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冬,陳菲菲,袁心怡
(1.蘇州市職業大學教育與人文學院,江蘇蘇州,215104;2.蘇州幼兒師范高等??茖W校,江蘇蘇州,215104)
地方文化代表了一定范圍的地域的內在地理、歷史、人口、語言等方面所具有的特征。將深厚的優秀地方文化融入幼兒園教育,能夠使幼兒接受地方文化精髓的滋養,不斷提高幼兒的本土認同感,從而促進地方文化與學前教育的價值互動,激發學前教育的活力。
吳文化是太湖流域由古至今在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上積累的成果,它代表了吳地豐富的物質、制度、精神文明,反映了吳地的風土人情和人民的生活智慧。本研究嘗試從價值、實踐、啟示等方面將吳文化滲透進幼兒園數學教育當中,不僅是對地方優秀文化的繼承與弘揚,也是對幼兒數學教育的全新探索。
學前數學教育是學前教育體系中的組成要素,是幼兒學習與發展的重要領域之一?!?~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指出,幼兒在“運用數學解決實際生活問題的過程中,不僅獲得豐富的感性經驗,充分發展形象思維,而且初步嘗試歸類、排序、判斷、推理,逐步發展思維能力,為其他領域的深入學習奠定基礎”。[1]學前階段的數學教育重視幼兒興趣的培養和探索精神的激發,讓幼兒能夠在數學學習中逐步發現事物之間的關系和規律,并在智力、語言等方面獲得一定提升。因此,為了更好地輔助幼兒園數學教育,使學前幼兒能夠在更為廣闊的文化背景和地域特色基礎上展開學習,可以將優秀地方文化充分融入學前數學教育。以吳文化為例,將其運用于幼兒園數學教育主要具有以下三方面價值。
不同于語言文字類和藝術類知識的學習,數學學科特點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和邏輯性,不容易被幼兒理解和接受。但從幼兒發展的角度來看,學前數學教育的最終目的不是促使幼兒學習和積累數學知識,而是讓幼兒通過學習促進自身的全面和諧發展。
在吳文化區域,將優秀地方文化融入學前數學教育,在一定程度上能夠激發幼兒的數學學習興趣,使其在接受吳文化浸潤的同時獲得數學知識。吳文化作為一種具有鮮明特色的地方文化,一直處在不斷演變的過程中,其鮮明的水鄉文化特色、濃郁的市民文化特色、外柔內剛的文化品格、重文重教的文化理念和博采眾長的文化個性等文化特征都有益于幼兒成長。[2]吳文化資源豐富、形式多元,如蘇州話童謠、蘇繡、木刻年畫、藍印花布、絲綢等都可以結合幼兒的年齡特點、需求愛好、身心發展規律,開發利用課程資源,充分融入幼兒的數學教育。在吳文化資源得到有效開發和利用的背景下,幼兒的學習興趣能夠被激發,幼兒在接受學前數學教育的同時接受吳文化的滋養,促進自身全方面和諧發展。
根據幼兒身心發展規律,學前階段的數學教育應著重培養幼兒對數學的興趣,培養幼兒的數學思維,為幼兒的終身學習奠定基礎。幼兒園數學教育應重視學習的過程和經驗的積累,重點是幫助幼兒在活動中形成對數學的初步認知,構建起基本的數學思維。幼兒的學習以直接經驗為主,在數學教育過程中,教師可將吳文化特色融合在教學用具中,也可將吳文化以主線的形式貫穿整個教學過程。例如,充分利用地方游戲、傳統節日等特色教育機會,使幼兒在活動中感受文化的多樣性與差異性。