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金霞
德州市陵城區人民醫院現醫共體辦公室,山東德州 253500
醫共體作為醫聯體的組織模式,將縣級醫院作為代表,聯合鄉鎮衛生院及村衛生室,建設一體化的醫聯體,醫共體是整合縣區范圍內的措施,也是新醫改的基本保障,強化基層管理及建設健全的機制,是新醫改的綜合目標。我國醫療資源存在分配不均勻的情況,基層醫務人員服務能力及應急搶救水平不均勻,尤其是鄉鎮地區的醫務人員搶救水平比較低下,在搶救物品等管理上存在不足,無法及時為患者實施搶救,延長了患者的搶救時間,很可能導致患者無法救治[1]。為此,應結合過往醫共體中的護士工作問題,采取相關的同質化管理模式,提升護理管理質量,讓護理人員充分掌握急救技能,為挽救患者的生命安全提供支持。本研究選取2022 年1——12 月陵城區人民醫院的護理人員40 名為研究對象,觀察不同管理模式下的護士工作能力及搶救能力變化。現報道如下。
選取本院的40 名護士為研究對象,2022 年1——6 月采取常規管理模式,2022 年7——12 月采取同質化管理模式。常規組20 名護理人員中,年齡23~43歲,平均(36.54±6.43)歲;工作時間2~14 年,平均(7.54±3.23)年;大專學歷11 名、本科學歷9 名。同質化管理組20 名護理人員中,年齡22~44 歲,平均(36.76±6.72)歲;工作時 間2~15 年,平 均(7.86±3.32)年;大專學歷13 名、本科學歷7 名。兩組護理人員基本資料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納入標準:參與研究的護士均認知研究內容,并同意參與;其工作時間均超過1 年。
排除標準:精神狀態不好、工作積極性不高、大專以下學歷的護理人員。
常規組:按照醫共體的管理要求,醫共體主任要求各個縣級、鄉鎮等醫院對內部護理人員進行培訓,并說明培訓護理人員搶救能力的意義,讓護理人員積極主動學習搶救知識,主要是一些常見的疾病搶救,包括心肌梗死、腦梗死及酮癥酸中毒等,向醫共體內部的成員說明搶救知識培訓要求,并讓護理人員在培訓后撰寫心得體會[2]。醫共體主任不定期進入醫共體內部醫院考察,觀察護理人員的工作開展情況,并收集一些病例資料,評估護理人員的搶救能力,針對急救能力差的護理人員重點培訓,針對護理操作不到位導致患者殘疾、死亡等情況,給予護理人員懲處。
同質化管理組:①建立同質化管理小組:醫共體主任聯合各個醫共體醫院的院長,共同思考院內護理人員工作上的問題,尤其急救能力問題。醫共體主任向院長說明同質化管理的要求,主要是機體理論授課及操作演示,通過護士+平臺,組織各個衛生院及縣級醫院護士學習急救操作的技能,建設診療康復長期護理平臺,通過護理巡講及護理查房、急救護理等操作,提升醫共體內的護士能力[3]。說明同質化管理的要求,醫共體主任作為組長,負責統籌管理與各個院長思考培訓及管理方法。②醫共體培訓管理方案:通過文獻查詢及頭腦風暴等方法,組長和小組成員以臨床需求為基準,制定培訓管理的初稿,理論知識是不同類型患者的急救方法,包括急救準備、急救實施等,理論知識多為線上培訓。在實踐培訓中,各個醫院在同質化管理要求下,按照管理要求進行急救培訓,包括情景演練及真人模擬,每個醫院在培訓時,需要錄制視頻,小組成員進行考察,觀察護士急救操作是否到位,也評估每個醫院是否真正接受同質化管理。③培訓實施:在理論知識培訓中,醫共體中的護士下載釘釘或者騰訊會議APP,以此完成線上授課培訓。在課前,同質化管理小組成員發放已經準備好的培訓資料,讓護理人員先預習其中的內容,組長及組員要求護理人員深刻掌握其中的內容,并讓護理人員在APP 上自主學習,并完成隨堂檢測[4]。在培訓時,組長通過騰訊會議完成在線授課,并組織成員在培訓中討論,共同分享學習體會,組長及組員在培訓后總結。每個院長帶領醫院內的護理人員分享20 min急救護理的前沿知識,激發護理人員的學習興趣,每次培訓完成后,院長幫助內部護理人員梳理學習要點,幫助其內化知識。④實踐培訓:在急救護理知識培訓過程中,每周六展開1 次線下培訓,將60 名護理人員分為6 組,每組10 名護理人員進入縣級醫院接受培訓,共同學習急救護理知識,等待培訓完成后,院長帶領成員回到各自的醫院,展開情景演練,并錄制視頻,傳遞到群組中,同質化管理組員進行討論,說明操作期間的問題,要求護士改進[5]。⑤臨床實踐:護理人員進行培訓后,要求將所學的內容落實到實踐中,組長不定期進入醫院抽查,觀察護士的搶救工作開展情況,并觀察護士的日常行為,針對其中不遵守同質化管理要求的護理人員點名批評,院內扣除本月獎金,若護士配合搶救效果好,搶救成功率高,也會獲得獎金。
