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向東
摘要:在地理認知方法中,區域認知是最基本的認知方法。在地理教學中,讓學生了解地理環境,對區域有所認知,可以為學生的區域綜合分析和比較能力發展打下基礎。為此,區域認知素養成為地理核心素養的重要組成部分,并成為當下地理教學的重中之重。文章從核心素養視角出發,就如何在地理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區域認知素養進行了研究,希望能對地理實踐活動起到指導和參考作用。
關鍵詞:高中;地理;區域認知
在地理學領域,所有的地理環境和地理事物都具有區域性。在地理教學實踐中,從區域視角讓學生認識地域系統的特點,培養學生的地理分析、預測、解釋能力,讓學生形成地理意識、習慣和觀點,是地理教學的目標。那么,如何培養學生的區域認知素養呢?下面就以高中地理教學為例,對此進行分析。
1? ?充分利用地圖,培養地理認知能力
地理是一門以地理學描述和分析為主,實用性較強的科目。在地理教學中要用到許多工具。以高中地理教材為例,高中地理教材中有多種形式的插圖,在分析地理區位時,要用到地圖,以培養學生的讀圖能力。區域認知素養屬于地理核心素養之一,不同的地理區域雖然在人地關系、自然景觀、開發措施、所處位置和特征等方面各異,但都是有邊界的,都可以借助地理工具進行區域定位和分析。地理學區域學者曾說過,地圖是地理的第二語言。確切地說,地圖是表達地理研究成果、記敘地理區域范圍的重要工具,也是傳統地理學習最常用的工具。在地理研究中,地圖為人們進行地理環境研究提供了比較全面、真實的資料。現在的許多地圖不僅內容豐富,而且形象、生動、直觀,教師可以借助地圖了解許多區域知識。在地理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地圖認知、理解、操作和認知能力,可以幫助學生理解抽象的地理原理,培養學生的區域認知能力。因此,在高中地理教學中,教師可以充分利用地圖,讓學生掌握讀圖步驟、要義,培養區域認知能力。
例如,在學習《人口遷移》一課時,教師可以先利用多媒體依次展示教材中的圖片,然后再一一講解正確的讀圖步驟、看圖要點,如注意圖名,關注圖的比例、標注、小圖標注;先整體再局部,先粗讀再細看,既要從全局范圍了解地理事物的位置、環境,又要從細小方面了解地理事物與其他事物的關系。接下來,讓學生看圖,找出圖中的人口遷出區、遷入區、遷移路線,并分析不同時期人口遷移的主要原因,點評遷移產生的影響及引發的問題。在此基礎上,讓學生結合我國的發展狀況繪制人口遷移簡圖,對人口遷移的未來進行設想,并利用地圖將自己的設想表示出來。這樣可以培養學生的繪圖能力和空間思維能力,有助于學生區域認知能力的提升。
2? ?利用地理事物,培養區域定位能力
世界具有多樣性,這一點,在地理方面體現得尤為明顯,不同的區域地理環境各不相同,自然地理、人文地理景色各異。培養學生的區域認知素養,重點是培養“空間—區域”觀念,讓學生將自己在地理學習中形成的“空間—區域”觀念應用于地理環境的識別和分析中,了解自然環境和人文環境的關聯性,從地理視角認知區域自然特征、世界的差異以及人與地理的關系。在地理教學中,教師可以根據區域認知素養的內涵,深入分析區域內典型的地理環境。教師要讓學生了解區域內典型的地理環境特征,并能通過典型地理環境尤其是自然景觀、人文景觀進行區域定位,使學生從最基礎的區域定位入手,逐步形成區域認知能力。
3? ?結合實際,分析地理與生活的聯系
地理學與生活關聯緊密,人地關系是區域研究的重要內容。在地理學領域,人們習慣將一定區域的人與地理環境當作一個整體來考慮,并經常會從適應、利用、改造的視角去研究地理環境對人的影響,以及人對地理環境的適應能力、利用和改造情況。在地理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區域認知素養,讓學生養成進行區域特征和區域差異研究的能力,是地理教學的重要目標。不過,高中生雖然是社會的一部分,但是由于缺少實踐的機會,許多學生對特定的、不同地理環境下的氣候差異、土壤差異、空氣差異等缺少了解,同時對不同區域自然條件、資源基礎的認識、評述存在偏差。培養學生的區域認知素養需要融入生活資源,讓學生從自然、人類視角考量生存環境,從生活視角發現、分析、認識差異化地區的差異,為學生的感性思維轉變為理性思維注入動力。因此,在高中地理教學中,教師要樹立生活化教學理念,將生活資源融入教學中,讓學生基于個人知識和生活經驗分析、認識區域差異,以培養學生對不同地理位置的氣候、土壤、空氣差異的敏感和感知能力,為學生的認知能力深入發展助力。
4? ?精心設計問題,讓求知和思維共進