將吳文化融入幼兒園數學教育,不僅能夠幫助幼兒認識家鄉文化、產生認同感,滿足幼兒的學習和發展需要,而且能夠豐富數學課程的教學內容和教學手段,借助優秀地方文化助力課程建構,為特色化、個性化的人才培養模式奠定基礎。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以下簡稱《綱要》)明確指出,學前教育要“充分利用社會資源,引導幼兒實際感受祖國文化的豐富與優秀,感受家鄉的變化和發展,激發幼兒愛家鄉、愛祖國的情感”。[3]吳地幼兒的數學教育應遵循《綱要》精神,從課程設置、情景設計、玩教具開發等方面入手,在教育過程中因地制宜地融合吳文化元素開展素質教育,使幼兒在學習數學知識的同時感受地方文化特色,體驗祖國優秀傳統文化的豐富多彩與博大精深。對幼兒而言,在日常生活、學習中接觸到的傳統文化教育更容易被接受和吸收。因此,優秀地方文化可以貫穿融合到不同科目的教育當中。將地方文化精髓整體融入幼兒園課程建構,不僅能夠培養幼兒的藝術素養、審美情趣等,更是一種在傳承地方文化精髓的方式上的突破和創新。
數學是一門具有很強抽象性和邏輯性的學科,將吳文化整合、融入學前數學教育,能夠激發幼兒的數學學習興趣,幫助幼兒在掌握簡單的數學知識的同時接受優秀地方文化的熏陶,對生長、生活所在地的文化有認知、有共鳴,并自愿自覺地傳承優秀地方文化。將吳文化資源運用于幼兒園數學教育可從教具、活動設計、活動實施等方面入手,本研究具體以兩個課程案例進行說明。
【活動目標】
認識蘇南、浙北地區特有水生植物“水八仙”;掌握“8”的平均分解。
【活動準備】
每人一個盒子、兩個口袋、一張“水八仙”卡片。
【主要活動過程】
第一,通過創設環境,引出活動主題。
教師可以詢問:“秋天到了,‘水八仙’開始陸續走上我們的餐桌了,小朋友們認識它們嗎?你吃過嗎?”幼兒回答教師問題后,教師以實物、圖片、視頻等形式介紹“水八仙”。下一步,教師引出活動主題:“今天老師要和大家一起‘品嘗’‘水八仙’,不過要答對題目才可以‘吃’”。
第二,通過講解“8”的平均分解,引導幼兒操作。
教師先用通俗易懂的語言解釋平均分概念,隨后指導操作。教師先說:“你的小盒子里分別裝了茭白、蓮藕、水芹、芡實(雞頭米)、茨菰(慈姑)、荸薺、莼菜、菱八種水生植物,現在把它們平均分配到2個口袋里吧?!庇谑?幼兒開始動手操作,教師進行個別指導。下一步,教師追問:“看看每個口袋里有幾種植物?”幼兒作答。教師向幼兒詢問:“說一說你是怎么分配的?”在幼兒回應此問題時,教師要引導幼兒明白平均分成兩份,兩份應該是一樣多的問題。
第三,通過改變材料的數量,引導幼兒鞏固平均分解知識。
教師說:“任意挑選出兩種植物后,剩下的平均分成兩份后分別帶給爸爸媽媽好不好?”待幼兒回應后,教師再問:“讓我們看看每個口袋里能分幾個?”于是,幼兒動手操作。在操作過程中,教師引導幼兒說出自己是如何分的,鞏固平均分解的知識。
在這一活動中,教師提供“水八仙”的相關材料,引導幼兒學習數的平均分概念。幼兒在學習新知識時,需要進行反復操作和練習。極具地方特色的“水八仙”貼近幼兒生活,能幫助幼兒積累豐富的感性經驗,讓幼兒在動手操作的過程中了解傳統食物并對數學有更多有趣的體驗。
在學前數學教育活動中,教師可根據教育目標選擇具有吳文化特色的教具、學具,使地方文化教育與學前數學教育活動相輔相成,進而增強幼兒對吳文化的認識,調動幼兒的學習積極性,打造特色幼兒園數學課堂。例如,蘇州的泥塑可用于圖形認識活動,園林景觀素材可用于空間關系學習活動,剪紙、版畫等文化元素可融入與測量、數字操作等相關的數學活動。
