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奕儒
(南陽師范學院 河南南陽 473061)
現今,我國所處的世界經濟環境日趨動蕩,國際間的關系更加錯綜復雜。在飽受逆全球化趨勢、后疫情時代全球經濟低迷的壓力下,積極探索我國經濟發展的新領域,尋找實現共同富裕目標的新增量迫在眉睫。全國統一大市場意見的發布,為我國經濟發展工作提供了調整思路與優化要求,踐行這一思路,實現這一要求本質上需要構建與優化符合新時代經濟發展需要的產業布局。
河南省南陽市是河南省域副中心城市。近年來,該市經濟階段性發展緩慢,當前的產業布局與全國統一大市場發展新格局的要求仍有差距,亟須優化。本文選取南陽市及臨近四省副中心城市——淄博、長治、襄陽、延安,以2018—2022年產業經濟的面板數據為研究對象,并基于全國統一大市場的背景,對南陽市產業布局優化進行分析探討。
構建全國統一大市場,國內相關部門早有討論。中共十九大之后已有兩份文件就此概念給出了指導意見,分別是2020年5月發布的《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新時代加快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意見》及2022年1月發布的《要素市場化配置綜合改革試點總體方案》。這兩份文件與2022年4月發布的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意見的核心要領基本一致,都在強調——強化市場對生產要素資源的配置功能,提高政府部門在構建高效流通市場過程中的工作效率及質量。
同時,全國統一大市場強調破除“地方保護主義”,要求立足內需,完善制度,構建市場政策的統一性、規則的一致性及執行的協同性,建設高效規范、公平競爭、充分開放的全國統一大市場。具體工作目標可從五個角度來分析:第一,從市場角度入手。強調發揮市場的主觀能動性與自我調節機能,利用市場的作用,促進領域間的有效競爭,深化產業分工協作,實現共需互促、高效通暢的國內大循環;第二,從職能部門的角度入手。為實現市場目標,政府各職能部門應優化營商環境,簡政服務、公正監管。同時,強調因地制宜,引導各地區清晰定位、發揮優勢;第三,從司法的角度入手。強調破除壁壘、降低成本,助力市場發揮規模效應與集聚效應;第四,從創新發展的角度入手。明確創新發展、科技升級的必要性,通過政策支持與市場引導,鼓勵科技創新和新興產業的發展;第五,從國際化發展的角度入手。強化國內外競爭合作、互聯互通,在全國統一大市場及國內大循環的基礎上,充分利用全球要素和市場資源。
產業布局,意指不同產業在某一設定范圍內的空間分布和組成結構。從靜態來看,產業布局是指形成產業的各要素、各部門、各環節,在空間上的部署態勢和地域上的組合構成;從動態來看,產業布局強調各生產要素、各產業及其包含的不同企業,為選擇最優區位而形成的在地理空間上的配置與再配置過程。產業布局的合理與否會影響當地經濟優勢的發揮及發展速度;反之,產業布局也會受到當地特有條件的影響。
不同時期的理論分析中,產業布局都與地域經濟發展密不可分。經濟發展存在階段性特征,研判地域經濟所處的不同階段是制定持續發展經濟戰略的重要前提,也是規劃科學合理產業布局的基礎保障。在相關研究領域,H·錢納里與羅斯托的理論廣受推崇。前者通過構建動態多國模型,將經濟發展劃分為三大階段,即初級產品生產階段、工業化階段和發達階段,其中工業化階段又分為四個時期;羅斯托則從社會生產力角度出發,將經濟發展分為六個階段。本文綜合了H·錢納里及羅斯托的劃分標準,針對南陽市的經濟發展階段及產業布局現狀進行研究。
2.1.1 該市整體經濟發展階段相對落后
南陽市2022年人均GDP為47344元,按當年平均匯率計算,折合6704美元。基于以上兩個理論,2022年南陽市經濟發展水平整體處于工業化后期階段。而淄博、長治、襄陽、延安同年度的數據分別為13236美元、12622美元、15718美元、13932美元,均已進入后工業化階段,遠超南陽市同期水平。由此可見,南陽市相較其他臨近四省副中心城市經濟發展水平仍有較大差距。
2.1.2 該市三次產業結構側重不同
如表1所示,2018—2022年近五年的分產業生產總值結構中,南陽市大體表現為第三產業領跑,第二產業次之,第一產業占比最低的情況;而其他四省的數據均為第二產業占生產總值比重最大,第三產業、第一產業依次減少的結構。此外,通過觀察該時期南陽市第三產業增加值構成可以發現,其第三產業的發展主要依靠批發和零售業、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及居民服務等服務業組成,這些行業大多呈現出替代性較高、經營技術要求較低的行業特點。

