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好貴
摘要:文言文閱讀是初中語文教學中的重難點內容,群文閱讀又是一種新型的教學模式。基于群文閱讀理念創新文言文教學方式,不僅能夠拓寬學生的文言文閱讀視野,而且能強化學生的語文思維,使其領略傳統文學藝術的魅力。文章重點分析了初中語文文言文群文閱讀教學的開展價值,根據課程目標和群文閱讀的特點,探索了科學的、可操作的教學路徑,希望能夠為相關教育工作者提供參考,從而大幅度提高文言文群文閱讀教學的有效性。
關鍵詞:初中語文;文言文群文閱讀;價值;策略
初中語文教學中的文言文群文閱讀,主要是教師根據合適的主題或者議題,精選多篇優質的文言文語篇,形成結構化的文本組合,帶領學生圍繞議題對文言文組合進行意義構建。現階段學生對文言文學習存在興趣低、閱讀視野狹窄等問題,實施文言文群文閱讀,能夠妥善地解決這些問題。因此,教師應該結合“1+X”的教學思想,針對學生的文言文學習困境,精心設計并開展文言文群文閱讀教學,組織學生參與豐富多彩的閱讀活動,幫助其找到攻克文言文閱讀難點的路徑,從而實現群文閱讀理念的有效滲透。
1? ?初中語文文言文群文閱讀教學的開展價值
1.1有利于拓寬學生的文言文閱讀視野
文言文閱讀在初中語文教學體系中占據重要地位。然而長期以來,學生接觸到的文言文素材比較少,閱讀形式僅局限于單篇閱讀,導致學生無法積累充足的文言文學習經驗,造成閱讀視野窄化的不利局面。群文閱讀和單篇閱讀相比,突破了文言文篇章數量上的局限,而開展初中語文文言文群文閱讀教學,有利于拓寬學生的文言文閱讀視野。一方面,群文閱讀是把不同的文言文篇章進行有機組合,學生在單位時間內,能夠接觸到更豐富的文言文素材,通過有效的閱讀分析,逐步體會文言文用語的構建規律,使閱讀視野更加開闊,從而改善文言文教學長期處于孤立和封閉的狀態。另一方面,基于群文閱讀的文言文教學,能彌補單篇閱讀知識點零散、繁雜的缺點。教師從主題構建的角度出發,搜集具有共通性的文言文篇章,組織學生開展閱讀實踐活動,可以使其系統化地掌握文言文知識和閱讀技巧,拓寬閱讀視野,從而提升文言文自主閱讀能力。
1.2有利于激活學生的文言文閱讀思維
文言文閱讀是一項強調思考的心智活動,而思維的激活與提升是語文素養的重要組成部分,要想讓學生真正讀懂文言文,并領會其主題思想,必須具備靈活、敏捷、發散的思維。以往的單篇閱讀模式側重于對文言文字詞句的講解和灌輸,要求學生對文本內涵進行解讀,并且要與教參中的標準答案相一致,這導致學生的獨立思考機會比較匱乏,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思維的發展。文言文群文閱讀教學是師生在集體構建的過程中達成解讀共識的新型閱讀范式,對培養學生的文言文閱讀思維很有幫助。一方面,群文閱讀模式下的文言文篇章之間是存在邏輯關聯的,教師可以利用這一特點,實施比較式閱讀、思辨性閱讀,引導學生自己進行理解和判斷,提升閱讀分析能力以及思維的訓練效果。另一方面,文言文的語言凝練且富有意境美,教師可以啟發學生在群文組合中選擇自己感興趣的篇章,同時開展想象、聯想等思維活動,促進學生深度挖掘文言文的藝術特色,培養創造性的思維能力,從而借助文言文群文閱讀全面驅動學生的思維發展。
1.3有助于增強學生的傳統文化傳承意識
一方面,教師可以將課內外文質兼美的文言文素材加以梳理與整合,帶領學生開展鑒賞性的群文閱讀,使其體會傳統文學藝術的語言美和意境美,感受不同作者在遣詞造句、謀篇布局上的精湛,調動學生傳承文化的積極性。另一方面,教師可以立足于文言文群文,在相同的議題之下,引導學生探析、挖掘多文本中所蘊藏的傳統文化思想,包括古人高尚的道德、樂山樂水的情懷以及對真善美理想的執著追求等。學生沉浸其中,勢必會受到優秀傳統文化的熏陶和感染,從而形成自覺傳承的意識,彰顯文言文群文閱讀的價值。
2? ?群文閱讀教學有效性提升策略
2.1做好選文工作,奠定文言文群文閱讀的基礎
想要提升初中語文文言文群文閱讀教學的有效性,前提條件是做好選文工作。文言文的體裁比較特殊,科學選文并非把幾篇文言文進行簡單疊加,而是要注重文本之間的內在聯系,使之形成主題化的文本組合,這樣更有利于議題的構建,促進學生挖掘群文的內涵。為此,教師應該遵循“1+X”的選文原則,根據學生的文言文閱讀水平和認知能力,從教材和課外兩條路徑切入,合理選擇和組織文本,從而奠定文言文群文閱讀的基礎。
第一,教材內選文。從文言文在初中語文新教材中的分布情況來看,教材中共選編了30多篇文言文。這些文本以單元的形式呈現,在主題和內容等方面,具有非常明顯的關聯性。教師在實施教材內選文時,可以借助文言文單元整合的編排特點,根據教材對文言文題材的分類進行文言文群文組合的構建。