此外,教師在實施活動的過程中要充分進行文化教育,對活動中涉及的文化元素可通過講故事等形式進行細致的解釋說明。在教育過程中多為幼兒提供反復的機會,將重復的行動應用于新的案例或情景當中,鼓勵幼兒間的合作與展示,在充分的實踐中獲得關鍵能力的提升。
【活動目標】
能利用數學教具進行10以內的加減運算;了解蘇州傳統節日“軋神仙”,對民俗文化感興趣。
【活動準備】
教師可提前在一日活動中以軋神仙為主題進行幼兒園環境創設,布置“廟會”情境,讓幼兒親手制作好“小吃”“工藝品”等,自制不同面值的“紙幣”若干張。
【活動設計理念】
傳統節日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的比重較大。以節日為契機,將數學知識與幼兒日常生活緊密結合起來,有利于幼兒在了解地方文化的同時,促進數學素養的發展。適逢蘇州四月十四軋神仙,教師創設情境,引入傳統節日活動,引導幼兒動手操作、交流分享,借助游戲的形式引導幼兒了解地方傳統節日并學習簡單的數的加減運算。
【主要活動過程】
第一,情景導入。
教師渲染情景:“四月十四軋神仙,小朋友們和老師一起逛老街,感受節日的氣氛吧!”教師播放“神仙巡游”現場視頻,介紹節日的由來和習俗。下一步,教師說道:“來到老街,我們會發現攤位上有各種各樣的工藝品、食品,快快用你手里的‘紙幣’合理地購買吧?!苯處煵シ盘钱嬛谱鞯囊曨l等,將幼兒分成“商販組”和“游客組”,各發定量“紙幣”。
第二,初步感受10以內數的加減運算。
幼兒間通過“買”與“賣”進行簡單的數的加減運算。教師巡回觀察幼兒對加減法的應用,及時指導。買賣的“商品”均與節日緊密相關,可幼兒自行攜帶,也可師幼事先共同制作。
第三,交流分享。
教師引導幼兒分享自己的體驗:“大家都買(賣)了什么?花(賺)了多少‘錢’?”教師請“游客”展示自己買到商品,說說為什么選購它;請“商販”介紹自己的商品,講講它的特點?;顒幼詈?師幼一同品嘗海棠糕。
在這一活動中,幼兒基于蘇州傳統節日“軋神仙”的背景,通過欣賞節日活動、觀看民間藝術表演、品嘗特色美食等感受節日氛圍,與此同時,進行了10以內數學加減運算。由于幼兒園教育活動具有啟蒙性、生活性和游戲性的特點,數學體驗活動的開展也必須結合幼兒的學習特點,以實現幼兒的數學體驗活動與幼兒園教育活動的緊密結合。[4]以民俗活動為背景的數學學習符合幼兒的年齡與學習特點,使幼兒在數學學習過程中感受吳文化的魅力,對吳地傳統節日、民間藝術、地方美食有更多的了解。
教師在設計活動時不僅要充分考慮到幼兒的實際情況,還要深入篩選吳文化教育資源,充分結合園所教育特色,認識到家庭參與課程的積極意義。活動設計直接影響活動實施和活動效果,教師需要在準備階段通過資源共享、集體研討等多種形式集思廣益、完善細節。教師可借鑒前人研究開發的“大數學和小孩”課程活動指導原則,在數學日?;顒?、幼兒數學思想、幼兒數學語言等方面做進一步探索,從而為幼兒提供有計劃的、系統的數學知識,并給予幼兒充分的時間探索、操作,重復這一活動。[5]
吳文化運用于幼兒園數學教育不是將文化元素生搬硬套地放進活動過程,而是根據不同的活動內容、幼兒特點,將吳文化精髓自然而然地融入學前數學教育。吳文化教育元素的運用不強調固定的模板,而是強調各類巧妙的方法和策略,幫助幼兒在活動中產生更大的學習數學的興趣,并受到吳文化的熏陶。將吳文化元素融入學前數學教育的實踐還需要從教師教育水平、課程研究和管理機制等方面做進一步的思考。
