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安紅

楊利輝在剪輯視頻
“千古傷心往事,一場談笑春風。殘篇斷簡記英雄,總為功名引動。個個轟轟烈烈,人人擾擾匆匆。富貴榮華轉頭空,恰似南柯一夢。”明代楊慎描寫五代十國的挽詞,就這樣被楊利輝放在了時長26 小時的“短視頻”開端……楊利輝用“做地圖講歷史”的方式制作的視頻,讓冷門的歷史知識獲得了意想不到的熱度。
楊利輝是安徽阜陽人,現(xiàn)居上海,白天在公司做程序員,晚上就成了歷史博主。對歷史的熱愛,源于他小時候經常聽爺爺講的“楊家將”的故事。
“大郎替了宋太宗,二郎替了南清宮,三郎馬踏如齏粉,四郎失落在遼邦……”爺爺每次慷慨激昂地講述楊家將里的好兒郎時,楊利輝就一遍遍地刨根問底:宋太宗是誰?宋朝和遼國為什么打仗?爺爺會耐心地把故事中的這些復雜的關系講給他聽,但他總是聽得似懂非懂。
直到楊利輝上了中學,開始學習中國歷史,才弄清楚楊家將的故事純屬虛構。那時候誕生了很多演義小說,民間演義和真實的歷史不能混為一談。為了一探究竟,他就到圖書館去查閱。圖書館里詳盡的資料,讓楊利輝沉浸其中,因此也對歷史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尤其是宋朝的歷史。初中畢業(yè)時,他就通讀了北宋薛居正監(jiān)修的《舊五代史》和歐陽修編撰的《新五代史》。
2019 年,楊利輝在網上看到了一個非常主觀且漏洞百出的五代十國的科普視頻。他想糾正一下,但自己的發(fā)聲很快在評論區(qū)里被淹沒。他又在網上認真搜索了一下,看看有沒有其他的人做與五代十國相關的視頻,結果也是少得可憐。
五代十國的歷史短暫而又混亂,割據(jù)、戰(zhàn)亂、天災人禍,充斥著整個時期。當他在網上看到這段時期多是歷史評論而不是還原具體史實時,突發(fā)奇想:是時候把自己了解的歷史人物和事件整理一下了,就像爺爺講過的楊家將一樣,通過演義的手法,用生動形象的方式還原這段歷史!
為此,楊利輝重新通讀了《資治通鑒》《新唐書》《舊唐書》《遼史》等廣泛被認可的史料。
自那以后,楊利輝每天結束工作后,回家吃完晚飯就睡覺。睡到午夜12 點,洗把臉,清醒一下腦子,他開始坐到電腦前查資料、寫稿、制圖、做動畫,一直沉浸式地忙到凌晨4 點,再去床上小睡一會,然后去公司上班。忙碌而又自律的生活,讓楊利輝過得很充實。
五代十國是中國歷史上的一個大分裂時期。五代總共53 年,加上十國也就72 年。不說十國,只是五代的53 年里,就出現(xiàn)了14個皇帝,其間出現(xiàn)的人物也不計其數(shù),但是人盡皆知的卻少之又少。如何才能講好這段時期的故事,是很頭疼的一件事。后來,楊利輝在翻閱史料看到一幅古地圖時,受到啟發(fā)。他決定以地圖為支點,呈現(xiàn)歷史變遷,也就是“做地圖講歷史”。
做地圖時,最難的是確定地形地貌和地圖上的國界、州界、縣城和軍號。為此,楊利輝要不斷地查閱史書、會要和縣志。除了靜態(tài)地圖,他還制作了動畫,哪怕一場最小的戰(zhàn)役,行軍路線、故事推進都要精確落實到每一幀畫面上。
人物是推動故事的關鍵,需要人物出現(xiàn)時,他用一個圈圈住這個人的上半身,隨著劇情的發(fā)展,這個人就會在以中國古代地圖打底的視頻上移動。這樣,時間、地點、人物、事件就很直觀地呈現(xiàn)在觀眾面前了。
用了兩年時間,楊利輝完成了整個“五代演義”的視頻制作。視頻最初的時長是10~15 分鐘/ 個,但隨著視頻數(shù)量的不斷增加,新來的粉絲不知道從哪一段看起,楊利輝這才把所有視頻整合在了一起——26 小時的“短視頻”就這樣產生了。
兒子是楊利輝最忠實的粉絲,爸爸的視頻他每期必看,這也是楊利輝把視頻做下去的動力之一。在粉絲很少的時候,他時常想:哪怕做出來沒人看,也要做下去,就當成是給兒子的一份禮物。把自己知道的歷史故事講給他聽,就像當年爺爺講給我聽一樣。

楊利輝制作的短視頻截圖
沒想到做視頻做了3 年,楊利輝“火”了。他在抖音置頂?shù)膬蓷l視頻,《五代演義》點贊量達91.6 萬,評論13 萬,收藏人數(shù)達39 萬;《中晚唐風云》點贊量達58.9 萬,評論7.6 萬,收藏達21 萬,兩條視頻的總播放量達5500 萬之多。他的粉絲里有老師,有學生,有歷史愛好者,甚至還有專業(yè)的歷史學者。
陜西師范大學歷史文化學院的教授于賡哲看了楊利輝的視頻后寫了1700 字的留言,其中寫道:“……值得欣慰的是,他的視頻證明了在碎片化閱讀的時代,還有人對系統(tǒng)的知識有很大的興趣。中國14 億人,哪怕喜歡中晚唐和五代十國史的人比例很小,絕對數(shù)字也很龐大,只是這一塊的科普產品太缺了,這些人嗷嗷待哺,楊利輝的出現(xiàn)正好填補了這個空缺……”
對于楊利輝在視頻中所寫“26個小時讓你徹底搞懂五代十國”的話語,網友們在評論區(qū)里眾說紛紜,有人說:“博主是不是對‘短視頻’有什么誤解?”“兄弟們,記得連Wi- Fi 后再看,要不你看完后得給‘移動’一套房。”“你這就是標準的‘流量刺客’啊!”
為這條26 小時的《五代演義》“短視頻”,楊利輝做了400 張左右的地圖,1000 多個人物的頭像,編寫了50 萬字左右的文稿。他還建了一個小型數(shù)據(jù)庫,把梳理的內容按照事件、人物分類錄入,“想查某個人,所有跟這個人物相關的內容就都出來了,同一時間戰(zhàn)役的發(fā)生,也都有記錄。”
隨著人工智能技術的不斷發(fā)展,他有個大膽的想法:通過人工智能的技術將古籍批量轉化成現(xiàn)代流行的音頻、視頻。互聯(lián)網時代,需要傳承,也需要創(chuàng)新。