區域認知既是學習地理知識的一種思想方法,也是分析地理的一種手段。高中地理的覆蓋面較廣,地理知識復雜而龐大。在地理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區域認知能力具有一定的必要性,但這并非一件易事。學生只有具有一定的思維能力,積累豐富的地理知識,才能對區域的整體性、獨特性、差異性有所了解,才能通過地理環境、各類要素進行區域定位和分析,從而實現地理知識的有效遷移。結合實際情況來看,高中生雖然已經有了一定的認知能力,但是,他們的區域認知能力有待提升。許多學生的區域認知能力之所以相對不高,與傳統的教學模式有關,也與學生缺少地理學習興趣有關。而學生缺少地理學習興趣主要是因為課堂教學方法單一,無法給學生的大腦以積極的刺激,學生無法體會學習的樂趣。精心設計環環相扣的問題,借助問題讓學生順藤摸瓜,梳理地理知識,發現問題之間的聯系,可以促使學生的知識和思維層層遞進,讓學生在地理區域認知方面受益。因此,在高中地理教學中,教師可以問題為工具,構建集質疑、合作、探究于一體的智慧課堂,讓學生理解地理內容,對區域地理要素進行思考、分析,以培養學生的區域認知能力。
例如,在教授《荒漠化的危害與治理》一課時,教師可以采用多媒體技術,播放一段網友制作的視頻,借助鏡頭語言講述“消失在沙漠中的古城”,營造課堂氛圍,激發學生的求知欲。然后,教師以即將消失在沙漠中的古城為例,提出問題:為了提高對防治荒漠化重要性的認識,喚起全世界防治荒漠化的責任心和緊迫感,聯合國將哪一日定為“世界防治荒漠化與干旱日”?關于荒漠化,聯合國環境與發展大會給出的定義是“由于氣候變化和人類不合理的經濟活動等因素使干旱、半干旱和具有干旱災害的半濕潤地區的土地發生了退化”,你認為該定義是否精準?接下來,給出時間,讓學生基于區域研究視角,分析地理要素之間的聯系,從本質上認識實際,獨自思考問題,再讓學生自薦回答問題,結合學生的回答,教師將人地關系、區域認知、因地制宜思想、可持續發展觀等融入教學中,對一些問題進行深入分析,提供更多的信息,讓學生認清問題的本質,并出示“防旱小貼士”,讓學生從自身做起,從小事做起,保護身邊的每片綠色。學生從整體視角看待地理過程,分析地理要素之間的關聯,可以對人地關系、區域認知的理解上升到理性高度。
5? ?開展項目式學習,培養區域認知能力
地理思想是地理學發展到高級階段的產物。區域認知是一種高級地理思想,其本質是地理世界觀和價值觀。培養學生的區域認知能力,重點是在明確的主題、特定的區域內,讓學生對區域內的生態、環境、資源、人口進行全面了解,對自然條件和資源基礎進行全面考量和分析,使學生掌握區域特征,有進行區域分析、認知的能力。但是,學生區域能力培養無法一蹴而就,它需要尊重學生的學習、認知規律,循序漸進地進行。教學應該給學生以刺激,讓學生對學習、材料感興趣,知道如何學,用知識去解決問題。項目式學習是一種強調自我導向,讓學生通過項目體驗、分析討論、探索創新習得思維,掌握學習規律的學習方法。在地理教學中引導學生進行項目式學習,讓學生在學習中搜集資源、整合信息、創新思維,可以使其對地理區域的認知更深刻。因此,可以項目式學習為區域認知培養的方法和路徑,讓學生有效學習,提升區域認知能力。
6? ?鼓勵實踐應用,掌握地理環境規律
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傳統的以理論教學為主的地理教學模式被打破,而如何培養學生的地理實踐力,讓學生將掌握的知識為己所用,成為地理教學的重點。地理實踐力與區域認知能力作為地理核心素養的重要組成部分,二者具有密切的聯系,是實踐與認知的關系。地理認知是地理實踐的基礎,但是,坐而論道不如起而行之,地理實踐才是鞏固學習成果、加深學生理解和認識、培養學生探究能力、滿足學生求知欲的根本。所以,在地理教學中,教師要積極貫徹落實地理實踐教學理念,通過地理實踐彌補課堂教學缺陷,讓學生全面了解、有效掌握區域地理環境的發展規律和變化特征,讓學生的知識儲備更豐富,認知更深刻。
例如,在學習《流域綜合治理與開發》一課時,教師可以讓學生利用課余時間,就學校、城市附近的河流綜合治理與開發制定調查模板,搜集資料,了解河流流域的生態系統,以及河流綜合治理與開發的地理背景、經濟背景和治理措施。然后,開展實地調查,采集信息和樣本,結合實際,針對地方開發治理指導思想、方法、內容和成果進行反思,發現、總結本地在小流域開發中存在的問題。
綜上所述,在核心素養背景下,隨著地理教材的區域化特征越來越明顯,地理教學也要與時俱進,以學生為主體,借助地理學習工具、典型地理事物、生活化教學、項目式學習,構建智慧課堂,讓學生進行探究式學習,以培養學生的區域認知能力,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劉殊穎.高中地理教學中區域認知素養的培養策略探究[J].讀天下:綜合,2020(5):119.
[2]朱明明,陳季.地理學科核心素養“區域認知”研究的文獻綜述[J].經濟師,2019(10):26-27.
[3]湯建琴.高中地理區域認知素養培養策略探究[J].考試周刊,2020(38):137-138.
[4]程玲玲,李俊峰.基于鄉土資源的區域認知素養提升路徑:以“產業轉移”為例[J].地理教學,2017(11):17-2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