幼兒園要認識到,教師在開發、研究吳文化運用于學前數學教育過程中居于主體地位,應為教師提升文化自覺意識與文化素養創設有利條件,注重激發教師的地方文化意識與文化自覺,讓教師能夠從文化精神、表現形式、應用能力等方面獲得整體的提升[6],從而能在實踐中運用吳文化元素,不斷提升文化自覺意識與文化素養。首先,幼兒園可以組織專題培訓,邀請專家學者或有相關經驗的教師開展培訓,向教師系統介紹吳文化的歷史、特點、符號和傳統技藝等,以提升教師對吳文化的認知和理解。其次,幼兒園可以組織教師參觀和吳文化特色鮮明的場所,如博物館、文化村等,給教師提供實地感知吳文化的機會。組織教師參與吳文化手工藝實踐活動,以加深教師對吳文化傳統技藝的理解和體驗。最后,幼兒園可以組織教師團隊開發與吳文化相關的教學資源,包括教案、教材、教具等,借集體的力量幫助教師更好地運用吳文化元素,設計出符合幼兒發展特點的數學教學活動。以上措施可以激發教師對吳文化的興趣和熱情,使其能夠更好地將吳文化融入幼兒園數學教育,為幼兒提供豐富的數學學習體驗,促進幼兒在學前數學教育中的全面發展。
幼兒園需要不斷加強組織和管理能力,建立一套完整的吳文化課程研究和管理機制,包括設計開發、組織實踐、評價反饋、反思修正等環節。具體可從師資隊伍建設、吳文化環境創設、吳文化課程結構組織等方面展開實踐。
教師作為吳文化課程的設計和實施主體,在活動開展過程中起到關鍵作用。首先,幼兒園可以組建由吳文化專家、教師和園所管理人員共同組成的研究團隊,負責吳文化課程的設計、研究和評估。該團隊可以定期開展研討會、座談會等,分享研究成果和教學經驗,促進吳文化課程的不斷完善和創新。其次,在數學教育中,幼兒園可以設計吳文化相關的數學游戲、數學故事、數學手工等,讓幼兒在學習數學的同時接觸和了解吳文化。最后,幼兒園可以建立吳文化課程的評價和反饋機制,通過觀察、記錄、問卷調查等方式,收集幼兒和家長對吳文化課程的反饋意見。根據反饋結果,及時進行修正和改進,確保吳文化課程的有效性和適應性。
在教育活動中,幼兒是具有主體性的個體,是具有發展潛力的人。因此,幼兒園活動要遵循幼兒教育的啟蒙性,適應幼兒的身心發展規律,確?;顒又杏變旱闹黧w地位。教師要尊重幼兒發展的個體差異,理解幼兒的學習方式和特點,幫助幼兒與環境發生充分的互動,開發含有多種數學領域要素的問題情境,并進一步從社會生活各個層面的真實情境中提煉和創造問題情境,形成開放性問題情境庫[7],最終將發展的可能性轉變為現實。在數學活動中,教師可結合教育目的將吳文化作為教學要素融入活動過程,時刻關注幼兒參與活動的興趣和專注度。不同的活動方案要凸顯出不同年齡幼兒的特點,回應幼兒的反饋,避免千篇一律和機械模仿的情況。例如,教師可以和幼兒共同設計一些具有吳文化符號的剪紙或印刷品,讓幼兒發揮想象力,用不同形狀、顏色的紙片拼貼出圖案。幼兒在拼貼過程中,可以鍛煉手眼協調能力,同時觀察、比較、分類圖案中的幾何形狀和顏色,培養數學思維。
教育是文化的一種生命機制,將學前數學教育置于廣闊的吳文化背景之下,有利于幼兒對數學知識進行更好的探索、體驗、思考和表達。吳文化內容豐富、形式多彩,包含著豐富的學前教育資源,具有精神滋養的作用。積極開展吳文化元素運用于幼兒園數學教育的實踐,引導幼兒在趣味化、生活化的數學學習情境中形成文化氣質,培養幼兒對家鄉的自豪感和責任感,這對新時代我國的教育建設和發展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