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 娟,徐 慧
(1.臺州科技職業學院人文教育學院,浙江臺州,318020;2.杭州市人民政府機關幼兒園,浙江杭州,310005)
2013年,《國民旅游休閑綱要(2013—2020年)》提出,要逐步推進中小學生研學旅行。[1]2016年,教育部等11部門印發了《關于推進中小學生研學旅行的意見》。研學讓孩子走出教室,探索自然,接觸社會,在行走中收獲有趣的知識和體驗,通過實踐體驗達到知行合一。該教育形式被教育部門、學校、家庭廣泛認可。研學旅行背景下,場館的教育功能逐漸被家長重視,場館學習受到了家長的關注,帶幼兒參觀博物館已成為經濟發達城市家長的休閑活動之一。學界對博物館的界定不一,本研究中的博物館特指藝術類、科學與技術類、歷史類、綜合類博物館。為了解家長每年帶幼兒參觀博物館的頻次現狀及其影響因素,提升家長帶幼兒參觀博物館的自覺性,本研究對幼兒家長展開了調查。
本研究采用自編問卷“家長帶幼兒參觀博物館的問卷調查”,收集家長每年帶幼兒參觀博物館的頻次信息。問卷由基本信息部分和1道選擇題(“您每年帶孩子參觀博物館的次數是多少”)組成。本研究采用半結構化訪談的方式了解家長帶幼兒參觀博物館決策的影響因素。訪談提綱包括“您每年帶孩子參觀博物館幾次?”“您為什么帶/不帶孩子參觀博物館?”等問題。運用SPSS 24.0對問卷調查數據進行描述性分析。運用Nvivo11plus軟件對收集到的訪談數據進行編碼分析。為提高研究的信效度,本研究邀請一名研究生與研究者共同編碼。經檢驗,編碼一致性為90.1%。
1.問卷調查對象選取
本研究按照[3,4)歲(小班)、[4,5)歲(中班)、[5,6)歲(大班)三個年齡段進行劃分,采用分層抽樣法調查杭州市G區(G區為杭州市五個主城區之一)的幼兒家長590人。選擇杭州市是因為其經濟比較發達,且杭州是一個博物館資源非常豐富的城市。相較于經濟不發達地區,杭州市的幼兒家長更有可能經常帶孩子參觀博物館,從而便于收集具有研究價值的數據。樣本基本信息如表1所示。

表1 樣本基本信息
2.訪談對象選取
本研究采用目的性抽樣和差異最大化抽樣,從被調查的590名家長中選擇21人進行訪談。這一樣本數量也滿足了質性訪談樣本量應該大于12這一要求。[2]訪談對象情況如表2所示。

表2 訪談對象情況
在本研究調查的590名家長中,沒有帶幼兒參觀過博物館的只有12人,98.0%的家長都有帶幼兒參觀博物館的經歷。可見,在“博物館熱”成為文化現象,博物館發展活力不斷釋放的背景下,參觀博物館正在成為一種親子生活風尚。但問卷調查顯示,大多數家長每年帶幼兒參觀博物館的次數比較有限,5次以上的僅占13.1%。具體頻次情況如表3所示。

表3 家長每年帶幼兒參觀博物館的頻次(問卷)
基于上述頻次現狀,為了解家長帶幼兒參觀博物館的決策受哪些因素影響這一問題,本研究進行了訪談。由編碼分析得出,家長在決策是否帶幼兒參觀博物館時通常受兩個層面因素的影響,一是博物館接觸的可能性,二是關于博物館能否滿足親子需求的判斷。
1.博物館接觸的可能性
(1)閑暇時間
