課堂教學與校內外實踐活動,高校在對外人才培養中還要積極為學生提供海外實踐平臺,如短期出境交流、國際交流生、海外帶薪實習等,有助于進一步提升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當然,這需要各高校根據不同專業特點或科研、教學需要等,為學生積極提供海外實踐的便利條件與環境。作為學生,通過參與海外實踐,可以更加堅定“四個自信”,并從實用性角度完善自身的專業技能、語言交流技能等,從而在對外交流中展現中國精神、中國智慧、中國力量。
從功能角度講,課內教學是校內外實踐課堂與海外實踐課堂的前提與基礎,即為課外教學提供專業的理論指導與相關技能支撐。一方面,課內獲得的理論知識、專業技能等,需要在實踐中得到檢測和拓展,即考查學生對理論與技能的掌握情況;另一方面,在課外實踐過程中,學生能夠發現自身存在的不足,進而反哺課內教學。例如,高校可選擇相對成熟的課外實踐項目,并在課內教學中設置針對性課程,以課程化管理推動實踐項目的高效開展。因此,作為課內的延伸與拓展,課外實踐能夠倒逼課內教學的革新。高校要健全不同課堂之間的聯動機制與相互激勵機制,構建理論與實踐結合、課內與課外結合的規范化課堂體系。基于這種體系化課堂的構建,高校在輔導員人才培養方面便更具針對性。對高校輔導員的要求也越來越高,不僅需要具備扎實的專業素養,還要具備強大的思政思維和責任意識,可以有效應對日常管理工作的內容及挑戰。
在對外交流人才的培養過程中,輔導員及其主體責任至關重要,關系著人才培養的細節,更關系著學生的身心發展情況。
輔導員要深入貫徹“立德樹人”的根本教學任務,尤其是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要及時更新理論知識與實踐技能,如黨的最新理論成果、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講話、黨在教育領域的最新方針政策等,從而用先進理論永葆思想前沿性。需要指出的是,在“課程思政”教育觀念下,輔導員可側重思政課的理論教學,而在學生的專業課教學中則要始終保持與專業教師的溝通,即有責任督促專業課教師挖掘本專業中蘊含的思政資源,從而實現全方位、全過程育人。
在新時代背景下,高校輔導員要肩負更大的教學使命。在大學生學習與成長的過程中,輔導員往往擔任多重角色,既是學生工作的具體執行者,也是學生成長路上的引路人;既是思政教育的關鍵教育者,也是教師隊伍有效聯動的組織者,因而是高校師資隊伍中不可或缺的“大”角色。在高質量發展的背景下,尤其是隨著對外開放戰略的縱深推進,輔導員不僅要認識好、履行好上述責任,還要進一步探索、拓展、明確自身的角色定位。其中,上文所述的課內外課堂的構建便是輔導員重新審視自我角色的重要依據,即如何在聯動性、體系化的課堂中充分發揮協同育人的關鍵作用,如培養學生堅定不渝的家國情懷、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敢于突破的革命品質、越挫越勇的意志品格,從而培養出符合時代要求與社會需求的高素質人才。
作為輔導員而言,在課內教學中需要承擔雙重角色。一方面,思政教育是輔導員的“專職”工作,需要其始終保持理論知識與實踐活動的先進性;另一方面,學生的專業課學習與日常生活也需要輔導員的有效監督,從而確保教學工作的正常開展。由此可見,輔導員既是專職教育者,也是專職監督者;既要上好思政課程,也要嚴格執行學生考勤制度、有效監督學生的日常學習與生活。
從思政教育角度講,由于部分輔導員并非思政專業出身,因而對黨的最新理論成果與大政方針的理解并不全面、徹底,因而需要定期、定質、定量地增強自身的政治理論素養,如深入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報告精神,如每天關注國內國際時政新聞,如定期參與輔導員工作研修工作,如進修大學生創新創業理論知識,如分析行業就業數據與基本形勢等,在不斷更新理論知識架構與教學水平的基礎上盡好“教育者”的職責。當然,為體現“以學生為本”的教學理念,輔導員還需要掌握必要的心理學知識,既能幫助學生進行心理疏通,也能基于學生特點為其提供職業生涯規劃方面的針對性指導。