表1 2018—2022年各市三產比重均值 (單位:%)
2.1.3 該市各縣區經濟發展水平不均衡
進一步聚焦南陽市各縣區經濟發展情況可以發現,該市縣區經濟發展水平不均衡。大部分縣區處在工業化后期階段。其中,西峽縣近五年經濟增速平穩提升,正在向后工業化階段邁進;但鎮平、方城、南召三縣人均GDP較低,經濟發展水平尚處于工業化中期。
此外,該市縣區細分產業分布顯示,大多縣區第一產業有著先天優勢;第二產業多以第一產業物資為基礎展開配置,但大多為產品的初級加工制造,而非創新技術,也缺乏成熟的縱向產業鏈條;第三產業同質化明顯,缺乏特色優勢。
2.2.1 現有產業布局和當地生產要素資源存在錯配現象
南陽市現有產業布局無論是整體還是分縣區,都是以第三產業為主導,第二、第一產業次之的結構狀態,且主導產業中大多數都為可替代性較強、專業技術水平較低的細分行業類型,但當地生產要素資源優勢恰恰相反。由此可見,當地三次產業結構與實際要素資源存在錯配現象。
固然,第三產業是國民經濟中非常重要的部分,其發展水平的高低關系著某一地區經濟發展水平的快慢。但凡事都要根據實際情況制定具體政策,一味地追求經濟高層次、快節奏發展很可能導致當地的經濟發展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同時,這也與全國統一大市場因地制宜、深化產業分工協作的要求不符。因此,南陽市在產業布局方面還應更多地結合當地實際物產資源、生產要素進行規劃改進。
2.2.2 當地產業優勢不明顯,標準化建設仍需加強
產業優勢的發揮對區域經濟持續穩健發展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而南陽市當前的產業特征表明,該市缺乏對該角度的深耕細拓,同時尚未形成標準化的行業規范。下文以南陽市月季產業與艾草產業為例進行分析。
南陽市擁有全國最大的月季生產基地,同時也保存有全國種類最多的月季種質資源,2019年當地打造了全球面積最大、全國品種數量最多的月季專類園——南陽世界月季大觀園。當地政府對月季產業的投入可謂不遺余力,但該產業的經濟貢獻差強人意。相關數據顯示,截至2022年,該產業的銷量對南陽市整體生產總值貢獻率僅為0.7%,第一產業生產總值占4.1%,當地月季產業投入產出比未達到預期效果。此外,國內月季花生產基地除了南陽市之外,還包括江蘇沭陽、山東萊州、云南昆明等。由此可見,南陽市月季品牌在市場中有一定的可替代性,行業影響力度有待提高。
當地政府對該產業的定位主要在觀光旅游、外銷或出口。前者強調的是游客的綜合體驗,這就會涉及餐飲、交通、住宿、景區建設等諸多環節,這些環節都需要根據統一的經營標準協調分工、打造獨具一格的觀光特色,孤立的園區打造并不能完全承接旅游這項產業功能;而外銷與出口則要面對更加嚴格的國際市場競爭,花卉行業本身的體量規模就較小,且對時效性要求極高,若不能形成主導性的核心競爭力,其經濟貢獻力度將更加微乎其微。目前,當地月季產業投入產出比未達到預期,從側面可以反映出該產業日常管理存在一定的隱患,市場競爭力較弱,對于行業的影響力度也不夠強勁,一旦市場環境和產業標準發生調整,就很難在第一時間做出改變。
南陽市政府相關資料顯示,該市艾草全產業鏈注冊企業超千余家,分別涉及生產、加工、銷售、服務諸多環節。此外,南陽市艾草還打造出“仲景”“宛艾”等相關品牌,注重艾草文化的傳播與推廣。
雖然當地艾草產業頗具規模,但產業組織“散、小、亂”的特征較為突出,相關部門并未引導企業遵循標準化的規則進行產業發展,這與湖北薊艾的規模化生產、龍頭企業輻射有所不同,這一差距直觀反映在產品價格上。2023年8月農業數據顯示,薊艾的均價基本保持在7~9元/斤,最高價可達14.8元/斤;而南陽市艾草的均價則多在4~6元/斤,最高價僅為6.5元/斤。由此可見,在市場認可度上,南陽市艾草并不占據優勢。
此外,還有其他諸如南陽黃牛肉產業、鎮平縣玉雕加工產業、西峽縣獼猴桃產業等,也都或多或少地面臨著產業優勢不明顯、缺乏統一的標準化規則,被動承接市場競爭的困境。如今,在全國統一大市場的要求下,強化產業優勢、推進產業標準化建設對南陽市的經濟發展刻不容緩。
2.2.3 主導產業存在同質化現象,與統一大市場偏離
主導產業是指在較長時間內支撐、帶動區域經濟發展的產業,因而必須是有發展前途的、代表區域發展方向的產業類型。區位商為確定該類型提供了很好的量化標準。