閑暇時間往往與勞動時間相對,馬克思著眼于揭露資本主義生產的實質,把時間分為“工作時間”和“自由時間”。[3]“自由時間”就是廣義上的閑暇時間。[4]閑暇時間最重要的屬性之一是“自由支配”。博物館是一種社會文化機構,是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國民教育的特殊資源和陣地,也是休閑娛樂場所,寓教于樂是其優勢所在。帶幼兒參觀博物館是親子休閑生活的一種重要方式。然而,擁有閑暇時間是家長帶幼兒參觀博物館的前提。訪談發現,家長和幼兒的共同閑暇時間成為影響家長帶幼兒參觀博物館決策的重要因素。在談及“為什么不帶孩子參觀博物館”時,有家長提到“我周末不一定有空”“工作太忙了,沒有時間”“孩子周末興趣班比較多,沒有時間”等。當前,我國經濟發達城市的生活節奏較快,雙職工家長可支配的自由時間比較少,尤其在“教育內卷”的現實情況下,很多家長更希望孩子上興趣班。因此,家長和幼兒的閑暇時間比較少。在眾多休閑方式中,家長能夠做出帶幼兒參觀博物館的決策也就顯得愈發難得。
(2)同胞限制
在多子女的家庭中,每個孩子能享受到的父母支持是有限的。由于年齡差距,不同子女的興趣和需要也有差異,年齡差距越大,興趣和需要的差異也越大。平衡子女的不同興趣和需要成為家長在實現帶娃效益最大化過程中的重要考量。然而,這一平衡行為使不同子女的權益都受到一定限制,本研究稱之為同胞限制。家長在對是否帶幼兒參觀博物館進行決策時,同胞限制也是一種影響因素。例如,有家長表示:“因為弟弟還小,一般體力都跟不上,所以我們很少去博物館。”“帶著小娃哪里也去不了,得大一點,三四歲才可以一起帶出去。”“哥哥對博物館比較感興趣,妹妹是個小吃貨,很喜歡吃吃喝喝,去博物館走一下就累了,所以后來也不經常去,更多是在戶外,哥哥可以撒歡,妹妹可以野餐。”
(3)場館預約
一是預約公告未得到普及。當前很多場館都實行網上實名預約制度,一些熱門的博物館更是需要提前預約才能準時參觀。預約制可以讓博物館提前獲悉客流量的發展態勢,對客流進行把控,保護文物,緩解高峰期“塞人”的問題,還可以減少參觀者現場排隊的時間,從而提升參觀的舒適感和愉悅感。然而,優點明顯的預約制卻引發了參觀者的“吐槽”。有家長表示:“不知道要提前預約,專程趕過去之后發現已經約滿不能參觀了,滿腔熱情瞬間被澆滅。”這說明場館的預約制度還沒有宣傳到位,尤其是一些熱門博物館的預約公告未得到普及,部分參觀者存在盲區。
二是預約難。有家長提到:“很多好玩的博物館很難預約,有個科技博物館,約了好幾次都約不上,很挫傷參觀積極性。”進一步訪談發現,預約難主要體現在以下兩點。其一,預約事項不明確。一些家長說:“有些博物館放票時間飄忽不定,預約公告上沒有明確說明,每次去預約都提示已約滿,跟不上節奏,也不知道應該提前幾天可以預約。”“不知道每天預約的具體時段在哪個區間,18:00預約系統就進不去了。”其二,存在黃牛搶票問題。有家長談道:“根本約不到票,都是黃牛,約了一個月了。”“總是約不到,票瞬間就沒了,網上說很多是黃牛用搶票軟件在搶。”此外,預約難的問題也與家長常選擇在法定節假日時間參觀熱門博物館有關。
三是人流量太大。有家長提道:“同一時段入館的人太多,排隊場面把人嚇退,人流量太大就會導致體驗感變差,到處都是烏泱泱的人和嘈雜的聲音。”“有些博物館去了太多人了,很多東西都要排隊,就很煩。”這反映出部分博物館沒有細化分時預約制度,造成人流量過大,這種現象在法定節假日尤為突出,導致觀眾形成消極的參觀體驗,從而影響未來參觀博物館的頻次。
2.關于博物館是否能滿足親子需求的判斷
(1)認知水平
一些家長認為孩子年齡小,認知水平低,理解不了博物館內的展品,沒有必要帶孩子去參觀。在其固有認知中,博物館是蘊含深奧學問和厚重歷史積淀的專業性較強的場所,很難看懂,甚至有些枯燥乏味,因而不適合幼兒參觀。在談及“為什么不帶孩子參觀博物館”時,有家長說:“沒必要,他們小,什么都不懂,把他們帶到那兒去看毫無意義呀。”“還理解不了,看著乏味。”“以目前的認知水平,很難給她講清楚。”“博物館、科技館不適合他的年齡,得大一點,至少要上小學。”可見,持這些觀點的家長未能正確認識博物館對幼兒發展的價值,持有一種狹隘的學習觀,即學習就是指掌握知識、技能的認知學習,殊不知側重培養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非認知學習也是學習的重要范疇,對個體素養的培育和全面發展至關重要,而這正是博物館教育的優勢。
