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建軍
摘要:多媒體教學是互聯網時代初中語文常用教學方式之一,有助于語文高效課堂的打造。因此,文章簡要介紹了互聯網時代初中語文多媒體教學實踐的意義,從閱讀指導、寫作訓練、復習鞏固三個方面提出了關于初中語文多媒體教學實踐的措施,并對互聯網時代初中語文多媒體教學實踐過程進行了反思,希望能為多媒體教學在初中語文課堂中的有效應用提供一些參考。
關鍵詞:互聯網時代;初中;語文;多媒體教學
在科學技術高速發展的互聯網時代,現代化信息技術已融入了各個領域。在教育領域,以現代化信息技術為支撐的多媒體教學已成為重要的教學手段,在初中語文課堂中被廣泛應用。初中語文多媒體教學的開展,可以在激發學生語文學習興趣的同時突破教學難點。因此,探究互聯網時代初中語文多媒體教學實踐具有非常突出的現實意義。
1? ?互聯網時代初中語文多媒體教學實踐的意義
1.1激發學生語文學習興趣
初中生性格活潑,對新鮮事物充滿探索欲。在初中語文課堂中開展多媒體教學,可以利用多媒體的多元展現形式以及多樣信息整合優勢,將枯燥的文字轉變為立體、直觀、生動的內容,營造富有活力的初中語文課堂,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多媒體圖文并茂,可以啟發學生透過直觀圖像發散思維,有利于學生想象思維的發展。
1.2突破初中語文教學難點
與小學語文相比,初中語文教學中存在諸多難點,如某些場景的象征意義、擬人手法運用、白描手法分析、作者內心感悟解讀等。加之一節語文課的教學容量較大,學生無法全部消化吸收,重難點無法徹底突破。而應用多媒體教學手段,可以根據學生掌握語文知識的程度,從不同角度展示特定話題素材和內容,并引導學生用更加靈活的思維解決難題,從而實現初中語文教學難點的順利突破。
1.3打造高效初中語文課堂
建構主義理論認為,學生是在與周邊環境相互作用的過程中逐漸建構關于外部世界的知識,進而獲得個人知識結構的發展。學生與周邊環境相互作用的過程可以劃分為順應、同化幾個環節,順應是學生認識結構性質的變化,同化則是學生認識結構數量的擴充。立足互聯網時代推動初中語文多媒體教學實踐,可以更好地應用現代教學理論,帶領學生經過順應、同化的過程,在“平衡—不平衡—新的平衡”的無限循環中打造高效語文課堂。
2? ?互聯網時代初中語文多媒體教學實踐的措施
2.1基于多媒體的閱讀指導
文章閱讀是初中階段語文教學至關重要的內容,而在文章閱讀指導中應用多媒體手段,可以推動單一文章閱讀形式向多元文章閱讀形式轉變。在展示閱讀文本時,教師可以挖掘視頻、音頻等多樣素材形式,并利用多媒體工具表現和打造集動畫、聲音、圖片為一體的閱讀情境氛圍,進而在立體閱讀氛圍中融入閱讀文本創作時期的背景、文化狀況,促使學生在觀看多媒體視頻資料的過程中切身體會文章內容,提高閱讀指導效率。例如,在部編版八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第10課《三峽》一課的閱讀教學過程中,課文選自《水經注》,是北魏地理學家、散文家酈道元創作的山水散文,他用寥寥數百字描寫了三峽雄偉、險峻、壯麗的景色,文章要求學生借助注釋和工具理解基本內容。八年級學生已經掌握了一定的文言文基礎知識,因文章篇幅較短,多數學生可以結合書本注釋理解翻譯文章并從中品味三峽的優美風光?;诖耍處煈詼蚀_把握三峽景物描寫特點為重點,結合《義務教育階段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關于培養學生熱愛祖國語言文字的情感要求,精心設計多媒體視頻素材,旨在引導學生根據多媒體視頻資料聯想,從多個視角品讀美景,并可以根據“重巖疊嶂、乘奔御風、夏水襄陵、清榮峻茂”等詞語描繪美景。在正式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借助有關長江的視頻導入課文,利用多媒體展示三峽的美景,同時播放有關三峽的詩句音頻,如“朝辭白帝彩云間,千里江陵一日還”“孤帆遠景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等,便于學生從總體上了解三峽的特征。隨后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展示文章中生字的讀音,以提升學生的誦讀能力,為后期閱讀奠定基礎。同時,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展示文章中描寫山的詞語,如“險峻、嶙峋、突兀”等,并配圖,要求學生嘗試選擇與文章中描寫內容相關的圖片,并利用同樣的方法完成有關三峽水部分的閱讀。最后,要求學生根據多媒體展示的三峽圖片誦讀全文,使其全面感受文章的語言之美。
