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明蕊
〔內容提要〕堅持運用對立統一規律,科學化“危”為“機”。首先要認識到“危”與“機”是矛盾統一體,是相伴而生,且在一定的條件下是可以互相轉化的。準確地判斷出風險和機遇所在是化“危”為“機”的前提,凝聚強大的中國精神是化“危”為“機”的基礎,科學應對是化“危”為“機”的關鍵。
〔關鍵詞〕矛盾;對立統一;辯證思維;化“危”為“機”
注:本文受沈陽理工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研究闡釋黨的二十大精神專項科研項目“習近平新時代全面從嚴治黨方法論研究”(項目編號:LGMY2023-009)資助。
新時代,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科學運用辯證思維,堅持對立統一規律,學會把握“危”和“機”的辯證關系,善于化“危”為“機”,推動事物發展由“不利”轉化為“有利”。中國共產黨人在革命、建設和改革的過程中科學運用馬克思主義唯物辯證法,其中化“危”為“機”的辯證思維就是對其進行的深刻詮釋。在危機面前,我們要沉著冷靜、靜待轉機,待時機條件成熟,一擊破局,方能否極泰來,化“危”為“機”。科學把握化“危”為“機”的辯證思維就是要隨時順應變化做出正確的戰略調整、積極應變,絕不能墨守成規、循規蹈矩,在防范風險問題上犯大錯誤。學會在危機中捕捉到和創造機遇,提高化“危”為“機”的能力,變壓力為動力,釋放出我國發展的巨大潛能,是當前工作的重中之重。
一、“危”與“機”是一個矛盾統一體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始終用全面、發展、辯證的眼光看待我國當前發展過程中所遇到的各種問題和矛盾,努力在危機中找機會,在變局中開創新局。這一重要論述為我們扎實推進經濟社會各項工作不斷發展,推進中國經濟實現逆勢發展指明了方向。如何在當前復雜的國際國內形勢下尋求經濟發展的機遇,需要中國共產黨人在唯物辯證法矛盾運動規律的指導下,科學地化“危”為“機”,打好這一戰略主動戰。2020年3月在浙江考察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危和機總是同生并存的,克服了危即是機”。他強調要深入分析、權衡利弊、靈活應變、提高對化“危”為“機”的認識,善于從眼下的危機中、困難中發掘出機遇。善于化“危”為“機”是一種精神、是一種能力,更是一種思維智慧。從唯物辯證法角度看待危機,不難發現“危”與“機”是一個矛盾統一體,是相伴而生,且在一定的條件下可以互相轉化的。“危”是一種客觀存在,且是一種具有暫時性、可變性、相對性的客觀存在。“危”與“機”是共存的,是相互依賴、互為條件的,克服了“危”就會迎來“機”,失去了“機”就是“危”。化“危”為“機”是人的主觀能動性的重要表現形式,化“危”為“機”能否順利進行主要取決于實踐主體主觀能動性的發揮程度。要時刻做好準備,勇于迎接困難與挑戰,也要敢于正視、直面艱難險阻,利用矛盾運動規律,科學化“危”為“機”。
二、準確地判斷出風險和機遇所在是化“危”為“機”的前提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準確研判風險,打有準備之戰,凡事從壞處著手,爭取最好的結果。習近平總書記更是將“防范化解重大風險”擺在了“三大攻堅戰”之首,足以見得其重要性。當前,我國的發展正處于一個重要的歷史機遇期,發展的總體形勢是好的,但我們也不能只觀機遇,不顧風險。我國要在當前這樣的一個復雜國際環境中謀求經濟社會的持續健康發展,必須科學應對、正確防范風險,否則稍有不慎就有可能將小風險轉化為大風險、將國際風險轉化為國內風險,危及國家總體安全、人民生命財產安全,進而影響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建設進程。科學運用對立統一規律化“危”為“機”的前提就是要有前瞻性和預見性,準確研判風險與挑戰。當情況發生了變化的時候,要順應變化適時地做出調整,積極應對,絕不能逆來順受、刻舟求劍,在重大問題上犯不可挽回的錯誤。同時也要意識到,有“危”便有“機”,危機一直都是并存的,要增強機遇意識,善于從危機中捕捉、創造機遇,不斷增強工作的前瞻性和主動性,厚植應對各類風險的物質基礎和有利條件。
三、凝聚強大的中國精神是化“危”為“機”的基礎
中國精神就是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一方面,民族精神是一個民族強大的精神支撐,是一個民族不斷向前發展的精神動力,越是在逆境中,越能夠考驗民族精神。面對災難,中華民族總是能夠團結一心、迎難而上,2019年末新冠疫情突如其來,在抗疫戰場上,涌現出了無數的無名英雄,他們都是中華民族精神的深刻體現;不顧個人安危奔赴一線的白衣天使們成為整個抗擊疫情戰場上的最美逆行者,全民攜手、眾志成城的互助精神凝聚成了一股強大的合力,團結樂觀、積極向上的革命樂觀主義精神凝結成了戰勝疫情的精神力量,全國人民心手相連的集體主義精神讓我們團結一心。新冠肺炎疫情這一場突如其來的考驗,更加升華了我們的民族精神,堅定了民族精神作為推動社會主義發展不斷向前的精神力量。打不死我們的,只會讓我們變得更加強大,沒有任何力量能夠阻止中華民族前進的步伐。另一方面,面對危機,要將創新發展擺在突出位置。堅定走自主創新的發展道路,加快科技發展,推動產業優化升級,敢于走前人沒有走過的路,只有將關鍵核心技術掌握在自己手中,才能牢牢掌握住發展的主動權。堅持科技興國、發揚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是實現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力量源泉,也是現階段化“危”為“機”、推進經濟社會不斷發展的核心支撐。