(2)興趣
興趣是行為的內在驅動力。家長帶幼兒參觀博物館的決策通常以親子對博物館的興趣為考量,只有至少一方感興趣才能成行。訪談發現,部分家長自身對參觀博物館不感興趣。有家長說:“帶孩子參觀博物館,很考驗家長的耐心,如果自己沒有興趣是很難堅持下來的,我對博物館沒什么興趣,所以也不愿意帶孩子去。”還有一部分家長不常帶孩子參觀博物館的原因是,認為孩子沒有興趣。一些家長說:“他們不喜歡去那邊,更喜歡去兒童公園。”“她好像不太感興趣,更喜歡卡通的造型,去參觀過,但逗留時間很短,馬上跑出去了。”“尤其是比較久遠的展品,他不太感興趣,跟他說,他就會跑開,不太愿意聽。”親子對博物館缺乏興趣在很大程度上與博物館的展陳缺乏觀眾研究、難以激發觀眾的參觀興趣有關。
相反,有些經常帶幼兒去博物館打卡的家長,可能由于自身很喜歡博物館,這種情感會感染幼兒,使幼兒對參觀博物館也很感興趣。訪談中有家長談道:“要家長自己對這個東西比較感興趣,或者說有一定的知識經驗,他給小朋友講的時候可能就會更加生動一些,因為如果你把展品變成一個很有趣的故事,我覺得小朋友還是能接受的,但是如果你只是單純地告訴他,比如說這是古時候的一個碗,這是一把什么樣的劍,可能孩子就不太感興趣。”“首先我就是一個非常愛逛博物館、美術館,愛看展的這么一個家長,那我肯定想讓我的孩子在學齡前階段就接受這種文化的熏陶。”有些經常帶幼兒參觀博物館的家長也是出于滿足幼兒興趣的需要。一些家長說:“有的時候只是他對某個東西感興趣,比如恐龍,我就帶他去自然博物館,想讓他了解下恐龍是什么樣的,怎么滅絕的,另外,那里有恐龍互動的東西,帶他玩玩。”“與所學興趣班內容相關,帶他來博物館長長見識。”“孩子平時看過一些繪本,提出過很多疑問,里面有博物館涉及的,我們就會帶他到博物館邊看邊解答。”
(3)行為價值
人的任何行為都有它的目的性。父母在決策是否帶幼兒參觀博物館時同樣具有潛在的價值考量。家長之所以不帶或者不經常帶幼兒參觀博物館,很大程度上是家長認為這一行為價值不大。關于“為什么不帶孩子參觀博物館”,有家長提道:“考試不會考,為什么要去呢?你就算帶孩子跑遍全中國的博物館,他能記住多少?高考占幾分?花這么多的時間、精力和金錢,你投入在別的地方不好嗎?”可見,部分家長在育兒中比較功利,一切以高考為準繩,認為帶幼兒參觀博物館的投入回報率低,未能看到博物館學習的長遠價值。
反之,帶或者經常帶幼兒參觀博物館的家長認為這一行為是有價值的,參觀頻次越高表明家長越認同其行為價值。這部分家長帶幼兒參觀博物館的動機可以分為兩個方面,一是對家長的價值,二是對幼兒的價值。對家長的價值主要包括三個方面:一個遛娃的去處;一個促進親子互動、交流的地方;滿足興趣、求知欲的需要,開闊視野。對幼兒的價值主要包括六個方面:滿足興趣、求知欲的需要,開闊視野;一個很好的學習場所;增強孩子的自信心、自豪感;啟蒙教育;重復參觀;培養非正式學習的習慣和能力。具體如表4所示。

表4 參觀動機