需要注意的是,在語文閱讀教學中,多媒體教學并非講解內容的普通展示,也并非字數毫無限制的堆砌,而是立足語文學科閱讀教學的獨特性,從學生內心深處的情感觸發點著手,營造現場感,引發學生與閱讀文本內容的情感共鳴,促使學生深切感受作者的悲歡離合、喜怒哀樂。例如,在部編版七年級下冊第三單元第11課《老王》一課的閱讀教學中,作者兼用邏輯順序和時間順序,前三段按照邏輯順序描寫老王的職業(謀生手段)、生理缺陷(謀生困難)、居住條件(生活苦難),后三段按照時間順序回顧老王的工作與為人,在寫作時,作者從小處落筆,利用以小見大的寫作手法反映大問題。課文要求學生從樸素的語言中體會作者深沉的感情,并領悟“我”的平等觀念和人道主義精神。基于此,在課程開展之初,教師可以先利用多媒體軟件展示一幅“老王”弓背彎腰、屈膝的漫畫形象,并著重放大“老王”面部的缺陷,要求學生觀察圖像,嘗試描述自己對“老王”的第一印象。隨后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工具播放課文前4個自然段,要求學生簡要敘述“老王”過著怎樣的生活。在這個基礎上,教師可以聚焦“老王”生活之苦,分別展示與“老王”職業、生活、身體、居住相關的畫面,引導學生想象“凄涼艱難的老王”。與此同時,教師可以鼓勵學生根據課文描寫的“送冰塊,車費減半”“送錢先生看病不要錢”“臨死前送來香油、雞蛋感謝我”等內容,想象“老王之善”,將“老王之苦”與“老王之善”進行對比,進一步體會作者對“老王”深沉的情感。
2.2基于多媒體的寫作訓練
寫作教學是初中語文教學的重點,也是難點。部分寫作技巧較為抽象,對初中生的學習應用提出了較大的挑戰。因此,教師應積極利用多媒體教學手段,以形象直觀的內容取代抽象的寫作技巧。同時,教師可以依托多媒體平臺搜集多類別寫作資料和素材,定期提煉精華,以微視頻的形式整合并發放給學生,便于學生從不同角度發散思維,理解寫作主題,避免出現描寫技巧運用不熟練、寫作內容干澀等問題。以部編版初中語文八年級下冊第三單元“學寫讀后感”的教學為例,八年級讀后感寫作訓練要求學生在掌握寫讀后感方法的基礎上形成“引—議—聯—結”的寫作思路,并結合單元課文的閱讀借鑒寫作,合理把控“讀”“感”之間的關系,養成邊閱讀邊思考的良好習慣。根據寫作訓練目標,教師可以提前制作啟發式微課視頻,整合經典片段賞析內容,帶領學生進入經典佳作情境,促使學生主動借鑒佳作選取寫作材料,寫出高質量的讀后感。在導入環節,教師可以板書“學寫讀后感”,并播放短視頻來展示讀后感的概念,并提出問題:“你最近在課內或者課外讀了哪些書籍或者文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師生根據短視頻交流近期閱讀體會,并從主要內容、主題思想、人物性格、作者文風或者語言等方面談論讀后感。導入后,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軟件展示所學課文的相關讀后感內容。在視頻展示的基礎上,教師可以帶領學生結合單元文章和相關內容歸納寫作方法,并尋找可借鑒之處,如“引是基礎,議是重心,聯是拓展,結是回應”。在簡單總結寫作方法后,教師可以再次利用多媒體展示單元文章片段,要求學生應用前期總結的技巧寫一段讀后感。在學生完成寫作后,教師可以將學生的作品掃描到多媒體端,與范文進行對比點評,全班共同修改,加深學生對讀后感寫作技巧的實踐感悟,提升學生的讀后感寫作能力。
除單元主題訓練外,初中語文寫作訓練還可以從生活中選取素材。教師可以借助網絡工具搜集校園類、勵志類、親情類素材,并從學生日常練筆、周記中提煉要素,尋找學生生活、家庭、社會中的動情點,要求學生通過書寫平凡的小事表達對生活的感悟。在生活化寫作訓練中,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展示生活素材,播放相關生活片段,引發學生關于相關生活經歷的回憶,促使學生結合具體情境組織詞語、句子,完善語言表達。
3? ?互聯網時代初中語文多媒體教學實踐的反思
互聯網時代,多媒體在語文課堂中的過度運用并不鮮見。不同多媒體素材盲目、無序地堆砌展示,導致語文課演變為“視頻課”,使學生缺乏思考和討論的空間,導致實際教學效果不佳。因此,教師應注重緊扣教學目標和學生實際,有的放矢地協調多媒體教學與傳統教學,控制播放時長,且播放內容應與學生實際情況相符,并契合教材蘊含的思想,避免多媒體材料與教材實際相脫離而影響最終教學效果。
綜上所述,互聯網時代,多媒體教學在初中語文教學中具有突出優勢,可有效激發學生的語文學習興趣,奠定高效課堂教學基礎。因此,教師應根據語文課程內容,將多媒體教學手段應用到閱讀指導、寫作訓練中,充分利用多媒體教學優勢營造教學情境,從而提升課程教學實效。
參考文獻:
[1]周德進.混合教學模式下的初中語文教學藝術:評《語文教學藝術鏡頭(初中卷)》[J].語文建設,2023(5):82.
[2]葉建國.語文教學中多媒體技術的合理運用[J].中國教育學刊,2021(11):106.
[3]崔紹懷.“個體性實踐知識”的探索:評《行走的課堂:張玉新原生態語文經典課堂10例》[J].中學語文教學,2022(5):83-85.
[4]薛海兵.循證語文教學的課型建構[J].教學與管理,2023(7):33-37.
[5]華樂菲.數字教科書在語文學科中應用的冷思考[J].教育探索,2019(6):17-19.
[6]侯志中.語文對話教學的內涵、現狀與優化:基于H縣六所初中學校的調查[J].中小學教師培訓,2023(1):53-56.
[7]吳欣歆.語文課程視域下的整本書解讀[J].中學語文教學,2023(1):9-12.
[8]褚凱.多媒體環境下職業院校語文教學現狀分析及改進措施:評《語文課程教學概論》[J].林產工業,2020(8):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