四、科學應對是化“危”為“機”的關鍵
科學應對是化“危”為“機”的關鍵,應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首先,要保持戰略定力。要時刻保持戰略定力,防患于未然,凡事作最壞打算,方能科學應對,轉“危”為“機”。一方面,保持戰略定力重在不驚慌失措。現階段我國要從高速發展轉向高質量發展,不可能不面臨風險,這種擺在面前的風險并不可怕,應該警惕的是拆東墻補西墻的東搖西擺或是得過且過、急功近利所導致的潛在的更大的風險。另一方面,保持戰略定力也重在不急于求成。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不可能一蹴而就,實現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也不可能立竿見影。我們要繼續緊緊圍繞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周圍,繼續沿著正確的道路走下去,做對的事,繼續將黨的十八大以來所取得的好成績,形成的良好發展態勢、制定的一系列路線方針政策推進下去,當前這看似駭人的風險就會消聲匿跡,新的偉大奇跡就會不斷發生。
其次,要做到立字當頭、立破并舉,化“危”為“機”。“危”意味著需要“破”,“機”意味著需要“立”。“立”與“破”是矛盾著的對立雙方,沒有破就沒有立,沒有立也就沒有破,立與破不相同,二者既統一又斗爭地推動著事物不斷運動、變化和發展。破是立的前提和基礎,立是破的最終目的,兩者是辯證統一的,如果只強調一方面而否定另一方面,便成了形而上學的思維。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中貫穿著“立”與“破”的辯證法思想,強調要科學處理好“立”與“破”的辯證關系,做到立字當頭、立破并舉,才能在危機與挑戰面前轉“危”為“機”。
再次,要強化制度保障。想要做到化“危”為“機”,除了科學認識到危機之間的辯證關系,還要把握住化“危”為“機”的主動權。這就突出了制度保障的重要性,現代化國家無不重視制度的構建,對于我國來說,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是事關黨和國家事業發展的重中之重。改革開放四十幾年來,伴隨著各個領域改革所取得的成就,我國的制度體系也不斷成熟完善,為社會的發展提供了有效保障。現階段,想要實現化“危”為“機”,就要有針對性地探索化“危”為“機”的突破點,有針對性地建立相關制度。廣大黨員干部也要嚴格按照制度規定辦事,堅決維護制度,為化“危”為“機”提供強大的制度支撐。
最后,要狠抓落實。想要真正實現化“危”為“機”,需要實際行動,重在實踐。狠抓落實是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的顯著特征。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總是著眼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的實際,注重從實踐出發,聚焦改革和發展中的各項突出問題,以問題為導向,從實際出發解決現實問題,堅持求真務實,反復強調“空談誤國、實干興邦”的實干精神,不斷推進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穩步向前。藍圖目標已經擘畫,方針政策已經確定,之后的關鍵所在就是落實,將黨的各項路線方針政策認真貫徹、落到實處。真抓實干才能取得成績。一方面,要堅持“一分部署,九分落實”。宏偉目標的實現,必須要有配套執行的行動方案,更需要有堅定執行的信心和毅力。他強調要堅持真抓實干,反對形式主義的花拳繡腿、弄虛作假。另一方面,要發揚“釘釘子精神”。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狠抓落實就如同釘釘子,這是做好工作的有效方法。要釘準,即將重點放對、要放在人民群眾反映的重點問題上,集中火力解決主要問題;要釘深,即要堅持不懈狠抓落實,釘釘子不是一錘就能釘好的,要一錘一錘將釘子敲牢;要釘實,即狠抓落實要用實勁兒、切實干出成績,切忌裹足不前、等待觀望。當前廣大領導干部要全面增強狠抓落實的本領和工作力度,凡事不能只停留在口頭上,更重要的是落實在行動上。狠抓落實不僅是一種工作作風,更是一種能力素質,要時刻堅持說實話、辦實事、求實效,為化“危”為“機”提供動力支撐。
(作者單位:沈陽理工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