從教學監督角度講,輔導員承擔著相對繁瑣的教學與生活監督工作,如學生的考勤情況、心理健康狀況等,一旦出現違紀現象,輔導員必須第一時間與學生進行溝通并教育,必要時根據學校獎懲制度給予相應處分。此外,輔導員對學校干部隊伍建設情況也具有相應的監督與指導責任,既要保證干部隊伍堅定的政治立場,也要督促干部隊伍切實履行為廣大學生服務的職責,還要與學生干部隊伍建立良好的溝通反饋機制,從而盡好“監督者”的職責。
校內實踐活動的開展需要發揮輔導員的組織協調職責。借助豐富多彩的文娛活動、競賽活動、校內實訓等實踐活動,輔導員可將思政教育中的理論知識轉化為具體可感的小故事、小活動、小任務等,進而消除學生對思政理論的枯燥感與陌生感。從思政教育的效果來看,這種將思政教育融于具體實踐中的教學方式能夠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意愿,進而提高思政教育效果[1]。當然,為適應新的時代要求,要圍繞教學目標創設更加針對性的活動,如英文演講競賽、跨文化交流研討會、小語種興趣交流會,以創新性、應用性活動注重學生的參與過程與參與態度,避免陷入以結論性考核為主的考核窠臼[2]。
作為校外實踐的組織協調者,輔導員需要面對學生團委、學生會、學生社團等團體并進行及時指導,因而影響著各類活動的有效開展。如在活動或競賽之前,輔導員要“審定”活動方案、活動目標、活動流程以及注意事項等,保證活動的有序開展。同時,輔導員還要積極與專業課教師對接,確保學生所學專業知識與技能可以在實踐活動中得到落實與進一步拓展,從而營造學生樂于參與、敢于實踐的良好活動氛圍。例如,在對外英語的人才培養方面,校內實踐活動應重點圍繞英語的翻譯能力與聽說讀寫能力開展,如同聲傳譯競賽、寫作競賽、演講競賽、配音競賽以及與外國留學生的文化交流會等,確保學生能通過競賽與交流提升英語溝通能力。顯然,這對輔導員的組織協調能力是一項較大挑戰。
較之校內實踐,校外實踐課堂需要學生直接面向社會需求,有助于在實踐中增強與社會的粘合度,這正是輔導員所要肩負的重要責任。由此可見,面向社會的校外實踐能夠有效突出輔導員的“導”之作用,即指導學生根據專業特點與教學需求“向外求發展”,并保證實踐活動的正確育人方向與健康性。[3]一方面,校外的社會實踐可以突破校內教學空間的局限性,有助于從更廣、更高的維度檢驗學生的學習成果,有助于在與社會接觸中發現問題、正視問題、解決問題。另一方面,輔導員在對接校外實踐活動時,要擺脫“只說不練”的形式主義,即通過實地走訪、觀察、調研等選擇最適合學生實踐的企業或實踐項目,提高社會實踐對理論的反哺作用。此外,在強化校企合作方面,輔導員也需要做好聯系者角色,尤其是與相關企業進行定向實習或假期實踐項目,從而為學生提供更便利的成長平臺。當然,社會實踐項目的對接需要輔導員自身先到定向企業定期實踐,在不斷提升自身實踐能力的基礎上再對學生進行針對性指導。
如上文所述,海外實踐是培養高素質外語人才的重要環節。當前,部分高校在出國交流、海外實習、海外游學等實踐項目上為學生提供了諸多便利條件。作為輔導員而言,要在此過程中做好學生背后的堅定支持者與服務者。在細節方面,要落實好學生的思政教育與安全教育,尤其是要堅定其文化自信與民族自信,并能正確辨別腐朽文化的侵蝕,如歷史虛無主義、享樂主義、崇洋媚外等。例如,引導大學生在海外做好黨團建設工作,定期開展黨團活動,真正落實思政教育的全過程與全方位,確保學生即使身處海外也能保持與祖國同呼吸。在此基礎上,還要引導學生講好中國故事、弘揚好中國文化、發揮好中國智慧,從而培養出責任感強、使命感高的優秀人才。
綜上所述,高校在人才培養方面要擔負起更重要的使命,即培養出符合時代需求的創新型、實用型人才。作為輔導員而言,不僅要做好學生日常教育與監督工作,還要在校內外實踐中切實踐行好組織者、協調者、服務者的角色,不斷增強自身理論素養與實踐技能,確保大學生能夠堅定理想信念、聚焦學習目標、持續充實理論認知與實踐技能。顯然,這也是高校在輔導員人才培養方面的重要訴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