區位商是指一個地區特定部門的產值在地區工業總產值中所占的比重與全國該部門產值在全國工業總產值中所占比重之間的比值。一般而言,以1為臨界點,某特定產業的區位商大于1,則該產業是地區的專業化部門,有著較強的外輸生產能力;若區位商小于或等于1,則該產業是自給性部門,市場競爭力弱。其公式為:
式(1)中:LQij為i地區j產業的區位商,Lij表示i地區j產業的產值或就業人數,Li表示i地區總產值或就業人數,Lj表示背景區域j產業總產值或就業人數,L表示背景區域總產值或就業人數。LQij值越大,越能說明i區域在生產和發展j產業方面有優勢,j產業即為研究i區域的專業化部門和產品輸出部門。
由表2可知,南陽市分產業結構中僅有第一產業的區位商連續四年均大于1;第三產業細分項進一步顯示,除了批發與零售業的區位商均值較高外,其他第三產業細分行業的區位商大多小于1。由此可見,南陽市近四年第一產業優勢較為明顯,且有較強的市場競爭力;第三產業作為主導產業,更多表現為自給性功能,產業的輻射能力不強。

表2 2018-2021年南陽市產業結構區位商閾值
綜上所述,該市主導產業對區域間經濟的帶動作用較弱,產業布局未協調規劃,產業趨同現象明顯,這樣的產業特征容易導致區域經濟惡意競爭,使得企業生產成本加大,造成生產要素資源的內部消耗過大。同時,該類產業布局偏離了全國統一大市場的發展要求,也不利于建設良性循環的市場環境,長此以往當地經濟狀況可能更加落后閉塞,在全國各地區、各產業的市場競爭中失去發展活力。
在進行產業布局時,相關部門應該注意因地制宜,堅持市場引領,結合南陽市的主導資源,挖掘優勢產業,開發核心產品。同時,各級政府應以科學發展觀為產業布局的主要原則,根據南陽市經濟水平、社會發展的實際情況,適當結合臨近四省副中心城市的先進經驗,進行科學規劃。
總體布局目標應實現統籌協調南陽市當前各類產業間、各縣區間的經濟發展水平不均衡的情況, 針對錯配的產業布局形態,盡快對三次產業進行規劃調整,努力打造協調、健康、穩健的經濟社會發展局面。
全國統一大市場的建設離不開市場主導、政府協調,這就要求南陽市各級政府出臺相關政策,打破市場之間的分割與區域間的保護主義,形成可在全國市場內統一施行的制度與規則,從而實現生產和商品要素在全國更大范圍內自由、高效、公平貿易的新局面。針對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的各項要求,制定符合當地實情的合理化、標準化機制,推動經濟發展邁入新階段,主動融入國家發展大局。
同時,在統一標準的基礎上,注意挖掘產業優勢。并根據現有優質企業、優勢資源進行定位,堅持核心帶動、軸帶發展、節點提升、對接周邊的大原則,錨定發展方向,推進產業優化。
區域經濟發展的穩健持續與否,很大程度上可從當地主導產業的經濟功能力度進行判定。南陽市應協調分工,盡快厘清主導產業,推進產業的升級改造,形成良性循環的市場競爭環境。
3.3.1 豐富農業基礎,加快農業現代化建設
南陽市應加快農業結構調整,促進三次產業合力發展。對252家市重點龍頭企業加強政策與資金支持,形成統一的行業規則,推動當地農產品在全國更大范圍內得到認可。挖掘縣區農業特色,拓展農業多種功能,推進農業與旅游、教育、文化、健康養老等產業的深度融合。同時,輔以農業產業鏈條化支持,打造高循環、高質量、高效益的現代農業產業。
3.3.2 優化傳統工業,著力推動新興輕工業產業集群
南陽市作為中原城市群重要的節點城市,可積極依托綜合運輸通道,充分挖掘原有輕工業基礎,優化傳統加工、制造工藝,把握產業變革方向。以南陽防爆、南陽二機廠、南陽中光學企業為例,相關部門應鼓勵引導企業在相關領域深耕細拓,加強與周邊省市的產業鏈接,實現共需互促、高效暢通的國內大循環局面。其他諸如生物醫藥、新能源、新能源汽車等產業集群,積極研究、深化發展,打造新興輕工業產業集群。
3.3.3 立足實際,擇優發展現代服務業
在統一的市場標準與規則建設中,打造有個性的現代化服務業尤為關鍵。南陽市應結合本地優勢資源,立足實際、揚長避短,挖掘特色產業進行現代化服務業的構建。并充分利用當地豐富的自然資源,結合悠久的歷史文化積淀,打造特色文化旅游產業。此外,可依托當地的中醫藥優勢,結合自然資源,構建以居家為基礎、社區為依托、機構為補充的多層次養老服務體系,發展健康養老產業。
綜上所述,全國統一大市場的提出,為今后擴大國內市場需求、促進國家經濟高質量發展奠定了理論基礎。南陽市應主動融入構建全國統一大市場的浪潮中,加快產業布局的優化改革,升級產業結構、發揮特色優勢、提高市場競爭力,促進商品要素資源在更大范圍內的暢通流動,助力建設高效規范、公平競爭、充分開放的全國統一大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