通過分析訪談內容發現,在家長認為的博物館對幼兒的價值中,提及最多的是“博物館是一個很好的學習場所”(18次),其次是博物館可以“滿足興趣、求知欲的需要,開闊視野”(12次)。可見,這部分家長對博物館的教育價值有比較正確的認識,這與近年來博物館的發展改革有關。2015年,《博物館條例》將博物館的教育功能提高到了首位,改變了以往博物館以收藏功能為主,不注重教育功能發揮和社會服務的局面。[5]習近平提出,讓收藏在博物館里的文物、陳列在廣闊大地上的遺產、書寫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來。[6]在此影響下,博物館的展陳更加“親民”。在科技賦能博物館的背景下,博物館對展覽、展品的闡釋更加生動活潑、通俗易懂、具體形象,博物館越來越成為適應全齡參觀學習的文化陣地。正如家長在訪談中所言:“博物館里的知識更具象,可以讓孩子身臨其境。”“有很多探索、互動體驗項目。”“是了解歷史的最佳課堂。”在博物館里可以“激發孩子更多提問和思考”“提高審美”“接受文化的熏陶”“滿足孩子各方面的興趣”“開闊眼界”。由此表明,隨著物質生活的豐富,家長越來越注重孩子的教育,帶孩子參觀博物館的行為正是家長積極利用社會資源,拓展兒童生活和學習空間的體現。
為消除家長帶幼兒參觀博物館決策的負性影響因素,提升家長帶幼兒參觀博物館的自覺性,本研究提出以下建議。
閑暇時間是一種以時間形態存在的社會資源,閑暇時間的增多是社會進步的標志,是具有重要意義的社會現象。[7]人的發展有賴于閑暇時間的增多。[4]閑暇時間為個體學習專業以外的知識、開拓更廣闊的視野、全面發展提供了條件。在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時代背景下,全社會應樹立“以人為本”的理念,重視閑暇時間對人和社會發展的價值。成功地開發閑暇時間這一社會資源和社會財富是發達國家社會進步的(特別是在提高整體社會成員的教養方面)一個很重要的經驗。[7]為此,社會應為職工減負,讓他們從繁忙的工作中解放出來,有時間發展其各方面的潛力,從而更好地工作。當然,前提是通過閑暇教育使職工形成良好的閑暇態度、價值觀和行為方式,進而提高閑暇生活質量。同樣,社會也應為幼兒減負,讓他們擁有閑暇時間。蘇霍姆林斯基認為,只有當孩子每天按自己的愿望隨意使用5—7小時的空余時間,才有可能培養出全面發展的人來,離開這一點去討論全面發展,談論素質教育、愛好和天賦才能,只不過是一些空話。[8]參觀博物館是高質量閑暇活動的一種,只有保證親子有共同的閑暇時間,才有可能提高家長帶幼兒參觀博物館的頻次。
1.堅持素養本位,重視博物館促進兒童發展的價值
“望子成龍,望女成鳳”是家長的普遍心理,但很多家長所持有的成才觀是一元的,即獲得更多的知識、技能,取得好的分數,這根植于傳統的應試教育,與素質教育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人的愿景是相悖的。《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提出了人文底蘊、科學精神、學會學習、健康生活、責任擔當、實踐創新六大素養。[9]這為新時代人才培養提供了指南,也為家長育兒提供了正確的方向。在這一精神指引下,家長在育兒過程中應堅持素養本位,樹立多元的成才觀,全面培養孩子各方面的素養。
博物館是一個給人以時空穿梭感的空間,是集休閑、體驗、學習、感受、領悟等特征于一體的文化場所,被譽為“立體的教科書”,凝聚著人類文化遺產的精華,具有獨特的教育資源優勢。博物館的教育具有全民性、社會性、終身性、直觀性、豐富性、開放性、自主性、愉悅性,涉及審美、人文、科學、技術、創新等各個方面,創造了一個生活化、綜合性、系統性的“社會課堂”。[10]因此,參觀博物館對幼兒具有重要價值。