①兩組護士均考察對急救護理知識的掌握情況,以理論成績及實踐成績進行考察,每個項目為100 分,理論考察是問卷考察,實踐考察是抽查護士的日常操作情況,根據其急救護理工作開展情況評分。②護理質量:包括急救物品準備、急救流程管理、急救藥品應用、急救操作,每個項目為25 分,分值高為護理質量良好[6]。③急救能力:對參與研究的護士急救能力進行評價,包括優良差3 個指標,優,代表考核結果分值高,日常急救工作開展順利。良,代表考核分值較高,但急救工作開展可能有輕微誤差。差,考核分值低,急救能力一般。優良率=(優人數+良人數)/總人數×100%。
以SPSS 22.0 對數據進行統計分析,符合正態分布的計量資料以(±s)表示,進行t檢驗,計數資料以頻數(n)和百分數(%)表示,進行χ2檢驗,P<0.05代表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同質化管理組的護士理論及實踐成績分值均較常規組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護士急救知識掌握情況比較[(±s),分]

表1 兩組護士急救知識掌握情況比較[(±s),分]
組別同質化管理組(n=20)常規組(n=20)t 值P 值理論知識96.54±2.88 90.54±3.75 5.265 0.001實踐知識95.85±3.98 88.45±3.78 7.186 0.001
同質化管理組的護理質量評分均較常規組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護士護理質量評分比較[(±s),分]

表2 兩組護士護理質量評分比較[(±s),分]
組別同質化管理組(n=20)常規組(n=20)t 值P 值急救物品準備22.48±2.14 18.45±3.54 4.213 0.001急救流程管理22.87±1.68 17.54±3.87 5.114 0.001急救藥品應用22.48±1.34 18.45±3.65 4.545 0.001急救操作22.14±1.85 17.54±3.65 5.221 0.001
同質化管理組的急救優良率較常規組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護士急救能力比較
急救作為醫療中的重要環節,也是保證患者生命健康的治療方法。基層醫院病區中涵蓋內科、外科及婦產科等,所收治的患者一般是輕癥疾病者,以輸液治療為主。急救藥物及儀器使用率不高,器械一般保持良好的性能[7-8]。基層醫療機構的護理人員往往急救水平低,對急救工作的重視度不高,護士可接受的培訓項目少,且護士的學習能力一般,此類問題均導致基層醫院急救工作開展效率低下。為此,在醫共體環境下,醫共體管理人員應當統籌管理,對轄區中的基層醫院護士進行評估及管理,并做好培訓工作,比如,強化護士的急救物品管理能力,培養護士的急救技能,提升護士的急救意識及水平,從而不斷提升急救工作開展質量。有研究中指出[9],采取有效的管理措施,可提升護士的急救能力,保證患者的急救安全性,比如,建立管理小組,統籌醫共體內部的工作質量,促進護理資源下沉,并實施規范化的管理措施,帶動基層醫院護理系統健康及穩定發展。并規范化護理流程,提升護理工作的開展質量。搶救過程中,應當對患者采取護理干預措施,護理人員對患者病情進行評估,并及時開辟綠色通道,減少院前等待時間,避免患者病情延誤,并聯系主治醫生。在急救中,護理人員及時為患者建立靜脈通路,配合主治醫生及時搶救患者,在搶救過程中也要及時為患者展開心理疏導,在護理干預過程中,抓住患者治療的黃金時間,促使患者以藥物治療,提升搶救成功率,在搶救過程中做到無縫銜接,以專業護理措施為患者搶救。護理人員為患者展開呼吸道護理,患者搶救后會發生呼吸道堵塞,為患者采取呼吸道護理具有重要意義,部分患者合并肥胖、高血壓等癥狀,在護理過程中護理人員指導患者翻身,輕輕拍打背部,促進患者血液循環,并保持身體協調。有研究指出[10],應規范化急救車及急救藥物、護理操作的管理流程,護士應當熟練掌握急救技能,在管理制度的要求下,護士應常態化管理。每個月都要定期對醫共體內的護士展開培訓指導,提升護理人員的危機意識,并實施績效考核措施,針對急救工作開展效果差的護理人員進行懲處,針對急救護理配合效果好的護理人員予以獎勵,不斷激發護士急救護理熱情,改善護士的日常工作態度[11-12]。本研究中,為護理人員采取同質化管理模式,在管理期間,遵循同質化理念,對轄區內參與研究的護理人員展開同質化培訓教育,使護理人員掌握豐富的急救技能,并能夠將學習的技能應用在實踐中,培訓5-6 月,護理人員的急救能力相比常規管理下的護理人員已經大幅提升,通過臨床管理手段發揮了護士的主觀能動性,讓患者接收到患者后,遵醫囑準備急救藥物,并開展全面的護理操作,強化理論與實踐內容的聯系,掌握不同疾病患者的急救護理要點,及時挽救患者的生命。自總體上看,同質化管理組護士的急救能力優良率比常規管理組高,經培訓及管理后的護士,深刻掌握急救知識,將知識內化及理解。
綜上所述,在醫共體醫院護士管理中,采取同質化管理模式可提升護理人員的急救能力,還可提升其操作能力及護理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