第二,教材外選文。這種選文方式主要是教師根據教材內的文言文,通過教材一篇帶課外多篇的形式,開發教材之外的文言文素材。在實施教材外選文時,教師必須考慮到學生實際的文言文閱讀和理解能力,課外文本的篇幅盡量短小精悍,以開闊視野為主,避免給學生帶來較大的閱讀壓力。從選文方法來看,教師可以結合教材內文言文的主題和作者,在課外資源中,選擇具有相同主題的經典作品,或者相同作者在不同時期的作品,與教材內的文章構成群文。課外文言文的數量不宜超過兩篇,議題的擬定應該以教材為基準,具有討論性和開放性。這樣既加強了課內外的聯系,又能確保擴大學生的文言文閱讀面,從而實現教材內外的高質量選文。
2.2創設教學情境,喚醒文言文群文閱讀期待
初中生對文言文閱讀本身就存在一定的畏難情緒,群文在篇幅和數量上都有所增加,學生在不了解群文內容之前,難免會產生心理壓力和負擔。俗話說:“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激趣是開展文言文群文閱讀的重要環節,直接決定著教學的有效性。情境創設應適應學生的認知特點,具備良好的激趣和導讀作用,因此,教師應該根據文言文群文閱讀的目標及學生的興趣愛好,做好教學情境的創設工作,營造良好的課堂氛圍,增強學生參與文言文群文閱讀的期待感。
第一,立足生活視野創設情境。文言文的創作年代距今比較久遠,學生的閱讀和認知難點大多源自時空觀念的薄弱。無論是古代還是現代,文學作品所描繪的對象、抒發的情感、闡釋的道理都與生活存在相通性和一致性,教師應該聯系日常生活,創設貼近學生認知的文言文群文閱讀情境。例如,文本群中包含的是議論說理類的文言文,教師可以出示相關的生活案例,或者具有爭議性的熱門話題,組織學生開展閱讀前的交流活動,喚醒學生的情緒和思維,隨后引出文言文群文及其議題。通過生活情境的鋪墊,學生會對群文產生親近感,進而產生濃厚的閱讀和探索興趣。
第二,開發信息資源創設情境。由于文言文在語言方面與白話文存在較大的區別,對于學生來說抽象性太強。而信息化素材具有化抽象為具象的功能,十分契合學生的形象思維。教師應該根據文言文群文的題材和描寫對象,優選圖片、視頻、音頻等形式的信息化素材,為學生打造生動直觀、聲像俱佳的情境。以山水游記類的文言文群文閱讀為例,教師可以采用小視頻呈現各篇文言文中的名山大川和秀美景致,再搭配一些悠揚古樸的古風音樂,給予學生多重感官刺激,使其移情入境,從而緩解對文言文群文閱讀的抵觸情緒,以更好地品讀古典美文。
2.3設計探究任務,豐富文言文群文閱讀活動
新課改背景下的語文文言文群文閱讀強調發揮學生的主體性。在傳統的灌輸式教學模式中,教師講得多、學生練得少,缺乏自主性的閱讀活動,學生處在非常被動的地位,很難保障閱讀參與度,影響文言文群文閱讀的有效性。因此,教師應該堅持活動化教學理念,立足文言文群文閱讀的要點,設計具有趣味性的探究任務,組織學生合作互動和學習,從而使文言文群文閱讀活動更加豐富,增強學生的主體意識,提升自主閱讀能力。
第一,設計誦讀任務。誦讀是文言文群文閱讀的重要環節。實施有效的誦讀能夠促進學生體會文言文的語言構建規律,對提升語感發揮著顯著的效用。教師可以根據文言文群文組合,播放對應的配樂,組織學生以4~5人一組,開展個人領讀、分段讀、齊讀等形式的誦讀活動。在學生探究誦讀任務期間,教師需要跟進聆聽和巡視,指導學生結合各篇文言文的語用特點,確定句與句之間停頓的長短以及句子語調的抑揚頓挫,要求學生表現出不同文言文的情感和韻味,從而提升學生的文言文語感和誦讀能力。
第二,設計翻譯任務。翻譯是文言文群文閱讀的關鍵步驟,在以往的單篇閱讀模式下,一般是教師帶領學生對文言文進行逐字逐句地翻譯,而文本群的篇目較多,傳統方法不僅耗時,而且收不到理想的效果。教師應該把這項任務派發給學生,組織他們以小組為單位,對文言文群文開展自主、合作式的翻譯活動。在活動中,教師應該提醒學生減少對參考書的依賴,遵循“信、達、雅”的翻譯原則。采用直譯和意譯兩種方法,通過組內成員的討論,完整地譯出每篇文言文的意思。在各組初步完成翻譯任務之后,教師再組織組際之間的成果展示和交流,指導學生重點關注文言文群文中的通假字和古今異義詞,互相核對和校正翻譯結果,從而提高學生的文言文理解和翻譯水平,順利地構建活動化的文言文群文閱讀課堂。
總而言之,文言文群文閱讀在初中語文教學中具有非常高的開展價值,有利于拓寬學生的文言文閱讀視野,提升文言文語感和思維能力,對增強學生傳承傳統文化意識也大有裨益。教師應該通過科學選文、創設情境、設計任務等路徑,全面優化群文閱讀教學模式,提升學生閱讀文言文的興趣和能力,從而有效實現文言文群文閱讀教學目標。
參考文獻:
[1]尚紅艷.初中語文文言文群文閱讀教學有效性提升策略研究[J].甘肅教育研究,2023(4):48-50.
[2]姜金女,相建華.關于群文閱讀在初中文言文教學中應用的思考[J].天津教育,2022(20):75-77.
[3]龍泉良.群文閱讀視域下的初中文言文教學探微[J].語文教學之友,2022,41(4):44-46.
[4]朱延永.核心素養背景下初中文言文群文閱讀教學探討[J].基礎教育論壇,2022(8):46-47.
[5]汪海東.核心素養視域下的初中文言文群文閱讀教學探究[J].教育界,2022(3):102-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