對幼兒來說,博物館是一個很好的學習場所,主要原因如下。第一,與書面化和符號化的知識不同,博物館是一個物化的世界,所有展品都是真實的、具象的,這符合幼兒具體形象思維的特點。第二,幼兒注意力不穩定,以無意注意為主,而博物館是一個充滿豐富刺激的環境,可以不斷激發幼兒的興趣、好奇心和求知欲。第三,在博物館中,幼兒可動用各種感官,綜合運用視覺、聽覺、觸覺、嗅覺等進行學習、探究。第四,博物館的展陳相對具有豐富、完整、生動鮮明的特點,可以幫助幼兒在真實的情境中,更好地感受事物的整體性和多樣性。
2.克服同胞限制,盡可能為每個子女提供必要的支持
孩子的興趣和需要具有個體差異性,這種差異性在不同年齡段的子女間表現尤為突出,這對多子女的家長提出了因材施教的要求。與獨生子女相比,在多子女家庭中,每個孩子從家長那里得到的支持資源受到了限制。但是,每個孩子的成長都有其關鍵期,為了更好地發展孩子各個方面的能力,家長應在關鍵期內為孩子提供必要的、對孩子有價值的教育支持。因此,家長應克服同胞限制。例如,家長可以在兩個孩子的興趣和需要發生沖突時,采取分工的方式,盡可能給予每個孩子所需要的支持,保證育兒過程的公平。如前所述,參觀博物館對幼兒具有重要價值,家長應克服同胞限制,經常帶該年齡段的孩子參觀博物館。
一是普及預約公告。為避免“跑空”現象,熱門博物館應通過多種渠道大力宣傳其網上實名預約制度,如利用微信公眾號、官方網站、抖音、交通廣播等渠道,在節假日前期加強宣傳。
二是明確預約事項,遏制黃牛搶票,引導錯峰參觀。為解決“預約難”的問題,熱門博物館應在預約須知/公告/注意事項中明確說明博物館放票的時間以及每天可預約的時段,并提供咨詢電話,為參觀者答疑解惑。為規范購票秩序,博物館可與軟件科技公司、公安機關合作,遏制黃牛搶票行為。為減少節假日參觀需求暴增、搶票難等現象,博物館應引導參觀者合理安排參觀時間,錯峰參觀。
三是細化分時預約,控制人流量。為解決同一時段入館人數過多的問題,博物館應細化分時預約,實時監控人流量并采取有效措施,為參觀者營造一個良好的參觀和體驗環境。
四是加強親子觀眾研究,激發家長和幼兒的參觀興趣。當前許多博物館,尤其是歷史類博物館,常給參觀者一種“拒人以千里之外”的感覺,很多文物并沒有“活”起來,顯得冷冰冰,難免讓參觀者產生壓抑的心情,導致一些參觀者對博物館缺乏興趣,并形成刻板印象。原因主要有兩方面。第一,長期以來,我國博物館界更注重文物的收藏、研究功能,對博物館教育功能的認識不夠,對社會公眾的服務功能不夠重視。第二,博物館對參觀者的研究不夠,在文物的闡釋、呈現方面比較薄弱,不能很好地吸引參觀者的興趣。因此,博物館在重視教育功能的同時,也應加強對參觀者的研究。尤其是在當下博物館參觀低齡化的時代,更應加強對低齡參觀者的研究,以更好地發揮博物館在國民教育體系和終身教育中的作用,凸顯博物館在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中的價值。親子需求的滿足是影響家長帶幼兒參觀博物館頻次的重要因素,為此,博物館應加強親子觀眾研究。例如,有研究者認為,應在展覽中建立“雙展線”,即兒童展線和常規展線,親子在參觀中能夠各取所需,親子雙方均能收獲良好的參觀體驗,促進親子形成經常參觀博物館的良性循環。[11]
通過調查家長每年帶幼兒參觀博物館的頻次及其影響因素發現,多數家長每年帶幼兒參觀博物館的次數比較有限,參觀頻次受閑暇時間、同胞限制、場館預約、認知水平等因素的影響。基于此,社會、家長、博物館應協同合作,促進親子形成共同參觀博物館的良性循環,推進幼兒各方面能力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